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木雕

上海木雕

上海是我國木雕工藝品重點產區之一,按所用材料分為白木、紅木和黃楊木雕三大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木雕
  • 外文名:Shanghai wood carving
  • 屬性:木雕工藝品
  • 地區:上海
  • 作用材料:白木、紅木和黃楊木雕
  • 代表工藝作品:《龍船》、《蟠桃勝會》
  • 價值:文化價值,收藏價值。
木雕分類,白木雕,紅木雕,黃楊木雕,價值,白木雕刻,簡介,發展史,造型特點,原料,銷售,紅木雕刻,紅木家具簡介,特點,作品,工藝,原料,銷售,紅木小件,黃楊木雕,簡介,特點,作品,原料,

木雕分類

白木雕

構圖豐滿,層次清晰,刀法精細,富於變化,有欣賞陳設的插屏、屏風,也有欣賞和實用相結合的家具、酒廚、檯燈、果盤等。代表作品有巨型木雕藝術品《龍》、《蟠桃勝會》。上海白木雕講究構圖豐滿,層次豐富,刀法精細,富有變化,具有精工華貴的裝飾特色。產品有插屏,屏風等高檔陳設品,還有家具、啤酒櫥、檯燈、果盤等實用和裝飾相結合的製品。20世紀80年代以來,上海木雕藝人運用立體雕、深浮雕、淺浮雕、鏤空雕、雙面雕、陰陽劃等多種技法,創作了龍船、蟠桃盛會等大型木雕藝術品。白木雕龍船,總長2.4米,高1.5米,寬0.5米,雕刻了《紅摟夢》中120多個人物。龍舟上的三層摟亭,門窗均可啟閉,窗格紋樣多達1萬多個,細如髮絲。白木雕蟠桃盛會,高1.65米,寬1.30米,雕刻了各路神仙參加蟠桃會的盛況。這兩件作品,前者在美國,後者在日本
上海木雕廠

紅木雕

紅木雕採用小塊紅木,運用鏤雕、圓雕、深淺浮雕等技藝,以山水、花鳥、瓜蔬、蟲魚為題材,設計成文具用品、菸具、花插、仿青銅器等工藝品。造型精緻紋飾簡練,做工挺括。上海的黃楊木雕以圓雕為主,作品大多取材於兒童生活,刀法精細,造型活潑生動,適於案頭欣賞。其優秀作品有《五子戲龜》、《頑皮娃娃》、《乘龍》等。

黃楊木雕

是在我國傳統雕刻技法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洋雕塑的解剖、比例、結構、重心、線條等處理手法,以圓雕為主。作品大多取材於兒童生活,和民俗風情,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刀法精細,造型風趣幽默,生動自然,適於案頭欣賞,是大家所稱譽的“海派”黃楊木雕特色。
上海木雕

價值

一、由於機器製造業的高度發展,越來越擠壓費工時的手工操作。以往,一件簡單的木雕,花上幾天時間是很普通的事,而用機器只需數十分鐘。同樣一件作品,由於成本、價格差異太大,致使手工製作的在市場上占有的份額越來越少。這正順應了市場經濟“物以稀為貴”的原則,從而決定了手工木雕的價值。
二、因為利潤空間擠占了民間手工藝品的生存空間,在低成本的逼迫下,粗製濫造的手工木雕品比比皆是。木雕,實則為一門高超的傳統手工技藝,若要精通掌握並製作出別具匠心的精美作品,工匠往往需花費多年的心血用於不斷學習和探索。而優質的木雕工藝品,正是在雕刻師付出了寶貴的青春得以掌握的雕刻技藝基礎上製作而成,進而保證了其文化價值,收藏價值。

白木雕刻

簡介

白木雕刻工藝源於浙江東陽、金華一帶,明清期間傳入上海。產品以神像、佛像、廟宇和民宅建築裝飾和陳設為主,以後逐漸發展到木雕家具。20世紀初,上海已是中國木雕品出口的集散地之一。由於木雕工藝品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和較高的藝術價值,一些外商在上海專事收購或加工定製,以轉銷西方市場獲取厚利。這時位於斜橋的貧兒院和土山灣孤兒院的工藝院都設有木器、木雕工場,製作木雕聖像和西式雕花家具。工藝院除收容孤兒學藝外,還招攬浙江東陽、金華一帶木雕藝人從藝。

