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橋區

五通橋區

五通橋區隸屬於四川省樂山市,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3°39′-103°56′,北緯29°17′-29°31′。北鄰樂山、成都,東接自貢、內江、順岷江而下,可達宜賓、瀘州、重慶和長江三峽,西接攀枝花、西昌,距樂山城區20公里。五通橋區工業發展歷史悠久,是四川重要的工業基地,四川省化工基地,輕工部十大原料基地之一。同時,五通橋區也是農家樂的發源地。

2004年行政區劃大調整後,五通橋區總面積474平方公里人,轄11個鎮1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五通橋區
  • 外文名稱:Wutongqiao 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四川省樂山市
  • 下轄地區:1個鄉,11個鎮
  • 政府駐地:竹根鎮
  • 電話區號:0833
  • 郵政區碼:614800
  • 地理位置成都平原南部
  • 面積:474平方公里(2014年)
  • 人口:31萬人(2000年)
  • 方言樂山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楊宗祠,丁佑君烈士紀念館,道士觀
  • 機場樂山機場
  • 火車站樂山火車站
  • 車牌代碼:川L
  • 行政代碼:511112
  • 地區生產總值:86.77億元(2010年)
  • 區長:李良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經濟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交通概況,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特產,旅遊,

歷史沿革

五通橋歷史悠久,有建制的歷史已有2300多年。
五通橋區風光五通橋區風光
春秋戰國時期,屬蜀國轄地。
秦惠文王後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十四年,置南安縣,十五年,設蜀郡,區境隸蜀郡南安縣。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開發“西南夷”分割蜀郡、廣漢郡,設定犍為郡,區境隸犍為郡南安縣。
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廢犍為郡,置戎州,領郡轄縣。
西魏時,五通橋區境隸戎州六同郡僰道縣
北周武帝保定三年(公元563年),郡縣變更頻繁,隸屬關係交錯,區境被戎州、嘉州陵州分割,隸於嘉州平羌郡平羌縣、戎州沉犀郡武陽縣、陵州懷仁郡蒲亭縣。
開皇四年(公元584年),於今金山鎮設平羌縣;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平羌縣遷出,廢為大牢鎮;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升為大牢縣,仍治今金山鎮。
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分犍為縣地,於今牛華鎮(一說冠英鎮)置玉津縣,以江有碧玉得名玉津。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分大牢縣地置旭川縣,榮州治所遷到大牢縣。永徽二年 (公元651年),榮州治所從大牢縣遷旭川縣。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大牢縣改應靈縣。
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廢玉津縣為玉津鎮入犍為縣
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廢應靈縣入犍為縣。
歷經隋、唐、五代、北宋、南宋,直至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方結束了近700年的“分治”局面,區境完全隸屬四川行中書省嘉定府路犍為縣。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省改道,以道統縣,區境隸上川南道犍為縣。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川政統一,四川劃分為18個督察區,區境調整為第四區(五通片)、第五區(西壩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12月,五通橋區境隸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樂山軍事管制委員會,並受犍為縣領導。
1950年8月,區境五通片為犍為縣第八區,西壩區為第九區。1951年8月,建立五通橋工作委員會,10月,以犍為縣第八區建製成立五通橋市,隸川南行政區樂山專區。1952年8月,建為縣第九區(西壩片)劃歸五通橋市管轄,為五通橋市第六區。1959年3月,撤銷五通橋市,併入樂山縣,為樂山縣五通橋區。
1962年7月,恢復五通橋市建制,直隸樂山專區。1964年5月,改五通橋市為五通橋區,為樂山專區直轄區。
1978年5月,五通橋區與樂山縣合併,成立樂山市(縣級),為樂山地區樂山市五通橋區。
1985年5月,撤銷樂山地區,成立省轄樂山市,五通橋區為縣級區,隸屬樂山市。

