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

2017年1月16日在安徽省安徽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長李國英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十三五”實現良好開局
過去的一年,是安徽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視察發表重要講話,指明了安徽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創發展新局面的前進方向。全省人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在黨中央、國務院及中共安徽省委的堅強領導下,攻堅克難,開拓奮進,較好完成省十二屆人大六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保持了經濟平穩健康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全省生產總值24117.9億元、增長8.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萬億元、增長8.8%。糧食產量683.5億斤,實現“十三連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3%。財政收入增長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5%。
——科技創新成果顯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國家批覆,成為全國科技創新戰略布局的重大平台。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由中國科技大學主導研製成功,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路“京滬幹線”合肥—上海段順利開通,世界最薄0.15毫米信息顯示觸控玻璃實現量產。
——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高新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6.7%和12.9%,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由39.1%提高到41%。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新登記註冊企業19.4萬戶、增長30%。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以上,PM2.5年均濃度下降3.4%,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
——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重大突破。引江濟淮工程開工建設,貫通江淮的夢想照進現實。合肥捷運1號線開通運營,開啟了安徽捷運時代。鄭徐客專安徽段、望東長江公路大橋等重大項目建成運營,新改建農村公路暢通工程3.5萬公里。
——脫貧攻堅首戰告捷。103萬貧困人口脫貧,1077個貧困村出列,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全面勝利。成功抗擊長江流域僅次於1954年的大洪水,災後修復和水利薄弱環節建設全面展開,3.18萬水毀住房民眾全部搬進新居。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9156元和11720元,增長8.2%和8.3%。城鎮新增就業66.8萬人、登記失業率3.2%。建成各類保障性安居工程30.2萬套,又解決312.7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
一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面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完成煤炭967萬噸、生鐵和粗鋼505萬噸化解過剩產能任務,妥善安置職工3.8萬人。商品住房去化周期由12個月降至8個月,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率56.5%。有效管控企業槓桿率,全年直接融資4386.2億元、增長47.2%,新增上市公司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40家。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全年減免稅費702.4億元。加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補短板力度,深入實施項目建設“四督四保”,新開工億元以上重點項目2205個、建成1529個。
(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步伐加快。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啟動建設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大力推進“調轉促”行動計畫和“三重一創”建設。新增授權發明專利1.53萬件、增長36.8%。新增1個國家級工程實驗室、5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5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扶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32個,培養高技能人才10.8萬人,實施引智項目260項。啟動第二批1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和首批7個重大工程、重大專項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6.4%。紮實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增長6.6%。推動服務業提速提質,啟動建設“電商安徽”,限額以上網上商品零售額增長68.4%,旅遊總收入增長19.8%。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建成城市綠道1189公里,超額完成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任務。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5個鎮入選首批中國特色小鎮。加強生態建設和重點領域環境污染整治,全面完成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
(三)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進一步增強。深入實施“放管服”改革,建立“3+2”清單制度管理體系,在全國率先推行公共服務清單和行政權力中介服務清單,建成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平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發放“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營業執照19.2萬戶。營改增試點、資源稅改革全面推開。建工集團整體上市、銅陵有色股份公司員工持股計畫獲準實施。首家民營銀行獲批籌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基本完成,首批13個村“三變”改革試點紮實推進,80個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任務順利完成。
大力推進對外開放。皖江8市納入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鄭蒲港區擴大開放通過國家驗收,馬鞍山綜保區、合肥空港保稅物流中心、中德(蕪湖)中小企業合作區獲國家批准建設。江淮汽車與德國大眾汽車合作取得重要進展。中國國際徽商大會成功舉辦。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47.7億美元、增長8.4%。外事、僑務、對台、港澳工作取得新成績。
(四)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脫貧攻堅年度戰役打出了氣勢和成效。建立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全面實施脫貧攻堅十大工程。突出產業脫貧,發展特色種養業貧困村1073個,建成村、戶光伏電站72808個,啟動省級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建設。加強就業脫貧,幫扶30萬以上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完成2.8萬貧困人口搬遷任務。推進智力扶貧,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通過專項計畫進入重點高校6561人、增長16.7%,對4.6萬貧困家庭普通高中生免除學雜費。完成貧困戶危房改造10.6萬戶。推進健康脫貧,制定“兩降四提一兜底”政策,在全國率先設定貧困人口醫療費用“351”兜底保障線,將89種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納入保障範圍。
