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祠

楊宗祠

楊宗祠位是一處始建於清代乾隆12年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楊姓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於五通橋區冠英鎮岷江西岸約500米的民居群中,因楊姓人中進士而建立。該祠西北向東南,與樂山大佛隔江相望,風水極佳。據傳,此地為中國密教第六代祖師柳本尊的修煉所在地.地方志云:“天池院有觀音化柳本尊,門前有一進,曾剜一眼舍於井中,俗人目盲,取水洗立即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楊宗祠
  • 地理位置:五通橋區冠英鎮天池村八組 
  • 占地面積:3546.2平方米
  • 著名景點:祠堂建築
  • 始建於:清代乾隆12年
簡介,布局,傳說,

簡介

楊宗祠位於五通橋區冠英鎮天池村八組,座西南朝東北,海拔343米。由大門、戲樓、前廳、廂房正房及花園組成,平面呈長方形,四周有圍牆,占地面積3546.2平方米,建築面積945.63平方米。 大門為牌樓式,五樓廡殿頂,帶八字牆,通寬23米。正面三門,正中為正門,條石門楣高浮雕雕刻“群仙拱壽”。兩側門為拱形。大門前兩側施磚砌八字山牆。戲樓與大門相聯,為吊腳樓式,上、下兩層。抬梁式木構架,歇山頂。正脊垂脊戧脊均施裝飾,垂脊前施花瓶靠背。前廳懸山頂,面闊五間,帶前廊,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小青瓦屋面。兩側與圍牆用磚牆相連,牆上開拱券門。廂房高兩層,帶前廊,懸山頂,小青瓦屋面,疊瓦脊。正堂是整個建築群的最高處,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帶船蓬軒前廊。抬梁穿斗混合式結構,懸山頂,小青瓦屋面。軒柱、椽均施彩畫。脊檁上有題記。前廳、廂房與正堂形成四合院式,前廳、廂房檐下均有排水溝。
楊宗祠楊宗祠
圍牆為磚砌,採用一陡一丁、中間夾空,厚0.37米,為四川地區清代以來普遍採用的砌築方式,磚間用白灰漿勾縫。花園位於整個建築的西部,現雜草叢生。

布局

楊宗祠建築布局具有清朝以來祠堂建築布局的普遍性。建築採取磚、石、木等材料構建而成。牌樓式正門建築體量大,雕刻、繪畫精美,正房枋及走馬窗上的彩畫是我省保存數量不多見的民間彩畫實物,是研究四川地區民間彩畫題材、技法等的重要實物質料。楊宗祠對研究當地的移民和宗族制度具有重要的價值。
楊宗祠楊宗祠
天池壩楊宗祠中的古井,至今完好,井邊的紅色“雅石”已被磨出坑,可見來取水者眾多。祠堂占地2230平方米,是一座復四合院木結構建築,牌樓式大門後為一座戲樓,與正堂、西廂結合,布局嚴整。兩邊的耳門,左邊一個是用白石砌成,右邊則用紅色雅石砌成,紅白二門:白征楊家文武雙全,紅白兩道均為冠。在此古宅大院中,充滿了奇聞異事,筆者收集一、二,以飧讀者。

傳說

祠內有建祠時種植的古樹金桂,每年花開三次,香飄天池,還有古樹楠楨參天之態。90年代,一位姓楊的校長將楨楠樹出售,金桂也因此相繼死去,賣樹的校長因此患上腦溢血,臥床10多年。此為怪事之一。
楊宗祠楊宗祠
在這大院中的各房間內,不管是有無人居住,都沒有蜘蛛蹤跡,多少年來均如此,當然蚊蟲也很少見。在河西有些老宅無蚊蟲,但無蜘蛛者,則是楊宗祠之獨有。此為怪事之二。
在天池壩祠堂辦學以來,學生中近視眼極少見,但離開學校去別處就讀後,則開始出現近視,不知是祠中空氣還是井水的原因,學生考試成績也優於其他學校,此為怪事之三。
與楊宗祠相近的還有兩座規模較大的祠堂(如陳家祠),均在解放後被拆掉,唯楊宗祠倖免,此為怪事之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