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英文:2009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縮寫“COP15”;2009年12月7日─12月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貝拉會議中心舉行。這次會議的全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同時,它還是《京都議定書》簽字國第五次會議。根據“巴厘路線圖”的決定,本次會議將誕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議定書》,以代替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因此,本次會議被喻為 “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 外文名:2009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 英文縮寫:COP15
  • 召開時間:2009年12月7日─12月18日
  • 會議地點: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貝拉會議中心
  • 主辦方:丹麥政府
  • 參會者:192個國家
  • 參與人數:超過15000人
  • 標識: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
概要,責任,乾旱水災,冰雪減少,惡性天氣,水位升高,開幕,事件,會議成果,框架公約,參加國,京都條約,大會之最,泄密案,提案,交鋒,發布會,硬體設施,組織工作,大會前瞻,大會意義,背景,焦點,大事記,協定,介紹,內容,

概要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是由丹麥政府所主辦的大型國際性會議,有來自世界各地192個國家參加,參與人數超過15000人,包括了非政府組織,企業代表等等。
整個大會同時舉行幾個重要會議,包括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國會議,《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國會議,附屬科學與技術諮詢會議,《京都議定書》附屬檔案一進一步承諾特設小組第10次會議及長期行動特設小組第8次會議。
會議時間
會議地點
丹麥哥本哈根貝拉中心
參加國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
主要成果
-

責任

新德里--如今,對氣候變化採取國際行動不僅勢在必行,而且十分緊迫。的確,對於採取行動的必要性,已不再有任何異議,因為本人忝任主席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已確定氣候變化是經科學證實的事實。
2009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2009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
其影響如何?我們能做些什麼? Ministry of Climate and Energy of Denmark
預計全球變暖的後果對氣候研究人員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首先,導致自然現象,如降水,風暴,海水水位增長和其他由於全球變暖的因素多種多樣。另外,由於預測要考慮到政治決策和技術突破程度,對未來幾十年溫室氣體排放量作準確預測並非易事。
全球變暖已成無可爭辯的事實,現實狀況與以往的預測一致,問題是具體嚴重程度難於估測。可以預測的方面包括:

乾旱水災

天氣變暖,陸地海洋水蒸發增快。迅速缺水的地區若沒有降水的補償就很有可能出現乾旱。過多的水蒸氣則會增加降水量,導致水災。
大會會場大會會場

冰雪減少

世界的 冰川面積正在快速減少,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的最新預測要快的多。那些依靠山區融雪供水的地區因此會出現乾旱和飲用水供應短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顯示,世界六分之一的地區將受到這種威脅。

惡性天氣

氣候變暖很容易造成持續高溫天氣和暴雨,增加風暴的次數和嚴重程度。

水位升高

海水水位增高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冰雪融化,二是海水熱漲。熱漲通常要花很長時間,而氣溫每上升兩度,水位就會上長一米。
為了預測氣候變暖的後果,研究人員多利用預測方式來估算氣候的發展趨勢。
潘基文在氣候變化世界商業峰會開幕式上講話潘基文在氣候變化世界商業峰會開幕式上講話

開幕

為期3天的氣候變化世界商業峰會於5月24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開幕式上表示,世界各國應抓住歷史機遇,促使世界經濟向“清潔、綠色和可持續”的目標邁進,從而力爭在2012年12月份,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就2012年後應對氣候變化達成新的國際性協定。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事件

