仙那度(元朝的上都)

仙那度(元朝的上都)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仙那度,源自蒙語,指的是元朝的上都,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多倫縣西北閃電河畔。其地金朝稱金蓮川或涼陘,築有景明宮。是金朝皇帝避暑的地方。公元1251年,忽必烈將藩府南移至金蓮川。1256年春,忽必烈命僧子聰(劉秉忠)在桓州以東、灤水(今閃電河)以北,興築新城,名為開平府,作為藩邸。中統四年(1263年),元世祖升開平府為上都,以取代和林。至元九年(1272年),將大都(今北京市)定為都城,上都作為避暑的夏都。每年四月,元朝皇帝便去上都避暑。八、九月秋涼返回大都。因此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都
  • 別名:夏都
  • 所屬地區:中國內蒙古自治區
  • 下轄地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多倫縣
仙那度簡介,史書記載,

仙那度簡介

仙那度,源自蒙語,指的就是元朝上都,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距今已有740多年的歷史。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1256年),命劉秉忠建王府於此,1279年滅後,改為陪都,作避暑行宮,夏天在這裡處理政務。上都廣為西方人認識,原因是13世紀馬可波羅於此地獲忽必烈覲見,於其《遊記》中記載都城生活的奢華:“內有大理石宮殿,甚美,其房舍內皆塗金,繪重重鳥獸花木,工巧之極,技術之佳,見之足以娛樂人心目”。
18世紀英國詩人科立芝(Samuel Coleridge)閱《遊記》後,於其詩篇中讚美:“上都坐忽必烈汗,恢宏皇城樂御邦”。
後來西方人以“Xanadu”比擬作“世外桃源”。

史書記載

據記載,元上都曾擁有11萬人口,城垣周長8公里多。城內有官署約60所,各種寺廟堂觀160餘處,驛道四通八達,為漠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全城由宮城、皇城、外城三重城牆組成。宮城在皇城的中部偏北。宮城是全城的核心,有東華、西華、御天三門,城牆用磚包鑲,其中南邊的御天門最為重要,它與皇城南門明德門在一條中軸線上,是出入的主道.皇帝所下達的詔旨,都要在御天門上發布,再送住大都,然後轉發全國各行省。主要宮殿樓閣和官署、宮學建在宮城內。宮城建有水晶、大明、鴻禧等殿,大安、延春等閣,華嚴、乾元等寺廟。宮城內還有泉池穿涌其間,園林特色十分明顯。大安閣是宮城內最主要的建築,也是上都城的象徵。它是元世祖移取汴梁(開封)的金朝南京熙春閣的材料所築成,建於1266年。皇城在全城的東南角,城牆外砌磚石,寺廟、國學和部分大型建築在皇城內。外城北部是皇家苑囿和金頂大帳“棕毛殿”的建築所在。城外東、南、西有關廂,其範圍很大,建築遺蹟甚多,百姓民居和商肆店鋪工匠倉庫主要集中在關廂地帶。每年春夏秋三季,上都城的城外比城內更繁華,流動人口數十萬,乃至上百萬之多,城區方圓數十公里。城西還有離宮西內,周圍十里,建築以行宮和營帳為主。還有一處方圓25公里的大御花園,北郊則有很多寺廟、宮觀等建築。1358年農民起義之紅巾軍攻克上都,焚毀宮闕,自是未得恢復。元上都最輝煌的時候剛好100年。迄今,上都遺址保存完好,對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