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

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

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ICCM)由世界著名數學家、浙江大學數學中心主任丘成桐和香港晨興集團主席陳啟宗於1998年共同發起,每3年舉辦一次,已舉辦4屆,先後在北京、台北、香港和杭州舉行。大會設立並頒發的獎項有:晨興數學獎、晨興套用數學獎、陳省身獎、國際合作獎、新世界數學獎和泰康中學生數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
  • 外文名:ICCM
  • 創始於:1998年
  • 主要獎項:晨興數學獎、晨興套用數學獎等
簡要介紹,第四屆會議介紹,以“人名”命名理論,華人數學家李善蘭,華人數學家華羅庚,華人數學家蘇步青,華人數學家熊慶來,華人數學家陳省身,華人數學家周煒良,華人數學家吳文俊,華人數學家柯召,華人數學家陳景潤,華人數學家陳永川,華人數學家周海中,華人數學家姜伯駒,華人數學家陸啟鏗,華人數學家楊樂張廣厚,華裔數學家王浩,華人數學家侯振挺,華人數學家景乃桓,華人數學家袁亞湘,

簡要介紹

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每三年舉行一次。首屆大會於1998年在北京舉行,第二屆在台灣舉行,第三屆在香港舉行,第四屆在杭州舉行,第五屆在北京舉行,由清華大學數學系承辦。
由香港恒隆集團出資設立的“晨興數學獎”,是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的最高獎,發起人是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和香港恒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該獎項是以全球華人數學家為對象,獎勵45歲以下在理論及套用數學方面有傑出貢獻者。

第四屆會議介紹

全球華人科學界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頂級盛會——第四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簡稱ICCM)17日在杭州召開,來自全球的7位為世界數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華人數學家榮獲有“華人菲爾茲獎”美譽的“晨興數學獎”。作為大會最重要內容的“晨興數學獎”17日上午頒發。來自澳洲國立大學數學及套用中心的汪徐家教授以其對完全非線性橢圓方程和Hessian測度理論及其套用的基礎貢獻,以及對仿射微分幾何領域中一組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的卓越解決榮獲2007年晨興數學金獎。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全球著名統計學家范劍青教授榮獲晨興套用數學金獎。他將數學有機地運用於統計學的社會實踐之中,嫁接起了基礎科學與套用科學之間的橋樑。該獎項旨在表彰他在非參數建模及推斷方面的開創性工作。
晨興數學獎被譽為“華人菲爾茲獎”。菲爾茲獎是著名的世界性數學獎。由於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因此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中的諾貝爾獎”。該獎項面向45歲以下,在基礎數學及擁有數學方面傑出成就的華人數學家設立。評審委員會由哈佛大學教授、華裔數學家丘成桐以及其他8位非華裔的頂級數學家組成,以確保獲獎成果的水準和評獎過程的公正和客觀。
劉秋菊季理真金石陳俊全田野等5位科學家分別榮獲了晨興數學銀獎,他們分別來自美國及海峽兩岸的大學和研究機構。

以“人名”命名理論

華人數學家李善蘭

【李氏恆等式】數學家李善蘭在級數求和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被命名為“李氏恆等式”。
中國清代數學家天文學家、翻譯家和教育家,近代科學的先驅者。原名心蘭,字競芳,號秋紉,別號壬叔,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生於嘉慶十六年,卒於光緒八年。
李善蘭,自幼酷愛數學。十歲時學習《九章算術》。十五歲時讀明末徐光啟、利瑪竇合譯的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前六卷,盡解其意。後來,他到杭州應試,買回元代李冶的《測圓海鏡》、清代戴震(1724~1777)的《勾股割圓記》等算書,認真研讀;又在嘉興等地與數學家顧觀光(1799~1862)、張文虎(1808~1888)、汪曰楨(1813~1881)以及戴煦、羅士琳(1774~1853)、徐有壬(1800~1860)等人相識,經常在學術上相互切磋。自此數學造詣日臻精深,時有心得,輒復著書,1845年前後就得到並發表了具有解析幾何思想和微積分方法的數學研究成果──“尖錐術”。
1852~1859年,李善蘭在上海墨海書館與英國傳教士、漢學家偉烈亞力等人合作翻譯出版了《幾何原本》後九卷,以及《代數學》、《代微積拾級》、《談天》、《重學》、《圓錐曲線說》、《植物學》等西方近代科學著作,又譯《奈端數理》(即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四冊(未刊),這是解析幾何、微積分、哥白尼日心說、牛頓力學、近代植物學傳入中國的開端。李善蘭的翻譯工作是有獨創性的,他創譯了許多科學名詞,如“代數”、“函式”、“方程式”、“微分”、“積分”、“級數”、“植物”、“細胞”等,匠心獨運,切貼恰當,不僅在中國流傳,而且東渡日本,沿用至今。李善蘭為近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李善蘭“尖錐術”書影
1860年起,他先後在徐有壬、曾國藩軍中作幕僚,與化學家徐壽、數學家華蘅芳等人一起,積極參與洋務運動中的科技學術活動。1867年他在南京出版《則古昔齋算學》,匯集了二十多年來在數學、天文學和彈道學等方面的著作,計有《方圓闡幽》、《弧矢啟秘》、《對數探源》、《垛積比類》、《四元解》、《麟德術解》、《橢圓正術解》、《橢圓新術》、《橢圓拾遺》、《火器真訣》、《對數尖錐變法釋》、《級數回求》和《天算或問》等13種24卷,共約15萬字。
1868年,李善蘭被薦任北京同文館天文算學總教習,直至1882年他逝世為止,從事數學教育十餘年,其間審定了《同文館算學課藝》、《同文館珠算金□》等數學教材,培養了一大批數學人才,是中國近代數學教育的鼻祖。