參加會議的吐瓦魯太平洋島國要求各國要把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不能高於比工業革命前的世界平均氣溫,攝氏1.5度以內。但是遭到一眾石油生產國的反對,吐瓦魯代表很不滿的表示,如果氣候持續暖化,海平面水位持續升高,幾十年後一些島國恐將被海水淹沒的命運。
在大會開始的第二天,一份外泄的協定草案引起一些開發中國家的不滿,該草案明顯偏袒已開發國家,這一份所謂的“丹麥草案”是由少數人所草擬,包括英國、美國及丹麥人員,只會交給少數國家。
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致開幕辭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致開幕辭
七十七國集團的蘇丹籍主席(Lumumba Di-Aping)在12月10日記者會上表示:“美國是歷史上以及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它的4%減量目標,無助於拯救世界”。而七十七國集團同時要求美國應該加入京都議定書,美國是一直以來從小布希與歐巴馬總統都反對加入該議定書。
美國一向對負擔更多減碳責任態度糟糕卑劣透頂,又要求他國要增加減碳量標準,美國代表在12月9日會中針對中方提議表示,中國在將來10到20年的碳排放量會遠超過美國。不過中國代表解振華反擊:如果已開發國家(美國)願意到2020年減排四成,中國樂意奉陪,2050年減排一半。中國拒絕接受國際減排審核,使一個協助開發中國家減排的1千億美元基金計畫被中國拉倒。
與會的美國代表於12月10日發表聲明:“拒絕向中國提供氣候變化援助資金。” 美國代表托德·斯特恩說:“我認為不會有美國的公共資金提供給中國,我們要把公共資金引向其他最需要的國家。”“中國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自己的行動。”[12]針對美方的態度,中國代表於慶泰反駁說:“我並不預期中國會獲得資金援助,肯定不會由美國提供。中國經濟蓬勃,坐擁2萬億美元儲備,我們不認為中國會是首個受助國”。
通過協定後英國代表率先鼓掌通過協定後英國代表率先鼓掌
面對歐盟、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拒絕中國所提減排新目標,中方代表團副團長蘇偉也反擊:“已開發國家減排是應當履行的國際義務,而中國身為開發中國家采自主減排措施。”“歐盟將他們該承擔的國際義務和中國國內的自主減排行動相比是不厚道的。”[14]中國副外交部長批評美國在減排上的態度“極不負責任,毫無誠意。”
太平洋島國吐瓦魯提出動議,哥本哈根會議應該超越政治交易,通過談判達成一項和京都議定書具有同樣法律地位的新協定。但開發中國家出現了不同尋常的公開分裂,中國拒絕支持吐瓦魯向大會提出的動議就議定書草案進行公開辯論。程式拒絕注定這個小小島國的動議將胎死腹中。吐瓦魯和其他島嶼國家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極地冰川的融化對淹沒這些島國。吐瓦魯代表伊恩弗萊說,“我們國家未來的命運繫於這次會議的成果。”

會議成果

框架公約

(英文: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個國際公約,於1992年9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由世界各國政府首腦參加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制定的。目的是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儘量延緩全球變暖效應。但沒有對參加國規定具體要承擔的義務,具體問題體現在以後的《京都議定書》中。
公約參加國有189個,有5個國家以觀察員身份出席。

參加國

1.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答應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為基礎進行削減。承擔削減排放溫室氣體的義務。如果不能完成削減任務,可以從其他國家購買排放指標。美國是唯一一個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工業化國家。
2.已開發國家。這些國家不承擔具體削減義務,但承擔為開發中國家進行資金、技術援助的義務。
3.開發中國家。不承擔削減義務,以免影響經濟發展,可以接受已開發國家的資金、技術援助,但不得出賣排放指標。

京都條約

(英文:Kyoto Protocol,又譯《京都協定書》、《京都條約》;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補充條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1997年12月條約在日本京都通過,並於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間開放簽字,共有84國簽署,條約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超過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國沒有簽署該條約。
條約規定,它在“不少於55個參與國簽署該條約並且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附屬檔案I中規定國家在1990年總排放量的55%後的第90天”開始生效,這兩個條件中,“55個國家”在2002年5月23日當冰島通過後首先達到,2004年12月18日俄羅斯通過了該條約後達到了“55%”的條件,條約在90天后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

大會之最

泄密案

原本氣氛凝重的氣候大會,卻以一場撲朔迷離的電子郵件泄密案開場。 存放在西伯利亞城市托木斯克一家網路安全公司伺服器上的3500多封電子郵件被神秘黑客捕獲,並在哥本哈根大會前曝光。郵件顯示,氣候專家合謀操控科學數據,隱瞞對氣候變化科學“不利的”研究。

提案

每年的國際性大型會議,總有一些神通廣大的記者能夠提前搞到會議提案文本。這一回,英國《衛報》記者捅出個“丹麥提案”,在氣候談判的第二天掀起一場不小的波瀾。 這份由英國、美國和丹麥起草的提案將部分開發中國家列入“最脆弱國家”,單獨設立減排目標,企圖以此分裂開發中國家陣營。

