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橋市

五通橋市

五通橋市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在四川出現過的一個“市”,疆域位於今四川省樂山五通橋區。1951年10月以犍為縣第八區設五通橋市,屬川南行政區樂山專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通橋市
  • 位於:今四川省樂山五通橋區
  • 源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
  • 屬於:川南行政區樂山專區
簡介,歷史沿革,境域,政區演變,撤鄉建鎮,撤居委會建社區,

簡介

五通橋市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在四川出現過的一個“市”,疆域位於今四川省樂山五通橋區。1951年10月以犍為縣第八區設五通橋市,屬川南行政區樂山專區。1959年3月撤銷。1962年7月,恢復五通橋市建制,直隸樂山專區。1964年5月,改五通橋市為五通橋區,為樂山專區直轄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12月,區境隸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樂山軍事管制委員會,並受犍為縣領導。1950年8月,區境五通片為犍為縣第八區,西壩區為第九區。1951年8月,建立犍為縣五通橋工作委員會,10月,以犍為縣第八區建製成立五通橋市,隸川南行政區樂山專區。1952年8月,犍為縣第九區(西壩片)劃歸五通橋市管轄,為五通橋市第六區。1959年3月,撤銷五通橋市,併入樂山縣,為樂山縣五通橋區。1962年7月,恢復五通橋市建制,直隸樂山專區。1964年5月,改五通橋市為五通橋區,為樂山專區直轄區。1978年5月,五通橋區與樂山縣合併,成立樂山市(縣級),為樂山地區樂山市五通橋區。1985年5月,撤銷樂山地區,成立省轄樂山市,五通橋區為縣級區,隸屬樂山市。

歷史沿革

1951年10月,以犍為縣第八區成立五通橋市,隸川南行政區樂山專區。
1952年8月,犍為縣第九區(西壩片)劃歸五通橋市管轄。
1959年3月,撤銷五通橋市,併入樂山縣,為樂山縣五通橋區。
1962年7月,恢復五通橋市建制,直隸樂山專區。
1964年5月,改五通橋市為五通橋區,為樂山專區直轄區。
1978年5月,五通橋區與樂山縣合併,成立樂山市(縣級),為樂山地區樂山市五通橋區。
1985年5月,樂山撤地設市,五通橋區為縣級區,隸屬樂山市。
五通橋於公元前316年以前屬蜀國轄地。,疆域隸屬蜀郡南安縣。此後,經歷西漢東漢兩晉北周五代郡縣變更頻繁,隸屬關係分割交錯,直至公元1311年,元朝至大四年,方結束了680多年的“三縣分治”或“兩縣分治”局面,今五通橋疆域隸四川行中書省嘉定府路犍為縣。民國及解放初期,區境變化及隸屬變更頻。公元1985年,樂山市成立省轄市,五通橋區為樂山市縣級市轄區。
五通橋區在春秋戰國時期,屬蜀國轄地。秦惠文王後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十四年,置南安縣,十五年,設蜀郡,區境隸蜀郡南安縣。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開發“西南夷”分割蜀郡、廣漢郡,設定犍為郡,區境隸犍為郡南安縣。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廢犍為郡,置戎州,領郡轄縣,至西魏,區境隸戎州六同郡僰道縣北周武帝保定三年(公元563年),郡縣變更頻繁,隸屬關係交錯,區境被戎州、嘉州陵州分割,隸於嘉州平羌郡平羌縣、戎州沉犀郡武陽縣、陵州懷仁郡蒲縣。分割歷經隋、唐、五代、北宋南宋,直至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方結束了近700年的“分治”局面,區境完全隸屬四川行中書省嘉定府路犍為縣。
民國2年(1912年),廢省改道,以道統縣,區境隸上川南道犍為縣。民國24年,川政統一,四川劃分為18個督察區,區境調整為第四區(五通片)、第五區(西壩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12月,區境隸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樂山軍事管制委員會,並受犍為縣領導。1950年8月,區境五通片為犍為縣第八區,西壩區為第九區。1951年8月,建立犍為縣五通橋工作委員會,10月,以犍為縣第八區建製成立五通橋市,隸川南行政區樂山專區。1952年8月,建為縣第九區(西壩片)劃歸五通橋市管轄,為五通橋市第六區。1959年3月,撤銷五通橋市,併入樂山縣,為樂山縣五通橋區。1962年7月,恢復五通橋市建制,直隸樂山專區。1964年5月,改五通橋市為五通橋區,為樂山專區直轄區。1978年5月,五通橋區與樂山縣合併,成立樂山市(縣級),為樂山地區樂山市五通橋區。1985年5月,撤銷樂山地區,成立省轄樂山市,五通橋區為縣級區,隸屬樂山市。

境域

五通橋市(今五通橋區)境域受歷代建制變化影響,史書難以明確記載。1985年,五通橋區成為樂山市轄區(縣級),至2005年,境域相對穩定。其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部,岷江中游。界於東經103º39ˊ45"—103º56ˊ48",北緯29º17ˊ29"—29º31ˊ30"之間。東北接井研縣,東與南連犍為縣,西鄰沙灣區,北靠樂山市市中區,距樂山市城區22公里。幅員面積474.03平方公里。區境東起金山鎮鹽井沱村,西至蔡金鎮天林村,東西長27.89公里;南起金屬鎮金江村,北到新雲鄉農樂村,南北寬26.18公里。周界全長約174公里。

政區演變

1991年至2005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有所調整。至2005年底,全區由1991年的8個鎮,10個鄉,1個街道辦事處,37個居民委員會,374個居民小組,154個村民委員會,1190個村民小組調整為11個鎮,1個鄉,19個社區委員會,394個社區小組,154個村民委員會,1190個村民小組。

撤鄉建鎮

1991年,五通橋區轄1街道辦事處8鎮10鄉,即:五通街道辦事處,竹根鎮牛華鎮金山鎮,金屬鎮,橋溝鎮,西溶鎮、石麟鎮冠英鎮,茫溪鄉,柑子鄉,牛華鄉,金燕鄉,鹽林鄉,輝山鄉,新雲鄉,沫溪鄉,楊家鄉,蔡金鄉。
1992年9月經區委、區政府批准,撤銷五通橋街道辦事處、茫溪鄉、柑子鄉、牛華鄉、金燕鄉、鹽林鄉、輝山鄉、沫溪鄉、楊家鄉、蔡金鄉,新建輝山鎮楊柳鎮蔡金鎮。調整建制後,五通橋區轄11鎮1鄉,即:竹根鎮(含原五通橋街道辦事處所屬行政區域)、牛華鎮(含原牛華鄉所屬行政區域)、金山鎮(含原鹽林鄉、金燕鄉所屬行政區域)、金屬鎮、橋溝鎮、輝山鎮(原輝山鄉)、楊柳鎮(原茫溪鄉和柑子鄉所屬行政區域)、冠英鎮(含原楊家鄉所屬行政區域)、石麟鎮(含原沫溪鄉所屬行政區域)、西溶鎮、蔡金鎮(原蔡金鄉)、新雲鄉。
1994年,西溶鎮更名西壩鎮。至2005年,區轄11鎮1鄉未變。

撤居委會建社區

1992年,五通橋區撤銷街道辦事處,建立居民委員會。全區共37個居民委員會,394個居民小組。2001年,撤居民委員會建社區委員會,至2005年底,全區共有19個社區委員會,394個社區小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