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G(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

IGG(Institute of Geophysics & Geomatics)即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其前身是北京地質學院地球物理探礦系,屬建校初期最早的四個系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
  • 英文名:Institute of Geophysics & Geomatics
簡介,發展,

簡介

1952年國際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傅承義教授(195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受聘主持籌建工作,1953年4月正式成立國內第一個地球物理探礦系和地球物理教研室,由薛琴舫教授出任系主任,傅承義、譚承澤教授分別任教研室正、副主任。

發展

1952年開始培養第一批本科生,國內許多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如傅承義院士、秦馨菱院士、翁文波院士、曾融生院士、顧功敘院士和劉光鼎院士等都曾先後在我院任教。20世紀50年代開始培養研究生,前蘇聯專家古爾維奇、克維亞特克夫斯基和諾維克夫等曾先後來我系工作兩年多,參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工作及教學環節的建設。建國後,我國培養的第一代地球物理學家大部分畢業於此。
1975年學校遷址武漢,暨為武漢地質學院地球物理探礦系,1987年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套用地球物理系”,1999年更名為“地球物理系”,2003年5月更名為“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
1975年隨校遷武漢後,經過25年的發展,現擁有套用地球物理、固體地球物理與計算科學三個專業,跨四個一級學科;擁有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固體地球物理、地球物理工程、地學信息工程五個博士點,地學工科博士後流動站;有固體地球物理、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球物理工程、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地學信息工程等六個碩士點;並擁有一個省部級“工程地球物理開放研究實驗室”。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現有教職工64人,外聘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7人,正高職稱16人,副高職稱21人,且多數青年教師具博士學位,不少教師曾被派往國外留學進修或訪問,有一支層次高、結構合理的教學科研隊伍。重點發展的學科方向是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資源勘查地球物理及與信息相關的軟、硬體技術。
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辦公教學樓一景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辦公教學樓一景
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211 工程”重點建設單位, 近年來,無論在學科與實驗室建設、師資力量,還是在辦學規模、辦學模式、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都有長足的發展。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 以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資源與能源勘查地球物理、海洋與深部地球物理、測控技術及信息技術為重點發展方向的學科體系。目前地球物理系凝聚著一批高水平人才和一支賦有豐富教學與科研經驗的師資隊伍,擁有省部級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各專業實驗室配備有先進的大型現代化儀器設備,已成為國內地球物理領域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最重要的基地,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美國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協會( SEG )在國際權威刊物 GEOPHYSICS 上撰文稱讚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物理系是中國“電法與電磁法勘探”的人才教育中心。
今天的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已經成為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培養 21 世紀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及地球空間信息技術人才的搖籃。
追求個性化、時尚、活力、體現品味和高品質生活的消費群體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