發展史

民國12年(1923年),在工藝院學藝的李鴻福與其兄合辦雙鴻泰木雕古玩店,營業頗佳。民國13年,王盛記雕刻木器號開業。至民國25年上海白木雕刻業已有30多家,從業人員400餘人。主要產品有雕花的大餐檯、大插屏和樟木箱等,題材以花鳥、山水和古裝人物為主。抗日戰爭開始後,外銷中斷,從業人員剩下20餘人。抗日戰爭勝利後,英美等外國商人及海員、水手等來到上海,對雕刻精緻的樟木箱、啤酒櫥和火爐凳等產品競相爭購,當時外白渡橋以北的大名路一帶成了白木雕刻品的集散地,營業一度恢復起來,從業人員最多時達600多人。建國前後,白木雕刻工藝品銷售銳減,雕刻工人大多回鄉種田或自謀出路。1951年,曾於20年代在土山灣孤兒院工藝院學藝的李森茂和志同道合的26位白木雕刻的手藝人,在虹口南潯路284弄17號自發組織木器雕刻生產小組,專為南京路徐海記和大名路原利木器商店加工白木雕刻製品。1956年,在此基礎上,成立上海第一木器雕刻生產合作社,人員增至43人。同年成立的還有上海第三十九木器生產合作社。1958年,2社分別轉為地方國營上海木器雕刻一廠和地方國營金星木器廠。業內老字號王盛記雕刻木器號也於同年轉為公私合營王盛記木器廠。1966年,上海第一木器雕刻生產合作社兼併虹口區群藝雕刻街道工場,改名為上海藝術品雕刻一廠。王盛記木器廠和金星木器廠分別於1963年和1965年從上海市竹木用品工業公司劃歸上海市工藝美術工業公司,並於1966年分別改名為上海藝術品雕刻五廠和上海藝術品雕刻六廠。這期間上海白木雕業主要品種仍為雕刻樟木箱和啤酒櫥,從業人員320人,1966年產值89萬元。1970年以生產雕刻樟木箱的上海藝術品雕刻五廠改做電子產品,1973年併入上海鑽石廠。1973年後,上海白木雕刻業在擴大樟木箱、啤酒櫃等傳統產品出口的同時,發展了白木雕刻檯燈、落地燈、吊燈和壁燈等品種,1975年產值達到119.8萬元。1976年後,行業發展較快,上海藝術品雕刻一廠除生產白木雕刻產品外,為殯葬業生產白木雕刻骨灰盒,1976年產值達到157.6萬元,1980年增加到211.3萬元。80年代初,由於大批知識青年返滬,結婚戶增多,樟木箱需求量增加,上海藝術品雕刻六廠採用陰刻工藝生產的樟木箱應市,花紋圖案簡潔,生產效率高,屬普及型產品,1981年生產1.65萬隻,年產值83.2萬元。80年代,隨著國內賓館興建和旅遊事業的發展,上海白木雕刻業發揮傳統技藝的特長,為室內建築裝飾服務,先後為無錫太湖仿古遊船、福建海山賓館、上海賓館“嘉會堂”等處設計製作白木雕刻工藝品。1982年由上海藝術品雕刻一廠高級工藝美術師屠福其設計的木雕“龍船”,長2.4米,高1.5米,寬0.5米,船上雕刻了《紅樓夢》中120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龍船上層艙亭的門窗均可啟閉。該作品1982年被評為中國工藝品優秀創作設計獎。這期間上海白木雕刻行業在技法上吸收西方木雕技藝,採用了重疊複合立體雕、圓雕、拼雕、浮雕、鏤空雕、鑲嵌雕、陰雕、漆繪雕和拉梭貼花雕等技術,使上海白木雕刻產品具有層次豐富、構圖飽滿、繁而不亂的海派藝術特色。1990年底,上海工藝美術公司生產白木雕刻產品的企業有上海藝術品雕刻一廠和上海藝術品雕刻六廠2家,職工492人,年產值297.3萬元。其間,上海藝術品雕刻一廠高級工藝美術師張孝周和該廠木雕藝人為北京人民大會堂上海廳製作了由上海畫院畫家陳秋草設計的大型“白玉蘭”木雕屏風,屏風長4.5米、高2.4米,作品採用傳統手法悉心雕琢,並運用最新科技在木質上進行仿象牙化學處理,使朵朵白玉蘭如冰似玉、素潔高雅。