行政區劃

2014年,五通橋區轄11個鎮(竹根鎮牛華鎮金粟鎮金山鎮橋溝鎮石麟鎮冠英鎮楊柳鎮輝山鎮蔡金鎮西壩鎮),1個鄉(新雲鄉),區人民政府駐竹根鎮。

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310229人,其中: 竹根鎮57431人、 牛華鎮40457人、 楊柳鎮19141人、 橋溝鎮19525人、 金粟鎮22516人、 金山鎮25935人、 輝山鎮13582人、 西壩鎮23753人、冠英鎮35632人、 蔡金鎮15144人、 石麟鎮25510人、 新雲鄉11603人。
五通橋區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侗族、瑤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少數民族分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五通橋區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03°39′—103°56′,北緯29°17′—29°31′,全區總面積474平方公里。區城距樂山城區20公里。

地形地貌

五通橋區地貌主要為平壩、淺丘陵和低山。地勢北高南低,東西兩部向中部傾斜。岷江由北向南縱貫全境,將區境分割為河東、河西兩大片,平均海拔533米。

氣候

五通橋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熱,熱量豐富,降水充沛,雨熱同季,四季分明的特點,年平均氣溫為17.3℃,全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3度,年日照1119.7小時。無霜期334.5天,年降雨量1399.6毫米,適於農作物生長。

水文

五通橋區水資源豐富,岷江、茫溪河等5條河流橫貫全區,自產水量和上游境外來水共842億立方米。
  • 岷江
岷江是長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條支流,發源於岷山弓槓嶺和郎架嶺,全長735公里,流域面積14萬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資源1300多萬千瓦。岷江有大小支流90餘條,上游有黑水河、雜谷腦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區的黑石河、金馬河、江安河、走馬河、柏條河、蒲陽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馬邊河、越溪河等。
五通橋區五通橋區
  • 茫溪河
茫溪河古稱擁斯茫水、四望溪,系岷江左岸一級支流。上游分東西二源,清光緒版本《井研縣志》稱東源殷家河為茫溪河正源,1989年版本《井研縣水利電力志》稱西源研溪河為茫溪河正源。現從《岷江志》,並稱東西二源。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4年,五通橋區煤總儲量約7800萬噸,年產煤約80萬噸。頁岩儲量為2.4億噸,主要有白泥瓷土、紅粘土、灰軟粘土等。五通橋區境內鹽化資源豐富,鹽滷資源儲量達6.9億噸。年產工業鹽、食用鹽50萬噸,燒鹼6萬噸、液氣2萬噸、純鹼8萬噸。

土地資源

截至2014年,五通橋區丘陵地區313平方公里,平原地區103平方公里,低山地區58平方公里。全區土地面積69.7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8.94萬畝。

經濟概況

2010年,五通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6.77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7.3%。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8.5億元、63.38億元、14.89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2.3%、20.6%、11.6%;人均GDP 27172元,同比2009年增長2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7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25.6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57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32.9%;一般預算收入2.6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4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8.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852元,同比2009年增加177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68元,同比2009年增加763元。

第一產業

2010年,五通橋區農業總產值完成15.8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8.2%。糧食總產9.67萬噸,新增土地流轉1500畝,新增設施農業800畝,新技術推廣26.75萬畝,測土配方施肥20萬畝,特色花木面積達2.5萬畝,建成標準化規模養豬示範場24個。農業基礎設施新增有效灌面3100畝、節水灌面2550畝,新建微型水利和供水工程889處,實施土地整理5.37萬畝,治理水土流失8平方公里,退耕還林工程通過國家驗收。農民技能培訓7160人,新增轉移輸出4200人。
四望關牌坊四望關牌坊

第二產業

2010年,五通橋區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利稅分別實現230億元、202.7億元、38.4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37.7%、36.38%、92.16%;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85%,拉動經濟成長12.8個百分點。五通橋區民營經濟發展綜合實力在全省181個縣(市、區)中名列第15位,在68個丘陵縣(市、區)中名列第2位。

第三產業

2010年,五通橋區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達56.7億元、47.3億元,增長28%、8%;居民儲蓄存款餘額40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1.4%。旅行社分社、營業網點建成5家,全年接待遊客138.57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65億元,同比2009年分別增長17%、32%。“萬村千鄉”農家店建成49戶,商務酒店建成2家,家電、汽車、機車下鄉銷售1.13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

