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中國青春美文經典

《60年中國青春美文經典(上下冊)》包括《60年中國青春美文經典(上冊)》和《60年中國青春美文經典(下冊)》。分為人生篇、社會篇、哲思篇、情感篇、生活篇、風物篇和感懷篇,共七篇,主要收錄了《誰是最可愛的人》、《小鳥,你飛向何方》、《松樹的風格》、《在那藍色的海邊》、《靈魂·眼睛·語言》、《一隻小野鴨的超能量》、《夏天落下的第一顆紅豆》、《美麗不需要結尾》、《讓我許個願》、《女孩子的花》、《北京的春節》、《生命本來沒有名字》、《牽掛是一種美麗》、《瀾滄江邊的蝴蝶會》、《我們改變了什麼》、《把鑰匙掛在心口》、《走向滿月》、《一棵樹的私語》、《蛻變》、《曬月亮》、《秋天》等經典美文,供讀者們欣賞。 《60年中國青春美文經典(上下冊)》主要收錄了近、現代國內外著名文學家最為經典、也最能體現其風格的、經過時代磨礪依然閃爍著光芒的散文。有對已故名人知己的緬懷和追憶,有對世間萬物花鳥蟲魚的心愛與思索,有對讀書的深切感悟和深刻認知,有對人生哲理的思考探討,等等,是一套不可多得極有文化深度的散文分類精選集。

基本介紹

  • 書名:60年中國青春美文經典
  •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頁數:602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青年出版社
  • 作者:王劍冰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068951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60年中國青春美文經典(上下冊)》是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簡介

王劍冰,當代作家,全國魯迅文學獎二、三、四屆評審,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學會會長,中外散文詩協會副主席,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出版著作有詩集《日月貝》、《歡樂在孤獨的那邊》、《八月敲門聲》;散文集《蒼茫》、《藍色的迴響》、《有緣伴你》、《在你的風景里》、《遠方》、《絕版的周莊》、《喧囂中的足跡》、《王劍冰散文選》;理論集《散文創作談》、《散文時代》、《散文散文》、《文本現場》;長篇小說《卡格博雪峰》等。 其散文《絕版的周莊》入選上海高中語文課本,並被刻碑於周莊,被周莊授予榮譽鎮民;《喧囂中的足跡》被中國現代文學館和寧波天一閣藏書樓收藏,《絕版的周莊》被德國國家圖書館收藏。曾獲全國首屆及第三屆冰心散文獎,全國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中國文聯理論獎,河南省政府文學獎,中國散文詩90年重大貢獻獎等。 其曾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解放軍藝術學院等近百所高校及重點中學作過專題演講。

圖書目錄

上冊
序:關於六十年青春散文
人生篇
山地回憶
誰是最可愛的人
荔枝蜜
第二次考試
《師說》解
井岡翠竹
放歌山海關
我站在長城上,傾訴
小鳥,你飛向何方
渴望苦難
大唐的太陽,你沉淪了嗎
唱片年齡
城南舊事
永遠的少女
居長安
孤獨女子
白色的鳥藍色的湖
舞者
痛苦的飄落
一個人的工廠
賣花姑娘
李白的“毛病”
文字的斷想
出走的衣冠廟
金子
討厭的男生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杜拉斯:文本的表演
像老人一樣

社會篇
社稷壇抒情
松樹的風格
人和鬼
憶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閒看
晉祠
陽關雪
夜宿泉州
甲子談鼠
黑土地
在那藍色的海邊
大禹的寂寞
阿央白
總想為你唱支歌
城市的日落
祖先歌舞
種粒
白音布朗山
衙門
另一種呼喚
精神明亮的人
白原
古寺的交響
杜拉斯:愛情·語錄·暴力傾向
初雪圓明園
青銅
麻將
小街之美
季節的意向
懷念紅狐
海參崴隨想

哲思篇
靈魂·眼睛·語言
醜石
散步
河流的秘密
春雪化時
錯位
莊嚴的時光
對身體的感受和理解
審視
關於跌跤的十八點思考
一隻小野鴨的超能量
近思錄續

情感篇
荒山之夜

更為富有的一刻
夏天落下的第-顆紅豆
清清岷江水
我的三次初戀
用痛感想像
美麗不需要結尾
玫瑰,與愛情無關
大愛無邊

奶奶和一九五三年的諾貝爾獎
觸摸
月桂樹上的花冠
守望北溝
讓我許個願
有緣伴你

生活篇
北京的春節
花潮
秋色賦
榆錢飯
總是難忘
女孩子的花
童年舊事
河之女
仰不愧於天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
仁山智水
……
風物篇
感情篇