造型特點

早期產品的造型全憑木雕藝人的“腹稿”,用鑿子和斧頭從粗到細直接雕鑿出來的。50年代工業化生產,開始注意產品的設計工藝,並逐步將白木雕刻產品設計工藝分為小樣設計、實樣設計、圖稿設計和彩稿設計。取料和淨料工藝,早期也是靠手工操作,使用鋸、刨、鑿、鑽等傳統工具。建立合作社後,自製了剖料機、增添刨床、壓床、銑床、鑽床、圓鋸機和垛胖機等木工設備。提高了取料、淨料工藝標準化程度。雕刻、木工裝配和油漆工藝自60年代後,在木工裝配工藝中輔以沖床、刨床、銑床和砂皮機等木工機械,以減輕勞動強度和提高加工精度。70年代後採用樹脂漆噴漆工藝,使原來油漆工藝得以改進。1974年又自製成功了槽榫機、軋頭機、蓋槽機、圓角機、砂皮機和斷料機等。80年代後,上海藝術品雕刻一廠和六廠已有新型木工機械設備142台,機械化生產程度為40%。
1961年後,上海白木雕刻開始採用行業制訂的白木雕刻品質量標準進行生產。1982年,上海藝術品雕刻一廠的雕刻樟木箱獲輕工業部優質產品證書。

原料

白木雕刻品所使用主要原料是木材、膠合板和油漆。木材選用香樟木、銀杏木、黃楊木、椴木、秋木、黃波羅、水曲柳、榆木、松木、樺木和進口柚木,夾板選用福建和江西生產的樟木膠合板,均由上海木材公司供應。油漆多採用清漆、香蕉水、酒精和685樹脂等,主要由上海化工站供應。

銷售

1956年前,白木雕刻產品銷售對象一般為私營出口商。1956年建立合作社開始,由上海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收購。品種有掛屏、屏風、樟木箱和果盤等傳統木雕產品。另外也生產內銷為主的各種鏡架、樟木箱、鏡箱、縫紉機台板和機械木模等產品。1958年銷售額為14.4萬元;1970年為74.1萬元,其中出口18萬元;1980年為287.6萬元,其中出口64.6萬元;1987年為494.4萬元,其中出口164.3萬元;1990年為338萬元,其中出口47萬元。

