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鶴唳(林語堂長篇小說)

風聲鶴唳(林語堂長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本書是林語堂《京華煙雲》續篇,被《紐約時報》譽為中國的《》,故事就發生在抗日戰爭爆發的前夜。這段中國抗戰史和所有偉大運動的歷史一樣,銘刻在這一代的腦海和心裡。五十年或一百年後,茶樓閒話和老太太聊天時一定會把幾千個風飄弱絮的故事流傳下來。他們的任務是追溯戰爭對一個女人的影響,主角丹妮是《飄》中郝思佳式的人物,同樣的放蕩不羈、個性飛揚,同樣都經歷了戰爭的磨難,仍然堅強不屈。亂世見真情,戰爭年代丹妮和博雅的愛情令人動容。

基本介紹

  • 書名:風聲鶴唳
  • 作者:林語堂
  • 類別:愛情小說
  • 頁數:348
  •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1-1
  • 裝幀:簡裝
點評鑑賞,作者簡介,

點評鑑賞

《風聲鶴唳》的主角丹妮是《飄》中郝思佳式的人物,同樣的放蕩不羈、個性飛揚,同樣都經歷了戰爭的磨難,仍然堅強不屈。亂世見真情,戰爭年代丹妮和博雅的愛情令人動容。戰爭就像大風暴,掃著千百萬落葉般的男女和小孩,把他們颳得四處飄散,讓他們在某一個安全的角落躺一會兒,直到新的風暴又把他們捲入另一旋風裡。因為暴風不能馬上吹遍每一個角落,通常會有些落葉安定下來,停在太陽照得到的地方,那就是暫的安息所。
這段中國抗戰史和所有偉大運動的歷史一樣,銘刻在這一代的腦海和心裡。五十年或一百年後,茶樓閒話和老太太聊天時一定會把幾千個風飄弱絮的故事流傳下來。風中的每一片葉子都是有心靈、有感情、有熱望、有夢想的個人,每個人都一樣重要。我們此處的任務是追溯戰爭對一個女人的影響,她也是千百萬落葉之一。
《風聲鶴唳》是從符合西方讀者文化審美併力求傳播中國文化的翻譯視角下進行的英文書寫。從主體與對話的共存、歡樂與悲劇的互證、幽默與閒適的回歸三個方面探討《風聲鶴唳》中的文化觀照和思想問題,能更好地發掘作者在抗戰書寫中傳達出的對生命的感悟和獨特的人文關懷,探尋林語堂文化交融的啟示意義。
《風聲鶴唳》進行功能文體分析。為了便於分析,筆者根據故事背景發展的三個主要城市,將小說劃分成了三部分,並選取了其中對情節發展最為關鍵的內容進行分析。所選取的這些情節不僅全景式地展現了女主人公較為完整的個人成長,而且有助於全書的起承轉合。本研究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首先,筆者將及物性分析與小說中三個部分各片段情節的內容相結合,從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係過程、行為過程等六種類型的過程中見證了女主人公—梅玲(丹妮)的成長與改變,而各個人物性格的刻畫與描寫也在及物性過程的分析中躍然紙上。其次,通過仔細分析梅玲和其他男主人公的對話,表明人際功能中的語氣和情態系統能夠很好地揭示主人公之間相互的社會關係以及其中微妙的轉變,同時展示了鮮明的人物個性。最後,對主旨段的主位結構分析很好地揭示了主旨,幫助我們更加清晰地掌握小說的發展進程和脈絡。本研究結合系統功能語法的相關理論,通過對所選取章節較為全面詳盡的分析,展示了女主人公的個人成長和個性蛻變之路,揭示了女主人公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為個性獨立的新時代女性。本研究的意義以及啟示在於以下幾點。一、林語堂的一些文學作品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對於其經典小說的研究更是不勝枚舉。這本小說同樣也不例外,但縱觀所蒐集到的國內外相關研究和文獻,從功能文體學或系統功能語法角度對於此小說的研究幾乎為一片空白,此研究恰恰彌補了這樣一個缺憾。二、此研究進一步豐富了文學作品的賞析和解讀,證明了功能文體學是文學作品分析行之有效的工具,有助於讀者更為客觀科學地朗讀和理解作品。

作者簡介

林語堂,福建龍溪人,1895年出生於福建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為教會牧師。
風聲鶴唳
1912年林語堂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 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47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