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思亮

錢思亮

錢思亮(1908年1月9日—1983年9月15日),男,字惠疇,浙江杭縣(今杭州市)人,出生於河南新野縣,化學家,教育家,台灣大學前校長、“中央研究院”前院長。

錢思亮國小在北京和天津就讀,1921年考入天津南開中學,1927年高中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1931年本科畢業後赴美留學,進入伊利諾伊大學化學系學習,先後獲得理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1934年博士畢業後回到中國,先後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長沙臨時大學工學院化工學系教授,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教授。1940年—1945年任上海化學藥物研究所研究員。1945年—1946年任經濟部化學工業處處長。1946年—1949年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兼化學系主任。1949年1月—1951年2月任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兼教務長,並一度代理過理學院院長。1951年3月—1970年5月任台灣大學校長。1964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70年—1983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兼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會董事長。1971年—1980年任台灣“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1983年獲美國伊利諾大學榮譽科學博士學位。1983年9月15日病逝於台北。

論著有《立體化學研究》、《有機質在無體分析之套用》等。錢思亮長期在大學執教並擔任教學行政工作,對北京大學化學系的發展,尤其對台灣地區高等教育制度產生過重要影響。他擔任台灣“中研院”院長多年,推動了台灣地區諸多新興領域研究機構的建立和擴展,為地區科技人才的培養作出了貢獻。兒子是素有“外交才子”的錢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錢思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新野
  • 出生日期:1908年01月09日
  • 逝世日期:1983年09月15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伊利諾大學
  • 代表作品:《立體化學研究》、《有機質在無體分析之套用》
  • 原籍:浙江省杭縣(今杭州市)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1907年1月9日 錢思亮出生於河南新野(淅川)。
錢思亮
1917年9月,入北京第二十五初等國小三年級。
1918年4月,轉學至天津私立第一國小。
1919年,初小畢業,進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高等國小。
1922年,考入天津南開中學
1927年6月,於南開中學畢業,9月考入北平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
1931年,獲清華大學理學士學位,同年9月獲庚款獎學金,與吳大猷、張茲闓(錢思亮內兄)由滬同赴美留學。入美國伊利諾州伊利諾大學化學系攻讀學位。
1932年6月,先獲理學碩士學位。
1934年6月,再獲該校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的題目為《具有旋光性的雙輪基質變為非旋光體的速度》。由於成績優異,曾被選為斐陶斐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 協會會員。同年8月,錢思亮離美回國,應聘至北京大學化學系任教授,講授普通化學。在北京大學期間,錢思亮以淵博的學識和富有啟發性的講課深受學生的愛戴,課堂內時常座無虛席,不少學生只好在教室外聽講。他有超人的記憶力,多年之後,仍然準確地背誦出所教過的學生的姓名和他們的學習成績,由此亦可見其執教之認真。
錢思亮錢思亮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北平淪入敵偽之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與南開大學三校被迫南遷,是年冬在長沙三校組成長沙臨時大學,錢思亮任該校工學院化工學系教授。
1938年2月,長沙臨時大學內遷昆明,正式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錢思亮任西南聯大化學系教授,講授有機化學。由於治學嚴謹,循循善誘,在聯大教授中頗負盛名。
1940年,其父在上海被敵偽刺死,錢思亮輾轉取道,由昆明回到上海奔喪。事後因交通阻塞,只得滯留上海,在上海化學藥物研究所任研究員。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錢思亮曾被委任為經濟部化學工業處處長。
1946年,北京大學遷回北平正式複課後,錢思亮當即辭去經濟部的職務,離滬北上,復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後任化學系主任。
錢思亮錢思亮
1949年1月8日,錢思亮偕夫人張婉度攜三子錢純錢煦錢復離開北平飛往南京。旋應台灣大學校長傅斯年之聘赴台灣,任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兼教務長,並曾一度代理過台灣大學理學院院長,成為傅斯年的主要助手。在此期間,錢思亮致力於新生招考制度及轉學制度的改革,為後來台灣實行的大專院校聯合招生制度奠定了基礎。
1950年11月,錢思亮代表台灣大學出席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大學校長會議”。
1951年3月,由胡適推薦,錢思亮繼已故的傅斯年任台灣大學校長。同年任“中國化學協會”會長和“中國科學振興學會”理事長。
1957年,錢思亮與梅貽琦等五人受聘為台灣“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第三屆評議員。
1959年2月,任台灣當局“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後改名為“國家科學委員會”)委員。同年7月他以台大校長身份出席台灣地區“中央研究院”第四次院士會議開幕式,12月連任“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第四屆評議員。
1961年8月,台灣“中央研究院”第四屆評議會舉行第二次會議,錢思亮和梅貽琦同時被提名為第四屆“院士”候選人。錢思亮考慮到梅貽琦是母校校長(北京清華大學),作為學生對師長應當禮讓,為此堅持請求撤消對他本人的提名,一時傳為美談。
1964年,錢思亮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五屆院士,屬數理組。
1970年4月,王世傑辭去“中央研究院”院長職務後,經5月舉行的“中央研究院”評議會選舉,錢思亮被任命為台灣“中央研究院”第五任院長(前四任依次為:蔡元培朱家驊胡適、王世傑),台大校長由閆振興接任。錢還兼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董事長。
1971年11月,任台灣當局“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任該職前後共九年半。
1974年,在台灣“中央研究院”第十一次院士會議上,錢思亮之次子錢煦被提名為第十屆院士候選人。錢思亮考慮到增補的新院士名額有限,一再籲請與會者不要投錢煦的票,把名額讓給他人。由於他態度誠摯,言辭懇切,使與會者終於接受了他的請求。錢煦在學術界聲望很高,當選本無問題,卻因此而落選。直至1976年才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第十一屆院士,屬生物組。父子先後當選為院士,堪稱科學界佳話。
1980年,台灣“中央研究院”在南港院部舉辦“國際漢學會議”,國內外參加者達273人。會議分為語言文學、歷史與考古、民俗與文化、思想與哲學、文學、藝術史等共六組。錢思亮任“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並為該書作序。全書共九巨冊,另總目錄一冊,內收中、英文論文218篇,由台灣中央研究院出版。
1983年,於院長任內辭世,之間主持過7次“中研院”院士會議。錢思亮在“中研院”院長任內設立美國文化研究所、三民主義研究所、地球科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所及資訊科學研究所,並增設生物醫學、統計學、原子與分子科學三研究所及分子生物學綜合研究室四個籌備處,對“中研院”後續發展貢獻良多。
1983年5月,由台灣美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朱炎陪同,錢思亮赴西德和美國訪問。在美國訪問期間,錢的母校伊利諾大學為表彰他在科學、教育等方面的功績,授予錢以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訪問歷時一個半月,錢思亮於6月回抵台灣後,終因勞瘁過度,被迫住院治療,但他在病中仍堅持處理日常事務,終因患急性心肌梗塞症。
1983年9月15日病逝於台灣大學附屬醫院,享年76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錢思亮早期著有學術論文“立體化學研究”、“酚類化合物之殺菌能力與其結構的關係”、“有機質在無機分析中之套用”等多篇,散見於國內外多種學術刊物中,未能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他的主要成果在於人才的培養方面。他的品德和組織能力等方面也有不少可以為後人稱道之處。

