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本曲

大本曲

白族大本曲是流傳於中國境內的一種白族民間特有的說唱藝術,白族大本曲也叫“唱大本子曲”、“大本子”,有長篇故事含義,故唱大曲可以解釋為唱長篇故事的曲子,在白族民間,經過數百年的演出發展,深深紮根於白族生活之中,在白族人民精神生活領域中起到很重要作用,寓教於娛樂之中是白族大本曲的藝術魅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本曲
  • 本質:說唱藝術
  • 別稱:本子曲
  • 流行:白族民間特有的
簡介,表演形式,淵源,特點,曲目,曲目欣賞,相關獎項,

簡介

大本曲又稱本子曲,是白族特有的一種民間說唱曲藝,是在民歌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廣泛流行於洱海周圍白族地區。
白族人民喜愛大本曲,在傳統的民族節日期間,如春節、火把節、本主節、 中元節,村子裡都要請民間歌手來演唱。一般人家在辦喜事、
大本曲彈唱《誇誇大理新農村》大本曲彈唱《誇誇大理新農村》
做生日、建蓋新房時也要唱大本曲,人們群集靜聽,常常為故事情節所吸引而不願離去。白族曲種。流行於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以民歌為基礎發展形成,歷史悠久。現存明代詩人楊桂樓在“山花碑”上的題詩即為大本曲體裁。白族人民每逢年節或舉辦婚喪禮儀時都要演唱大本曲。如喪禮中安葬的前夕要通宵唱大本曲,叫作“堂祭”。大本曲原為一人說唱,一人彈三弦伴奏。以白族語言演唱為主,也有用漢語演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斷革新,有了對唱、合唱,增添了二胡月琴等伴奏樂器。演唱者有醒木、扇子手帕等道具。大本曲可以隨地演唱,或搭一花台(也叫彩台),登台演唱。
大本曲的唱詞句式以3個七字句、1個五字句組成一節的“山花體”最為常用。此外,還有 5句、6句、7句和 3個十字句為一節的幾種格式。大本曲有南腔、北腔兩種流派。南腔比較委婉,唱腔有〔平板〕、〔黑淨〕、〔螃蟹調〕、〔老麻雀調〕等“九板十八調”;北腔比較質樸,唱腔有〔正板〕、〔脆板〕、〔螃蟹調〕、〔麻雀調〕等“九板十三腔”。它的傳統曲目有根據白族的民間故事改編的《火燒松明樓》、《白王的故事》等,現代曲目有《社會主義門》、《大理是個好地方》、《恩仇難忘》等。

表演形式

大本曲又稱本子曲,是白族特有的一種民間說唱曲藝,廣泛流行於洱海周圍白族地區。 大本曲是以唱詞為主,輔之以道白的說唱藝術。唱詞遵循白族詩歌“三七一五”的格律,由一人手執花扇或手絹演唱,一人彈三弦伴奏。一張桌子、兩條凳子即構成表演場面。本曲能演唱具有各種不同人物、情節為內容的長篇故事,唱詞全用白族語,中間的夾白和韻詩多用漢語。
大本曲大本曲
曲本的結構以表演者一人演唱多種角色的自述方式演繹一個個完整的故事。大本曲在音樂和表演藝術方面發展較為成熟,形成了完整的聲腔系統,號稱“三腔、九板、十八調”。三腔一般指南腔、北腔、海東腔三種流派;南腔音樂九板十八調,委婉、柔和;北腔九板;十三腔,高亢、粗獷。九板是用來表現喜、怒、哀、樂、驚、恐、怨等各種情感的曲牌,如高腔、脆板、正板平板、小哭板、大哭板、陰陽板、邊板、趕板等;十八調則是用以穿插情緒輔助各種曲牌的小調,如祭奠調、麻雀調、花譜調、道情調放羊調、花子調、陰陽調等等。

