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啟鏗

陸啟鏗

陸啟鏗(1927.5.17—2015.8.31),男,出生於廣東省佛山市,1950年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

陸啟鏗是華羅庚先生歸國後的第一批親傳弟子,是新中國培養的國際一流數學家,在多復變和數學物理領域做出了大量奠基性和開創性的工作,取得了國際矚目的成就。陸啟鏗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啟鏗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佛山
  • 出生日期:1927年5月17日
  • 逝世日期:2015年8月31日
  • 職業:數學家
  • 畢業院校:中山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 代表作品:《多複變函數引理》,《典型流形與典型域》
  • 老師:華羅庚
人物生平,學術貢獻,人物榮譽,家族人物,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27年5月17日,陸啟鏗出生於廣東省佛山市,祖父是當地殷實商人,父親陸子驥,母親梁志雅。
陸啟鏗
1942年,陸啟鏗以同等學力考取澳門中山縣聯合中學高中一年級。
1943年,轉學到澳門中德中學。
1945年,陸啟鏗以第一名被中山大學錄取。由於家境貧寒,沒等考試揭曉便到新會縣桐井鄉中心國小去教書。
1946年夏,陸啟鏗考取了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
1950年,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被留校當助教。
1951年7月,由華羅庚先生推薦調入中科院數學所籌備處任實習研究員。
1954年,任助理研究員。
1963年,任副研究員。
1958年,發表《Schwarz理及解析不變數》,是國際上最早研究多複變函數散Schwarz引理的人之一。
1959年,與華羅庚合作發表《典型域上調和函式的系統理論》。
1966年,發表《關於常曲率的Kahler流型》一文,證明了常曲率的界域解析等價於單位超球,並提出一個猜想即有界域的核函式作為兩點的函式是否有零點,被國際上稱為“陸啟鏗猜想”,而稱核函式沒有零點的域為“陸啟鏗域》。
1974年,發表《規範場與數學上的主纖維上叢上的聯絡》關係。
1976年,曾借調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十三室工作。
1978年,發表《有界域解析映照的固有微分的估值》引進一種固有微分,討論了這些固有微分的估值與Schwarz引理的關係。
改革開放以後,陸啟鏗有機會應邀出國訪問交流。多次訪問美國PI"incetin高等研究所、 德國馬普數學研究所、瑞典皇家學會:Mitteg—Leffler研究所、法國高等研究所(IHES)及前蘇聯科學院Steklov數學研究所、日本數理解析研究所等。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1年改稱院士),並被選為中科院數理學部常務委員。
1980年——1983年任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副所長。受華羅庚所長委託主持數學所工作,邀請了一批國外著名華裔學者如伍鴻熙、鄭紹遠、丘成桐、肖蔭堂,及歐美的著名數學家如Borel,Griffiths,Hirzebruch,Grauert,CaI’leson,Vesentini,vladimirov等教授到數學所講學,組織各地高等學校數學師生來所聽課,介紹推薦一批有志中青年數學工作者出國留學、交流,這不但消除了我國長期在學術上與外界隔絕而產生的脫節現象,使很多年輕數學家知識眼界拓擴了,繼而做出優秀成績。
1997年,曾任汕頭大學特聘教授。
2015年8月31日,陸啟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88歲。