華人數學家華羅庚

華氏定理】數學家華羅庚關於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華氏定理”;另外他與數學家王元提出多重積分近似計算的方法被國際譽為“華—王方法”。
華羅庚,中國現代數學家。1910年11月12日生於江蘇省金壇縣。華羅庚1924年金壇中學國中畢業之後,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習不到一年,因家貧輟學,但他刻苦自修數學,1930年在《科學》上發表了關於代數方程式解法的文章,被邀到清華大學工作,開始了數論的研究,1934年成為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研究員。1936年作為訪問學者去英國劍橋大學工作。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國,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1948年始,他為伊利諾伊大學教授。
1950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套用數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國數學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全國數學競賽委員會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副主任、副院長、主席團成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等職。曾任一至六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式論、多複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與教授工作並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一歷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此結果在數論中有著廣泛的套用);對G.H.哈代與J.E.李特爾伍德關於華林問題及E.賴特關於塔里問題的結果作了重大的改進,至今仍是最佳紀錄。在代數方面,證明了歷史長久遺留的一維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給出了體的正規子體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這個結果的一個簡單而直接的證明,被稱為嘉當-布饒爾-華定理。其專著《堆壘素數論》系統地總結、發展與改進了哈代與李特爾伍德圓法、維諾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計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發表40餘年來其主要結果仍居世界領先地位,先後被譯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為20世紀經典數論著作之一,其專著《多個復變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陣技巧,結合群表示論,具體給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從而給出了柯西與泊松核的表達式,獲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倡導套用數學與計算機的研製,曾出版《統籌方法平話》、《優選學》等多部著作並親自在中國推廣套用。與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數論方法套用研究方面獲重要成果,被稱為“華-王方法”。在發展數學教育和科學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發表研究論文200多篇,並有專著和科普性著。
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應邀到日本東京大學作學術報告。他先中文,後改用英語演講。日本學者被他精彩的演說深深吸引,原定45分鐘的報告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被延長到一個多小時。當他滿頭大汗結束講話時,突然心臟病發作倒在講台上。他用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諾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華人數學家蘇步青

蘇氏錐面】數學家蘇步青在仿射微分幾何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國際上命名為“蘇氏錐面”。
姓名:蘇步青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02年-2003年 籍貫:浙江平陽 學歷: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研究院理學博士學位 職務:原浙江大學教務長,復旦大學教授、校長、名譽校長,中國數學會以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等。
蘇步青(1902-2003)教育家,數學家,浙江平陽人。1931年獲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研究院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浙江大學教授、數學系主任。建國後,歷任浙江大學教務長,復旦大學教授、校長、名譽校長,中國數學會以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第五屆政協副主席,上海市第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六屆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第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參議委員會主任。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第二、三、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創立了具有特色的微分幾何學派,開拓了仿射微分幾何、射影微分幾何、空間微分幾何等領域,開創了計算幾何的研究方向。著有《射影曲面概論》、《仿射微分幾何學》、《射影共軛網概論》等。

華人數學家熊慶來

熊氏無窮級】數學家熊慶來關於整函式與無窮級的亞純函式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譽為“熊氏無窮級”。
熊慶來是我國著名數學家、教育家、現代數學的耕耘者,為我國數學教學和研究作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不愧為數學界的一代宗師。
熊慶來,字迪之,清代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出生於雲南省彌勒縣息宰村。他自幼養成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再加上非凡的記憶力與天才的語言接受能力,常令教育過他的中外教師驚嘆不已。1913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雲南教育司主持的留學比利時公費生,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只得轉赴法國,在格諾大學、巴黎大學等大學功讀數學,獲理科碩士學位。他用法文撰寫發表了《無窮極之函式問題》等多篇論文,以其獨特精闢嚴謹的論證獲得法國數學界的交口讚譽。
1921年熊慶來學成歸國,先後在雲南甲種工業學校、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大學、西北大學、清華大學擔任教授和系主任。他創辦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近代數學研究機構——清華大學算學研究部和東南大學、清華大學等3所大學的數學系,以及中國數學報。培養了華羅康、陳省身、吳大任、莊圻泰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知名數學家。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趙九章、錢偉長、彭恆五等也是熊慶來到清華大學後培養出來的學生。這期間他潛心於學術研究與著述,編寫的《高等數學分析》等10多種大學教材是當時第一次用中文寫成的數學教科書。
熊慶來在“函式理論”領域造詣很深。1932年他代表中國第一次出席了瑞士蘇黎士國際數學家大會,後到法國普旺加烈學院從事了兩年數論的研究,獲法國國家理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獲此學位的中國人。此間,熊慶來寫成了論文《關於整函式與無窮極的亞純函式》,該文中定義的無窮極,被數學界稱為“熊氏無窮極”又稱“熊氏定理”,被載入世界數學史冊,奠定了他在國際數學界的地位。

華人數學家陳省身

陳示性類】數學家陳省身關於示性類的研究成果被國際上稱為“陳示性類”。
陳省身,1911年10月26日生於中國浙江嘉興,1926年入天津南開大學數學系,先後受教於姜立夫與孫鎕,由他們引導至微分幾何這一領域。1934年赴漢堡就學於當時德國幾何學權威W.J.E.布拉施克,1936年完成博士論文後,赴法國跟從當代微分幾何學家E.嘉當繼續深造。
1937年回國,正值抗日戰爭,他任教長沙臨時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在此期間,他把積分幾何理論推廣到齊性空間。1943-1945年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工作兩年,先後完成了兩項劃時代的重要工作,其一為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內一般公式,另一為埃爾米特流形的示性類論。在這兩篇論文中,他首創套用纖維叢概念於微分幾何的研究,引進了後來通稱的陳示性類,為大範圍微分幾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成為整個現代數學中的重要構成部份。陳省身的其他數學工作範圍極為廣泛,影響亦深。
陳省身於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重返中國,在上海建立了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後遷南京),此後兩三年中,他培養了一批青年拓撲學家。1949年他再去美國,先後在芝加哥大學與伯克利加州大學任終身教授。1981年在伯克利的以純粹數學為主的數學科學研究所任第一任所長。1985年創辦南開數學研究所,並任所長。
陳省身由於對數學的重要貢獻而享有多種榮譽,其中有1984年獲頒的沃爾夫獎(WolfPrize,Link)。給他教過的學生,計有吳文俊、楊振寧、廖山濤、丘成桐、鄭紹遠等著名學者。