(五)切實加強社會建設,保障改善民生取得新進展。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幫助6.3萬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達96.2%。新建、改擴建公辦幼稚園457所,完成1007所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教育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建立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調整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低保人均月保障標準分別增長8.5%和17.5%。深入推進綜合醫改,加強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實現全覆蓋。實施全面兩孩政策,人口自然增長率8.5‰。文化惠民工程提質升級,文化創意等產業加快發展,文化企業實力進一步增強。社會文明程度持續提升,入列“中國好人榜”總數連續9年居全國首位。我省運動員在奧運會上取得1金2銅佳績。哲學社會科學、參事文史、檔案、地方志工作繼續加強,民族宗教、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紅十字等事業進一步發展,援藏援疆、氣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推進社區管理體制改革,新建1675個農村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城市社區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實現全覆蓋。深化安全生產“鑄安”行動,事故總量下降7.2%。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系和能力建設,風險分級監督管理全面推行。推進信訪法治化,信訪總量繼續下降。加強社會治安防控,人民民眾安全感持續提升。
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全民國防教育、國防動員、人民防空和雙擁優撫安置工作進一步加強。在抗擊特大洪澇災害中,駐皖部隊廣大官兵不畏艱險、衝鋒在前,為保障人民民眾生命安全、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了重大貢獻。
政府建設全面加強。我們紮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積極開展“講看齊、見行動”學習討論,確保各項事業沿著黨中央確定的正確方向前進。堅持依法履職,自覺接受人大監督,依法執行人大決議決定,主動接受政協民主監督,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10件,制定、修改政府規章8件,完成重大事項合法性審查1160件,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826件,辦理省政協委員提案1011件。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認真落實巡視反饋問題整改,努力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環境。
各位代表!
過去的一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各種風險因素較多,取得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全省人民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把握髮展新常態、踐行發展新理念的結果;是持續加強改革創新,堅持不懈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的結果;是全省各級各方面注重實幹、狠抓落實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駐皖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和政法公安幹警,向關心、支持安徽發展的中央各部門、兄弟省市區和海內外友好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清醒看到,我省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發展不足、發展不優、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較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為明顯;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低端過剩和中高端短缺並存;實體經濟困難依然較多,企業生產經營成本較高,民間投資和製造業投資增幅回落較多;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領域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政府工作效能有待進一步提升,刀刃向內的改革有待加力,政策落實“最後一公里”還不夠暢通;少數幹部不敢為、不想為、不會為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等等。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問題導向,下更大力氣解決這些問題,決不辜負人民的期待!
二、用新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
當前,我省正處於決戰決勝全面小康、加快建設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的關鍵時期。我們要認真貫徹中央精神,按照省第十次黨代會的決策部署,全面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畫,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縱觀發展大勢,建設五大發展的美好安徽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全球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孕育,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徵更加明顯,安徽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過多年發展和積累,我省綜合實力明顯提升,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有基礎,推動深化改革、內陸開放有闖勁,實施創新驅動、產業升級有優勢。“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和製造強國戰略強力推進,有利於安徽更好發揮區位優勢、人力資源優勢、科教優勢和改革創新優勢,打造新動能、發展新經濟前景廣闊。我們要抓住歷史機遇,擔當歷史使命,堅定地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中闖出新路,奮力在全國發展方陣中走在前列。
(一)下好創新“先手棋”,著力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建設美好安徽,必須堅持發展為上,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和合蕪蚌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為載體,全面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加快建設創新型經濟強省、文化強省、生態強省。
——加快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建設。著力提升基礎創新能力,加快建設一流大科學工程和設施集群、一流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打造創新體系基礎平台。著力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加快建設一流成果轉化體系、一流企業創新主體,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
——大力推進新興產業重大基地、重大工程、重大專項和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立足當前、謀劃中期、布局長遠,梯次展開“三重一創”建設,發展一批產業創新引領基地和龍頭型創新型企業,建成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力的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
