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泥

三合泥

三合泥是四川省成都傳統的地方風味小吃。在成都市內、各郊縣各甜食店多有供應。其特點為酥香油潤、味甜不膩、滋糯爽口、營養豐富,配以紅白菜佐食,別具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合泥
  • 特點:地方傳統風味小吃
  • 原料:大米、糯米、黃豆
  • 特色:酥香油潤、味甜不膩
美食起源,產品特點,歷史記憶,做法,製作制導,原料概述,菜品特色,營養價值,食療作用,古籍記載,

美食起源

三合泥真稱的上是成都小吃中的元老了,現今已經幾乎絕跡於都市生活,只有老成都才能回憶起老春熙路口那老字號三合泥的味道。許多成都的名小吃都歷經了近百年乃至超過一個世紀的歲月保存到了現在,但是三合泥卻逐漸淡出了現代生活。也許是因為現代人有太多更精美的甜食可以選擇,也許是因為現在的生活已經不再缺乏物資,三合泥已經不再是解饞的零食了。但在那個肉蛋都要憑票購買的年代,有這樣一碗油乎乎燙滾滾的東西端在手裡小口小口的吃著,那是何等的幸福。 三合泥的“賣相”挺不好的,黑黑的泥狀糊糊攙雜著不明碎屑,既沒有吸引目光的外表,也達不到現在健康主義所提倡的低糖低熱量飲食。但是它背後所承載的記憶,使它仍然不失為成都小吃中不得不提的一道。
三合泥之所以叫“三”合泥,是因為它由三種主要材料炒制而成。其實配料加起來有十八種左右。糯米、芝麻和核桃構成了三合泥的主體,先將這三種主材用慢火炒熟——糯米要事先泡24小時以上,隨後磨成粉末,把粉末加少量水煮熟,形成“泥狀”。 煮的時候水一定要少,並且要邊煮邊攪動,否則容易結塊。主要材料準備好以後,就可以根據各店家的風格加入炒熟的碎花生、黑豆、黑米麵等等來增加香味。
三合泥三合泥
將這黑灰的”泥”放到大炒鍋里,用豬油慢慢炒,炒時加入白糖或紅糖,以及炒好的花生碎粒等配料。炒熟以後一般一直用小火煨著,保持不糊鍋就可以了。這樣有買家來買的時候,三合泥還是熱騰騰的。

產品特點

三合泥的特點是觀之顏色黑亮,口感柔滑糯軟,聞之香味濃郁。芝麻、核桃、花生、糯米等都是香味突出的原料,經過長時間翻炒,這些原料的香味已經淋漓的散發出來,並且糅合在一起,再加上豬油不可替代的特殊香味,真是讓清寡的腸胃得到無比的犒賞。
三合泥的熱量非常高,原料中有大量的油料作物,營養豐富,口感細膩,比較適合小孩和老年人。那時候還沒有“外賣”這一說,所以人們都是站或坐在店裡吃。炒的地道的三合泥不粘牙,不沾匙,不粘碗,號稱“三不粘”。沒吃過它的人可能光看外觀就會選擇放棄---活像稍微稀釋了的芝麻湯圓餡兒,實在不漂亮。但是老成都一看到它,保準能立即喚醒食慾。當然,由於三合泥含有大量油份和糖份,吃多了會覺得很膩,再加之離鍋後豬油會慢慢冷卻,胃會感覺更加的漲滿,所以三合泥適合趁熱食用。通常三合泥會配以免費的紅白茶,用以解膩。
都說吃甜食能使人心情愉快,這是因為攝取甜的東西可以提高體內的血清素含量,從而產生放鬆愉悅的感覺。動物油與植物油相比,又有特殊的香味,所以三合泥集成了以上特點,讓人一邊產生攝取太多熱量的負罪感,一邊又難以抵擋它給舌頭和心情帶來的滿足。
香甜酥糯,營養豐富,老少皆宜。

歷史記憶

三合泥由成都人士董樹山研創,後來主要由老字號古月胡甜食店和雪園甜食店經營。至今已經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了。在那個風行的年代,它的確是解饞墊飢的好東西。19世紀80年代的成都春熙路口、文化宮和九眼橋是最為著名的品嘗正宗三合泥的地方。那時候每到周末,總能看到父母們牽著眉心中間點著“五梅花”(成都叫法,就是在兩眉間用口紅杵一個圓圓的紅點兒)的小朋友們排隊買三合泥吃的景象。
三合泥三合泥
三合泥在成都極少能夠吃到,並不是因為製作複雜或者原料採購困難,而是因為它已不適合現代人的口味了。除了成都的文殊坊錦里這兩條仿古街以外,大約只有在成都周邊的古鎮才能吃到了。

做法

材料
糯米200克,大米、黃豆各150克,白糖200克,冬瓜條100克,熟芝麻25克,熟花生米、橘餅、核桃仁各50克,熟豬油250克。
三合泥三合泥
製作:
1.將兩種米淘洗乾淨,用沸水淋發後,用帕蓋燜2小時,再用小火炒至微黃色。黃豆炒熟。把三樣磨成細粉,即成三合粉。橘餅、冬瓜條、花生米、桃仁分別剁成細粒。
2.鍋內加清水500克、白糖熬化,倒入三合粉中,用木棒攪勻成泥狀。
3.另取鍋加熟豬油適量化開,放入三合泥反覆翻炒,加入花生粉、熟芝麻、核桃粒、熟豬油,再放入冬瓜條、橘餅粒炒勻,盛入盤中即成。
製作要領
三合泥炒勻至酥、吐油為佳。