華人數學家周煒良

周氏坐標】數學家周煒良在代數幾何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周氏坐標;另外還有以他命名的“周氏定理”和“周氏環”。
周煒良,1911年10月1日生於上海。代數幾何.
周煒良的父親周達(美權)是清末民初著名數學家、集郵家,家境比較富裕.周煒良幼年在上海生長,從未進過學校.5歲開始學中文,11歲學英文,都由家庭教師講授.20年代上海的大中學校頗多使用美國的原文課本,周煒良即自學各種知識:從數學到物理,從歷史到經濟.1924年,周煒良懇求父親送他到美國讀書,先在肯塔基州的阿斯伯里學院補習,後來進入肯塔基大學.那時的主要興趣在政治經濟.直到1929年10月進入芝加哥大學時,仍然主修經濟學.可是此後兩年內發生了變化.
1931年夏天,一位在芝加哥大學得到博士學位後又去普林斯頓工作一年的中國數學家,勸周煒良到普林斯頓去,或者去德國的哥廷根大學——那時的世界數學中心.於是在1932年10月,周煒良帶著研究數學的模糊想法去了哥廷根.補了半年的德文後,希特勒法西斯上台,哥廷根衰落了.周煒良在芝加哥時曾讀過B.L.范·德·瓦爾登(VanderWaerden)寫的《代數學》(Algebra),十分欣賞,於是轉到萊比錫大學隨范·德·瓦爾登研究代數幾何,這是1933年夏天的事.次年夏天,周煒良到漢堡渡暑假,遇到維克特(MargotVictor)小姐,成為好友.周煒良滯留漢堡大學,隨數學家E.阿丁(Artin)聽課.直至1936年初才回到萊比錫,在范·德·瓦爾登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並和維克特完婚.婚禮上,正在漢堡大學留學的陳省身是唯一的中國賓客.
周煒良成家立業之後,遂返回上海,在南京的中央大學任數學教授.一年後,抗日戰爭爆發,不得已留在上海.周煒良的岳父在德國曾有很好的工作,由於希特勒的種族迫害而流亡上海,幾乎身無分文.這時的周煒良必須自立掙錢,供養太太、兩個孩子,以及岳父母.
抗日戰爭勝利後,周煒良計畫經營進出口貿易.大約在1946年春天,陳省身從美國返回上海.他力勸周煒良重返數學研究,並留下許多戰時發表的論文,特別是O.扎里斯基(Zariski)和A.韋伊(Weil)的論文預引本.周煒良雖然離開數學已近10年之久,但他終於作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回到數學領域.
由於陳省身寫信給普林斯頓的S.萊夫謝茨(Lefschetz)作了推薦,周煒良在上海同濟大學短期任教之後,便於1947年春天到達普林斯頓.他在那裡做了一些相當好的工作.次年,范·德·瓦爾登訪問位於美國馬里蘭州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周煒良去看他,恰好該校有一個教職的空缺,周煒良遂應聘到那裡就任副教授.1950年升任正教授.當年,戰後首次恢復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在美國舉行,周煒良作為該校的正式代表與會,會後曾在哈佛大學短期講學.1955年再度去普林斯頓進行訪問研究,返回霍普金斯大學之後就任數學系主任,前後達11年之久(1955—1966).1959年,他當選為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1977年,周煒良退休,成為霍普金斯大學的榮退教授.
周煒良把畢生精力奉獻給代數幾何的研究,成為20世紀代數幾何學領域的主要人物之一,以周煒良名字命名的數學名詞,僅在日本《岩波數學詞典》里就收有7個.回顧20世紀中國數學的歷史,能在世界數壇上留下痕跡的華人數學家並不多,周煒良是其中傑出的一位.
代數幾何學是解析幾何的深入和發展.正如二元二次代數方程。x2+y2=r2的解集(x,y)可以表示半徑為r的圓,代數幾何的研究對象仍是高次多元代數方程或代數方程組的解集,即係數在某域k內的n元多項式F1,F2,…,Fn所形成的代數方程組F1(x1,…,xn)=0,F2(x1,…,xn)=0,…,Fn(x1,…,xn)=0的位於域k內的公共解集合V,我們稱之為代數簇(algebraicvariety),最簡單的代數簇就是平面曲線.橢圓函式、橢圓積分、阿貝爾(Abel)積分等都與平面曲線有關,復變數的代數函式論及黎曼曲面論進一步推動了現代代數幾何學的發展.
19世紀下半葉,德國的R.克萊布施(Clebsch)、J.普呂克(Plcker)、M.諾特(Noether)以及義大利學派曾做出很大貢獻.經過J.H.龐加萊(Poincar)、C.E.皮卡(Picard)、J.W.R.戴德金(Dedekind)和A.凱萊(Cayley)的發展,到20世紀20—30年代,E.諾特(Noether)、E.阿廷(Artin)和他們的學生范·德·瓦爾登創立了抽象代數學,為代數幾何學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周煒良的代數幾何學研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的.
周煒良坐標
1937年,周煒良最初的兩篇論文發表在德國《數學年刊》(MathematischeAnnalen)上.第一篇是與范·德·瓦爾登合作的,第二篇則是周煒良的博士論文.這兩篇文章繼承了凱萊和普呂克的工作,並將其推廣到n維射影空間Pn上的代數簇.其中指出,任何n維射影空間Pn中的不可約射影族X可唯一地由一個配型(associatedform)Fx所決定,配型的坐標即著名的周煒良坐標.該坐標是普呂克坐標的推廣,現已成為代數幾何學研究的一項基本工具.
抗日戰爭開始後,周煒良在上海閒居,繼續研究數學.1939年,他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關於一階線性偏微分方程組”,將C.卡拉西奧多里(Carathodory)的一項工作(1909)推廣到一般的高維流形.當時並未引起人們注意,事隔30餘年之後,這篇文章成為非線性連續時間系統可控性數學理論的基石之一.控制論表達的周煒良定理(或稱卡拉西奧多里-周定理)可以寫成:
設V(M)是解析流形M上所有解析向量場的全體,D是V(M)中對稱子集,T(D)是V(M)中含D的最小子代數,I(D,x)是通過x的極大積分流形.那么,對任何x∈M,y∈I(D,x),都存在一條積分曲線α:[0,T]→M,T≥0,使得α(0)=x,且α(T)=y.
抗日戰爭後期,周煒良曾有論文涉及代數基本定理的拓撲證明和電網路理論等,似乎已偏離了代數幾何學的方向.信息斷絕和乏人討論,恐是主要原因.
周煒良於1947年到達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開始了他的黃金創作期.他首先撰文闡明,E.嘉當(Cartan)意義下的對稱齊次空間可以表示為代數簇,因而能用代數幾何的框架研究其幾何學性質.該文所附文獻中包括華羅庚的有關矩陣幾何學的論文多篇.1947—1948年間,法國數學家C.謝瓦萊(Chevalley)也在普林斯頓,他對周煒良的這篇論文做了很長的評論性摘要,發表於美國的《數學評論》(MathematicalReview).謝瓦萊曾邀請周煒良證明下列猜想:“任何代數曲線,在一個代數系統中的虧數,不會大於該系統中一般曲線的虧數”.周煒良使用純代數的方法給出了證明,其主要工具之一仍然是范德瓦爾登-周煒良形式.
關於解析簇的周煒良定理
周煒良於1949年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關於緊復解析簇”.所謂解析簇V,是指對任何p∈V,總存在一組解析函式g1,g2,…,gn,和點p的一個鄰域B(p),使得V∩B(p)中的點x都是g1,g2,…,gn的零點.這是一種局部性質.由於多項式都是解析函式,所以代數簇都是解析簇.周煒良證明了某些情形下的逆命題:
“若V是n維復射影空間CPn中的閉解析子簇,那么它一定是代數簇,而且所有閉解析子簇間的半純映射,一定是有理映射”.
這一反映由局部性質向整體性質過渡的深刻結論,被稱為周煒良定理(ChowTheorem),在代數幾何學著作中廣受重視.在許多論文裡,常常把它作為新理論的出發點.
復解析流形
1950年前後,復解析流形的研究形成熱門課題.日本數學家小平邦彥(K.Kodaira)是這方面的專家,當時也在美國工作,與周煒良有交往.1952年,周煒良證明了如下結果:“若V是復r維的緊復解析流形,F(V)是V上半純函式所構成的域,則F(V)是有限的代數函式域,其超越維數s不會大於r.此外,還存在一s維的代數簇V'以及V到V'的半純變換T,使T可誘導出F(V)和F(V')間的同構.特別地,如果可選擇V'使得T還是雙正則變換,那么V必是代數簇.這就把復解析流形和代數簇聯繫起來了.
把這個一般的結論用於二維的克勒(Khler)曲面,並用小平邦彥所建立的克勒流形上的黎曼-羅赫(Riemann-Roch)定理,就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具有兩個獨立的半純函式的克勒曲面(即s=r=2的情形)一定是代數曲面.”這是周煒良和小平邦彥合作的論文中的一個結論,被稱為周-小平(Chow-Kodaira)定理.
周煒良簇和周煒良環
用周煒良坐標可以對平面曲線和空間曲線進行分類.只要由已知的次數d和虧數g,從非奇異的空間射影曲線的周煒良坐標形成所謂周煒良簇,就能很自然地用有限個擬射影簇將它參數化.
在射影簇研究上,另一個為人們稱道的周煒良引理(ChowLemma),涉及完全簇和射影簇的關係.蘇聯數學家И.Р.沙法列維奇(ЩaфapeВИЧ)在其名著《代數幾何基礎》中曾提到這一引理:
“對於每一個不可約的完全簇X,總有一個射影簇X',使得X和X'之間有一雙有理同構”.
周煒良在射影簇方面最著名的工作是提出周煒良環(ChowRing).他於1956年發表的論文“關於代數簇上閉鏈的等價類”中,提出了射影代數簇上代數閉鏈的有理等價性的系統理論.大意是:設V是n維射影空間Pn上的代數簇,其上的s維閉鏈所成的群為G(V,s),與零鏈等價的閉鏈成子群Gr(V,s).令Hr(V,s)是二者的商群.將s從1到n作直和,得Hr(V)=Hr(V,s).
周煒良在Hr(V)上定義一種乘法,使之構成環,這就是著名的周煒良環.它是結合的,交換的,具有單位元.這篇論文由M.F.阿蒂亞(Atiyah)寫成文摘刊於美國的《數學評論》.
周煒良環具有很好的函子性質:設p是兩代數簇X,V之間的模射,f:X→V,則V中閉鏈C的原象f-1(C)也是X中的閉鏈,且此運算與相截(intersection)和有理等價性能夠相容.因此,它是代數幾何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工具.周煒良環在許多情形可以代替上同調環.在證明各種黎曼-羅赫定理時,常用周煒良環去導出陳省身類.著名的韋伊(Weil)猜想的解決,也可使用周煒良環.
另一個常被引用的結論是所謂周煒良運動定理(Chow’sMo-vingLemma):若Y,Z是非奇異擬射影簇X中的兩閉鏈,則必存在與Z有理等價的閉鏈Z',使Y和Z'具有相交性質(inte-rsectproperty).1970年在奧斯陸舉行的代數幾何會議上,有專文論述此定理.