——系統推進技術、平台、金融、政策四大創新支撐體系建設。圍繞重大技術研發轉化、創新資源捕捉尋找、創新成果路演展示、創新主體嚮往匯聚,構建技術創新支撐體系。聚焦科技成果孵化、產業化加速、產業集群發展,構建全鏈條跟進的創新平台支撐體系。注重股權融資、債權融資全面跟進,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產業基金有效對接,構建全生命周期的創新金融支撐體系。完善產學研結合機制,增強人才、技術、項目吸引力,構建全要素服務的創新政策支撐體系,大力弘揚崇尚創新、寬容失敗、鼓勵探索的文化,讓各類主體創新愉快。
(二)增強發展協調性,著力構建城鄉區域一體發展新體系。全面落實國家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積極推動省內各區域發揮優勢、競相發展。
——加強與滬蘇浙等高對接,提升區域發展能級。立足互通、互容、互惠,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加強科技創新協同和產業分工合作,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網路,推進要素市場體系、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共建共享,暢通發展路徑,集聚發展動能,提升發展水平。
——加強區域板塊整體聯動,形成多極支撐格局。推動合肥都市圈擴容升級,創建國家級合肥濱湖新區,打造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國際化都市圈。實施皖江示範區展期規劃,健全擁江發展、兩岸聯動機制,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深化和落實支持皖北發展政策,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實施新一輪南北結對幫扶和園區合作共建,加快建設“四化”協調先行區。高水平建設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加快建成美麗中國先行區、世界一流旅遊目的地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區。推動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持續強化產業支撐力、基礎設施承載力和民生保障力,加快構建特色生態經濟示範區和紅色旅遊勝地。實施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工程,加強採煤沉陷區治理,支持發展替代產業。完善區域合作和統籌協調機制,加快形成核心引領、板塊聯動、多點支撐的發展新格局。
——加強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建設,打牢平衡發展根基。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統籌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增強中心城市帶動力和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積極拓展多功能大循環農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加強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強化加快發展支撐。全面推進鐵路、公路、航道、航空、水利、電網、油氣管線、信息網路、商務平台建設,著力打造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能源體系、水利保障體系、網路信息體系和物流體系,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助推安徽發展環境持續改善,發展能力顯著提升。
(三)提高綠色競爭力,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徽樣板。立足於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構建綠色生態網路,壯大綠色經濟規模,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讓安徽青山常在、綠水常流、空氣常新!
——打造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空間樣板。以“三河一湖一園一區”生態文明示範創建為引領,築牢生態安全螢幕障,統籌生態廊道構建、綠色產業發展、綠色村鎮建設,最佳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全面展示山水人文共生、生態綠色共享的美好安徽。
——打造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業樣板。構建綠色工業、綠色建築和生態農業體系,發展安全穩定清潔的現代能源體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讓生態優勢真正成為安徽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打造源頭嚴控、全程嚴管的制度樣板。加強依法治理,健全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探索源頭保護制度,建立環境治理和保護市場化機制,以及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讓尊重自然、呵護生態成為全省人民的自覺追求。
(四)打造開放新高地,著力形成雙向互動、內外聯動的全面開放格局。積極融入國家“三大戰略”,堅持進口和出口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重,全面提升“引進來”和“走出去”水平。
——以創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為牽引,建設開放大平台。加快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創建,統籌推進各類口岸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建設,高水平建設中外、異地合作產業園,積極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展會品牌,讓國際國內資源更多向安徽集聚,安徽經濟深度融入國際國內兩大市場。
——以打造綜合交通樞紐為依託,構建開放大通道。加強重要節點工程和連線通道建設,提升高速公路和高鐵全國樞紐地位。推進皖江和淮河港口群建設,打造多式聯運體系和江海聯運樞紐中心。積極培育航空市場,加快發展國際貨運班列。大力發展樞紐經濟、口岸經濟。
——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重點,最佳化開放大環境。深化投資管理和外貿體制改革,積極推行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制度,全面實施“單一視窗”和通關一體化,加快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五)擴大共享新成果,著力建設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美好家園。讓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是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常懷民生之憂,善謀民生之策,多興民生之利,不斷增進人民民眾獲得感。
——堅持民生為本,持續擴大公共服務供給。開拓富民之源,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努力使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築牢民生之基,完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優先發展教育,推進健康安徽建設,擴大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構建更公平、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兜牢民生之底,加大城鄉低保、特困人員救助力度,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構建社會托底保障體系。
——堅持脫貧為先,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聚焦大別山區和皖北地區主戰場,堅持“六看六確保”“四個嚴”基本要求,實施“四個清單”工作機制,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十大工程,努力做到精準扶貧、監測評估、防範返貧、責任落實全覆蓋,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堅持平安為基,大力加強平安安徽建設。堅持預防為先、防控結合,完善公共安全防控體系,構建風險查找、研判、預警、防範、處置和責任落實機制,全面加強社會治安、生產安全、食品藥品安全、信息網路安全和生態安全建設,讓安徽社會安定、人民安康!