文摘

上冊
人生篇
廖沫沙
《師說》解
年過五十的老先生,大概總讀過韓愈的《師說》。這篇文章里很有幾句話值得今天當老師和學生的想一想。例如他說: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韓愈的原意,是因為自己接受了門徒,為了抵制當時輿論的非議,所以寫這篇文章自解。他的意思是說,自己雖是做了先生,並不一定樣樣賢於弟子,從他學的人也不一定不如他,人們不必因此而大驚小怪。本來,只要是一個人聞道在先,不管他是什麼人,都可以拜為老師。要學習的是知識,用不著問他“生乎吾前”或“生乎吾後”;也用不著要求老師精通百般武藝,只要他有一門是比自己好的,就應該認他為師,向他學習。這是講給求學的人聽的。但也可以反過來講給“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們聽。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這是一個真理,並不是瞎說。老師和學生並沒有什麼不可逾越的界限。在這門知識上老師高於學生,在另一門知識上,學生也可能高於老師;今天老師高於學生,明天學生可能高過老師。這也是辯證法,對立面的統一。老師和學生可以互相轉換,學生要向老師學習,老師也有需要向學生學習之處。
禮記的《學記》有一段著名的話,意思也和這相近:“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說命曰:'教學半'。其此之謂乎!”禮記的話著重在自反自強,不如韓愈說得更徹底。但是它所說的“教然後知困”,“教學相長”,所引的“教學半”(就是說教學各居其半,相反而相成),就是在今天說來,也還是顛撲不破的。
做先生的必然同時做學生,或者首先做學生,像馬克思所說的“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這個道理說來很淺顯,但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卻很不容易承認。特別是當老師當久了的人,或者像韓愈所說的“術業有專攻”的人,就很不容易接受這個辯證法。
老師們不容易接受這個道理,倒也事出有因。“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雖是封建思想的代表者韓愈所提出來的一個觀點,但是在封建時代卻並不通行。正好相反,“天地君親師”,在封建時代,老師是同“天地君親”在一起,居高而臨下,弟子哪裡能同老師上下平等而又矛盾統一呢?老師畢竟是老師,師道尊嚴,神聖不可侵犯,弟子畢竟是弟子,怎可以超過老師?這個觀點相沿成習,直到不久以前,還有許多人沒有料到千古以來的老師和弟子,會有一個倫常大變的時候。
新的師生關係,倒真像韓愈所說的,是“不恥相師”。就是互為老師,互為學生,彼此平等,不分尊卑,真正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誰有學問誰就是老師。
當然,學術思想批判和教學改革,是應當有方針、有目標的,方針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目標是提高學術和提高教學,不是為批判而批判,為改革而改革。從學生方面來說,應該有“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尊重真理的精神;從老師方面來說,也應該像孔夫子那樣,有一點“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的雅量。
韓愈援引孔子的先例,作出判斷說,“聖人無常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真正聰明有學問的人,沒有一定的老師;見人有學問,不管是誰,就認他為師。我想還得給他添一句:“師亦無常道”,就是當老師的並不經常等於真理。一個當老師的人,既要敢于堅持自己的真理,又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非真理。只要能做到這樣一點,他就是“常師”和“真師”了。要保持師位的,不妨試一試這條方案,同學生們一道來為科學真理奮鬥。
在另一方面,當學生的也應當了解:既然師和弟子的關係並不以師必賢於弟子、弟子必不如師為條件,那末,今天的學生在看到老師的某一方面的短處以後,也就不應該馬上得到結論說,老師再不能做老師了。某一方面的短處並不等於一切方面的短處;反之,某一方面的長處也並不等於一切方面的長處。即令把學生和老師換個位置,對於比自己多一些知識的人也仍然應該“不恥相師”。何況位置還並不能互換;何況今天的學生擔負著重大的使命,更應該深切地認識自己知道的還很有限,還必須虛心地向一切有所知、有所長的人學習,特別是向“術業有專攻”的老師們學習呢!
這就是我的《師說》解。
(選自1959年1月2日《人民日報》)

序言

二○○九年是建國六十周年。六十年間,在散文寫作方面可說是一個巨大的收穫,很有值得總結的東西。中國青年出版社就動議出版一套建國六十年青春散文經典,任務交給了我。這可以說是一項十分重大的工程。好在我多年涉獵與研究散文,對散文的發展脈絡和那些作家還比較熟悉,就放下手頭的事情,再次扎到散文堆里。
什麼是青春散文呢?首先應該是描寫青春、歌唱青春、體味青春的散文,而這些散文又是由青年人寫出的。青春,如詩如夢、如畫如火。每一個人都會經歷過,而每一個人的青春經歷的時代及生活氛圍又不盡相同,所以寫出的東西也就不-樣。又由於經歷不同,個性不同,感想不同,表達的方式也就不同,這就形成了一個色彩紛然的創作景象。
從建國初期到“文革”開始的十七年,整體上說,中國的文學創作還是興盛的,這個時期的散文產生了一大批好作品,主要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一九五六年以前,那時新中國剛剛建立,一切處於熱潮之中,加上不久即開始的抗美援朝,調動了全國廣大青年的積極性,一些類似於特寫通訊式的紀事散文大量湧現,孫犁、魏巍、劉白羽、楊朔等年齡不算大的作家都有很好的作品,而且他們也是在這個時期被大家所熟悉。這時的散文尚未有進入到美文範疇,描景寫情的仍很少,因此散文的真正意義也就沒有完全地體現出來。直到一九五六年,由於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作家們的創作心態變得自由,視野變得開闊,散文格局發生了變化,遂出現了一批真正意義上的散文作品,如《第二次考試》(何為)、《香山紅葉》(楊朔)、《社稷壇抒情》(秦牧)、《洛陽燈火》(白樺)等,單從篇名上就能看出散文的意味了,甚至已經感覺到了“五四”傳統的復甦。如果順著這個脈絡走下去,散文無疑會進入一個新的境地。可惜第二年形勢就發生了意想不到的逆轉,五年中經歷了一系列的多事之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