截止2013年末,五通橋區共有公辦幼稚園4所,在園幼兒1310人;國小22所(其中村小5所),在校生8372人(其中村小在校生166人);國中11所,在校生4602人;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在校生1970人(其中國小階段1183人,國中階段787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適齡少年入學率99.9%,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3960人;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684人;廣播電視大學分校1所,在籍在冊學生385人;教師進修學校1所;鎮(鄉)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2所;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構56所(其中民辦幼稚園29所,在園幼兒4089人)。全區共有在職教職工1817人(含離崗待退37人),退休教職工1789人。在編在崗教師1741人,其中高級職稱162人,中級職稱743人,初級職稱836人。

文化

2010年,五通橋區根石家文化博覽園開工建設,五通橋書畫院順利籌建,建成省級示範鄉鎮綜合文化站1個,成功舉辦五通橋區第二屆運動會和第二十三屆文化藝術節。

醫療

截至2010年,五通橋區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85家,其中衛生執法監督機構1家,縣級醫療機構4家,疾控機構1家,計生附屬醫院1家,鎮(鄉)衛生院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家,村衛生室183家,個體診所68 家,民營醫院9家,企事業單位舉辦醫務所(室)6家,開放病床1343張,每千人口擁有病床數4.0張;全系統現有衛生技術人員1511人,其中高級職稱36人,中級職稱195人,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6人。

社會保障

2010年,五通橋區民生支出8.2億元,占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的73.9%。93個民生項目全面完成。城鎮就業新增662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8%。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分別參保19.7萬人、26.5萬人,失業、工傷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城鄉低保和救助標準進一步提高,發放城鎮低保2683萬元、農村低保912萬元、城鄉醫療救助550萬元,免除、資助學生各類費用1800萬元。保障性住房開工955套、建成80套。扶貧力度加大,農村貧困人口減少3749人。

交通概況

五通橋區的交通運輸以公路運輸為主。區內有國道30公里、省道104線10.6公里、縣道67.7公里、鄉道223.1公里、村道756公里,路網總里程達1087公里,全區已有水泥路47條,313公里,公路密度為229.3公里/百平方公里,位於全市首位,業已形成了縱橫交錯的公路交通網路。
樂宜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網成渝環線高速公路的重點路段,該高速路西接成樂高速公路(成都—樂山)和樂漢高速公路,東連內宜高速(內江—宜賓),並與在建的宜水高速(宜賓—雲南水富),規劃建設的樂雅高速(樂山—雅安)、宜瀘高速(宜賓—瀘州)相連。
五通橋區水上運輸以岷江為主,岷江由北向南貫穿五通橋,上接樂山市中區,下通宜賓至重慶等地,是樂山市水路大件運輸和出口物資的重要通道之一。全區水路通航里程達75公里,其中四級以上通航里程35公里。現建有年吞吐能力30萬噸的五通港橋溝碼頭,擁有兩個500噸級泊位,1450平方堆場。

風土人情

民俗文化

著名畫家豐子愷曾贊五通橋曰:“且喜蜀中風景好,橋灘春色似杭州。”這裡有著全國“游泳之鄉”的稱號,也是全國賽艇高水平後備人才基地。
暮春時節,茫溪河、涌澌江上三五龍舟競渡,鼓點聲傳遍沿河兩岸,便是龍舟會開幕的前奏。五月是賽龍舟的好時節,一到陰曆五月初五龍舟會,五通橋城內滿是人流,沿河菩提山、茫溪山上、樓房上甚至河畔挨挨擠擠的黃桷樹上都有圍觀者。
五通橋區五通橋區
五通橋龍舟盛會由來已久,據史記載,清順治年間,五通橋就盛行舉辦端午龍舟會。乾隆年間,開始了端午龍舟競賽和搶鴨子活動,沿習成俗,從不間斷。鹹豐年間整治河道後,龍舟會一年勝一年,附近水路碼頭均有龍舟前來參加,有的年份多達百隻以上,幾十里外的鄉民也像趕廟會似的邀約親朋好友前來觀看。《犍為縣志》有“五月端午節,五通橋尤競行龍船會,仕女游江,舟多如鯽,其盛況冠於治域及沿江各場”的記載。新中國成立後,龍舟會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後,1979年恢復了“文革”期間曾停辦的龍舟會,以後每年或隔三、四年即舉辦一次。每到端午,水上彩船林立,金鼓齊鳴,龍舟競逐。入夜,焰火騰空,龍舟噴火,彩龍游弋。正是“水上風光五通美,龍舟競賽鬧端午”。這一民俗活動不僅吸引了本地人,也引起了外國人的關注。