紅木雕刻

紅木家具簡介

清同治元年(1862年)位於上海直隸路(現名石潭弄)的張萬利木器號是上海早期生產紅木家具作坊之一,當時主要生產傳統的廳堂家具(八仙桌、太師椅等)和臥房家具。清光緒元年(1875年)創立了紅木折(舊)料公所(地址在福佑路)。到清宣統二年(1910年)前後,上海紅木家具業已有相當規模,當時在紫來街(現名紫金路)聚集了張元春、喬源泰、沈榮泰和王順泰等大小紅木家具店15家。此外還有同孚路(現名石門一路)的尊古齋、山東路的華新、南市新北門、老北門及城隍廟一帶的森源昶、何萬泰等近10家紅木家具店。其中以張元春最負盛名,為該業巨擘,在紫來街有4層樓4開間門面,職工30多人,業主張福康時任紅木家具同業公所主席。20年代始至30年代中期,是上海紅木家具業興盛時期,僅紅木作坊就有40多家。當時以修理紅木家具為主的蔣良生也於民國26年開設蔣榮興木器店,生產紅木香幾、套幾和琴桌等銷往英、法、新加坡、香港等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出口受阻,上海紅木家具場店大都停業,工人四散。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紅木家具一度銷售驟增。由於紅木家具用料講究,做工精細,使用多年仍能整舊如新,在舊社會多為殷實富戶競相購置,其價格用黃金計算,不僅顯示主人身份,還可用以保值。民國35年經上海社會局批准,成立上海中式木器同業公會。當時這些會員單位都是前店後工場,紅木、白木兼營。建國前夕,繼續經營紅木家具的僅10餘家。1952年,中式木器行業893家大都隨著市場變化轉為製作白木家具。1956年,在南市福民街上的蔣榮興、張永泰和程泰興等10家專營紅木器的作坊合併成立公私合營蔣榮興木器商店,歸口上海市商業一局,從業人員60人,生產品種有香幾、套幾、琴桌、寫字檯、地屏、書架、元寶櫥、大餐檯和凳椅等。1962年蔣榮興從商業部門劃歸市手工業局所屬工藝美術工業公司,改名公私合營蔣榮興木器雕刻廠。1965年改為地方國營上海藝術品雕刻四廠,職工106人。70年代後,上海藝術品雕刻四廠生產的“奔馬牌”紅木家具,有適銷歐美市場的紅木實雕回紋仿歐單床、床邊櫃、各類大餐檯、沙法和茶几等;適銷新加坡、香港等東南亞地區的有各類古玩架、寫字檯、玻璃櫥、神台、長台、琴桌和穿衣鏡等。其中回紋書房家具、六角玻璃櫥、拆裝小長台和拆裝琴桌等已成為上海紅木家具出口的傳統產品。該廠1979年職工人數增至288人,年產值144.6萬元。建國後,上海紅木家具向以出口為主,少數內銷產品大都是舊翻新。改革開放以後,國內一部分人生活水平提高,購買紅木家具的不乏其人。1984年,上海藝術品雕刻四廠設計生產的全套12件臥房家具,一時成為市場熱銷產品。1987年,該廠先後為錦江飯店、天馬大酒家等設計生產了香紅木中式客房、客廳、書房、臥室和會議室等系列紅木家具產品。在這期間,該廠還先後與江蘇省常熟市王市鄉、徐市鄉和上海市南匯縣萬祥鄉聯營辦廠,發展上海紅木家具生產。1988年,上海藝術品雕刻四廠與新加坡合資開辦上海明藝紅木家具廠有限公司,產值由1984年的266.5萬元到1988年增至445.2萬元。這期間上海市經營紅木家具的個體戶驟增,打破了長期來由國有企業獨家生產經營的格局。到1990年,全市經營紅木家具的個體戶近50家,大都是前店後工場,以舊翻新。1990年底,市二輕局系統生產紅木家具的企業2家,即上海藝術品雕刻四廠和中外合資的上海明藝紅木家具廠有限公司,職工260人,廠房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年產值514.2萬元。

特點

上海紅木家具雕刻製作工藝精細,常採用浮雕、深浮雕、鏤空透雕和陰刻鑲嵌等技法。雕刻線形有逆角線、渾弧線、碗口線、鱔肚線、陰線、陽線、竹爿渾、芝麻桿和大刀輪等。上海紅木家具的木工工藝保持傳統的榫卯結構,有直榫、靠邊榫、鑰匙榫、平肩榫、來去榫、格角榫、插榫、夾榫、燕尾榫、馬牙榫、扎榫和抱腳榫等10餘種,這些榫卯過去都用人工鋸鑿而成,50年代後部分改用機械加工。上海紅木家具漆工採用天然生漆塗飾的傳統工藝。經過手工打磨白坯、批面漆、上色和揩漆後,用留沙葉將通件紅木家具磨得十分光潔,如此經過15道工序反覆髹磨,而每一道工序完成後都必須進陰房乾燥,使家具表面色澤一致,光亮可鑑。