華人數學家吳文俊

吳氏方法】數學家吳文俊關於幾何定理機器證明的方法被國際上譽為“吳氏方法”;另外還有以他命名的“吳氏公式”。
吳文俊,中國人,1919年5月12日生於上海。1940年畢業於交通大學,1949年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4年當先為中國數學理事長。吳文俊在數學上作出了許多重大的貢獻。
拓撲學方面,在示性類、示嵌類等領域獲得一系列成果,還得到了許多著名的公式,指出了這些理論和方法的廣泛套用。他還在拓撲不變數、代數流形等問題上有創造性工作。1956年吳文俊因在拓撲學中的示性類和示嵌類方面的卓越成就獲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獲。
機器證明方面,從初等幾何著手,在計算機上證明了一類高難度的定理,同時也發現了一些新定理,進一步探討了微分幾何的定理證明。提出了利用機器證明與發現幾何定理的新方法。這項工作為數學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將對數學的革命產生深遠的影響。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中國數學史方面,吳文俊認為中國古代數學的特點是:從實際問題出發,經過分析提高,再抽象出一般的原理、原則和方法,最終達到解決一大類問題的目的。他對中國古代數學在數論、代數、幾何等方面的成就也提出了精闢的見解

華人數學家柯召

柯氏定理】數學家柯召關於卡特蘭問題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柯氏定理”;另外他與數學家孫琦在數論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國際上稱為“柯—孫猜測”。
柯召(1910.4.12—2003.11.8),數學家。浙江溫嶺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7年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學位。四川大學教授、校長、名譽校長。主要從事代數學、數論、組合數學等方面的數學與研究工作並取得突出成就。在數論方面,在表二次型為線性型平方和的研究上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在不定方程方面,解決了一百多年來未能解決的卡塔蘭猜想的二次情形,並獲一系列重要結果。在組合論方面,與他們合作得出了關於有限集組相交的一個著名定理即“定道什-柯-拉多定理”,開闢了極值集論迅速發展的道路。在發展中國教育事業、培養大批科學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華人數學家陳景潤

