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5A1

M5A1

M5系列輕型坦克是美國20世紀40年代研製的輕型坦克。它是M3系列輕型坦克的後繼車型,亦稱“斯圖亞特(Stuart)6型”。M5系列包括M5和M5A1兩種車型。其中M5輕型坦克未裝備部隊,M5A1輕型坦克於1943年列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M5A1輕型坦克
  • 外文名:M5A1
  • 戰鬥全重:16噸
  • 乘員:4人
  • 最大速度:64千米/小時
  • 原產國美國
  • 長度:4.5米
  • 寬度:2.46米
  • 發動機:2 x 凱迪拉克氣冷式輻射型引擎
  • 功率:250匹
  • 速度:56公里/小時
  • 最大行程:120公里
  • 裝甲:車身:13-51毫米
  • 主武器:37毫米炮 M6
  • 副武器:30-06 白朗寧M1919A4機槍
發展歷史,歷史回歸,參戰歷史,英軍,紅軍,美軍,主要戰技性能,

發展歷史

二戰之初,隨著歐洲情勢緊張,美國坦克設計師意識到M2輕型坦克已經變得過時,於是進行了整體升級計畫,美國以1938年推出的M2A4輕型坦克設計進行強化,包括更換引擎、厚實裝甲、採用加入避彈設計炮塔以及新的37毫米主炮、並因應加重的車身重量而修改驅動輪及懸吊系統。新的坦克被命名為“M3輕型坦克”,於1941年3月至1943年10月間生產。如同其前身M2A4坦克,M3裝備一門37毫米M5主炮,以及三挺M1919A4機槍:一挺與主炮同軸,一挺在炮塔頂端,一挺在副駕駛座前方,然而車身槍塔的機槍常被拆除以換取更多空間。M3使用兩具新版本的凱迪拉克七汽缸輻射型引擎(星形發動機),全部共有250匹馬力;但1941年時由於引擎材料開始短缺,有約500輛的M3改裝上了吉伯森(Guiberson)T-1020柴油引擎。車身采斜面設計,並將駕駛艙蓋移到上方,但車身由於過高且有許多稜角,給對手有很大的射擊面積。
M3/M5斯圖亞特坦克M3/M5斯圖亞特坦克
M3系列的生產由美利堅汽車與鑄造公司(American Car and Foundry Company)負責。改良型M3A1則於1941年八月服役,M3A1搭配了有動力旋轉裝置的改良型同質焊接式炮台,具有一陀螺穩定器可使37毫米主炮於行進中能精準射擊,炮塔內部並采吊籃式設計。此時,有一全車體均采焊接式的先導實驗車體,被稱M3A1E1。下一型M3A2亦采焊接式設計,主要結構與M3A1大同小異,並沒有投入生產。之後的M3A3則有許多地方被重新修改,包括炮塔、車身以及車身機槍座。儘管使用單位抱怨該坦克火力不足,改善型的M5輕型坦克依然保留了37毫米主炮。M5自1942年開始生產後逐漸取代了M3,並在1944年被M24輕型坦克取代。

