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雲(林語堂所著長篇小說)

京華煙雲(林語堂所著長篇小說)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英文書名為《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雲》是他轉譯為中文後的書名,也有譯本將這本書譯為《瞬息京華》,1939年發布首版英文版。

《京華煙雲》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三十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

1975年,林語堂憑藉《京華煙雲》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京華煙雲
  • 外文名稱:Moment in Peking
  • 作品別名瞬息京華
  • 創作年代:民國時期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林語堂
  • 字數:48.9萬
  • 首版時間:2005年(中文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寫作背景,時間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手法,後世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小說共三部。第一部《道家女兒》,寫1900年到1909年。八國聯軍入侵的風聲日緊,京城擁有百萬資產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舉家離京南下時,在兵荒馬亂之中,姚家十歲的姑娘姚木蘭同家人失散,後由京官曾文朴接到家中。木蘭與曾家三兒子新亞被看做天賜的良緣。幾年後,姚木蘭長成美麗過人、心靈手巧的少女。這時接二連三的人世波瀾打破了這兩家寧靜的生活。奮發有為的青年孔立夫走進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進姚木蘭的心靈。木蘭與新亞結婚,這樣,道家的女兒成了儒家的媳婦,而木蘭心裡愛的卻是孔立夫。
第二部《庭院悲劇》,敘述牛家惡勢力的作威作福及衰敗崩潰過程,之後,筆觸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現一幕幕悲劇:姚家長子迪人身亡,迪人的母親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蘭舅父馮澤安女兒馮紅玉投湖自盡,姚思安自認為對家庭的職責已盡,削髮改裝,走出庭院,外出雲遊。宣布十年後回來。
第三部《秋季歌聲》,描寫了五四運動前夕到日本侵略軍占領京、滬、杭之後二十年間姚曾兩家的生活。隨著時光的流逝,曾、姚兩家的第三代逐漸長大。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木蘭一家遠離杭州西行。沿途都是逃難的人群。木蘭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個孤兒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她感到自己雖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卻處於春季,“在晚秋的落葉之歌里含著青春的催眠曲”。小說在“秋季歌聲”中結束。