作品

[紅木仿明家具]
上海紅木家具業原來只使用傳統的鑿子刨子和鋸子等手工工具。1956年組織起來後,改變了原來一家一戶生產方式,通過開展技術革新,土法上馬,先後自製成功斷料機、打眼機、帶鋸、平刨、壓鋸和吸塵設備。70年代後,上海藝術品雕刻四廠先後從聯邦德國、日本引進高速雕花機、砂皮機、靠模機、砂弓機和用於木材幹燥處理的烘房設備。1990年,該廠共有生產設備74台(套)。

工藝

紅木家具製作過程中,須用一些傳統的手工工具,有雕工和木工的“乓”、“錚”和“磨麵銼”等,這是保持工藝特色,其他工具不能代替的。1981年9月3日,美國前總統卡特訪問上海藝術品雕刻四廠,在參觀紅木家具生產的過程中,對這些專用工具很感興趣,該廠將這3件工具贈送給他。
上海紅木家具最早的質量標準包括產品款式設計、規格公差範圍、木材含水率、雕刻圖案紋樣、產品結構的翹曲度、平整度、鄰邊垂直度、平行度和漆面光潔度等。產品質量檢驗方法採用木材幹燥測試儀以及直尺、角尺等計量工具進行測試。1984年,上海藝術品雕刻四廠的“奔馬牌”紅木家具獲上海市優質產品證書。

原料

紅木是紫檀木、癭木、酸枝木、花梨木(又稱老紅木)和香紅木等名貴材種的統稱。產於印度、泰國和越南等地。15世紀初,紅木原料由越南傳入中國。20世紀起由泰國運入中國廣東等地後再運抵上海。50年代後,上海紅木家具的原料以花梨木和香紅木為主,由上海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從國外進口。

銷售

建國後,上海紅木家具由上海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經銷,以出口為主,1975年前主銷日本、香港和歐美。其中日本市場約占80%。1976年後產品銷售擴展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澳門等地。出口銷售量逐年提高。從1970年的56.5萬元、1980年的136.2萬元提高到1990年的280萬元。80年代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繁榮,產品開始進入內銷市場。1990年,內銷紅木家具105萬元。