交鋒

作為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和最大的已開發國家,中美一直被置於聚光燈的焦點中。由於各自所代表的陣營的利益不同,中美在會場上也展開了正面交鋒。 會議第三天,美國氣候談判首席代表托德·斯特恩剛剛走下飛機就召開新聞發布會,把槍口對準中國,“公共資金,特別是美國政府的公共資金,絕不會流向中國”。他否認已開發國家應該為其在工業化進程中累積造成的大氣環境污染“埋單”,要求中國採取更大力度的減排目標。

發布會

在貝拉會議中心,最能真切感受“氣候變暖”的地方是中國新聞與交流中心,人頭攢動,熱島效應急劇上升。 中國代表團每天都在這裡舉行各種研討會、吹風會和新聞發布會,房間雖然不小,但仍無法應對蜂擁而至的中外記者。離新聞發布會還有半個多小時,記者趕到時,卻連腳也插不進去。
最摳門的會議招待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可能是記者參與過的諸多國際性會議中最“摳門”的一個,不僅沒有禮品袋、公文包、紀念品,會場內所有的食 物都得自掏腰包購買。 想想幾個月前的義大利八國峰會,還是在地震災區召開,但豐盛的自助大餐、紅酒咖啡、甜點,隨便吃喝。 在眼下無節制消費甚至浪費而導致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這樣的“摳門”卻得到了所有記者和與會人士的支持。

硬體設施

在許多硬體設施上,哥本哈根大會卻又顯得非常慷慨。4500台筆記本電腦、清一色的聯想IBM,免費供記者使用,還有幾十台電腦裝有話筒、攝像頭和Skype軟體,供記者打視頻電話。每排記者席上都有雷射印表機,隨意列印材料。 由展覽中心改造成的巨大公共空間,全部留給會場交流和非政府組織的活動,舒適的沙發、溫暖的燈光和環保主題強烈的布局,無處不讓人感到主辦方的慷慨大方和良苦用心。

組織工作

原本能夠容納3500多名記者的新聞中心,卻有1萬多人申請採訪。措手不及的主辦方不得不在最後一天,停止記者證的發放,控制大會人數。領證時,幾百名記者曲曲折折,排到1公里外,大門一道關,安檢要排隊,領證繼續排隊。 最不可思議的是,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居然連續3天被拒會場門外。根據大會程式,所有談判代表、非政府組織和媒體都必須佩戴附有電子條形碼的註冊牌,進場和出場時都必須掃描條形碼以確認許可權。

大會前瞻

達成有效協定並不樂觀峰會必須對已開發國家設定具體減排目標
哥本哈根會議主席、丹麥氣候與能源部長康妮·赫澤,在過去兩年的談判中,一些重要的問題已相當成熟,包括減少毀林所致的排放,適應問題和技術問題等。然而在減排和資金技術的構建上仍有一些關鍵的政治問題需要解決。
《京都議定書》的締約方顯示出了在第一階段實現各自目標的決心。很明顯,哥本哈根達成的協定必須對已開發國家設定具體的減排目標。各方的減排目標是談判的一個焦點。我希望已開發國家能同意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25%-40%的整體目標。
會議或難達成各方都同意的具體標準
《京都議定書》下的幾個彈性機制確實在發揮作用。很明顯的一點是,清潔能源機制已超出預期。對於清潔能源機制的一個建議是加強項目的地理分配,提高清潔能源執行理事會決策的透明度。看起來最後階段不太可能有一個各方都同意的具體標準,但是大家都必須作出貢獻,尊重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

大會意義

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後的後續方案,就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簽署新的協定。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後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定書。
如果《哥本哈根議定書》不能在締約方會議上達成共識並獲得通過,那么在2012年 《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之後,全球將沒有一個共同檔案來約束溫室氣體的排放。這將導致人類遏制全球變暖的行動遭到重大挫折。也因為這個原因,本次會議被喻為 “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