三、紮實做好2017年重點工作
今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畫為總抓手,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保持經濟平穩健康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省生產總值增長8.5%左右,財政收入增長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同步,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60萬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節能減排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一)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平穩健康較快發展
以“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為抓手,堅持向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聚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進展,增強經濟成長動力和活力。
堅決去產能,推動傳統行業脫困升級。完成煤炭、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年度任務,防止已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妥善做好人員分流安置,確保分得出、安得好、穩得住。加強融資支持,有序推進產權、股權交易,妥善處置企業債務。強化市企協調,加快“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支持企業脫困發展、轉型升級。
加快去庫存,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堅持分類調控、因城施策,加快三四線城市商品住房去庫存,採取有效辦法消化商業房地產庫存。把去庫存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落實進城落戶農民住房保障政策,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和公租房貨幣化保障。加強住房市場監管和整頓,規範開發、銷售、中介等行為,堅決控房價、防泡沫、防風險,引導房地產回歸居住功能。
大力去槓桿,確保經濟穩健運行。進一步降低企業槓桿率,支持企業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擴大政策性融資擔保企業受益面。規範政府舉債行為,加強金融監管,規範發展網際網路金融,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繼續降成本,增強實體經濟企業發展活力。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擴大小額票據貼現規模和直供電交易覆蓋範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減少審批環節,削減中介評估項目和費用,進一步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完善勞動力市場和物流體系,降低人工、物流等要素成本。
聚焦補短板,培育經濟發展後勁。持續增加有效投入,擴大製造業投資,遏制“脫實向虛”苗頭。加大創新能力、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領域補短板力度,強化項目帶動,推進“四督四保”,實施一批“十三五”規劃確定的重大項目。全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重點項目1600個以上、建成600個以上,實施億元以上技改項目1000項、完成投資6600億元。
(二)持續加強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大力振興實體經濟
全面展開創新支撐體系建設。建設一批重大創新工程:推進科技創新“一號工程”——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創建,啟動建設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規劃建設環巢湖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安徽創新館,打造面向全球的創新成果路演中心。建設一批創新平台:加快實施北航合肥科學城、中科大先研院二期等項目,支持創建軌道交通輪軸、工業機器人、人工智慧等領域研發機構,培育小微企業創業基地30個。發展一批支持創新的金融服務產品:啟動建設綜合性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平台,加快建立科技銀行和科技保險、科技擔保、科技融資租賃公司,爭取投貸聯動試點,推行“產業+基金”模式,突出發展面向種子期、初創期企業的天使投資。推出一批支持創新的政策成果:改革完善省級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建立健全省級編制周轉池管理制度,鼓勵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和自由流動;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用於有重要貢獻人員和團隊的比例不低於70%;完善人才評價機制,推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扶持計畫,營造關愛人才的良好環境。
實施“三重一創”建設工程。加強2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抓好研發平台建設和產業鏈配套,實現產業基金支持全覆蓋。加強對首批7個重大工程、重大專項的政策支持,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加快產業化進程。實施先進制造業發展“一號工程”,推動江淮大眾新能源汽車合作項目落地。實施航空產業園建設工程,扶持一批通用航空整機及關鍵零部件製造企業。加大重大裝備首台套推廣套用支持力度,將新材料、關鍵零部件納入首批次套用保險保費補償範圍。實施100項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00家。