人才培養

錢思亮既是一位化學家,又是一位教育家。他對台灣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尤其是在人才培養方面。他任台灣大學校長近20年,以一位教育家的遠見卓識,注重教員的聘任和培養,並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有計畫地大量派遣在校的教員出國進修,同時不惜重金聘請海外著名學者來校講學或任教,以提高台灣大學的教學和科研水平。他非常重視大學一年級的基礎課程,極力糾正輕視大學一年級課程的傳統偏見,著手恢復“大一課程委員會”,以加強對大一教學的指導,同時還約請教學經驗豐富、學有專長的教授任教。這些措施的推行,使台灣大學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成為台灣的一流大學。

社會任職

在此期間,錢思亮任台灣“中國化學協會”會長,“中國科學振興協會”理事長,“中央研究院”第三、四屆評議員,“國家長期科學發展委員會”(後改為“國家科學委員會”)委員、執行委員。

個人生活

錢煦曾經在1974年被提名為院士,但錢思亮考量院士為社會名器、名額有限,因此四處反拉票,錢煦因而落選,但1976年又被提名並順利當選,父子同任院士,一時傳為佳話。
前輩
父親:錢謹庵(法學界老元老)
子女

人物評價

長期在大學執教並擔任教學行政工作。對北京大學化學系的發展,尤其是後來對台灣地區高等教育制度產生過重要影響。擔任台灣地區“中央研究院”院長多年,推動了許多新興領域研究機構的建立和擴展,為科技人才的培養做出了貢獻。
錢思亮任台灣大學校長近20年,他以一位教育家的遠見卓識,在台灣大學原有的基礎上,有重點地循序漸進地加以推進,使台灣大學得到很大發展,其中有不少經驗是值得重視的。錢思亮清楚地認識到,要辦好一所大學,教員是依靠的主要力量。於是他首先從健全台大的教員聘任制度著手,同時為了提高教員的學術水準,他通過多種渠道,有計畫的大量派遣在校的教員出國進修,輔以重金聘請海外學者來校任教,使台大的教學和科研水平很快就得到長足的進步,並跟上世界科技與文化的潮流。其次他非常重視一年級的基礎課程,極力糾正輕視大一課程的傳統偏見。恢復了“大一課程委員會”,以加強對大一課程的指導,並聘請教學經驗豐富、學有專長的教授講課,以保證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加上他所推行的新生入學與學生轉學制度的改革,使得台灣大學的教育質量逐年提高,良好的校風得以形成和鞏固。這些措施和經驗,與國內外大多數著名大學的辦學經驗基本上是一致的。
錢思亮主持台灣“中央研究”院期間,非常尊重院士和評議員的建議和意見,注意時代潮流的導向作用,不失時機地增設或加強符合時代需要的新研究所。他不僅重視理論成果,而且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套用與開發。
李敖在文章“從胡老太秘錄看錢大頭忘恩負義”一文中斥錢思亮是“偽君子的典型”。源於錢奉承其媽,即胡適夫人,將老人家侍候有佳。然後胡適死後,其禮遇大相逕庭,當時有報導稱台灣大學校長錢思亮在胡適先生死後不久,即對胡師母有非常不友好的舉動,像錢家把通往胡家住宅的後門封閉,錢氏夫人見了胡師母理都不理等等。
現任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稱,錢思亮主持台大殫精竭慮,對台灣的經濟和文化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央研究院”劉副院長今天在致辭中說,.錢先生一九七零年六月起擔任“中研院”院長後,在任逾十三年,主張基礎科學和套用科學並重,對“中研院”學術研究的提升以及院務的發展貢獻卓著。
他為人謙恭寬厚、律己甚嚴、清廉自守、克己奉公,在化學界和台灣學術界享有盛譽。

後世紀念

為紀念錢思亮對“中央研究院”多年來的業績,“中央研究院”將該院化學研究所新建的一幢大樓命名為“錢思亮館”。
在著名化學家、教育家、前台灣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錢思亮誕辰九十九周年之際,台大十五日以學術演講會的形式紀念這位已故的前任校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