背景

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於2007年12月3日-14日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巴厘會議確定了未來談判的原則,並計畫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會議上通過相關法律檔案。
2008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於2008年3月31日在泰國曼谷開幕。這是自有關氣候變化問題的巴厘島路線圖2007年底達成以來,落實路線圖的第一次會議。根據《京都議定書》,已開發國家在2008到2012年之間應當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90年的基礎上減少5.2%。而巴厘島路線圖所確定的談判框架則著眼於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後的減排目標。
2009年7月8日,八國集團峰會召開,氣候變化問題是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八國集團成員發表聲明稱,八國願意同所有國家一道,到2050年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至少減少50%,並以工業化前的水平為基準,將全球溫度的升幅控制在2℃內。
2009年9月2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召開,目的在於推動國際社會在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有效協定。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了題為《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講話,並表示中國將在2020年前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最大的開發中國家,中國向世界展示出了應對全球變暖的決心。
2009年11月17日,“氣候門”事件引發廣泛關注。當天,黑客入侵了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中心的計算機,盜載了多位氣象學家的上千封電子郵件和3000多份有關氣候變化的檔案並公布。這些郵件和檔案顯示,一些科學家操縱數據,人類行為造成全球變暖的證據並不充分。
為了使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取得成果,從2009年4月到11月,聯合國先後在各地組織了5次氣候變化談判。來自100多個國家的代表參與了談判,達成了一定的共識,但實質性問題並沒有取得進展。
2009年12月7日-18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12月7日在哥本哈根拉開帷幕,本次會議計畫就2012後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做出安排。

焦點

氣候科學家們表示全球必須停止增加溫室氣體排放,並且在2015到2020年間開始減少排放。科學家們預計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氣溫再上升2℃,到2050年,全球的溫室氣體減排量需達到1990年水平的80%。
但是哪些國家應該減少排放?該減排多少呢?比如,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但是,美國排放的溫室氣體最多,遠超過中國。而且,中國的人均排放量僅為美國的四分之一左右。
中國政府爭辯說,從道義上講,中國有權力發展經濟、繼續增長,增加碳排放將不可避免。而且工業化國家將碳排放“外包”給了開發中國家--中國替西方購買者進行著大量碳密集型的的生產製造。作為消費者的國家應該對製造產品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負責,而不是出口這些產品的國家。
諸如此類的問題影響了會議的成功。同時,還有學者懷疑採取的任何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可能都顯得微不足道、為時已晚。曾有問卷調查顯示,近9成的氣候學家不相信通過政治手段能避免全球平均氣溫再上升2℃。而根據歐盟定義的級別,2℃,意味著“危險”。