陳氏定理】數學家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提出的命題被國際數學界譽為“陳氏定理”。
陳景潤(1933~1996),中國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福建閩候人。陳景潤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為家裡孩子多,父親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陳景潤一出生便似乎成為父母的累贅,一個自認為是不受歡迎的人。
上學後,由於瘦小體弱,常受人欺負。這種特殊的生活境況,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極為內向、不善言談的人,加上對數學的痴戀,更使他養成了獨來獨往、獨自閉門思考的習慣,因此竟被別人認為是一個“怪人” 。
陳景潤畢生後選擇研究數學這條異常艱辛的人生道路,與沈元教授有關。在他那裡,陳景潤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從那裡,陳景潤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1953年,他畢業於廈門大學,留校在圖書館工作,但始終沒有忘記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數學論文寄給華羅庚教授,華羅庚閱後非常賞識他的才華,把他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當實習研究員,從此便有幸在華羅庚的指導下,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
1966年5月,一顆耀眼的新星閃爍於全球數學界的上空------陳景潤宣布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外國數學家在證明"1+3"時用了大型高速計算機,而陳景潤卻完全靠紙、筆和頭顱。如果這令人費解的話,那么他單為簡化"1+2"這一證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紙,則足以說明問題了。
1973年,他發表的著名的"陳氏定理",被譽為篩法的光輝頂點。
對於陳景潤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國數學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譽:他移動了群山!

華人數學家陳永川

【陳氏文法】數學家陳永川在組合數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國際上命名為“陳氏文法”。
陳永川教授,出生於1964年3月。現任南開大學副校長,南開數學研究所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核心數學與組合數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並任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客座研究員,AdvancesinAppliedMathematics(《套用數學進展》)編委,GraphsandCombinatorics(《圖與組合》)編委,AnnalsofCombinatorics(《組合年刊》)執行編委。陳永川教授還是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科協副主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委員。
陳永川教授於1984年獲四川大學計算機軟體學士學位,1987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1991年獲套用數學博士學位。同年被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授予奧本海默研究員獎。陳永川教授在這個實驗室從事計算機研究及其套用方面的工作。所在的部門是ComputerResearchandApplicationsGroup。
陳永川教授於1994年4月放棄在美國的固定工作和優厚的生活條件,回國到南開數學研究所任教授。他的回國在國內以及海外的留學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受到國家、天津市和南開大學的重視,各種新聞媒體爭先報導。同年,獲得美國李氏基金會的學術成就獎。95年榮獲首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受到李鵬總理的接見。96年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同年被評為天津市十大傑出青年。97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珊”青年科學家獎,並受到了天津市委書記張立昌和國家教委主任朱開軒的接見。98年獲得國家教委霍英東獎,中國“五四”青年獎章,中國青年科技獎,並作為中國科研教育界的代表出席北戴河“科教興國”座談會,受到江澤民、李鵬、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96年陳永川教授創辦了國際數學雜誌AnnalsofCombinatorics(《組合年刊》),並擔任執行編委。此雜誌與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出版社,德國斯普林格出版社合作,在國際同行的通訊評議中被評為最高質量的刊物(topqualityjournal)。上屆費爾茲(Fields)獎獲得者Gowers現已被聘為該刊物新一任的編委。這份刊物為中國組合數學界在世界領域內開創了一個重要的學術陣地。
天津市政府、國家教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天津市教委、天津市科委、南開大學以及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支持下,1997年11月,陳永川創立了南開大學組合數學研究中心。他本著高起點、高水平、高速度的發展策略,在很短的時間內把“中心”辦成了一個有國際影響的研究機構,每年都有國際著名學者來中心長期工作,直接參與中心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這裡還凝聚了一批既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又有實幹精神的青年學者,學術氣氛濃厚。該中心有希望成為有重要國際地位的組合數學研究基地。陳省身先生評價說“陳永川的組合數學中心辦得很先進,很成功”。1998年,李嵐清副總理、國家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天津市委書記張立昌、天津市市長李盛霖等領導都先後到組合中心來視察工作。
陳永川從事的主要研究領域有組合計數理論、構造組合學、形式文法、對稱函式理論、計算機網際網路、組合數學在數學物理中的套用等,並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他的一項研究成果被稱為"陳氏文法"。陳永川先後在國際一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他的科研成就和學術水平已經獲得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同行認為他是"世界最領先的離散數學家之一"。1996年陳永川在南開數學所成功的舉辦了組合數學學術年,1997年和1999年又成功的舉辦了“組合復興”大型國際會議。
陳永川教授在積極開展個人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同時,把建設中國自己的組合數學研究基地,看成是一個更高層次的目標。他為研究生講授了“組合數學中的機率方法”、“組合恆等式的機器證明”、“排列與樹”、“組合計數”等核心課程,在研究論文方面,還開設了q-級數(q-series)以及組合結構(combinatorialstructures)的研討班,指導學生的研究工作,成果顯著。
為了能使研究生從事最前沿課題的研究,陳永川教授積極引進國際著名學者直接參與組合數學中心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現在已經有多名學生直接與外國專家合作發表論文。為此,南開大學組合數學中心這個學術團體和人才培養基地贏得了國際組合數學界的認同。幾乎每年都有美國科學院院士來中心講學,介紹最新的課題。
組合數學研究中心與南開大學的基礎數學學科於2000年獲得了教育部“核心數學與組合數學重點實驗室”。由於組合數學中心的發展,2002年又獲得了教育部的“套用數學重點學科”。主要由陳永川教授發展起來的組合數學學科,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的快速發展和贏得的國際影響得到了中國數學界的一致肯定。

華人數學家周海中

周氏猜測】數學家周海中關於梅森素數分布的研究成果被國際上命名為“周氏猜測”。
周海中,男,1955年10月生於廣東雷州,祖籍廣西合浦。民盟盟員,數學家語言學家。他1974年1月至1978年3月在雷州半島當“下鄉知青”,1983年畢業於廣州外國語學院(現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現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兼任美國牛頓信息科學研究所和斯坦福預測研究所顧問以及美中英語教育協會首席顧問,《語言與文學研究》、《語言學研究與套用》、《科學研究月刊》、《中華學術論壇》、《數學論壇》、《機器人世界》等學術刊物的編委會顧問或名譽主任;是《科學美國人》、《瞭望》等刊物的特邀撰稿人以及6個國際學術團體的成員。他曾多次應邀赴美國、加拿大、日本和韓國做專題學術報告,並獲得好評。
1981年至今,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語言學、數學、信息科學、新興交叉學科方面的論文120多篇;其中論文《存在句之我見》獲第3屆廣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青年獎(1989年),《論機器人》一文獲第6屆國際機器人學優秀論文獎(1991年)。科研成果“模糊數理語言學研究”(系列論文)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2屆中國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研究類)一等獎(1990年);科研成果“英語語言研究”(系列論文)獲首屆廣東省優秀青年科學家提名獎(1997年)。他提出的“模糊數理語言學”和“網路語言學”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在著名數學難題——梅森素數分布的研究中所提出的科學猜想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為“周氏猜測”。
由於科研成績顯著,他被評為首屆廣州市十大傑出青年(1988年),並獲廣東省人民政府頒發立功證書(1988年)。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

