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是2010年10月1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華。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 作者:王華
  • ISBN:9787300127637
  • 頁數:190頁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10月1日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概念界定,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民間戲曲,民樂發展,各族民樂,蒙古族音樂,藏族音樂,滿族音樂,壯族音樂,傣族音樂,納西古樂,侗族音樂,維吾爾族音樂,塔吉克族音樂,水族音樂,彝族音樂,京族音樂,

內容簡介

我國55個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擁有本民族創造和傳承下來的優秀而獨特的音樂,表現出自身存在的價值。早在約五千年前,由黃河和長江大河流域匯成的華夏音樂文化,便體現出多元起源和混合發展的態勢,不斷發展成熟。同時,它又不斷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互相滲透融合,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現代華夏音樂。少數民族音樂也受到漢族音樂的影響,各民族音樂藝術不斷交融,影響,形成豐富多彩的中國音樂體系。

概念界定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是整箇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份。我國55個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擁有本民族創造和傳承下來的優秀而獨特的音樂,表現出自身存在的價值。早在約五千年前,由黃河和長江等大河流域匯成的華夏音樂文化,便體現出多元起源混合發展的態勢,之後不斷吸收周邊少數民族音樂的精粹。同時,它又不斷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互相滲透融合,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音樂。
我國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發展歷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各民族音樂文化,有著品種紛繁的音樂體裁。和漢族一樣,各少數民族的音樂從表演形式可分為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民間說唱藝術、民間戲曲音樂。

民間歌曲

民間歌曲,是各少數民族用以表達思想、感情、意志和願望的藝術形式。許多少數民族地區被稱譽為歌海、音樂之鄉。歌聲伴隨著他們的勞動生產、社交、娛樂等活動。他們在放牧、從事農業生產時唱歌,婚禮或喪葬時唱歌,談情說愛,思念故土時也唱歌。許多民族都有歌唱節日,如壯族的歌、回及撒拉等族的花兒會、苗族的龍船節及繞三靈、侗族的採桑節對歌、布依族的老鷹坡歌會、族的溫泉水邊賽歌節、瑤族的耍歌堂、彝族的火把節等。情歌在少數民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例,或在草原、山野、森林或在月光下、火塘邊、公房(供男女青年社交活動的房屋) ,都蕩漾著優美動聽的歌聲。

民間器樂

在各少數民族中都蘊藏著一定數量的民間樂器和樂曲。據不完全統計,各種形制的樂器達五百餘種,有拉奏、吹奏、彈奏和擊奏等類別,其表現性能豐富多樣。各民族的民間樂曲均含有獨奏曲和合奏曲。合奏曲又分吹奏樂、拉奏樂、彈撥樂、鑼鼓樂以及絲竹樂、吹打樂、弦索樂等。少數民族的樂種也頗具特色代表性的如維吾爾族的木卡姆納格拉、土家族的打溜子、白族的洞經音樂、納西族的白沙細月、景頗族的文邦木寬等,還有苗、壯、彝、侗、瑤等民族的蘆笙樂和銅鼓樂也有著獨特的風格。

民間歌舞

民間歌舞是少數民族音樂與舞蹈有機結合的藝術形式。最富特色的有鼓舞、跳樂、踏歌三種類型。一為鼓舞,是採用擊樂伴奏,合節起舞。主要是以鼓為伴奏樂器,用特有的節奏和音色變化,配合舞姿。如壯族的蜂鼓舞和扁擔舞佤族木鼓舞,苗、瑤、彝、水、黎等民族的銅鼓舞等。二為跳樂,是一種完全用樂器伴奏的舞蹈,如哈薩克族的黑走馬擺舞和天鵝舞錫伯族貝倫舞、西南各少數民族的蘆笙舞葫蘆笙舞、月琴舞、三弦舞等。三為踏歌,即在歌聲和樂聲中踏著舞步歡跳,是載歌載舞,或歌舞相間,以歌伴舞的形式。蒙古族的安代、維吾爾族的來派爾及賽乃姆、壯族的採茶舞、藏族的格薩爾王傳、彝族的甲蘇、白族的大本曲、侗族的琵琶歌、壯族的末倫等。

民間戲曲

民間戲曲音樂是少數民族的一種綜合了民歌、歌舞、器樂及說唱的藝術形式。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劇種曲種如藏劇、白劇壯劇漫瀚劇(蒙古劇) 、侗劇、彝劇苗劇、布依劇、毛難劇、傣劇新城戲(滿族)等。
如此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的歌種、樂種、劇種,構成了我國少數民族光輝燦爛的音樂文化,在中華民族音樂史上占有顯著的地位。我們深信,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少數民族音樂還會不斷創造發展,源源流長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藝術必將在未來的歲月中更加發揚光大。