製作制導

1. 粳米做成粥更易於消化吸收,但製作米粥時千萬不要放鹼,因為米是人體維生素B1的重要來源,鹼能破壞米中的維生素B1,會導致B1缺乏,出現“腳氣病”; 製作米飯時一定要“蒸”,不要“撈”,因為撈飯會損失掉大量維生素;平時不宜多食精製後的細糧。
2.用大豆製作的食品種類繁多,可用來製作主食、糕點、小吃等。將大豆磨成粉,與米粉摻和後可製作糰子及糕餅等,也可作為加工各種豆製品的原料,如豆漿、豆腐皮腐竹、豆腐、豆乾、百葉、豆芽等,既可供食用,又可以炸油;生大豆含有不利健康的抗胰蛋白酶凝血酶,所以大豆不宜生食,夾生黃豆也不宜吃,不宜乾炒食用;黃豆通常有一種豆腥味,很多人不喜歡。如在炒黃豆時,滴幾滴黃酒,再放入少許鹽,這樣豆腥味會少得多,或者,在炒黃豆之前用涼鹽水洗一下,也可達到同樣的效果;食用時宜高溫煮爛,不宜食用過多,以礙消化而致腹脹。

原料概述

糯米
糯米Glutinous Rice,又叫江米,是禾本科植物的種仁,質地柔軟。按穀殼顏色可分為紅、白兩種,也有分為有毛和無毛的;按米的顏色可分為紅色和白色,還有一種米粒潔白如雪,且粒長10~15毫米。是家常經常食用的糧食之一,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製成風味小吃,深受大家喜愛。逢年過節很多地方都有吃年糕的習俗。正月十五的元宵也是由糯米粉製成的。
三合泥三合泥
大米
粳米為人所常食米,為五穀之長。為禾本科粳稻的種仁,又稱大米,一般呈橢圓形顆粒狀,較圓胖,半透明,表面光亮,腹白度較小。粳米在中國各地均有栽培,種植歷史已有6900多年,粳米飲食文化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特產之一。
大豆Soybean(Glycine max),為豆科大豆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中國。根據大豆的種皮顏色和粒形分為五類:黃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他大豆(種皮為褐色、棕色、赤色等單一顏色的大豆)、飼料豆(一般籽粒較小,呈扁長橢圓形,兩片子葉上有凹陷圓點,種皮略有光澤或無光澤)。中國自古栽培,至今已有5000年的種植史。現在全國普遍種植,在東北、華北、陝、川及長江下游地區均有出產,以長江流域及西南栽培較多,以東北大豆質量最優。世界各國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間接由我國傳播出去的。由於它的營養價值很高,被稱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綠色的牛乳”等,是數百種天然食物中最受營養學家推崇的食用。大豆發酵製品,包括豆豉、豆汁黃醬及各種腐乳等,都是用大豆或大豆製品接種黴菌發酵後製成的。大豆及其製品經微生物作用後,消除了抑制營養的因子,產生多種具有香味的物質,因而更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維生素B12的含量。

菜品特色

烹飪簡單

營養價值

1.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索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對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
2.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防止血管硬化黃豆中的卵磷脂可除掉附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預防心血管疾病,保護心臟。大豆中的卵磷脂還具有防止肝臟內積存過多脂肪的作用,從而有效地防治因肥胖而引起的脂肪肝;通導大便:大豆中含有的可溶性纖維,既可通便,又能降低膽固醇含量;降糖、降脂:大豆中含有一種抑制胰酶的物質,對糖尿病有治療作用。大豆所含的皂甙有明顯的降血脂作用,同時,可抑制體重增加;大豆異黃酮是一種結構與雌激素相似,具有雌激素活性的植物性雌激素,能夠減輕女性更年期綜合徵症狀、延遲女性細胞衰老、使皮膚保持彈性、養顏、減少骨丟失,促進骨生成、降血脂等。
3.粳米米糠層的粗纖維分子,有助胃腸蠕動,對胃病、便秘、痔瘡等療效很好;粳米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減少高血壓的機會;粳米能預防糖尿病、腳氣病、老年斑和便秘等疾病;粳米中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含量都比較多,多吃能降低膽固醇,減少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幾率;粳米可防過敏性疾病,因粳米所供養的紅細胞生命力強,又無異體蛋白進入血流,故能防止一些過敏性皮膚病的發生。

食療作用

1.糯米味甘、性溫,入脾、胃、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
2.粳米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平和五臟,止煩渴,止泄,壯筋骨,通血脈,益精強志,好顏色之功;主治瀉痢、胃氣不足、口乾渴、嘔吐、諸虛百損等。
3.大豆味甘、性平,入脾、大腸經;具有健脾寬中,潤燥消水、清熱解毒、益氣的功效;主治疳積瀉痢、腹脹羸瘦、妊娠中毒瘡癰腫毒、外傷出血等。黃豆還能抗菌消炎,對咽炎結膜炎口腔炎、菌痢、腸炎有效。

古籍記載

《本草經疏》:粳米,為五穀之長,人相須賴以為命者也。
《醫藥六書藥性總義》:粳米粥,為資生化育神丹。
滇南本草》:粳米治諸虛百損,強陰壯骨,生津、明目、長智。
隨息居飲食譜》: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貧人患虛證,以濃米湯代參湯,屢收奇效。病人產婦,粥養最宜。凡煮粥宜用井泉水,則味更佳也。
唐·孟詵:粳米不可同馬肉食,發瘤疾。不可和蒼耳食,令人卒心痛。清·盂英:炒米雖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瀉者忌之。
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逸在《千金方·食治》中強調說:粳米能養 胃氣、長肌肉。
食鑒本草》也認為,粳米有補脾胃、養五臟、壯 氣力的良好功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