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濟南政府工作報告

2008年濟南政府工作報告,是由原濟南市市長張建國在濟南市第四屆人大會議上做出的報告。

主要內容如下:1.過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顧;2.今後五年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標;3.全面做好2008年各項工作;4.建設人民滿意的公共服務型政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8年濟南政府工作報告
  • 外文名:2008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Ji'nan Government
  • 時間:2008年1月4日
  • 地點:山東省濟南市
  • 類別:政府工作報告 
引言,一、過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顧,二、今後五年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標,三、全面做好2008年各項工作,四、建設人民滿意的公共服務型政府,

引言

2008年1月4日在濟南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濟南市市長 張建國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顧

過去的五年,是我市推進省會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五年。全市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決貫徹國家巨觀調控政策,發揮省城優勢,發展省會經濟,著力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省會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實現新的提升,2007年,預計完成生產總值255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5370美元,均比2002年實現翻番。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56.7億元,是2002年的2.37倍。經濟結構逐步最佳化,三次產業比例為5.87:45.07:49.06,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43.8%,高新技術產值比重、非公有制經濟比重分別達35.3%、39.8%,提高11.3和7.8個百分點。濟鋼、山水等一批重點企業加快發展,浪潮、力諾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茁壯成長,重汽等一批企業擺脫困境煥發生機,成為我市工業經濟的支柱。投資結構趨向合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177.5億元,年均增長23.2%;2007年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農業和社會事業投資分別是2002年的2.7、2.8、2.3和5.3倍。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60%,利稅、利潤分別是2002年的3.6和5.5倍。“十五”計畫勝利完成,“十一五”規划進展順利。全市經濟發展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邁進。
(二)新農村建設邁出新步伐。認真貫徹中央支持“三農”各項政策,實施支農投入、農民增收“1020”和“6521”工程等系列惠農措施,市財政累計支農投入33.2億元,是前五年的5.72倍。大力實施新農村建設“十大行動”,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村村通瀝青(水泥)路率、通客車率和通自來水率分別達99.1%、99.7%和90.9%;新農合參合率、五保戶供養率分別達96%、70%。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業科技推廣和服務體系逐步健全,糧食總產268萬噸,總產和單產連續五年雙增。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畜牧、蔬菜、林果產值均有較大提高,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205家,53%的農戶納入產業化經營。農民人均純收入6220元,年均增長13.1%,連續四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全面取消農業稅及附加,農村義務教育各項政策全面落實。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農村扶貧取得階段成效。基礎設施延伸、產業轉移及中心鎮建設步伐加快,章丘等縣(市)城市建設發生明顯變化,縣域財力較快增長,區域發展協調性逐步增強。
(三)城鄉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230億元,是2002年的1.9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94元,年均增長12%,物價保持基本穩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00億元,是2002年的2.5倍。汽車、住房、文化、教育、旅遊、健身等支出比重提高。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下降3.8個百分點。城鎮安置就業再就業累計60萬人次,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轉移農村勞動力累計79.4萬人次。社會保障門類增加、標準提高、覆蓋面擴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208元提高到280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有新的提高,城鄉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分別達78.4萬人次和37萬人次。住房保障體系逐步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面擴大,大力推動棚戶區改造,經濟適用房、拆遷安置房累計竣工330萬平方米,廉租房制度受助家庭累計8000戶次。農民居住條件得到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1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3.2平方米。
(四)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大力推進自主創新,著力抓好節能減排,創新型城市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邁出實質步伐。鼓勵自主創新的體制政策日趨完善,“政企產學研金”自主創新模式逐步形成,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加大。累計研發投入167.3億元,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226項,申請專利30420項,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29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8個、馳名商標12個。躋身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國家軟體出口創新基地和國家智慧財產權工作示範城市行列,國家信息通信國際創新園落戶濟南。嚴格限制“兩高”產業發展,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實施百項重大節能示範工程,湧現出一批循環經濟亮點,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均呈下降趨勢。生態環境不斷改善,2007年空氣品質良好以上天數比率達85%以上。地下水水質良好,河道截污和污水處理工程加快推進。開發復墾整理土地29.2萬畝,恢復治理礦山572萬平方米,推進南部山區水源涵養和生態保護建設,全市森林覆蓋率達26.6%,提高6.3個百分點。
(五)城市面貌發生明顯變化。實施“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城市空間戰略和“新區開發、老城提升、兩翼展開、整體推進”發展思路,城市發展框架基本拉開。完成新一輪城市規劃修編,編制完成南部山區分區規劃和重點區域控制性規劃、北跨地區發展戰略規劃,中心城區首次實現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新農村建設規劃全面展開,城鄉規劃體系基本形成。累計投資1179.2億元,實施城市建設“十大工程”,加快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經十路、經一路、濟濼路、旅遊路、順河高架路北延、濟菏和濟萊高速、濟南機場擴建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建成,高標準完成104國道、102和103省道路段改造。高新區新區、大學科技園初具規模。奧體中心、繞城高速大北環、濟陽黃河大橋、北園大街快速路等重點工程加快推進。大明湖擴建、小清河綜合整治工程相繼開工。改善背街小巷面貌環境,對違法違章建設、破損山體和市容環境展開全面整治。供電能力提高76%,連續10年零拉路限電。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燃氣氣化率、綠化覆蓋率分別達52.6%、98.5%和36.8%,新增綠化面積1652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9.5平方米,提高21.8%。節水保泉成效顯著。推動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初步形成“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路”城市管理體制,構築起城市規劃和重點工程建設制度體系。積極推進市政環衛作業市場化,全面推行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格線化數位化管理平台初步形成。
