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恥日

中國國恥日

中國國恥日,是指1931年9月18日發生的事件,俗稱“九一八事變”,在人們的心目中,早已是永遠抹不去的“國恥日”,盼望早日確立法定意義上的節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國恥日
  • 時間:1931年9月18日
  • 九一八國恥:即為九一八事變
概括,國恥簡介,“五·九”國恥,“九·一八”國恥,“七·七”國恥,南京大屠殺,

概括

中國目前還沒有法定的國恥日,但在非正規場合有“五·九”國恥,即1915年5月9日;“九·一八”國恥,即為9月18日;“七·七”國恥,即為1937年7月7日。國人的認為,最讓中國恥辱的是“九·一八”。
七七永記七七永記
中國國恥日

國恥簡介

“五·九”國恥

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向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直接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並要求中國絕對保密。1至4月,袁一面命外交部同日本談判,一方面暗中逐步泄露內容,希望獲得英美支持抗衡日本。中國的談判代表多次拒絕要求中的部分內容,迫使日本作出讓步。中國國內亦出現反日情緒。日本則以武力威脅中國。至5月7日,日本政府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限令於9日前答覆。最終袁世凱政府在5月9日晚上十一時接受二十一條中一至四號的要求。五月九日被全國教育聯合會定為國恥日,稱“五·九國恥”。

“九·一八”國恥

1931年9月18日晚上,侵華日軍炸毀瀋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藉此突然襲擊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瀋陽城。隨即在幾天內侵占20多座城市及其周圍的廣大地區,東北三省全部淪陷。這就是當時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紀念碑“九·一八”事變紀念碑
“九·一八”事變的發生,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吞併中國、稱霸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而採取的一個蓄謀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驟。“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紛紛要求抗日,反對國民黨政府不抵抗的作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東北人民奮起抵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先後湧現出東北義勇軍等各種抗日武裝

“七·七”國恥

1937年7月7日發生在中國北平盧溝橋的中日軍事衝突,日本就此全面進攻中國,稱為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也是中國人的國恥日。
盧溝橋上的漢白玉碑亭“盧溝曉月”盧溝橋上的漢白玉碑亭“盧溝曉月”

南京大屠殺

1937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陷落後,日軍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時間長達數月的大規模屠殺。其中日軍戰爭罪行包括搶掠強姦、對大量平民戰俘進行屠殺等。屠殺的規模、死傷人數等沒有世界共同認可的數字,但一般認為死亡人數超過30萬人。
南京大屠殺紀念碑南京大屠殺紀念碑
中國南京大屠殺往往是民族主義的重要關注點。而在日本,公眾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存在著廣泛不同的情緒及觀點,尤其是日本部份激進分子,認為南京大屠殺是被誇大、甚至是憑空捏造的反日本外交工具,也有人認為否認南京大屠殺是歷史修正主義、否認主義的表現。由於日本人對南京大屠殺的意見著廣泛的分歧,因此視乎講話者的觀點,南京大屠殺可能被稱為“南京大虐殺”、“南京虐殺”、及“南京事件”等。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是中日外交及人民關係中存在的問題之一。而在歐美西方國家南京大屠殺一般英譯為Nanjing Massacreh(南京屠殺)或Rape of Nanjing(南京的搶劫、南京的強姦)等字眼,但總體上人民對其的認知往往遠不如對納粹種族滅絕過程的認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