歷史回歸

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的M5A1輕型坦克,是在解放戰爭中繳獲國民黨軍隊的戰利品。解放後該車型逐步退役。
M5A1坦克M5A1坦克
M5斯圖亞特系列坦克是由美軍M3坦克發展而來,而M3系列坦克又是由M2坦克發展而來,所以這三款戰車其實都具有相同的傳統,一直保持1930年代的設計理念。M3系列在1940年初開始投入量產,並持續對炮塔進行改良,於是發展出各種衍生型;一直發展到M3A3時,已與M5非常相似,定下了M5坦克的基礎。隨著M3A3發展的是M3E3,即M5坦克的原型車。
M5與早期M3坦克主要不同的地方包括:M5A1的炮塔容量加大、M5系列改為傾斜裝甲、套用焊接技術,同時也強化了動力系統:原本的M3坦克採用航空引擎,M5改採兩具商用凱迪拉克水冷汽油引擎,使馬力達到260匹;並加裝兩組液壓傳動系統,使它的速度提升至每小時40哩,航程增加為原本M3坦克的兩倍。炮塔內設有自動平穩裝置,使M5坦克無論是在續航力、機動力上都增色不少。
M5與M5A1的差別在於:M5是採用早期M3炮塔;M5A1則為了容納無線電機組,所以改採M3A3的較大炮塔。其中M5A1被美軍大量使用,成為M3/M5系列中生產量最高者,從1942年末至1944年共生產了約6900輛。
M5最早出現於北非的卡薩布蘭卡;M5A1最早出現於突尼西亞及西西里之役。M5家族具有靈活、高機動力的優點,所以美軍大量的採用M5A1,並大量配屬於英國計畫反攻之用,所以在義大利戰線、諾曼第戰役後的法國、亞爾丁、德國內陸皆能看到其蹤跡。在二次大戰後期,也被大量使用於太平洋諸島的對日作戰,可見於菲律賓各島嶼、塞班島等地。

參戰歷史

英軍

英國陸軍最早在實戰中使用M3輕型坦克。1941年11月,大約170輛斯圖亞特坦克參與了北非戰場的十字軍行動,但結果令人失望。實戰結果顯示,M3輕型坦克較德軍坦克落後。主要的缺陷在於37毫米主炮威力太弱,以及拙劣的內部配置,尤其是炮塔的雙人乘組方式令人詬病。此外M3的履頻寬度太窄,接地壓太高。但M3輕型坦克也獲得若干正面評價,成員們喜歡其速度和機械可靠性,因此暱稱它為“甜心”。當1942年英軍接收了美制M4雪曼中型坦克之後,便將斯圖亞特坦克撤出主戰場,改作偵察之用,或改裝成其他用途的車輛,最有名的例子是拆除炮塔後改裝成運兵車的“斯圖亞特袋鼠”(Stuart Kangaroo)。
“斯圖亞特袋鼠”裝甲運兵車。“斯圖亞特袋鼠”裝甲運兵車。

紅軍

另一個主要的租借援助國蘇聯,對M3的評價更是等而下之。紅軍認為它火力和裝甲都太差,且對燃料的品質太敏感(M3/M5系列引擎皆是取自於飛機用的星型引擎,需要高辛烷值的燃料)。即便如此,M3還是優於大戰初期蘇聯製造的T-60坦克等輕型坦克。1943年,紅軍試用了升級版的M5輕型坦克,但認為並不比M3優良,因此拒絕了美國提供M5。

美軍

美軍第一次於實戰中使用M3是在菲律賓,以少量坦克投入巴丹半島的戰事。1942年底,當美軍參與北非戰事時,斯圖亞特坦克仍是其主要的裝甲武力。然而在歷經了慘痛的加查拉戰役後,美軍體悟到M3和M5完全不是德軍四號坦克和虎式坦克的對手,於是隨即採取“英國模式”,解散大部分輕型坦克營改為偵察之用。在後來的戰事中,多數美軍坦克營多配置三個中型坦克連(通常是M4),以及一個斯圖亞特坦克連(M3或M5/M5A1)。
M3斯圖亞特坦克M3斯圖亞特坦克
在歐洲戰區,輕型坦克因為面對敵火的生還率太低,只能扮演次要角色。斯圖亞特唯一能充分發揮的主要舞台在太平洋戰區,因為日軍的坦克數量相對較少,火力和裝甲也較弱。日軍步兵很少配有反坦克武器,面對敵軍坦克時多採用近距離的攻擊戰術。因此在這裡,斯圖亞特坦克的威力只遜於中型坦克。
儘管如此,M3/M5的生產數量是很龐大的,總數超過25,000台。司徒坦克一直被使用到大戰末期。除美國、英國和蘇聯之外,它由法國、中國和狄托的游擊隊在南斯拉夫使用。

主要戰技性能

主要武器:1門37毫米火炮及2挺機槍
最大行程:257千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