華人數學家姜伯駒

【姜氏空間】數學家姜伯駒關於尼爾森數計算的研究成果被國際上命名為“姜氏空間”;另外還有以他命名的“姜氏子群”。
姜伯駒,1937年生,浙江蒼南人。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留校任教至今。曾任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巴黎高等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聯邦德國海德堡大學客座教授,1985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任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人數學家--夏道行
【夏氏不等式】數學家夏道行在泛函積分和不變測度論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夏氏不等式”。
夏道行數學家。江蘇泰州人。1950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數學系。1952年浙江大學數學系研究生畢業。原復旦大學教授。在函式論方面證實了戈魯辛的兩個猜測,建立了“擬共形映照的參數表示法”,得到一些有用的不等式和被稱為“夏道行函式”的一些性質。在單葉函式論的面積原理與偏差定理等方面曾作出系統的有較深影響的成果。在泛函分析方面建立了帶對合的賦半范環論和局部有界拓撲代數理論;首先建立非正常運算元的奇異積分運算元模型;對條件正定廣義函式和在無限維系統的實現理論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在現代數學物理方面,對帶不定尺度的散射問題等獲創見性成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華人數學家陸啟鏗

【陸氏猜想】數學家陸啟鏗關於常曲率流形的研究成果被國際上稱為“陸氏猜想”。
廣東佛山過去只是一座美麗的小鎮。平直的街道,彎彎曲曲的小巷。街道是青石鋪成的,歲月長久了便光溜溜的,有雨有薄霧的時候更顯得可愛。小巷有的地方很淺,不到幾步路便直通那高大堂皇的人家的大門。有的地方很深很深,轉一個彎,看到側邊的紅瓦檐,再轉一個彎,又看到側邊斑駁的門牆內露出幾朵小花,幽幽靜靜地。小鎮有幾千戶人家,不少人家日子過得非常殷實,鎮西頭紅檐碧瓦的人家,顯然就是其中的一戶。
1927年,陸啟鏗就出生在這戶人家裡。盼望著人丁興旺的父母,從那位慈祥的接生婆手中接過“哇哇”叫的小孩時,都滿意地笑了,夸小伢將來一定很有出息。全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這個新生命上,可是不久,一場大病差點奪去了這條生命,誰也不知道是什麼病,遠近的醫生都看遍了,好不容易保住了性命,但他的下肢卻永久地癱瘓了。
陸啟鏗並不記得這些事,因為他當時還太小太小。
小啟鏗開始懂事了,他要上學,但他不能走路。怎么辦?還好,家裡有錢,就請了一個保姆專門背他上學。小啟鏗就這樣搖搖晃晃地在小保姆的背上開始上學了。他讀的是私塾,先生不把他當回事,頑童們經常取笑他,他常常一個人躲在角落裡哭泣。這時,保姆就哄他,背他到村外的小河灘上,到草叢中,逗他玩,給他講故事,雖然保姆講的故事並不多,也不很好,但他從保姆身上卻享受到了兒童應得的樂趣。這些樂趣伴他讀了幾年私塾,在他11歲時,日本鬼子侵占了廣東,他們家都逃難到澳門,小啟鏗失學了。旁人的輕蔑,不懂事的孩子們丟來的石頭、瓦塊……所有這一切,他都忍受了,可是他不能忍受失學帶來的痛苦。他跌跌撞撞地找到了堂姐,借課本讀;又磕磕碰碰地纏著哥哥教他英語、中文、史地、幾何。特別是幾何,這個數學王國的神秘領地,深深地吸引了小啟鏗。
1942年,陸啟鏗靠自學考取了澳門中山縣聯合中學高中一年級,後又轉到中德中學。那個學校離他家很遠,每天他天不亮就起來,自己穿衣、洗漱,自己做早點,然後從門邊取過拐杖,6點鐘準時出門。對陸啟鏗來說,從家到學校的那段路,是那么遙遠,他常常跌倒,跌倒了又自己爬起來,流血了,就擦一下,頭碰暈了,就歇一下,他常常偷偷地流下傷心的眼淚。可他總是大汗淋漓地第一個來到教室。讓陸啟鏗感到安慰的是,他的頑強的求學精神,感動了班上的詞學,他們都願意幫助他。那位從國外留學回來的數學老師也很喜歡他這位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
1945年,陸啟鏗的家裡變得一貧如洗。就在這時,陸啟鏗考取了廣州中山大學先修班。第二年又考取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可他無法像正常人那樣跑進工廠打工,他只好在佛山借了間親戚家的房子,靠在那裡輔導中學課程,掙出學費。每到周五,他就架著雙拐,從中山大學出發,換六次公共汽車,再乘小火輪到佛山,周一再原路返校。他把所有的假期都用來做家教。整整四年,為了求學,他在廣州到佛山,佛山到廣州的路上,不知流了多少汗,費了多少勁,摔了多少跤,受了多少苦。