淵源

大本曲歷史悠久。明代詩人楊桂樓在山花碑上的題詩即為大本曲體裁。原為1人說唱,1人彈三弦伴奏,以白族語言演唱為主,也可用漢語演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不斷革新,有了對唱、合唱,增加了二胡、月琴等伴奏樂器。
大本曲大本曲
建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白族大本曲,組織藝人用大本曲的演唱形式,宣傳黨的政策,歌頌社會主義。民族節日本主節、三月節以及居家喬遷新居等,大多要進行大本曲演唱活動。
在洱海周圍的白族鄉間,形成了一批半農半藝的大本曲藝人。他們常常在農閒時間應邀走鄉串寨為民眾演唱,因而流傳著“年年三月開曲頭,一唱唱到九月九”的說法。在白族民眾看來,請藝人演唱大本曲不但是為了藝術欣賞,也有禳災祈福的意思,所謂“三齋不抵一曲”,即是說齋戒三次不如演唱一次大本曲,足見其民眾基礎之深。?
大本曲大本曲
本子曲流傳於洱源、劍川、蘭坪、麗江等縣,多半以歌手自彈自唱或一人伴奏一人唱的形式進行,伴奏樂器為龍頭三弦。其曲本的文學形式比之大本曲更接近於長篇敘事詩,在演唱過程中基本上不加說白。唱詞均為“三七一五”的格律。和大本曲一樣,也是用各種角色的自述方式來演繹長篇的故事。曲調主要是流行於大理州北部地區的白族調(亦稱白曲)、“泥鰍調”、“青姑娘調”、“割埂子調”等,曲目有《鴻雁帶書》、《放鷂曲》、《出門調》、《黃氏女對金剛經》、《青姑娘》等30多部。也有著一批半農半藝的職業歌手。

特點

大本曲的演唱形式為坐唱表演,一般是一人演唱,一人以三弦伴奏,演唱者僅用一柄摺扇、 一幅手巾做簡單道具,有時也有由一人、自彈自唱的。大本曲能演唱具有各種不同人物、情節為內容的長篇故事,唱詞全用白族語,中間的夾白和韻詩多用漢語。
大本曲大本曲
演唱者有醒木、扇子、手帕等道具,可隨地演唱,亦可登台表演。大本曲唱腔分南腔、北腔兩個流派,南腔重委婉,有“平板”、“黑淨”、“老麻雀調”等九板十八調;北腔尚質樸,有“正板”、“脆板”、“螃蟹調”等九板十三腔。句式以3個7字句、1個5字句組成一節的山花體最為常用,還有5句、6句、7句和3個10字句為一節的幾種格式。
大本曲的唱腔有三腔、九板、十八調,三腔即:南腔、北腔、海東腔。南腔音樂九板十八調,委婉、柔和;北腔九板;十三腔, 高亢、粗獷。唱腔已形成了成套的職能作用和組合穩定的腔調系列,其中有詠嘆性腔調系列,表現喜、怒、哀、樂;有宣敘性系列,表現敘、訴、數、說。此外,還有一大批獨立的曲牌和小調。
大本曲的韻式主要有“花上花”、“撈里撈”、“油勒油”、“翠茵茵”四大韻,每個大韻又根據白族語音的特點,分出若干小韻。大本曲的句式,基本上是“三七一五句”。
大本曲是白族民族民間曲藝中,具有音樂、一定人物和情節故事結構的長篇故事演唱。每本說唱一次完成,長約二至四小時,
大本曲源於白族《繞三靈》所祭祀之愛民皇帝段宗榜。《南詔野史》載:“凡七十一村,村各奉其本主,各為一隊,自成行列,領隊為二男子,共扶楊柳一大枝,婆娑前進,載歌載舞,一入主唱,一人打諢,自有曲本,如《嘆五更》、《搖錢樹》等”。
大本曲演唱時、通常由一人說唱,一人操三弦伴奏,分坐於高台之上的方桌旁邊,表演時面向聽眾,使用道具是一把摺扇、一方手帕、一塊醒木。因表現內容豐富,故事情節曲折的長篇故事、長篇曲詞,大本曲就由此得名,大本曲廣泛流傳於大理,洱源、賓川、下關一帶。白族民間有“三齋不抵一曲”之說。白族民諺則說:“不放鹽巴的菜吃不成,不唱大本曲的日子過不成”逢年過節、生子、祝壽、農閒、工暇時節都要彈唱大本曲,每年三至九月間,正是大本曲演唱的旺季。因大本曲的思想性、文學性和音樂性都比較強、能充分表現人民民眾的愛憎和好惡,加上演唱藝人善用表情聲調傳神和傳情,因此廣受民眾喜愛。
大本曲大本曲
大本曲演唱藝人還可臨場即興發揮、創作,可以見人說人,見物唱物,就事論事。
相傳大本曲擁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記的手抄曲本。音樂在前奏曲大、小擺、三台平板正板高腔的基礎上,還有大、小哭板,形成大本曲九板十八調,以白族調格律三七七五為上闕,七七七五為下闕。總之,大本曲是以民間曲調發展為山花體,從山花體發展到聯曲體,又從聯曲體形成板腔體。
曲調是大本曲的先聲,文學是大本曲的基礎。洱源縣著名大本曲藝人劉沛、楊學智不但在縣內白族村寨演唱,還被邀請到大理等地演唱,是大理州大本曲協會會員。
大本曲演唱注重字正腔圓,講究聲調、道白,形成有講有唱有白有叫(叫板、叫頭)。把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表現得有聲有色。讓人陶醉痴迷、從而產生感人的藝術魅力。