民樂發展

這是少數民族把思想、感情、意志和願望通過曲調和唱詞表達出來的藝術形式。有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都被稱為“歌海”、“音樂之鄉”等,歌聲伴隨著他們勞動生產、社交、娛樂活動。他們在放牧的時候高歌,他們在農業生產中快樂歌唱,他們在婚禮上表達愛情,他們在思念故土時唱出悲傷。這樣的情景,我們從電影《劉三姐》中就能看出來。劉三姐的對歌,在廣西壯族地區是非常有名的。還有許多民族都有歌唱的節日,比如回族和撒拉族的“花兒會”,苗族的“龍船節”以及“繞三靈”,侗族的“採桑節對歌”,布依族的“老鷹坡歌會”,瑤族的“耍歌堂”,彝族的“火把節”等等。少數民族的民間歌曲在電影中運用非常多,特別是情歌。情歌在少數民族民間歌曲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或在草原、山野,或在月光下、火塘邊……凡是有美麗愛情的地方都蕩漾著優美動聽的歌聲。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民各種形制的樂器達500餘種,有拉奏、吹奏、彈奏和擊奏等類別,每種樂器都充滿了豐富的表現性。在這些各有特色的樂器演奏得基礎上,又產生了不同風格的樂曲類型,比如維吾爾族的“木卡姆”和“納格拉”,土家族的“打溜子”,納西族的“白沙細月”,還有苗族、壯族、彝族、侗族、瑤族、拉祜族的“蘆笙樂”和“銅鼓樂”也非常有名。電影《蘆笙戀歌》中,作曲家雷振邦就選用了拉祜族音樂常用的樂器蘆笙為歌曲伴奏,還從拉祜族的山歌曲調中,提煉出歌曲的旋律。

各族民樂

狹義上的中國民族音樂指的是漢族音樂,簡稱“民樂”。中國的少數民族音樂卻有著更多的樣式和內容,如藏族音樂、蒙古族音樂、壯族音樂等。

蒙古族音樂

蒙古族民歌分“長調民歌”和“短調民歌”。 “長調”有許多無意義的諧音字拉長唱腔,有草原空闊的風格。最有特色的樂器是馬頭琴,是一種拉弦樂器,由於琴柱上一般都雕刻一個馬頭裝飾,所以由此命名。

藏族音樂

藏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歌曲旋律優美遼闊、婉轉動聽。藏族音樂大體上可以分為佛教音樂民間音樂。佛教音樂中最著名的是喇嘛唱的無詞的歌頌曲調。
藏族民歌高亢嘹亮,聽起來就有高原藍天遼闊的氣象,曲調悠揚,但也是以五聲為主。歌舞形式有“果諧”、“果卓”(鍋莊)等。藏族音樂的一些元素被漢族和西方音樂所吸收。有一些漢族歌曲作者模仿藏族音樂的特點創作了一些諸如《逛新城》、《青藏高原》一類的歌曲。近年來,西藏的藏族歌曲也融入了其它音樂的元素。著名的藏族歌手除了才旦卓瑪和主要演唱漢語歌曲的韓紅外,還有容中爾甲亞東瓊雪卓瑪等大量在藏區知名度很高的歌手。
正規戲劇方面,現在已經挖掘整理演出了藏族傳統歌劇《格薩爾王》。

滿族音樂

中國的東北和北京等地是滿族的聚居地。滿族最有名的民間樂器是源自清朝的八角鼓。滿族的搖籃曲《悠悠扎》等作品很著名,經常被用現代的漢語翻唱。

壯族音樂

壯族聚居區廣西是民歌的故鄉,男女青年經常對歌,有人甚至說壯族人一生唱歌的時間比說話的時間長。壯族民歌和漢族音樂風格相似,以五聲音階為主。歌詞有明顯的對仗格式,內容則以象徵、比喻等手法表述,以生活中的交流為主,有時歌詞也引用中國古典故事和典故。 壯族音樂可以在電影音樂劇《劉三姐》中一窺其妙。

傣族音樂

傣族音樂和南亞地區緬甸、泰國的音樂風格類似,曲調婉轉柔美,典型的樂器是葫蘆絲象腳鼓,葫蘆絲獨特的音色一吹奏就是傣族的音樂風格。

納西古樂

納西古樂是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老人中間演奏的音樂,據說是從明朝時中原地區傳入的,由於當地原來交通不便,和外界交往不多,始終原汁原味地流傳下來,現在只有一批老人樂隊可以演奏,正在培養接班人,是中國14世紀音樂的活化石,受到音樂界的廣泛關注。

侗族音樂

侗族“大歌”是中國唯一採用和聲的民歌系統,基本為女聲無伴奏合唱,由各聲部嗓音的和聲配合非常和諧,曾在國際引起轟動,並多次獲獎。

維吾爾族音樂

維吾爾族音樂基本是阿拉伯音樂風格,非常注重節奏,用手鼓可以打出多達幾十種不同的節奏,樂器主要是適合在馬上彈奏的都它爾和熱瓦甫,最大的是冬不拉。維吾爾族的傳統音樂十二木卡姆》包羅萬象,是許多民間音樂的源頭。