大力推動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製造強省,全面實施《中國製造2025安徽篇》,積極發展高端製造、智慧型製造、綠色製造、精品製造、服務型製造,加快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開展“網際網路+”製造行動,積極創建智慧型製造示範區,建設100個數位化車間和智慧型工廠。支持製造業綠色改造,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培育一批綠色產品、工廠、園區和供應鏈。加快建設技工大省,實施“江淮工匠2020計畫”,開展面向農民工、高校畢業生、企業職工、退役士兵等群體的技能培訓,建設一批公共實訓中心和職業技能培訓基地。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深入開展“十大擴消費行動”。加快傳統商圈提檔升級,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加強電商核心競爭力建設,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業態,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全覆蓋。支持有條件地區建設大健康產業基地,加快發展醫療服務、健康養老、健身休閒等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文化創意、檢驗檢測、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強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示範園區功能建設,打造服務業特色小鎮和商業特色街區。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加強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
實施質量品牌升級工程。推進質量安徽建設,廣泛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積極創建全國知名品牌示範區,支持企業主導質量標準制訂,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
強力推動旅遊業大發展。實施旅遊強省“五個一批”建設工程,構建具有國際水準的精品景區和精品線路。推進黃山、池州、宣城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建設紅色教育培訓基地和經典景區。全面完善旅遊產品、基礎設施和行銷體系,加強新業態培育和多業態融合發展,加快把旅遊業打造成支柱產業和重要增長極。
(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
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佳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農業向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轉變。
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大力創新和推廣農業科技,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建設一批生態高標準農田。推進化肥減量提效、農藥減量控害,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試點。深入實施“放心糧油”工程。加大“三品一標”農產品補助,增加“綠色皖農”品牌。提升畜牧業發展質量,積極發展草食畜牧業。加快建設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新增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3個、示範點20個。
強力推動農業產業化大提升。主攻糧食和畜產品加工轉化,加快振興食品工業。完善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政策,設立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重點扶持龍頭企業和優質項目、優勢基地。集中開展農業產業化品牌創建。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積極發展連線農戶與龍頭企業的服務組織,培育壯大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鞏固擴大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實施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等改革試點。以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增加財產性收入為目標,深入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和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試點。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完成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深化供銷社體制改革,完成國有林場改革,推進農墾改革發展。
(四)大力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開拓發展更大空間
深化新型城鎮化試點省建設。落實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鈎機制,完善進城落戶農民“三權”維護和自願有償退出辦法。加強城市空間規劃管控,全面推進市縣“多規合一”。強化城市設計和特色塑造,開展永久性城市綠帶試點,有序推進老城區更新改造和功能恢復。加強地下管網地理信息系統和安全運行監測系統建設,開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100公里以上。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完成市、縣政府城市管理領域的機構綜合設定,建成縣(市)數位化城市管理平台。
實施縣域經濟振興發展工程。落實和完善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政策,支持縣域特色經濟、配套經濟發展,推動縣域產業融入中心城市產業鏈和創新體系。加快縣域開發區轉型升級和產業集群專業鎮建設,新建一批農民工返鄉創業園,鼓勵和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興業。提升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培育一批現代中小城市。開展534個鄉鎮政府駐地建成區整治和670箇中心村建設。推動中心城市教育、醫療等優質資源下沉,提升縣域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編制2017—2021年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建設規劃,建立支持政策和保障機制體系。加快省際間、城市間道路互聯互通建設,開工建設蕪黃等高速公路,建成蕪湖長江公路二橋,新增高速公路130公里、一級公路300公里,新改建普通國省幹線公路3000公里,建成農村道路暢通工程2.1萬公里。建成廬銅鐵路、淮北—蕭縣北客車聯絡線,新增鐵路123公里。加快商合杭、合安、鄭阜等高鐵項目進度,開工建設安九高鐵,加快合宿新、池黃、昌景黃高鐵和合六、淮宿蚌阜亳、合巢馬城際鐵路前期工作。開工建設蕪宣機場,推進蚌埠、亳州、宿州、滁州、金寨等機場和黃山機場遷建前期工作。加快淮河幹流和重要支流航道建設,加強港口建設統一規劃和管理。全面推進引江濟淮工程建設。完成災後水利工程水毀修復,加快水利薄弱環節建設性治理,基本完成114箇中小河流治理項目,開工建設8座重點易澇區排澇泵站,續建環巢湖防洪治理等重大工程,實施城市排水防澇三年行動。推進堅強智慧型電網建設,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200萬千瓦。加快合肥—六安成品油管道、宣城—黃山天然氣幹線等管網建設。推進“寬頻安徽”建設,新建移動通信基站2萬個,行政村光纖通達率達到95%以上。
(五)切實加強環境綜合治理,進一步提升生態質量