曲目

大本曲有曲本80多本,傳統曲目有《白王的故事》、《藍季子會大哥》、《火燒松明樓》、《火燒磨房》等,移植自漢文學的有《梁山伯與祝英台》、《陳世美不認前妻》等,新編曲目有《大理是個好地方》、《恩仇難忘》等。
傳統曲目極為豐富,迄今蒐集到的曲目已達117本之多。其內容多半根據漢族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如“水滸”、“三國”、“包公”、“梁祝”等改編而成,也有一些是根據白族神話、民間故事改編的,如《白王的故事》、《火燒松明樓》、《蟒蛇記》、《黃氏女》等。
大本曲的傳統曲目有《白王的故事》、《藍季子會大哥》、《火燒磨房》等,移植自漢文學的有《梁山伯與祝英台》、《陳世美不認前妻》等,現有曲本80多本,白族人民喜愛大本曲,在傳統的民族節日期間,如春節火把節本主節中元節,村子裡都要請民間歌手來演唱。一般人家在辦喜事、做生日、建蓋新房時也要唱大本曲,人們群集靜聽,常常為故事情節所吸引,而不願離去。

曲目欣賞

白族大本曲《選秧官》取材於白族民間特有的傳統節日習俗“栽秧會”(也叫“開秧門”)的素材創作而成。每年春插開始之時,每個村都必須選出一個人緣好、秉公辦事、有生產技能的人來擔任“秧官”,負責組織全村的勞力組合調配(互助組形式)、栽插進度、水利安排、技術把關等有關春插事務工作領導。“秧官”選擇的好,全村團結和諧、栽插順利有望豐收。“秧官”選的不好,組織協調能力差,其結果是村民怨聲載道,栽插不順利,直接影響春插生產。因此選秧官已成白族人民在春耕生產勞作生活中的一項重要舉措,該種方式延習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大本曲劇《選秧官》說的是在栽種季節里,白族某村在選擇傳統意義上的老秧官,還是選擇懂科技,年輕有為的年青人擔任秧官時所產生的矛盾衝突,突出反映了現在農村是按傳統的生產方式進行勞作,還是科技興農意識的衝突,我們通過其中的唱段就能說明全劇要表達的思想。提起白爺爺/村里誰不夸/今年六十三/年年當秧官/高舉栽秧旗/組織最有方/栽秧是能手/唱曲是行家/為人最正直/德高人尊重。這是選傳統意義上擔任秧官的理由。而推選另一位年青秧官的理由是:秧官不是官/非官又是官/要想得豐收/選舉白姑娘/農學院畢業/科技興農有奇方/精心培育優良種/中外美名揚/。農民盼高產,秋後糧滿倉,豐衣足食,是農民的根本利益,而科技興農是實現這一根本利益的必須手段,一切從大局著眼,白爺爺讓出當了多年的秧官,推選懂科技,有熱情的年青人小白妹當秧官,並甘為小白妹當參謀。
該劇通過“選秧官”這一事件,反映了當今農村民主及科技意識的增強,突出宣傳了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加大科技含量,科技興農這一基本國策,並把這一基本國策的宣傳融入到白族栽秧習俗,用大本曲形式及歌舞藝術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相關獎項

1998年榮獲雲南省首屆少數民族曲藝調演“彩雲獎”金獎,,2004年榮獲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銀獎
2007年12月26日,白族大本曲《關愛》喜獲全國“群星獎”;由大理州文化局選送,州群藝館創作輔導,大理市文化局和大理文化館組織編排上演的白族大本曲《關愛》喜獲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
“群星獎”由國家文化部主辦,每三年舉辦一屆。白族大本曲《關愛》以關注弱勢群體,構建和諧大理為主題,以精巧的藝術構思,濃郁的白族特色,強烈的時代氣息,精湛的白族三弦彈唱表演,通過北京初賽、佛山複賽、荊門決賽的層層篩選和激烈角逐,從全國眾多參賽節目中脫穎而出,是雲南省唯一獲得“群星獎”的曲藝類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