紅木小件

上海紅木小件有瓶座、插屏、擺件、盆架、香幾、龍頭架、鐘架、煙盒和書盤等品種,清末民初,已負盛名。其中以朝陽座子最為著名。朝陽座子是清末畫家趙秋方設計,經藝人們不斷改進,整個造型對稱均勻,線條挺括,如意頭玲瓏流暢,為上海紅木小件的代表作。民國9年,上海建立紅木小件公所。30年代初,製作紅木小件的作坊有100餘家,分布在南市老西門至新北門一帶,其中以福民街的陶永仁、喬源泰等作坊銷量最大。上海紅木小件從業者以江蘇揚州和孟河人居多。當時紅木小件作坊大都以單一工種獨立出現,木工作、雕花作和漆作各自立門戶,生產過程一般由木工作去店家接定貨,選料製成木坯後,再發給雕花作、漆作加工,最後由木工作向店家交貨。1954年,上海經營紅木雕刻小件的有24家,都屬家庭式小型作坊。1956年由分散的紅木雕刻家庭作坊和個體手工業分別組成上海第二和第四十八木雕生產合作社,1958年合併改為地方國營上海第二木器雕刻廠,當時紅木小件生產比較多的品種是雪茄菸盒、龍頭檯燈和各式擺件座子。1959年,紅木小件產值達10萬元。1964年,上海第二木器雕刻廠轉為上海新藝木器雕刻合作工廠,1966年11月與雕漆屏風廠合併改名為上海藝術品雕刻二廠,並搬遷到上海縣朱行路12號,新建廠房4000平方米。60~70年代,紅木小件不僅恢復了一批傳統產品,而且創作設計了一批形式多變、富有時代特色的優秀新品。在這期間上海藝術品雕刻二廠設計製作的各類以蔬菜、瓜果和昆蟲等為造型的紅木小件工藝品,有佛手盒、南瓜盒、白菜花插、秋蟲竹節筆筒、三角形嵌螺甸金魚組合果盒、竹節文房四寶、松竹梅筆筒和仿青銅器等紅木工藝品,立意古樸,造型典雅,使人耳目一新,常被選為珍貴禮品贈送外國貴賓。80年代,上海紅木小件在品種上增加了各類中小型香幾和花幾,以及“鳳凰花插”、“天雞瓶”、“瑞獸尊”等仿青銅器紅木擺件。這期間,生產企業幾經變動,上海藝術品雕刻二廠在1984年將專門製作紅木小件的車間單獨成立上海紅木雕刻廠。1987年,上海紅木雕刻廠又與上海藝術品雕刻二廠和三廠合併,改名為上海藝術品雕刻廠,職工80人,年產值1981年為70.9萬元,1988年為156.5萬元,1990年為128萬元。
上海紅木小件吸取和融合明清以來的造型和紋樣,設計和製作工藝頗有特色。在造型和紋樣設計上,除了運用青銅器圖案外,還有刻玉圖案、藻井、石刻、漢磚和瓦當等圖案,其中較大量運用的有龍、鳳、獅子、麒麟和異花瑞草、瑞鳥、祥獸等,顯示出渾厚古樸的藝術境界。紅木小件的選料、部件加工和拼接成坯十分講究。尤其是拼接成坯採用的榫卯工藝十分講究,用於平面拼接的有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和穿帶榫等;用於橫直、弧形不同角度拼接的有格肩榫、雙榫、通榫和雙夾榫等;用於特殊規格拼接的有托角榫、長短榫、抱肩榫和粽角榫等。各種榫卯都是產品形體構造的“關節”,要求做到“一拍即合”。紅木小件雕刻鑲嵌技法多樣,有深雕、淺雕、透雕、陰刻和立體雕等。該廠80年代設計製作的“荷花菸具”構思靈巧,將盛放菸具的盤子雕成一片泛浮水面的荷葉,輕盈舒展,葉緣微卷,煙盒是一節造型優美的嫩藕;菸灰缸是一隻花瓣剛凋的蓮蓬,配合協調,整套菸具形成一幅完整美妙的畫面。紅木小件的上漆修飾工藝,與紅木家具基本相同。
紅木小件製作的設備、原料與紅木家具相同。1990年,上海藝術品雕刻廠生產紅木小件機械設備共有50台,機械化生產程度為35%,有些機械不能替代的工藝仍然依靠手工,以保持傳統特色。
上海紅木小件的木工質量要求榫卯結構正確,膠合密縫,鋸刨標準誤差不超過0.3毫米,外形誤差不超過1毫米;雕刻質量要求形態生動、結構準確、層次分明、挺括光潔;漆工質量要求著色均勻、線條花紋清晰、漆色透明光亮。1982年,上海紅木小件“螭龍盒”和“竹節夔龍文房用具”分別獲中國工藝美術品優秀創作設計獎。1987年,紅木小件“仿青銅器文房四寶”被輕工業部定為珍品,該產品已由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1988年,上海紅木雕刻小件獲輕工業部優秀產品銅質獎。
紅木小件以出口為主,主要銷售地區是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台等地區,出口額1981年為62.3萬元,1988年為36.3萬元,1989年為52.3萬元,1990年為61.9萬元。隨著改革開放,來滬觀光的中外遊客日益增加,上海紅木小件工藝品內銷業務逐年增長,1981年為8.1萬元,1988年為120萬元,1989年為173萬元。

黃楊木雕

簡介

上海黃楊木雕有近300年歷史。清康熙年間,嘉定竹刻高手吳之璠以竹刻技法移用於黃楊木雕,雕出人物、山水和花鳥,為時人所喜愛。吳的傳世名作黃楊木雕筆筒“東山報捷圖”取材於著名的“淝水之戰”。作品以深雕和浮雕相結合,層次豐富,刀法圓潤,人物神態生動。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清同治三年,上海徐家匯土山灣孤兒院設立木雕工場,其所製作的“聖像”等黃楊木雕工藝品在海內外較有名氣。