(六)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不斷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累計完成社會事業投資472億元。努力促進教育公平,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教育布局結構趨向合理,農村教育振興行動成效顯著。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全面落實,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全部免除,困難家庭學生免除課本費、補助寄宿生活費,建立起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中階段家庭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在全國率先取消外來務工子女借讀費,進城務工子女教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適齡兒童入學率、國小畢業生升學率、國小在校生鞏固率均達100%,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提高到90.1%,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蓬勃發展,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44萬人,是2002年的2.1倍。抗擊非典取得勝利,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健全,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成使用,縣(市)區全部建立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全面完成鄉鎮衛生院改造,新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36個。在全省率先實施“惠民醫療工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推出一批文化藝術精品,榮獲國際金獎6項、省以上獎勵800餘項。濟南國際幽默藝術周、泉城大舞台等成為知名文化品牌。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及考古發掘取得新成果。全民健身蓬勃開展,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獲省級以上比賽金牌915.5枚,成功承辦亞足杯等大型賽事,第十一屆全運會主賽區籌備工作順利推進。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科技人才和企業家隊伍不斷壯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人口素質進一步提高。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社會科學、外事僑務、民族宗教、檔案史志、婦女兒童、社會福利、老齡、殘疾人、慈善事業、氣象、防震減災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七)改革開放取得新進展。著力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實施行政機構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精簡職能錯位交叉機構31個,依法取消行政許可事項695項,對政府規章、規範性檔案、執法行為和收費項目作了全面清理;實施政府資金、行政事業資產管理制度改革,規範行政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實施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防控財政風險;實施財稅體制和統計制度改革,激發區域發展活力。完成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綜合改革紮實推進。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加大國企改革重組力度,上市公司實現股權分置,支持重汽在港成功上市,完成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推動公用事業改革步伐,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開放型經濟步伐加快,利用外資規模和質量提高,累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5.3億美元,年均增長19.4%,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實際利用外資增長較快。對外貿易邁上新台階,2007年實現進出口總值60.5億美元,出口33.5億美元,年均分別增長32.2%和37%,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加大。“走出去”取得積極進展,科教文衛等領域對外交流不斷擴大。
(八)和諧濟南建設紮實推進。堅持依法行政,推進法治政府建設,行政執法責任制全面落實,民主科學決策水平進一步提高。及時向人大常委會報告工作,更加注重同人民政協的聯繫,自覺接受人大和政協監督,累計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645件、政協提案2525件。社會管理和基層服務網路逐步健全,社區居委會和村委會建設得到加強,湧現出青年公園街道應急機制進社區、泉城義工等便民服務典型。“五五”普法全面啟動,法律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公民法律意識顯著增強。民眾性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加強,“誠信、創新、和諧”的城市精神深入人心,創城“百件實事”成效顯著。高度重視信訪工作,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積極預防、疏導和化解社會矛盾。市場和產品質量監管得到加強,食品藥品監管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深入推進平安建設,依法打擊各類犯罪活動,社會治安秩序總體良好。經受“7·18”暴雨洪災重大考驗,處置應急突發事件能力逐步增強。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活動,安全生產形勢基本穩定。人民防空建設不斷加強,國防教育和雙擁共建成效顯著,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五連冠”。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從體制、機制和教育上強化措施,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不斷深入,加強監察審計監督和制度建設,在查處腐敗案件、治理商業賄賂、糾正損害民眾利益不正之風等方面取得新進展。
各位代表!五年的發展變化,凝聚著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五年中,我們遇到的困難比預料的大,取得的成績比預想的好。面對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加快、矛盾增多的複雜局面,非典、禽流感、暴雨洪災等重大考驗,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奮力拚搏,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點,推動省會現代化建設不斷前進。五年來的發展和進步,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結果,是省城各界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業的廣大幹部民眾,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界人士,向幫助支持省城建設的人民解放軍駐濟部隊、武警部隊官兵,中央、省駐濟機關單位,向為濟南發展作出貢獻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內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
過去的五年,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矛盾。主要是:思想觀念和工作方式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科學發展的要求,推進科學發展的能力需要進一步增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步伐還不夠快,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節能減排形勢嚴峻;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公共服務有待改善,城市安全運行有待加強;民眾生活中的一些切身利益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城鄉部分民眾生活還比較困難;政府工作人員服務意識、辦事效率仍有差距,發展環境亟待進一步改善;極少數領導幹部腐敗問題影響很壞,教訓十分深刻。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努力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二、今後五年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標

