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橋古鎮

五通橋古鎮

五通橋古鎮位於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城區,涵蓋花鹽街、工農街(舊名寶慶街)、群力街,以及該範圍內的小西湖景區,是五通橋區自然風光和歷史風貌保存最好的地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五通橋古鎮
  • 地理位置: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小西湖、黃葛樹王
  • 主要街道:花鹽街、工農街、群力街
古鎮簡介,民俗文化,鹽文化,古民居,龍舟會,橋牌文化,主要街道,小西湖,

古鎮簡介

五通橋古鎮位於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城區,涵蓋花鹽街、工農街(舊名寶慶街)、群力街及該範圍內的小西湖景區,是五通橋自然風光和歷史風貌保存最好的地段。
古鎮導覽圖古鎮導覽圖
“五通橋”這個地名源自“老橋”和“五通神”。據說“五通神”主管瘟疫,當時的鹽商最怕牛瘟,所以對“五通神”是崇拜有加,而“五通神”就供奉在“老橋”附近的“五通廟”(此廟現已不存)中,由此便有了五通橋的稱謂。

民俗文化

鹽文化

五通橋古鎮自古水運發達,河西煤礦豐富,因此歷來從河西運煤進鎮,以生產河東之鹽,被稱為“煤進鹽出的歷史”,其產鹽上至川黔,下至廣州,抗戰時期民國中央鹽務總局亦設於此,五通橋鹽文化,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黃葛樹掩映下的五通橋古鎮黃葛樹掩映下的五通橋古鎮
五通橋古鎮“因鹽而聚市、因鹽而成邑、因鹽而興衰”。公元前250年,境內出現了“鑿井煮鹽”;1521年,境內用頓鑽技術鑿出的世界第一口百米石油豎井;到清道光和抗戰時期,出現了“川鹽濟楚”和“民國中央鹽務總局”駐五通橋等重要的歷史事件;20世紀40年代,天津永利川廠內遷五通橋和“侯氏制鹼法”誕生在這裡;再到真空製鹽的發明和四川首隻股票的發行……如今,“鹽滷”依然占據當地經濟命脈重要的一環。

古民居

五通橋古鎮有幸得以保存。2008年,五通橋區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對五通橋區古城風貌實施保護和修繕的決定》,要求遵循“保護為主、修舊如舊”的方針,對古樹、古街、古橋等實施保護。相關部門還對穿鎮而過的茫溪河進行治理,區旅遊局對古鎮範圍內的居民、建築物等進行調查摸底。
五通橋古建築具有濃烈的鹽業文化、山水城市及多元建築文化融合等特徵,現完整成片的古民居街道有10多條,包括古民居在內的“建國前不可移動文物”仍有200多處。民俗旅遊專家季富政教授考證後認為,五通橋古鎮資源堪稱國內三“最”:一是中國最長的古典半邊街古鎮;二是中國黃葛古樹最多的古鎮;三是中國古碼頭數量最多的古鎮。

龍舟會

五通橋有“龍舟之鄉”的稱號。五通橋端午節龍舟賽歷史悠久,三江奔流為樂山的龍舟競渡提供了有利條件,每逢舉辦龍舟會,萬船齊發,百舸爭流。據史載:清順治年間,五通橋就盛行舉辦端午龍舟會。乾隆年間,開始了端午龍舟競賽和搶鴨子活動,沿習成俗,從不間斷。

橋牌文化

橋字牌——貳柒拾是樂山市五通橋地地道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主要街道

花鹽街
是五通橋古鎮主道之一,自清朝鹹豐年間“川鹽濟楚”之時,便為鹽商聚集之處,民國時期的鹽業工會大樓亦坐落於花鹽街鎖龍巷附近。其胡同文化及其建築風格別具特色。
小西湖風光小西湖風光
工農街
是一條值得途步的街道,街道有眾多古榕樹,極具特色。
五通橋古鎮五通橋古鎮
群力街
是整個五通橋乃至西南地區罕見的集中體現當年製鹽、儲運、交易、管理過程的場所,迄今街上仍保存著當年製鹽區域。

小西湖

五通橋有“小西湖”之稱,河畔多建有碼頭,湖面上也橫跨著一座座別具特色的橋,有浮橋、吊橋、四望關大橋、茫溪大橋及橋廟結合的“老橋”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