作品目錄

上卷 道家女兒
第一章 後花園富翁埋珠寶北京城百姓避兵災
第二章 遇亂兵骨肉失散 貼告白沿路尋人
第三章 曾大人途中救命 姚小姐絕處逢生
第四章 沐恩光木蘭入私塾 探親戚曼娘交新朋
第五章 母溺愛長子成頑劣 父賢達淑女富才情
第六章 長舌婦恃恩行無狀 貧家女傾慕富家郎
第七章 平亞染疾良醫束手 曼娘探病曾府棲身
第八章 病榻前情深腸空斷 絕望中徒祈幻成真
第九章 拜天地孤獨不成偶 入洞房淒涼又辛酸
第十章馬祖婆呼風喚雨 牛大人作勢裝腔
第十一章 訓絝絝姚思安教子 食粘粽曾平亞喪生
第十二章 北京城人間福地 富貴家神仙生活
第十三章 樂郊遊喜姚孔相遇 談教育倡男女求學
第十四章 為餞行曼娘設宴 苦離別銀屏傷懷
第十五章 沐書香寒門出才俊 別美婢絝絝痛出洋
第十六章 遇風雨富商庇寒士 開蟹宴姚府慶中秋
第十七章 聽命運木蘭訂婚 逃圈套銀屏出走
第十八章 離香港體仁回北京 隱陋巷銀屏迎故主
第十九章 公子哥兒話時尚 莫愁妹子展辯才
第二十章 終身有托莫愁訂婚 親子被奪銀屏自縊
第二十一章 木蘭出嫁妝奩堆珠寶 素雲吃醋唇舌逞毒鋒
中卷 庭園悲劇
第二十二章 施幹才姚木蘭管家主事 遭惡報牛財神治罪抄家
第二十三章 牛家失勢捉襟見肘 曾府燕居適性娛情
第二十四章 體仁向善華妓從商 木蘭生子暗香遇救
第二十五章 遭子喪富商購王府 慕兄勢劣婦交娼優
第二十六章 遷新邸姚家開盛宴 試對聯才女奪魁元
第二十七章 紅玉阿非純情摯愛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第二十八章 娼妓做夫人煞有介事 劣婦追時尚得意忘形
第二十九章 賞奇士莫愁嫁立夫 懷骨肉陳媽尋愛子
第三十章 貪利追歡素雲甘墮落 因情應勢木蘭議從商
第三十一章 老多病遺臣卻聘歸隱 少年游才俊臨水登山
第三十二章 北京城新學舊派人文薈萃靜宜園淑媛碩彥頭角崢嶸
第三十三章 論中西辜老發奇論 悟簽文玉女溺荷池
第三十四章 利慾薰心王府探寶 職責已盡四海雲遊
下卷 秋季歌聲
第三十五章 墮落無恥素雲遭休棄 鑽營有術懷瑜又高升
第三十六章 揮筆為文孔立夫結怨 愛國遊行青少年遭殃
第三十七章 姚木蘭痛悼愛女 孔立夫橫遭拘囚
第三十八章 審案件法官發迂論 入虎穴木蘭救立夫
第三十九章 素雲伴舞銀屏得祭 姚老歸來木蘭南遷
第四十章 老實人偏拈花惹草 賢父女知釜底抽薪
第四十一章 瘋狂掠奪日本走私 病榻纏綿木蘭探父
第四十二章 製毒牟利牛素雲被捕 傷時憂國姚思安遺言
第四十三章 報國洗前愆香消玉殞 除奸生差誤李代桃僵
第四十四章 日寇屠殺曼娘自縊京華論陷經亞南逃
第四十五章 追隨政府攜稚小木蘭入蜀全民抗戰匯洪流國力西遷

創作背景

寫作背景

《京華煙雲》前面的獻詞為:全書寫罷淚涔涔,獻予殲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熱血,神州誰是自由民。林語堂寫《京華煙雲》時,正值二戰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各族兒女奮力抗戰之際。林語堂深深的熱愛著偉大的祖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認為作為一個與時俱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在國家形勢危急的情況下,就應該義不容辭的將自己的安危和國家的安危緊緊地捆綁在一塊,就應該責無旁貸的把自己投入到挽救國家的陣營中去。他認為“作為一個作家,最有效的武器是作品”,他認為“要使讀者如歷其境,如見其人,必須藉助小說這種手段來表達”,這也是林語堂為什麼要寫這本書的原因。