華人數學家楊樂張廣厚

【楊—張定理】數學家楊樂和張廣厚在函式論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國際上稱為“楊—張定理”。
楊樂,數學家。江蘇南通人。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數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複分析研究。對整函式與亞純函式虧值與波萊爾方向間的聯繫作了深入研究,與張廣厚合作最先發現並建立了這兩個基本概念之間的具體的聯繫。在亞純函式奇異方向進行了深入研究,引進了新的奇異方向並對奇異方向的分布給出了完備的解答。對全純與亞純函式族的正規性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建立了正規性與不動點間的聯繫。引進虧函式的概念,證明了有窮下級亞純函式的虧函式至多是可數的。與英國學者合作解決了著名數學家立特沃德的一個猜想。對整函式及其導數的總虧量與虧值數目作出了精確估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張廣厚(1937—1987年),唐山市東礦區林西人,祖籍山東,是我國著名數學家。
1937年1月22日,張廣厚降生在林西一個普通農民的家裡,七歲隨父兄到礦上當童工,飽受艱辛,從小立下壯志:一定要做個有文化的中國人。
1948年底,唐山市解放了。張廣厚回到了校園,他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初、高中的學業,並成為高中三年唯一一名數學次次考試均滿分的“數學尖子”。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張廣厚是大學同屆畢業生中唯一保持六年全優成績的學生。他的畢業論文,也被刊發在一家知名的數學雜誌上。
1962年,在北大教授莊圻泰的悉心指導下,張廣厚考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師從著名的數學前輩熊慶來教授做研究生,從此,在數學科學的道路上,他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研究生畢業後,他便被留在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從事研究工作。1964年下半年,張廣厚和楊樂開始合作研究全純與亞純函式族。他們發展了消去原始值的方法,獲得了很好的結果。正當他們全心投入函式理論研究之時,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張廣厚被趕到中城澗勞動,後又到天津小站的解放軍農場勞動了一年半。
70年代初,隨著文化禁錮的粉碎和經濟、科技改革的到來,特別是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科學院的工作,肯定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性。短短几年間,他與楊樂合作,首次發現函式值分布論中的兩個主要概念“虧值”和“奇異方向”之間的具體聯繫,被數學界定名為張楊定理。緊接著,張廣厚又開始研究“虧值”、“漸近值”和“茹利雅方向”三個概念,這是函式理論中三個重要概念。早在1929年,芬蘭著名數學家奈望利納也曾作過相同的猜測,但10年後,他的猜測被否定了。40年後,這樣一個被著名數學家研究卻被否定過的難題,在張廣厚千萬次的論證中,終於找到了合理的解決方法,一舉做出這項研究的科學論證。《中國科學》在1973年3月,特為論文出了一期增刊。新華社、《人民日報》也在頭版顯著位置再次以《張廣厚又獲世界水平的成果》為題作了報導。

華裔數學家王浩

王氏悖論】數學家王浩關於數理邏輯的一個命題被國際上定為“王氏悖論”。
王浩(1921.5.2l--1995)是美籍華裔數理邏輯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和科學家,生於山東省濟南市.1939年進入西南聯大數學系學習,1943年獲學士學位後又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哲學部學習,1945年以《論經驗知識的基礎》的論文獲碩士學位.王浩在中學時代就對哲學有興趣,念國中時他在父親的建議下閱讀過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論》和《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念高中時他偶然得到金岳霖寫的《邏輯》(1935),其中約80頁介紹羅素(B.Russel)的名著《數學原理》第一卷的內容,他感到這些內容既吸引入又容易懂,因此想:"應該首先嘗試學習較容易的數理邏輯,為以後學習辯證法作較好的準備."大學一年級時,他旁聽了王憲鉤的符號邏輯課,系統地學習了《數學原理》第一卷.並通過閱讀希爾伯特一阿克曼的《數理邏輯基礎》(1938年版)學習德語.以後又閱讀了希爾伯特--貝爾納斯的《數學基礎》(兩卷集,1934年版)的第一卷.1942年他聽了沈有鼎講授維根斯坦(L.Wittgenstein,1889--1951)的《邏輯哲學論》(Tractatus,1921)課,閱讀了卡納普(R.Carnap)的《語音的邏輯句法》(1934年版),並開始撰寫關於休漠的歸納問題的論文.王浩在回憶這段緊張而有意義的學習生活時說:"1939年到1946年我在昆明,享受到生活貧苦而精神食糧豐盛的樂趣.特別是因為和金[岳霖]先生及幾位別的先生和同學都有共同的興趣和暗合的視為當然的價值標準,覺得心情愉快,並因而能夠把工作變成了一個最基本的需要,成為以後自己生活上主要的支柱.我的願望是:愈來愈多的中國青年可以有機會享受這樣一種清淡的幸福!"讀書期間(1943--46年),王浩還兼任過數學教員.
1946年,王浩前往美國哈佛大學,在那裡見到了當代美國著名哲學家、邏輯學家奎因(W.V.Quine,1908--),並隨即開始學習他創立的形式公理系統,不久就對該系統作出改進,其部分結果寫成博士論文.根據奎因的建議,論文的題目取為《經典分析的經濟實體論》(AnEconomicOnto1ogyforC1assicalAnalysis).1947年開始擔任奎因的高等邏輯與語言哲學等課程的助教;1948年獲理學博士,並繼續留在哈佛大學;1948一1951年任初級研究員,195l--1956年任助理哲學教授.1949年奎因暫離哈佛期間,王浩接替他開設高等邏輯課,用一種相當完備的方法介紹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
1950--1951年期間,王浩赴瑞士蘇黎世聯邦工學院數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1954年以洛克菲勒基金會研究員的身份去英國.1954--1955年在英國牛津大學主持第二屆約翰·洛克哲學講座.1956年獲牛津大學巴利奧爾學院碩士.1956--1961年任牛津大學數學哲學高級講師.期間曾主持一討論班,討論維持根斯坦的《對數學基礎的看法》.牛津大學哲學家中的領頭人物大多數參加了這個討論班.1961--1967年回到哈佛任數理邏輯與套用數學教授.l967年以後在洛克菲勒大學任數學教授,並主持該校的邏輯研究室.l975--1976年曾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訪問和工作.
l953年起,王浩開始計算機理論與機器證明的研究.因為一方面他敏銳地感覺到被認為過分講究形式的精確,十分繁瑣而無任何實際用處的數理邏輯可以在計算機領域發揮極好的作用;另一方面由於新中國的成立,他想多學點有用的東西以便將來回來報效祖國.為此他曾兼任巴勒斯公司的研究工程師(1953--l954年)、貝爾電話實驗室技術專家(1959--1960年)、IBM研究中心客座科學家(1973--l974年)等一系列職務.
1972年以後,王浩數次回國.1973年他寫了《訪問中國的沉思》,被報紙與雜誌廣泛刊載.1985年兼任北京大學教授;1986年兼任清華大學教授.