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深入開展工業廢氣、揮發性有機物、城市揚塵、機動車尾氣專項整治和燃煤鍋爐改造,推進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設施建設和運行,PM2.5達到國家考核要求。實施巢湖、淮河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加快整治城市黑臭水體,完成新安江流域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加強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複試點示範,加強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健全環保監管體系,全面推行“河長制”,探索建立企業環境行為信用評價與信貸聯動機制,在火電、造紙等行業推動排污許可改革。
加大生態建設和農村環境保護力度。推進生態修復,深入開展生態市和生態縣創建。深化環境綜合整治,擴大“三線三邊”治理成果。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實施林業增綠增效行動,完成造林120萬畝。
推動資源節約循環高效利用。全面落實能耗、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開展煤電節能減排升級改造計畫。推進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嚴格實行用水定額管理。最佳化用地結構和布局,推進閒置低效和批而未供土地處置工作。加強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產出率。
強力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立足於實現改善環境和農民增收雙贏,加快秸稈綜合利用步伐,積極引進秸稈綜合利用先進技術和成熟項目,打造以秸稈為原料的現代環保產業,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建設一批示範園區。
(六)繼續深化關鍵性改革,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權責清單制度,全面推行公共服務清單和行政權力中介服務清單。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擴大“證照合一”覆蓋面。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試行企業投資項目管理負面清單制度,修訂政府核准的投資項目目錄。大力推行“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加快形成投資項目線上審批監管平台。實行“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開展“減證便民”專項行動,全面清理各種證明和手續,最大程度方便民眾和企業。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落實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大財政支出最佳化整合力度,改變財政支出項目只增不減格局,下放財政轉移支付項目審批權,逐步將競爭性領域專項資金轉化為股權投資基金。加強政府債務管理,實現年度存量到期政府債務置換全覆蓋。推進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落實營改增試點政策。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發展普惠金融,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和“三農”的支持。積極發展民營銀行,推進省農村信用聯社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政策性融資擔保風險控制與補償機制。增加公司信用類債券品種和規模,壯大多層次資本市場“安徽板塊”。促進保險資金支小支農、服務創新和參與基礎設施建設。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重要突破口,推動省屬企業市場化兼併重組、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組建省屬企業改革發展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員工持股、職業經理人制度、規範董事會、中長期激勵等試點。開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最佳化國有資本監管方式。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全面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各項政策,放寬放活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國有企業投資項目引進民間資本。大力促進民間投資企穩回升,在生態環保、市政、交通、醫療、養老、教育等領域,再推出一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保護企業家精神,穩定企業家信心,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保護,讓企業家專注創業、安心創業、愉快創業。
(七)全面擴大雙向開放,不斷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促進對外貿易回穩向好。實行更加積極的外貿促進政策,擴大汽車、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商品出口,增加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加強核心關鍵技術引進吸收。積極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推動加工貿易向海關特殊監管區集聚。推進外貿綜合服務平台建設,建立品牌設計、行銷和推廣中心,培育一批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公共海外倉和產品展示中心。支持條件成熟的外貿大縣(市)設立通關監管中心。
加強招商引資和對外投資。鼓勵各地在法定許可權範圍內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鼓勵外資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外資企業在國內上市和發債融資。辦好第十屆中博會,創新中國國際徽商大會模式,打造有重要影響力的展會平台。積極引進中高端產業和知名跨國公司,加強與央企、全國知名民企合作,推進中德、中新蘇滁等合作產業園建設。積極擴大對外投資,完善“走出去”政策和信息服務體系,加強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積極發展境外經貿合作區。
積極爭創自由貿易試驗區。依託皖江示範區和合蕪蚌自主創新示範區,以綜合保稅區為主體,以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為目標,積極推進自貿區創建。加快電子口岸公共平台建設,拓展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功能。籌建六安海關。複製一批自貿區改革試點新經驗,推進負面清單以外領域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審批等改革,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發展新體制。
