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小調第五交響曲

d小調第五交響曲,前蘇聯著名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創作於1937年。d小調第五交響曲規模宏大,風格鮮明,具有“貝多芬的精神”,因此此曲也常被比擬為《命運交響曲》,或被評為“新貝多芬風格”的交響曲。雖然此曲的直接理念被認為是“人的設定”,但是樂曲並不設標題,而以純音樂構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d小調第五交響曲
  • 時代:前蘇聯
  • 作者:著名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
  • 創作於:1937年
樂曲介紹,寫作背景,樂曲賞析,樂曲評價,另類解說,樂隊編制,木管組,銅管組,弦樂組,

樂曲介紹

d小調第五交響曲,又名革命交響曲,前蘇聯著名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創作於1937年,同年11月在列寧格勒首演。蕭士塔高維奇本人稱這部作品是“一個蘇聯藝術家對於公正批評的實際的,創造性的回答。”這是由於1932年以來,隨著蘇聯加強整頓國內的體制,藝術受到“社會主義寫實”教條路線的指導,結果連早已揚名世界的蕭士塔高維奇的作品,亦受到蘇聯當局的批判。這部作品就是作者在這種情況下所完成的。d小調第五交響曲規模宏大,風格鮮明,具有“貝多芬的精神”,因此此曲也常被比擬為《命運交響曲》,或被評為“新貝多芬風格”的交響曲。雖然此曲的直接理念被認為是“人性的設定”,但是樂曲並不設標題,而以純音樂構成。

寫作背景

史達林大清洗下,蕭士塔高維奇仍是一位貧民,過著悲慘的流浪生活。1936年演出時,史達林出席觀看了歌劇《姆岑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在莫斯科的首演,第一幕還沒結束便憤然離場。1月28日,一篇題為《不是音樂是混亂》的文章出現在《真理報》上,對這部歌劇及其作者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所有人都知道這篇未署名文章的背後是誰,風向一下轉變,各大報紙和樂評人紛紛對《真理報》利爪下的獵物口誅筆伐,各省的工人與農民聚集在廣場上揚聲抗議,轉眼之間,蕭士塔高維奇變成了“人民的敵人”。 一年後,作為贖罪,他完成了《第五交響樂》,將它獻給史達林。這部作品為他贏回了一度失去的聲譽,令他正式成為蘇聯音樂界第一人。

樂曲賞析

全曲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中板—從容的快板-d小調-4/4拍
這個大膽跳動的主題,令人聯想起貝多芬的大賦格曲主題。樂曲首先由大提琴、低音提琴與小提琴以八度奏出的主題(二重卡農-d小調),陰沉而森嚴。接著樂曲在中提琴淒涼的伴奏下引開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題。其中小提琴、長笛、圓號和小號以不和諧音在第一主題中多次起伏,加劇了緊張氣氛。第二主題前半部為bE小調,以豎琴的和弦和簡單的音型弦樂伴奏為背景奏出,是浪漫主義的情感的流露,是以崇高性質的抒情為主。在一陣管樂器(長笛、單簧管、低音大管、圓號)喧囂過後,第二主題轉入bB小調。在大提琴的陰沉演奏下結束呈示部
之後,發展部開始了,低音提琴(撥奏)、鋼琴在極低音區冷冰冰地奏出前面大提琴的收尾音型。圓號在基音區與第一泛音區奏出第一主題旋律。不同樂器不斷向高音區發展,節奏漸漸加快。小號又奏出第一主題旋律(以定音鼓和小鼓伴奏為背景)。最快的速度是在再現部之前,在進行曲之後緊張的二重卡農中(卡農是建築在前奏的和呈示部的副主題上)。
悲劇得到了發展,加強的和主部的變形的再現部,近似於悲壯的宣敘調(最強的弦樂,木管樂和圓號的“同度——八度”齊奏),主部(它起初曾充滿懷疑),在這裡變成了堅定的。 這個宣敘調,一下子明顯的使速度緩慢好像抑制展開部的動力的壓力和體現了對它所表現的“事件”的集中的反應。低沉的大鑼與低音銅管響起,讓人很難忍受。第二主題由長笛、圓號奏出(二重卡農-D大調)。單簧管與雙簧管又再次陳述第一主題,在短笛與小提琴的長音下,樂章由鋼片琴敲出冷冰冰上行半音階的聲音結束了。
第二樂章:小快板-傳統的詼諧曲-a小調-3/4拍
此樂章描寫了列寧格勒聖彼得堡)街頭的一幕:工人們在辛勤工作。低音弦樂展開了急促的主題,並由木管樂器對此句做應答,以後出現了新的舞蹈的插部(c小調),完成大的開始的樂段(木管樂由銅管樂,定音鼓,鈸和弦樂撥奏伴奏)。在這以後圓號立刻奏出輪郭明顯的動機。
三聲中部首先由小提琴和長笛奏出(C大調),是樸素的街頭小歌的特性。之後又轉入a小調弦樂與木管又開始戲謔。
三聲中部後,a小調主題改為弦樂撥奏(以大管跳音為伴奏),c小調主題加入新的樂器。結尾雙簧管似乎要以a小調重複三聲中部時,卻以樂隊演奏和弦結束。
第三樂章:最緩板-升f小調-4/4拍
這是作品的感情和悲劇的“中心”完全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全部銅管樂器都不派用場,而是用弦樂器展示出柔和動人的旋律線。聲部的處理簡單明了,效果始終清新透明。室內樂般微妙的配器法體現了蕭士塔高維奇獨特的作曲風格。
樂章首先由提琴陳述第一主題,引出像巴赫賦格的主題又像俄羅斯古老的旋律的歌調的動機。接著長笛(以豎琴伴奏為背景)演奏出壓抑的曲調(b小調)。迴轉聯動後,小小提琴演奏持續顫弓,雙簧管、單簧管、長笛奏出下行旋律。第一主題的再現,由鐘琴輕輕的兩聲擊奏預示著,由木管樂在低音區開始,發展之後,小提琴、鋼琴、木琴強奏第一主題結束部分,大提琴在高音譜號上奏出下行旋律。之後小提琴重複早先長笛奏的主題(此次為#f小調),豎琴(泛音)和鋼片琴奏出下行旋律,悲憫地在小調上結束。
第四樂章:不太快的快板-d小調—D大調-奏鳴曲式-4/4拍
在木管樂器的顫音引出後,由小號,長號和大號在猛烈的定音鼓聲之後奏出一連串雷鳴般的迴旋曲迭句(曲調為《工人們團結起來》),有著火山爆發般的力度。之後小提琴與長笛奏出快速聯動的旋律。第一主題經過頻繁轉調後,第二主題先由小號奏出(以弦樂器暴風驟雨般的十六分音符轉動為背景),然後由弦樂及木管樂奏出(小號伴奏)。
低沉的大鑼、大鈸再一次響起,發展部在第一主題上開始了(bB大調。由弦樂、單簧管、長笛、圓號構成小陣容,不斷默默思索著。
樂曲再現部未完全重複,第一主題以賦格形式發展。弦樂、木管、鋼琴終於奏出A音,引出異常鮮明的結尾,由鋼管樂奏出莊嚴的和歡快的衝鋒響聲,鼓樂長鳴,全曲結束。