華人數學家侯振挺

侯氏定理】數學家侯振挺關於馬爾可夫過程的研究成果被國際上命名為“侯氏定理”。
侯振挺,我國著名數學家,全國勞動模範。河南省新密人,1936年3月生。1960年唐山鐵道學院畢業後,分配到長沙鐵道學院執教。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第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曾任長沙鐵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科研所所長、湖南省科協名譽主席。
他長期從事機率論特別是馬爾可夫過程的研究,在齊次可列馬爾可夫過程構造論中創造了世界領先水平的成果,在可逆馬爾可夫過程元窮粒子系統領域作了開創性的工作。馬爾可夫過程,是俄國數學家馬爾可夫1907年提出的一種數學模型。它概括了自然界一系列隨機現象,既屬於數學基礎理論範疇,又在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中有廣泛的套用價值。馬爾可夫過程成為機率論中十分重要的理論分支。他經過10多年的潛心鑽研,1974年在《中國科學》上發表論文《Q過程唯一性準則》,就馬爾可夫過程論中具有重要理論價值的中心研究課題,創造了令國內外數學界矚目的科研成果。英國數學家、劍橋大學統計數學研究所所長惠特爾教授致函中國科學院院長提出:“長沙鐵道學院的侯振挺,在所謂‘Q過程的存在問題’’中,建立了唯一性準則。鑒於這一非凡的工作,本基金會決定授予他一項戴維遜獎。”“直到這位天才的年輕人發表他的論文以前,所有努力都失敗了。他的傑出論文引起了廣泛的注意,這是因為他的答案具有完整性和最終性。”因此,1978年的英國皇家學會戴維遜獎,頒發給這位中國普通教師,他成為中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數學家。同年,還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他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侯氏定理”。
工作經歷
2000-至今教授中南大學數學學院機率統計所
1978-2000教授長沙鐵道學院
1960-1978助教長沙鐵道學院
1996-至今名譽主席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
1986-1996主席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
1984-2000副院長長沙鐵道學院
1984-至今所長中南大學數學學院機率統計所
主要學術兼職
1990-至今主編《數學理論與套用》(《湖南數學年刊》)
1988-至今理事長湖南省數學會
1979-1985編委ZeitschriftfurWahrscheinlichkeits-theorie
教育背景
1955-1960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數力系大學畢業科研獎勵
2002綜合性科技獎勵第三屆湖南光召科技獎
2001馬爾可夫骨架過程--混雜系統模型湖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8專著:《馬爾可夫過程的Q-矩陣問題》湖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88馬爾可夫過程及其相關論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2馬爾可夫過程的唯一性,構造與性質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1978齊次可列馬爾可夫過程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齊次可列馬爾可夫過程--Q過程唯一性準則(侯氏定理)全國鐵路科技大會獎
1978齊次可列馬爾可夫過程的可逆性全國鐵路科技大會獎
1978齊次可列馬爾可夫過程的理論湖南省科學大會獎
1978Q過程的唯一性準則Davidson獎,

華人數學家景乃桓

【景氏運算元】數學家景乃桓在對稱函式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國際上命名為“景氏運算元”。
景乃桓男,1962年1月生於湖北省武漢市,研究方向:代數學和數學物理(量子群和無限維李代數,表示論,代數組合,量子計算),1982年獲湖北大學理學學士,1985年獲武漢大學理學碩士。198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密執安大學,堪薩斯大學和北卡州立大學等地工作或任教,於2001年晉升為正教授。2001年任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2006年始任華南理工大學特聘教授。
2004-05年獲德國洪堡學者,2004年獲美國富爾布萊特學者。先後在下列數學中心訪問研究:京都數理研究所,美國伯克利數學研究所,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等。
【教學和研究生培養】
主講“微積分”,“線性代數”,“近世代數”,“數論和近世代數”,“組合論”,“李代數及其表示論”,“Kac-Moody代數”,“量子群”,“頂點運算元代數”,“對稱群表示”,“量子計算”等課程。
【科研經歷】
多次主持由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等機構支助的科研項目。主持1995年10月美國數學會關於“Kac-Moody代數和有關課題”的分會。1998,2001,2006年在美國主持召開“國際仿射代數和量子群會議”,CBMS-NSF“代數組合論會議”和CBMS-NSF“束代數及其套用”國際會議。
在國際數學刊物上發表50多篇論文,編輯著作兩部,絕大多數為SCI索引。所發論文雜誌有:Proc.Nat’’l.Acad.Sci.USA,Invent.Math.,Adv.InMath.,J.Alg.Combin.,PacificJ.Math.,Lett.Math.Phys.,Trans.Amer.Math.Soc.,Represent.Theory,Intern.Math.Res.Notices,DukeMath.J.,J.Algebra,Phys.Lett.A,J.Phys.ARev.等等。
主要從事無限維李代數,量子群和表示論方面的研究工作。1988年和Frenkel合作首次構造仿射量子代數的頂點表示,之後完全構造繞型仿射量子代數的頂點表示。引入頂點運算元方法研究SchurQ-,Hall-Littlewood等對稱多項式函式,推動了無限維李代數和代數組合論的交叉研究。和Frenkel以及W.Wang合作研究McKay對應和無限維李代數的關係,運用此方法給出圈群以及中心擴張群的特徵標表。和S.Fei等合作運用群論方法研究量子計算中的量子等價問題,運用矩陣方法研究量子密度矩陣的可分問題。

華人數學家袁亞湘

【袁氏引理】數學家袁亞湘在非線性規劃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國際上命名為“袁氏引理”。
袁亞湘,男,1960年1月出生於中國湖南資興。十八歲考上湘潭大學,四年後考上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研究生,師從馮康教授。1982年11月起在劍橋大學套用數學與理論物理系攻讀博士,師從M.J.D.POWELL教授。1986年獲博士學位。1985年10月至1988年9月在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姆學院工作(Rutherfordresearchfellow),1988年回到中國在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工作。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袁亞湘在超線性最佳化的算法及其理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他在信賴域法的收斂性分析方面所做的工作是開創性的,特別是對於非光滑最佳化信賴域方法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收斂性定理,給出了超線性收斂的充分必要條件。他因此在1984年獲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學業部研究生論文競賽唯一的一等獎,以及1985年在英國倫敦獲首屆青年國際數值分析獎二等獎。他在擬牛頓方法的理論研究方面貢獻很大,他和美國科學家合作證明了一類擬牛頓方法的全局收斂性,這是非線性規划算法理論在80年代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他還首創性地提出了用信賴域方法和傳統的線搜尋方法的結合來構造新的計算方法,開創了利用非二次模型信息構造二次模型子問題的方法,提出了非擬牛頓方法。國外同行稱袁亞湘在信賴域方法領域取得的成就是基石性的成果,他的貢獻對最最佳化領域是至關重要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