學術貢獻

20世紀50年代發表了《Schwarz引理及解析不變數》論文,是國際上較早地討論多複變函數Schwarz引理的工作,引入了Schwarz解析不變數的概念。
典型流形與典型域典型流形與典型域
1956年,發表於《數學進展》的近百頁綜合性文章《多複變函數與酉幾何》是國內最早系統地介紹酉幾何(現稱復幾何),特別是Kaehler幾何的文章。
1957年,陸啟鏗與廈門大學鍾同德合作發表於《數學學報》的文章《P14valov定理的拓廣》受到李國平院士和蘇聯Gahov學派的好評。
1957年、1958年間發表的關於多複變函數論Bergman度量的Schwarz引理及解析不變數的系列文章中的主要結果,被收集在蘇聯Fuchs所寫的多複變函數論專著中。
以華羅庚為首,在1958—1959年間合作發表的系列文章,給典型域的調和函式論建立了完整的理論。
1959年發表於《科學記錄》的文章《對於GL(n,R)的連續示之無窮小聯絡的表示》,是用L~ichnerwich的現代聯絡論來討論聯絡的表示。
1959年,所寫《十年來的中國科學一數學一多複變函數部分》,由美國數學會出版的《Notice》轉載。1961年與許以超合作的《關於可遞域的一個註記》是解決了華羅庚1946年提出的一個負曲率的猜想,證明有界可選域的黎曼曲率可以是非負。
1961年,出版《多復變數函式引論》一書與1963年出版的《典型流形與典形域》一書,實質上是根據陸啟鏗1960年和1962年在北京大學數學系多復變專門化課程的講義寫成,這對於培養中國第二代的多復變人才起了一定的作用。
1966年發表於《數學學報》的兩篇文章《常曲率的:Kaehler流形》與《關於Cauchy—Fantappie公式》被翻譯為英文刊登在美國數學會《(~hinese Mathematics》,前者證明完備的Bergman度量若其酉曲率為常數,則必解析等價於一超球。
陸啟鏗與華羅庚合作發表了《典型域的調和函式論》論文,建立了典型域上調和函式的系統理論。
1966年,提出了常曲率的有界域解析等價於單位超球的論述,並提出了一個問題被稱為"陸啟鏗猜想"。
70年代指出物理上規範場與數學上的主纖維叢的聯絡的關係,證明楊振寧的規範場的積分定義等價於沿一曲線的平行移動。
1979年,重新對Schwarz引理做進一步研究,發表在《中國科學》兩篇論文,第一篇是在多復變數有界域上引進了多種Finsler度量,證明Schwarz引理對此等Finsler度量亦成立;第二篇是與鄭紹遠、陳志華合作,把1976年丘成桐的Schwarz引理做了改進。
1979年,陸啟鏗在研究生院對數學與理論物理研究生開設了“微分幾何學及其在物理學中的套用”課程,其講義於1983年出版,銷售量總計達1.6萬冊,對培養研究生成才有一定影響。
20世紀80年代以後,陸啟鏗主要研究Green函式,Poison微分式及熱核。其結果總結在1997年出版的專著《典型流形與典型域新篇》中。
80年代以來,提出一個系統的方法,可具體地構造非緊對稱空間的熱核。
陸啟鏗還出版過《多複變函數引理》,《典型流形與典型域》、《微分幾何學及其在物理學中的套用》。
陸啟鏗作為華羅庚先生歸國後的第一批親傳弟子,憑藉自己的執著和過人稟賦,在多復變和數學物理領域做出了大量奠基性和開創性的工作,取得了國際矚目的成就。
陸啟鏗的相關成果在國際上被稱為“陸啟鏗定理” 、“陸啟鏗域”、“陸啟鏗不變數”和“陸啟鏗常數”。
陸啟鏗提出的“陸啟鏗猜想”是建國後國際數學界首次以中國數學家命名的猜想,至今仍為多復變的研究熱點。 陸啟鏗是我國數學物理研究的開拓者和領導者之一。率先指出的規範場理論和纖維叢聯絡論之間的聯繫,產生了廣泛影響。

人物榮譽

陸啟鏗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首屆“華羅庚數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多項獎項。
陸啟鏗培養起國內第一支多復變領域的研究隊伍,陸啟鏗的多名學生當選為院士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

家族人物

父親陸子驥
母親梁志雅
兄弟姐妹:陸啟壎、陸筠喬、陸啟鏗、陸筠儀

人物評價

陸啟鏗為人正直、公正,治學嚴謹。
陸啟鏗幼年時因患骨髓灰質炎導致終生雙腿殘疾,但從不以身殘而自弱。
陸啟鏗淡泊名利,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勤奮,一生獻身於科學研究,為中國數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奏出了生命的最強音。
陸啟鏗先生永垂不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