(八)著力強化機制保障,高標準推進脫貧攻堅年度任務
完成脫貧90萬人以上、貧困村出列1000個以上,力爭2個縣脫貧摘帽。
構建精準扶貧保障機制。完善“四個清單”,堅持因村因戶施策,落實精準幫扶措施。加大產業扶貧力度,新增特色種養業貧困村260個,新建光伏電站村級1000個、戶用5萬戶,推進333個省級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建設。增強貧困村內生動力,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生產經營模式。實施3萬以上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實現貧困家庭“雨露計畫”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資助全覆蓋。落實農村低保標準和扶貧標準“兩線合一”,嚴格執行貧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綜合醫保政策。
構建監測評估保障機制。堅持“六看六確保”,健全督查巡查和暗訪制度。嚴格落實脫貧攻堅第三方監測評估辦法,對年度擬出列的貧困村、脫貧的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實行監測評估全覆蓋。
構建防範返貧保障機制。建立運行返貧預警機制,加強返貧信息管理,通過調查、評議、審核、認定等途徑確認返貧戶,並及時銜接幫扶機制。對已脫貧的縣、村、戶,一定時期內繼續保留原有扶貧政策,為貧困戶量身定製保險產品,打牢穩定脫貧基礎。
構建責任落實保障機制。完善各級黨委、政府及部門脫貧攻堅責任體系,健全“單位包村、幹部包戶”和駐村扶貧工作隊管理制度,建立嚴格的考核和問責機制,形成責任鏈閉環運行。推進“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深入開展扶貧日活動和扶貧志願者行動,凝聚脫貧攻堅強大合力。
(九)全面發展社會事業,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
大力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畫。繼續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試點省建設,力爭全省所有縣(市、區)全部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認定。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推進普通高中課程和考試評價制度改革。支持現代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特色辦學。加快中德教育合作示範基地建設。實施一流學科專業和高水平大學建設五年行動計畫。推進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和老年教育事業發展。辦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支持、規範民辦教育發展。
加強就業創業和社會保障工作。落實和完善就業援助措施,幫助失業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深入推進“創業江淮”行動計畫,建設創業服務雲平台,實施大學生就業創業促進計畫。構建和諧勞動關係,保障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支付。實施社會保障全覆蓋工程,深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完善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員供養為重點的社會救助制度。大力發展醫養結合,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加快構建多層次高質量養老服務體系。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33.2萬套,基本建成19.8萬套,完成10萬戶農村危房改造。
深入推進健康安徽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全面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促進分級診療,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建設,開展公立醫院薪酬績效考核,提高醫保籌資標準和保障水平,完善藥品集中採購和分類採購,加強藥品供應保障。實施中醫藥名醫、名科、名院、名藥工程。倡導健康生活方式,開展健康社區、村鎮、單位、家庭創建活動。改革完善計畫生育服務管理,加強婦產科、兒科建設。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完善全民健身設施網路。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創建。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加強文化惠民,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向戶戶通升級,推進縣域公共圖書服務一體化,深化“書香安徽”閱讀活動,加快省文化館、省科技館建設,培育一批文化小鎮、街區。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完成可移動文物普查,舉辦第三屆中國非遺傳統技藝大展。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畫、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精品工程、文學原創和舞台藝術創作工程,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加強參事文史、地方志和檔案工作。
鞏固提升民生工程。投入940.2億元,繼續實施33項民生工程,其中新增健康脫貧兜底“351”及建檔立卡貧困患者慢性病費用補充醫療保障“180”、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醫療衛生人才能力提升、技工大省技能培訓等重點民生工程。民生工程涉及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我們要堅持建管並重,健全長效機制,讓全省人民有更多獲得感。