塔吉克族音樂

塔吉克族音樂漢族音樂有較大的區別,善於運用半音,旋律婉轉多變,如同山鷹高鳴,最典型的是作曲家雷振邦為電影《冰山上的來客》配的歌曲,完全運用了塔吉克民歌的旋律。

水族音樂

水族民間樂器主要有銅鼓、大皮鼓、蘆笙、胡琴、嗩吶等,多在節慶與喪葬時使用。這些樂器中歷史最久,最響最廣,最具民族特色的要數銅鼓。?
水族地區過去曾稱為銅鼓王國。每個村寨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人家藏有銅鼓。廷牌鄉附近幾個20來戶的村寨,每個寨藏有6面到8面銅鼓,九阡地區的水各大寨30來戶人家就有13面銅鼓。據估計,僅三都水族自治縣,以前曾保存銅鼓300多面。由此可見銅鼓在水族民間流傳之廣、數量之多。? 水族地區的銅鼓,面寬1.5尺到2尺之間,大多是未經入土的傳世品,鼓面和鼓身多為雲雷紋和幾何圖案,型制多屬麻江型和石寨山型。

彝族音樂

彝族是我國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彝族民間有各式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無論男女老少,個個都會唱幾首。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又分男女聲調,男聲調雄渾高亢,女聲調柔和細膩。各地山歌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如著名歌曲《馬兒快快跑》、《遠方的客人,請您留下來》,就是根據彝族民間曲調提煉出來的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弦、編鐘、銅鼓、大扁鼓和克些覺黑等。
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弦、編鐘、銅鼓、大扁鼓和克些覺黑等。

京族音樂

獨弦琴,又稱匏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樂器。它結構簡單,但音色優美,音調豐富,曲音清雅,多有變化,演奏之時,如驚濤拍岸,如百鳥朝陽,如高山流水,深受京族民眾的喜受。獨弦琴用大半個竹筒(或用幾塊木片拼成長方形的木匣)做成琴身,長約二尺半,一端插上一根圓木柱子與琴身成直角,另一端安上一個把手,上系一條弦線,連線到小圓柱上,用一塊小竹片撥弄弦線,便可彈出娓娓動聽的樂音。每當明月當空,琴師撥動琴弦,悠揚的琴聲飛向長空,眾人在晚風中聆聽動人的樂曲,別有一番情趣。彈奏獨弦琴時,須不時調整搖桿,當把琴弦擴張時,可撥出較高的樂音;使琴弦放鬆時,樂音變得較為低沉。由於用左手推拉搖桿而使琴弦鬆弛或擴張,彈奏時需要稍作停頓,因而形成了一短一長的發音規律。通常是音長較強,音短較弱,全過程由強變弱,由弱變強,不斷變化。
獨弦琴演奏的傳統樂曲有《高山流水》、《騎馬》、《賭博》等,其中尤以《高山流水》流行最廣。
達斡爾族音樂
達斡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間音樂有山歌、對口唱和舞詞等多鐘形式。
曲藝音樂
我國民族眾多,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曲藝音樂因發展歷史、地理環境、民族文化、語言聲韻、民風民俗的不同而呈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的特色。如白族大本曲,藏族的格薩爾仲喇嘛嘛呢、折嘎,蒙古族的烏力格爾、好來寶,維吾滿族的達斯坦、庫夏克、萊派爾,哈薩克族的克薩、阿依特斯,朝鮮族的盤索裹,壯族的末倫唱師、卜牙,赫哲族依瑪堪,侗族的君琵琶,苗族的嘎百福、果哈,傣族的甘哈甘派,彝族的甲蘇等等。在眾多的曲種中,有的歷史悠久,具有古老的傳統;有的是受漢族或其它民族曲種的影響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曲種。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少數民族的曲藝音樂具有著強烈的地方色彩和民眾性、民族性。其中很多曲種是說唱本民族歷史故事的,它的唱詞往往就是史詩,唱腔吟誦性強,節奏鮮明而平穩,具有返樸歸真的凝重色彩和恢宏雄渾的風格;有些曲種源於本民族民間祭祀儀式和巫師活動,同當地的信仰與民俗活動密切相關,其音樂旋律性較強、婉轉動聽,演唱形式常常是邊唱邊舞或邊唱邊奏邊表演;還有些曲種說唱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曲調大多由民歌發展而來,這類曲種多抒情優美、含蓄深情;也有一些曲種的唱詞為即興式的讚詞、頌詞之類,其曲調流暢、活潑,有的富於幽默感,深受本民族人民民眾的喜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