特產

  • 苦筍
苦竹是五通橋的一種生態特色產品。在五通橋,種植苦竹形象地被農民稱為“懶莊稼”。隨著苦竹面積的增多,苦筍產量的逐年增加,為了解決銷售問題,該區利用“天府農業信息網”工作平台,發布苦筍供銷信息,吸引外地商販前來洽談購買事宜,把苦筍銷往了成都、德陽、綿陽等大中城市。
  • 五通橋毛霉 “豆腐乳”
五通橋民間雅稱“豆腐魚”。五通橋豆腐乳的規模化生產始於清代同治年間(公元1862年),德昌園醬園就是其中最大的豆腐乳製造作坊,得益於五通橋五通橋區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產生的“中國五通橋毛霉”,經過多年的精心研製和反覆試撿,對用料上和製作工藝上都有極大的改進。五通橋豆腐乳香味濃郁、香氣撲鼻、回味無窮,朱德徐悲鴻張大千豐子愷馮玉祥劉伯承等人都讚不絕口。2011年列入中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 西壩米酒
西壩米酒始於東漢時期,以西壩境內出土的東漢崖墓文物中的釀酒器皿和樂俑得以印證。其釀製方法一直流傳於民間。到了宋代,曾經和趙匡胤比劍論道於華山的陳老祖,隱居西壩圓通寺。

旅遊

五通橋景區位於樂山市南24公里,是一座頗有特色的水鄉古鎮。涌斯河和芒溪河把五通橋分為四望關,青龍嘴、竹根灘三部分。五通橋依山傍水,青山照映,綠水環繞,玲瓏秀麗,民俗獨特。清代詩人李嗣源稱讚“煙火萬家人上下,風光應不讓西湖”,故有“小西湖”之稱。五通橋融山、水、樹、鎮為一體,水多橋也多,鎮內各種風格的橋把3片陸地連結起來,蕩舟河上,穿行橋下,可領略小鎮風光。五通橋的另一景觀是這裡的黃桷樹(榕樹),幾百株蒼勁雄偉,枝繁葉茂,童童如蓋,樹沿著河,街沿著樹,形成了五通橋獨特的風光。五通橋還是全國七大“游泳之鄉”之一,芒溪河是天然的游泳訓練場,多年來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游泳運動員。
五通橋小西湖、四望關浮橋五通橋小西湖、四望關浮橋
  • 楊宗祠
楊宗祠位於冠英鎮岷江西岸約500米的民居群中,始建於清代乾隆12年,因楊始人中進士而建立。該祠西北向東南,與樂山大佛隔江相望,風水極佳。據傳,此地為中國密教第六代祖師柳本尊的修煉所在地,方誌云:“天池院有觀音化柳本尊,門前有一進,曾剜一眼舍於井中,俗人目盲,取水洗立即愈”。
  • 道士觀
五通橋橋溝鎮老龍壩的道士觀和西壩鎮的燃燈寺是一個風景絕佳的地方,站在老龍山上極目遠眺,浩浩蕩蕩的岷江和幽幽靜靜的沫溪河交匯於此,從此入口,寬闊的江面被收攏在不足1/10的峽谷之中,如進入無底的布袋,巨大的水流交織在一起,沖向老龍頭,又被龍頭收回,形成一個個巨大無比的漩渦。當地人說:每遇山水暴發,此處水聲如雷。如天龍吞天水一般,氣勢如洪。當年從上游砍伐下來的木料也在此匯集,故在此也曾住著一支大渡河水運局的隊伍,專門疏通,船工號子聲聲不絕於耳。
  • 丁佑君烈士紀念館
丁佑君烈士紀念館位於樂山五通橋區菩提山上,館名匾額為胡耀邦所書,館內還陳列有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這裡綠樹環繞,清新優美,還可鳥瞰整個市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