(十)深入推進平安安徽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推進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持續開展“守護平安”系列行動,完善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進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深入開展防範打擊非法集資、電信網路詐欺犯罪專項行動。加強網際網路安全管理,構建和諧文明網路空間。深入實施食品藥品風險分級監督管理,深化食品藥品安全示範城市和食品安全示範縣創建。加強氣象、水文、地質、地震等事業,健全綜合防災減災體系,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築牢安全生產防線。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以中小企業和高危行業企業為重點,推動各類企業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體系。深化“鑄安”行動,加強重點行業領域安全專項治理,全面排查和整治各類事故隱患。完成安慶油氣管廊遷建工程。加強安全監管執法,依法嚴懲非法違法企業和行為。強化安全生產基礎,建立運行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構建互聯互通的安全生產信息化平台。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深化社區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實行縣(市、區)直接服務和管理社區。推進社會服務管理格線化、信息化,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建立直接登記和雙重管理相結合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落實“七五”普法規劃,加強法治教育,擴大法律援助。深化信訪工作制度改革,實施化解信訪積案專項工程。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新發展,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做好援藏援疆工作。切實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老人的關愛服務。加強殘疾人民生和權益保障,大力發展社會福利和公益慈善事業。
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健全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機構,完善需求對接和管理機制,在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共建共用、科技協同創新、聯合應急救援等方面拓展融合廣度和深度。積極配合完成跨軍地的國防和軍隊改革任務,加強新形勢下全民國防教育、人民防空和雙擁優撫安置工作,進一步鞏固和促進軍政軍民團結。
四、努力提升政府工作效能和水平
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畫,落實今年目標任務,是對政府工作的一場嚴考。我們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堅定不移向習近平總書記看齊,惟行惟勤、實幹興皖,努力向全省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強化法治思維,切實做到依法行政。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履行職責,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工作。在縣級以上黨政機關普遍設立法律顧問、公職律師。完善政府立法機制,推進重大事項合法性審查機制全覆蓋。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健全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動態調整機制,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和綜合執法。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廣泛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意見,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重要作用,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強化使命擔當,切實做到奮發有為。安徽要發展,安徽必須發展,安徽也一定能夠發展。我們要牢記使命,擔當重責,把全部精力凝聚到建設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的宏偉事業。堅持與時俱進,積極適應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強新理論、新知識學習,打造高素質公務員隊伍,增強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信心和能力。堅持攻堅克難,強化問題意識和底線思維,直面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中的深層次矛盾,妥善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堅持凝心聚力,建立健全正向激勵和容錯糾錯機制,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嚴格落實“三個區分開來”,為敢闖敢試者撐腰,為創新創業者鼓勁,讓廣大幹部願幹事、敢幹事、能幹事、乾成事。
強化廉政建設,切實做到風清氣正。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鞏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成果,持續提升政府系統從嚴管黨治黨水平。認真履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馳而不息糾正“四風”,嚴查侵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大力倡儉治奢,壓縮一般性支出,做到“三公”經費只減不增。全面加強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健全廉政風險防控機制,推進審計監督全覆蓋,嚴防權力失控、決策失誤、行為失范,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良好氛圍。
強化工作落實,切實做到務實高效。堅持把抓落實作為政府工作的生命線,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決策部署,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加強調查研究,多渠道了解民眾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使制定的政策更加符合實際、符合民眾意願。創新工作方式,全面加強政務公開,推進實體政務大廳與網上服務平台融合,加快打造面向公眾、開放共享的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平台。建立抓落實的制度鏈條,健全分工協作、督查評估、考核問責等機制。鼓勵各地從實際出發乾事創業,形成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
各位代表!
實幹托起夢想,奮鬥鑄就輝煌。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凝心聚力,奮發圖強,加快建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美好安徽,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