大事記

1、在大會開始的第二天,一份外泄的協定草案引起一些開發中國家的不滿,該草案被指明顯偏袒已開發國家,而對開發中國家不利,英國衛報得到有人泄漏的草案並發表,聲明中說:這一份所謂的“丹麥草案”是由少數人所草擬,包括英國、美國及丹麥人員,只會交給少數國家。
2、七十七國集團輪職主席國蘇丹的代表Lumumba Di-Aping抨擊主辦國丹麥,他認為丹麥並沒有維持中立立場,對所謂“丹麥草案”是項偏袒選擇保護富國,使得窮國及富國之間的歧見擴大,該草案偏袒富國,讓他們承擔無法負荷的減排“責任”,卻允許富國降低他們的減排目標,但又對於開發中國家卻做出了更加嚴格的規定,造成開發中國家及環保組織等的不滿,並且會影響談判的正常進行,不過丹麥和聯合國官員都企圖淡化該草案,只表示草案只是非正式的“工作”檔案,僅供少數幾個國家參考,不是正式的談判文本,亦不代表聯合國的立場。
3、在12月10日記者會上,蘇丹代表Lumumba Di-Aping表示:“美國是一直以來從小布希與歐巴馬總統都反對加入該議定書,該議定書泛指工業化國家在1997年所達成簽定之京都議定書,這些工業化國家必須有具體的減量義務。從2008至2012年該平均必須比1990年減掉5.2%,在京都議定書特別制定以1990年為基準年來看,美國的2020年目標等於只減4%,仍達不到減5.2%的標準。
4、美國代表在12月9日會中針對中方提議表示,中國在將來10到20年的碳排放量會遠超過美國。中國代表解振華回應:如果已開發國家(美國)願意到2020年減排四成,中國樂意奉陪,2050年減排一半。
5、出於對主權的考慮,中國拒絕接受國際減排審核,使一個協助開發中國家減排的1千億美元基金計畫一度擱置。中國稱以對中國的審核作為對開發中國家提供資金的前提是一個陷阱。
6、中國和印度等國家,在會議的最後一天作出讓步,同意提高減排行動的透明度。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表示,這是通過磋商的結果,並“沒有丟掉自己的主權”。
7、與會的美國代表於12月10日發表聲明:“拒絕向中國提供氣候變化援助資金,我們要把公共資金引向其他最需要的國家。中國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自己的行動”。針對美方的態度,中國代表於慶泰反駁說:我並不預期中國會獲得資金援助,肯定不會由美國提供。中國經濟蓬勃,坐擁2萬億美元儲備,我們不認為中國會是首個受助國。
8、面對歐盟、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拒絕中國所提減排新目標,中方代表團副團長蘇偉回應:“已開發國家減排是應當履行的國際義務,而中國身為開發中國家采自主減排措施。歐盟將他們該承擔的國際義務和中國國內的自主減排行動相比是不厚道的”。中國副外交部長何亞非批評美國在減排上的態度“極不負責任,毫無誠意”。
9、太平洋島國吐瓦魯提議,要求哥本哈根會議應該通過談判達成一項和京都議定書具有同樣法律地位的新協定,其中包括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1.5攝氏度內以及將氣體濃度控制在350ppm,並將中國及印度等排放總量巨大的開發中國家劃入減排計畫內。這項提議雖然得到島國聯盟(AOSIS)和部分開發中國家支持,但由於中國的反對,該提議從程式上不能進入大會的常規談判內容。由於減排方案比京都議定書嚴厲,該動議同時遭一些工業化國家反對。而吐瓦魯代表強調“1.5度”的上限,是島國存亡的關鍵。
10、會議的最後一天,美國、巴西南非、印度和中國等五國首腦最終達成一份不具法律約束力的聲明。然而,這份聲明未能得到與會各國的一致認可,島國吐瓦魯代表更指這份聲明“不能接受”。

協定

介紹

大會最終達成了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定》。《哥本哈根協定》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已開發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開發中國家採取自主減緩行動做出了安排,並就全球長期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透明度等焦點問題達成廣泛共識。但是,已開發國家的減排目標還不明確,資金問題沒有完全落實,實質性的問題依然懸而未決。大會決定將談判延伸到2010年,並設立了在2010年底於墨西哥城召開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上完成這一回合談判的新目標。

