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黃楊木雕

海派黃楊木雕

海派黃楊木雕是上海市的地方傳統木雕藝術。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黃楊木雕以其緊密、堅韌的木紋成為理想的雕刻材料,有“木中象牙”之稱。海派黃楊木雕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市徐匯區初步形成,經過初步形成期、風格的形成期、風格的成熟期和鼎盛、繼承發展期,發展至今,形成了成熟的海派雕刻藝術風格,精湛的雕刻技藝,鮮明的海派藝術特色和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20世紀30年代,上海開埠以來,徐匯區曾是法租界區,多元文化和藝術在此交流融會。徐匯區土山灣地區曾有外國人開辦的孤兒工藝院,培養了一批藝術人才,海派黃楊木雕的創始人——徐寶慶,就是其中優秀代表。徐寶慶經過七十多年的藝術錘鍊將木雕藝術發展為有著獨特藝術理念和藝術風格的木雕派別,形成一個完整的海派黃楊木雕藝術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派黃楊木雕
  • 所屬地區:上海徐匯區
  • 遺產編號:Ⅶ-3
  •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 申報日期:2006
  • 遺產級別:市
藝術特色,代表人物,

藝術特色

海派黃楊木雕的特點是中西融合:將西方素描技法、線條表現和雕塑技巧與中國傳統雕刻技法相結合,繼承傳統而又大膽創新,形成圓潤明快的雕刻技法,注重以凝練的刀法、立體的方式創造形神兼備的作品。它廣泛涉及生活及民族因素,脫離西方雕刻技藝的傳統宗教題材范域,生動地表現傳統歷史典故、民間故事及神話傳說、傳統道德人物及故事、文學作品和人物、傳統吉祥圖案、傳統民間遊戲、民間技藝、農村題材和動物題材等,講求生動傳神,捕捉生活中最靈動的瞬間,予以藝術化表現。
海派木雕藝術濃縮著民族元素和文化底蘊,有著極高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是一門需要時間磨礪和雕刻者文化修養的藝術,需要更多的優秀人才來繼承,將海派文化傳統和優秀民族文化弘揚光大。

代表人物

徐寶慶老人1926年生於浙江台州,從7歲那年起,他就在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學習。當時,土山灣是中西方工藝美術融會之處,傳授技藝的教師大多來自西班牙、法國等,徐寶慶慢慢地將中國傳統雕刻與西方雕刻、雕塑、繪畫技藝融合在一起,作品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影響。1957年,徐寶慶赴京出席了“全國工藝美術人第一屆代表大會”,1958年進入上海工藝美術研究室,成為解放後第一批工藝美術師之一。他創作的“農”、“林”、“牧”、“副”、漁”大型樟木雕作品,陳列在當時新落成的北京人民大會堂上海廳,上海文廟孔子像、黿頭渚龍龜等都出自老人的手中。徐寶慶也被尊稱為海派黃楊木雕的“祖師爺”。徐寶慶老人一生曾經收過101個徒弟,期望將自己的技藝廣泛流傳。但是,晚年老人開始發現,願意學習木雕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他的弟子中現在年齡最小的也已年過六旬,其中幾乎沒有人專門從事黃楊木雕工作,因此老人發出感嘆“技藝到此結束”。2007年,徐匯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海派黃楊木雕成功申報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8年初,這位82歲的海派黃楊木雕創始人辭世。
徐寶慶和他的作品徐寶慶和他的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