特點

由於歷史原因,在較長時間裡,上海黃楊木雕製作題材大多帶有宗教的色彩。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出現反映中國傳統題材的作品。曾於30年代在孤兒院從藝的徐慶寶在繼承西洋雕塑注重結構的基礎上,吸收了中國傳統雕刻因材施藝講究簡煉的特色,1952年嘗試創作兒童嬉耍題材幽默小品,所作“蹲蹲跳”、“頑皮娃娃”和“五子戲龜”等作品面目一新,造型生動、奏刀明快、富有民俗情趣,開創了“海派”黃楊木雕的獨特風格。1955年,徐寶慶又創作農村題材的“喜送公糧”、“甩稻”、“玉米豐收”和“餵小弟弟”等4件黃楊木雕作品,由上海博物館收藏。1958年上海市工藝美術研究室設立黃楊木雕專業,徐寶慶受聘為研究員。1961年,上海市工藝美術學校開設黃楊木雕班,招收學員17人。1964年,上海市工藝美術研究室成立實驗工場,也培養出一批黃楊木雕學徒。1970年上海市工藝美術研究室的黃楊木雕專業人員併入上海工藝美術工廠,該廠以此為骨幹成立了黃楊木雕車間。專業從藝人員最多時達60多人。在這期間,上海黃楊木雕作品主要以表現工農兵現代題材為主,有“大慶人”、“大寨人”等。1972年,黃楊木雕產值1.15萬元。同年,上海市工藝美術研究室恢復黃楊木雕專業。1982年,在第二屆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中,由上海市工藝美術研究所製作的“炎黃子孫”和“戲金龜”等黃楊木雕作品獲優秀創作設計獎。80年代中期後,由於企業生產機制不適應市場的變化,黃楊木雕生產出現全面萎縮。1986年,上海工藝美術工廠黃楊木雕車間產值僅1000元。翌年,該廠黃楊木雕車間撤銷。1990年,上海市工藝美術研究所保留黃楊木雕專業,從藝人員僅4人,黃楊木雕年產值為8182元。

作品

[黃楊木雕刻《蹲蹲跳》]
黃楊木雕是一種立體雕刻藝術。清初的黃楊木雕因大多是竹刻藝人所作,工藝上基本是套用竹刻的技法,有薄地陽文、浮雕和陰刻等。20世紀50年代後,上海黃楊木雕工藝借鑑西洋雕刻技藝,既講究嚴謹的人體解剖結構,又有造形誇張、用刀簡練的特點。出坯工藝以採用繞鋸、木鋸和出坯機雕琢出產品的大體輪廓。分塊定位工藝用銼刀確定各部位置和塊面分布。雕刻和修光工藝以各種口形刀具雕出各部位具體形態、細部質感及紋飾。打磨和上臘克工藝以消除產品表面刀痕,使其光亮不易開裂。黃楊木雕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各種口形的雕刻刀,其中最常用的刀具是平口刀、圓口刀、斜口刀、三角刀、月彎刀和起底刀。由徐寶慶獨創的月剜刀和刮刀專用刀具,綜合了平、圓、斜刀的特點,進刀阻力小,雕刻靈便,又節省時間。

原料

黃楊木雕的原料除黃楊木以外,丹塔木和銀杏木也可使用。
上海黃楊木雕在清代作為嘉定竹刻藝人的偶而之作,產量極少,大多是自賞或饋贈親友。20世紀初,土山灣教堂所產宗教黃楊木雕始由教會組織批量出口。50年代上海黃楊木雕主要由港澳等地商人收購後轉售。60~70年代,黃楊木雕以製作各種展覽會展品或高檔禮品為主,1975年實現銷售2.39萬元,其中出口6100元。1979年起,始以展銷會和旅遊銷售點等形式銷售,由於產品題材品種多變,銷售趨好。1981年,黃楊木雕實現銷售5.58萬元,1982年後,上海黃楊木雕銷售逐年下降,1983年為4102元,至1990年僅514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