內容

各國領導人、政府首腦、官員以及其他出席本次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2009年氣候變化會議的代表:為最終達成本協定第二款所述的會議目標,在會議原則和願景的指引下,考慮到兩個特別工作組的工作成果,我們同意特別工作組關於長期合作行動的x/CP.15號決議,以及繼續按照特別工作組x/CMP.5號決議要求,履行附錄I根據《京都議定書》列出的各方義務。我們同意此哥本哈根協定,並立即開始執行。
1. 我們強調,氣候變化是我們當今面臨的最重大挑戰之一。我們強調對抗氣候變化的強烈政治意願,以及“共同但區別的責任”原則。為最終達成最終的會議目標,穩定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以及防止全球氣候繼續惡化,我們必須在認識到每年全球氣候升幅不應超過2攝氏度的科學觀點後,在公正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加強長期合作以對抗氣候變化。我們認識到氣候變化的重大影響,以及對一些受害尤其嚴重的國家的應對措施的潛在影響,並強調建立一個全面的應對計畫並爭取國際支持的重要性。
2. 我們同意,從科學角度出發,必須大幅度減少全球碳排放,並應當依照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所述願景,將每年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並在公平的基礎上行動起來以達成上述基於科學研究的目標。我們應該合作起來以儘快實現全球和各國碳排放峰值,我們認識到開發中國家碳排放達到峰值的時間框架可能較長,並且認為社會和經濟發展以及消除貧困對於開發中國家來說仍然是首要的以及更為重要的目標,不過低碳排放的發展戰略對可持續發展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3. 所有國家均面臨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為此應當支持並實行旨在降低開發中國家受害程度並加強其應對能力的行動,尤其是最不已開發國家和位於小島嶼的開發中國家以及非洲國家,我們認為已開發國家應當提供充足的、可預測的和持續的資金資源、技術以及經驗,以支持開發中國家實行對抗氣候變化舉措。
4. 附錄1各締約方將在2010年1月31日之前向秘書處提交經濟層面量化的2020年排放目標,並承諾單獨或者聯合執行這些目標。這些目標的格式如附錄I所示。附錄I國家中,屬於《京都議定書》締約方的都將進一步加強該議定書提出的碳減排。碳減排和已開發國家的資金援助的衡量、報告和核實工作,都將根據現存的或者締約方大會所採納的任何進一步的方針進行,並將確保這些目標和融資的計算是嚴格、健全、透明的。
5. 附錄1非締約方將根據第四條第一款和第四條第七款、在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實行延緩氣候變化舉措,包括在2010年1月31日之前按照附錄II所列格式向秘書處遞交的舉措。最不已開發國家及小島嶼開發中國家可以在得到扶持的情況下,自願採取行動。附錄I非締約方採取的和計畫採取的減排措施應根據第十二條第一款(b),以締約方大會採納的方針為前提,每兩年通過國家間溝通來交流。這些通過國家間溝通或者向秘書處報告的減排措施將被添加進附錄II的列表中。附錄I非締約方採取的減排措施將需要對每兩年通過國家間溝通進行報告結果在國內進行衡量、報告和審核。附錄I非締約方將根據那些將確保國家主權得到尊重的、明確界定的方針,通過國家間溝通,交流各國減排措施實施的相關信息,為國際會議和分析做好準備。尋求國際支持的合適的國家減排措施將與相關的技術和能力扶持一起登記在案。那些獲得扶持的措施將被添加進附錄II的列表中。這些得到扶持的合適的國家減排措施將有待根據締約方大會採納的方針進行國際衡量、報告和審核。
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6.我們認識到,減少濫伐森林和森林退化引起的碳排放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需要提高森林對溫室氣體的清除量,我們認為有必要通過立即建立包括REDD+在內的機制,為這類舉措提供正面激勵,促進已開發國家提供的援助資金的流動。
7.我們決定採取各種方法,包括使用碳交易市場的機會,來提高減排措施的成本效益,促進減排措施的實行;應該給開發中國家提供激勵,以促使開發中國家實行低排放發展戰略。
8. 在符合大會相關規定的前提下,應向開發中國家提供更多的、新的、額外的以及可預測的和充足的資金,並且令開發中國家更容易獲取資金,以支持開發中國家採取延緩氣候變化的舉措,包括提供大量資金以減少濫砍濫伐和森林退化產生的碳排放、支持技術開發和轉讓、提高減排能力等,從而提高該協定的執行力。已開發國家所作出的廣泛承諾將向開發中國家提供新的額外資金,包括通過國際機構進行的林業保護和投資、在2010年至 2012年期間提供300億美元。對於那些最容易受到衝擊的開發中國家如最不已開發國家、小島嶼開發中國家以及非洲國家而言,為該協定的採用提供融資支持將是最優先的任務。
會議通過了《京都議定書》。會議通過了《京都議定書》。
9. 最後,為達成這一目標,一個高水準的工作小組將在締約方會議的指導下建立並對會議負責,以研究潛在資金資源的貢獻度,包括另類資金來源。
10. 我們決定,應該建立哥本哈根氣候基金,並將該基金作為締約方協定的金融機制的運作實體,以支持開發中國家包括REDD+、適應性行動、產能建設以及技術研發和轉讓等用於延緩氣候變化的方案、項目、政策及其他活動。
11. 為了促進技術開發與轉讓,我們決定建立技術機制(Technology Mechanism),以加快技術研發和轉讓,支持適應和延緩氣候變化的行動。這些行動將由各國主動實行,並基於各國國情確定優先順序。
12. 我們呼籲,在2015年結束以前完成對該協定及其執行情況的評估,包括該協定的最終目標。這一評估還應包括加強長期目標,比如將每年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