時間背景

1938年的春天,林語堂突然想起翻譯《紅樓夢》,後來再三思慮而感此非其時也,且《紅樓夢》與現代中國距離太遠,所以決定寫該部小說。

人物介紹

姚木蘭
姚木蘭生長於富家,從小受道家信徒父親姚思安的影響,容忍寬大、親切和靄,她崇尚老莊、歌笑自然,留連山水。在林先生的筆下,活脫脫一個值得老莊先賢們稱道的“典型女性”。道家,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到了20世紀30年代已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姚木蘭受道家影響,但時代卻給她印上了新的痕跡,使她走向社會,走進了千千萬萬人民民眾組成的抗日洪流當中。這正是小說中姚木蘭形象的蘊義。
孫曼妮
忠孝兒媳孫曼妮極少使用心理過程和言語過程,這表明了她的被動和順從;並且傾向於使用陳述句和中值情態動詞,說明她很保守與聽話,沒有自己的想法。
牛素雲
對於反傳統兒媳牛素雲來說,她主要採用物質過程來表達自己的行為習慣,而且在她的話語中很少使用情態動詞,表現了她非常的驕傲自大與蠻橫無理。
姚思安
姚思安的父親在世時曾是富甲一方的富商,後來兒子姚思安繼承了這些不計其數的家財,這些財產包括許多藥局,一些典當行,其它的還有一些茶葉店。可能是因為姚思安的錢一生都享用不盡,在他風華正茂的時候,他和其他富二代一起去酒樓消費,還去煙花柳巷找樂子,行為舉止極其放蕩,簡直就像個流氓。也因此破壞了家裡的門風。然而,到了而立之年他有了夫人和孩子的時候,難以置信的,他不再是原來那個放蕩的男人。他開始越發的領悟到在歷經過風風雨雨之後,應該平靜安定,安安穩穩的超脫世俗的生活。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京華煙雲》在創作方法上,運用了社會全景圖式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敘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之間的恩恩怨怨,愛恨情仇和聚散離合。它還反映了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的30多年中國社會的動盪不安和局勢的演變。書中描寫了眾多不同階層的人物,描寫了他們的社會地位也各不相同,書中描述了這些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為人處世的方法,還有這些人物對於金錢名利這些身外之物的觀點,除此之外,還有他們日常生活的環境特點。“書中還描寫了從義和團運動、到八國聯軍入侵、到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到軍閥混戰、到北伐戰爭、到全民抗日其間的重大事件,以及蘊含在這些重大事件背後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包括政治、經濟、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民俗等”。
《京華煙雲》每卷引一段莊子的語錄為題旨,傳達出濃厚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既是小說的血脈,還形成了小說的結構,從道家的天命觀——得道的途徑——道之為用三個遞進的層次解讀小說。既有道家超凡脫俗、淡泊人生的理想,又有儒家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責任感;既推崇西方的科學、文化,又對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博愛把以極大的興趣。
《京華煙雲》展示了一幅漫長的歷史畫卷,起自1901年的義和團運動,終於抗日戰爭爆發之時,講述了中國兩大家族長達四十年的興衰榮辱。通過對書中人物的描繪,作者向人們闡釋了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等中國哲學思想,也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向外國讀者呈現了中國現代社會的全貌。文中涉及人物眾多,性格迥異,舊式人物和新派代表,富人和窮人,青年和長者。這些人物對話為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京華煙雲》書寫了生活的和諧與恬淡,生命的超脫與自由自在。整部書中充溢著濃厚的道家文化,平緩自然、從容豁達。讓讀者在淳樸、寧靜和芬芳的基調中,在平和安詳、自尊自愛的文化氛圍中感受道家文化的無窮魅力。展示了中國特有的文化意境和中國傳統的儒道哲學思想,向西方人展示了戰亂年代的中國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的文化及其宗教思想。
《京華煙雲》小說內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自然,品格優雅含蓄。在哲學精神方面,《京華煙雲》以莊周哲學統領全書,其中也穿插著中庸之道的儒學與萬物平等的佛學,主要表達的是“一切人生浮華皆如煙雲“的道學思想,強調了人的永生是種族的延綿,新陳代謝是世間萬物永恆的真諦。

藝術手法

《京華煙雲》通過描述京城三大家族的起落沉浮,展現了中國近現代社會的的深刻變化。該書無論是在背景、內容、人物刻畫上,還是在文化習俗的選取上,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些無不體現出這部小說的互文性特徵。林語堂利用其深厚的寫作功底將大量來源於中國社會的互文性文本進行轉換和重新組織,將某些獨特的中國文化和歷史片斷譯成了英語,他的創作實際上伴隨著一個隱形的互文翻譯過程。
《京華煙雲》被譽為“現代版的《紅樓夢》”。雖然《京華煙雲》在很多方面都受到《紅樓夢》的影響,但在寫作手法上,《京華煙雲》卻具有與《紅樓夢》迥然不同的獨特之處。《京華煙雲》與《紅樓夢》之間有著深厚的淵源關係,《京華煙雲》中主要人物亦多臨摹於《紅樓夢》。其中相似度最高的當屬複製於黛玉的紅玉,二者在人物形象、性格,以及愛情命運上都頗有相通之處。 當然,二者在人生價值取向和愛情觀上亦有不同之處。透過兩者的複製和重構可知,《京華煙雲》對於《紅樓夢》不僅僅是承繼的關係,也存在著分離的關係。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用英語寫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它一直被視為闡述東方文化的權威著述。而構成這部著作的人物的名字是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都是作者斟酌再三,才最終確定下來的,人名往往成了反映人物性格及作品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物的取名頗具藝術特色,如借用古代人名、反用警言等。這些取名藝術也從側面傳達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借用古代人名如木蘭、莫愁、阿滿等人物。木蘭是借用西漢傳奇女子花木蘭的名字。莫愁是借用南齊莫愁女的稱號,阿滿是借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女兒的名字。