樂曲評價

d小調第五交響曲其戲劇性、尖銳的弦樂跨度主題似乎預示著矛盾緊張的悲劇廝殺即將上演,然而從樂隊深處浮現出一段歌詠旋律,如同從遙遠年代飄來的神秘歌曲——那絕不是游吟詩人的調情歌謠,而是支離破碎、帶有尖利、意外的變調與離調的高難度詠嘆,發出受傷金絲雀喉嚨里的顫音,隨即轉化為崇高、靜思、幾乎休止的音型緩慢流動,又意外地轉變為一陣急速、陣雨、戲謔般的運動。隨著交響曲的展開,孤獨肖氏那分裂的古怪形象躍然出現:一半在充滿猜忌和恐懼的古拉格群島般的無情現實里漠然地戴著眼鏡屏息靜氣逆來順受,另一半卻在抽象音響中盡情地質問、嘲諷、痛快淋漓地爆發靈魂的熱量。
d小調第五交響曲沒有像肖氏其後創作的幾部交響曲那樣在蘇維埃作曲家協會內部掀起集體成員辯論,但由於官方現實主義反映論藝術觀點向來認為無具體內容、無鮮明形象旋律的音樂十分可疑,結果導致大家的批評口徑最終還是漸漸趨於嚴厲——著名作家亞歷山大·法捷耶夫都能洞察秋毫地指出:“樂曲結尾部分聽起來不像是指出了走向慶祝和勝利的出路,而似乎是在發泄對現實的不滿和進行懲罰和復仇。”

另類解說

從各種的文獻研究中,音樂界學者幾乎無可置疑地認同,蕭士塔高維奇這首作品是“為世所逼”,是要討悅當權者的意識形態,亦要為自己日後的生計而產生的妥協作品。其中第四樂章被塑造出的熱鬧、光明和勝利的氣氛,在他後來出版的自傳錄《證言》(Testimony)中有以下的解說:
這(種歡樂)是被逼的。正如在《鮑里斯·戈杜諾夫》中受威嚇的情形。它好像有人在用一根棍子,一邊敲著你一邊說,"你的責任就是要喜樂,你的責任就是要喜樂。"於是,縱然你嘗試突圍,但在不穩固的形勢下,你只好跟隨大隊,口中喃喃的對自己說:"你的責任就是要喜樂,你的責任就是要喜樂。"
樂章末段由木管和弦樂的重複 "A" 音,便是一個隱藏的象徵意義。銅管樂所吹奏的旋律,是來自他的一首歌曲《重生》(Rebirth),但配上另一首稱為“野蠻的畫家”的歌詞,其中的內容指野蠻的畫家把天才所畫的圖畫都塗黑了。作曲家所指的“野蠻的畫家”和“天才”,分別就是指史達林和作曲家本人。 歌詞最後結局是野蠻畫家的作品被唾棄,而天才的作品則得以重生。這樣的解釋,很明顯和官方所說,是一首完全正面的作品互相違背。
在其他三個樂章中,亦可在其他樂章的細節上看到蕭士塔高維奇並非全心創作一首為討好史大林政權以換取重返蘇聯的音樂樂壇的作品。就如第一樂章中段的進行曲樂段,節奏雖然整齊,但聽起來帶點滑稽的步代;第三樂章所採用的,並不是敘述工人階級或者先進模範的思想鬥爭,卻以縈繞心頭、滿懷鄉怨兼且矯揉造作的慢板取代,這種創作手法其實正正就是官方所不容許的“形式主義”,但在其他樂章所組成的一體化下(特別作為全首樂曲的惟一慢板樂章),終於亦成功得到了官方的認可。

樂隊編制

木管組

1支短笛
2支長笛
1支高音單簧管(bE)
2支單簧管(bB-A)
2支大管

銅管組

4支圓號
3支小號
2支長號
1支大號

弦樂組

2架豎琴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演奏時間——45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