後世影響

《京華煙雲》自1939年底在美國出版後的短短半年內即行銷5萬多冊,美國《時代》周刊稱其“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
《京華煙雲》的續篇是《風聲鶴唳》,《紐約時報》譽之為中國的《》。《京華煙雲》與《風聲鶴唳》、《朱門》合稱為“林語堂三部曲”。
1975年,林語堂憑藉《京華煙雲》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1988年版《京華煙雲》是李英、任建青等執導,趙雅芝主演的電視劇,1987年開拍,1988年上映。
2005年版《京華煙雲》是改編自林語堂同名原著,是作為央視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活動之一的一部民國劇,由杜大寧、汪國輝、傅思、曉春、周莉、瞿長林擔任總監製,張子恩導演,趙薇、黃維德、潘粵明等領銜主演。2005年10月18日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黃金檔播出,單集最高收視達到12.92%。
2014年版《新京華煙雲》是一部改編自林語堂小說《京華煙雲》的民國劇,由丁仰國和沈怡聯袂執導,李晟、李曼、李承炫、高梓淇、闞清子等主演,秦漢、鄭則仕、徐敏、李玲玉、姜黎黎、傅藝偉、徐幸、李芳雯等參演。

作品評價

它實事求是,不為真實而羞愧。它寫得美妙,既嚴肅又歡快,對古今中國都能給予正確的理解和評價。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最真實、最深刻、最完備、最重要的一部關於中國的著作。
林語堂在英文巨著《京華煙雲》中對幽默信手拈來,通過幽默來批判社會現實、刻畫人物形象、並向英語輸入新的表達方式和認知角度。他在作品中對幽默的充分使用體現了幽默大師的文采和風範,促使人們重視幽默在文學創作中的功能並重新評價林語堂的幽默觀和文學觀。
——廣東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系主任武敏
林語堂的長篇代表作《京華煙雲》不僅是以大時代為背景框架描寫大家庭命運變幻的史詩性作品,而且是一部蘊含豐厚的文化小說。它的文化意蘊表現在人類從對命運的神秘不測到超然徹悟,再到寬懷、同情、獻身的境地這樣一個不斷漸進的精神升華的歷程。在探尋人類精神本質方面,最終都歸於一種超然現實的理想化境地,這既是林語堂及其主要代表作的思想文化價值所在,同時也正是其局限性所在。
林語堂的《京華煙雲》凝聚了他的哲學和他的靈魂,在小說中他褒揚了一種儒道摻和,更確切地說是內道外儒的人生哲學,通過作品主人公姚木蘭等人物得到了形象的表現。這種儒道交融、寓道於儒的人生哲學,是和他的人性主義哲學觀相一致的,這也是他在中西文化價值衝突中,從中西文化互融的角度來思考人類文化命運的結果。
——《深圳大學學報》編輯部編審、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張西山
《京華煙雲》描述了社會大動盪和歷史變遷中幾個大家族的榮辱興衰,如史詩般波瀾壯闊,同時又蘊含著極其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一本譯介和弘揚中國文化的經典佳作。
——《深圳大學學報》編輯部楊燕

作者簡介

林語堂,福建龍溪人,1895年出生於福建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為教會牧師。
林語堂林語堂
1912年林語堂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 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47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