今後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推進省會現代化建設必須緊緊抓住、大有作為的重要機遇期。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省、市九次黨代會確立了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9·29”省委常委擴大會議提出今後兩年城市發展的奮鬥目標。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我們要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進一步增強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堅定性和自覺性,凝神聚力,艱苦奮鬥,更好地肩負起加快省會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使命。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工作指導轉變,切實履行“維護省城穩定,發展省會經濟,建設美麗泉城”神聖職責,致力於改善和保障民生,全面加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努力推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為提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 綜合實力再上新台階。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基礎上,生產總值突破45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5%。縣域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城鄉區域發展更趨協調,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建設邁出實質步伐,在全省“一體兩翼”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 經濟發展方式明顯轉變。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55%以上。經濟結構明顯最佳化,構築起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生態文明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到1噸標準煤以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在完成“十一五”目標基礎上進一步下降,初步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
——— 人民生活邁向全面小康。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物價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社會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更加公平,教育公益性更加突顯,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目標。
——— 改革開放取得新的突破。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現代市場體系逐步健全,國有經濟活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法治政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公共服務和經濟調節能力不斷提高。發展環境明顯最佳化,開放型經濟、對外交流合作、城市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 城市發展更富特色魅力。努力打造“泉水之都”城市品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市區主要河道水質達標,空氣品質良好率繼續提高。新區建設與老城提升全面加快,城市載體功能顯著增強,城市管理更富人性化,初步構築起泉城特色鮮明、現代氣息濃郁的省會城市框架。
——— 和諧社會建設更加深入。社會管理體制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更趨均等。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基層民主進一步擴大,全社會法制觀念增強,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人民民眾擁有更多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形成和睦團結、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的生動局面。
經過全市人民不懈努力,省會現代化建設邁出更加堅實的一步,經濟發展更有活力,生態環境更加良好,城市功能更加健全,文化發展更加繁榮,社會發展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省城人民期盼的繁榮、文明、和諧、宜居的新泉城,必將展現在我們面前!
各位代表,實現上述目標,任務光榮而艱巨。在工作指導和把握上努力做到四個堅持:第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握髮展規律,轉變發展方式,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努力促進又好又快發展。第二,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理念,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民生突出問題,尊重民眾主體地位,發揮民眾首創精神,保障民眾合法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三,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積極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切實把握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使各項改革決策更加符合民心民意,在更高層次上推進對外開放,努力構築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第四,堅持求真務實作風,不斷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推進管理創新,勇於破除一切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思想觀念和工作方式,腳踏實地把各項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三、全面做好2008年各項工作

200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市九次黨代會工作部署的第一年,也是改革開放30周年,又是新一屆政府履行職責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對於加快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1)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生產總值增長1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5%。外貿進出口增長15%,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5%。(2)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服務業增加值所占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5%左右。高新技術產值比重提高3個百分點。(3)節能環保取得新進展。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6%,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分別削減2.38%和3.62%。(4)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城鎮安置就業再就業13萬人次,轉移農村勞動力1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5)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上年全市平均水平之內。
做好今年各項工作,必須更加堅定地落實國家巨觀調控政策,堅持穩中求進、好字優先,貫徹中央“兩個防止”的要求,適應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著力加強影響科學發展和改善民生的薄弱環節,努力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改革發展穩定相協調,保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勢頭。
(一)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城市發展戰略的核心,加快推動經濟發展由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全面落實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發揮政策激勵導向作用,引導鼓勵全社會增加自主創新投入。舉全市之力加快高新區發展,充分發揮國家信息通信國際創新園等品牌作用,整合省會創新資源,加強創新平台建設。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急需科技支撐的領域和環節為重點,實施一批帶動力強的重大科技專項,力求在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實現突破。完善“政企產學研金”發展模式,培育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引進培養創新型適用人才,完善風險投資等金融服務體系,為自主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積極推動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築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體系。把繁榮發展服務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推動、開放帶動多措並舉,著力提升金融、物流、信息、會展、中介等生產性服務業,突出發展軟體、文化、教育培訓等知識型服務業,大力發展旅遊、商貿、社區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總部經濟、創意經濟,提升城區服務業發展水平。加快建設金融商務核心區和現代物流園,提升齊魯軟體園等服務業重點區片。規範和引導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實施創新、品牌、開放、園區帶動,以交通裝備、電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鋼鐵、機械裝備、食品藥品等產業為基礎,突出發展以積體電路、軟體和新型元器件為重點的信息產業,以太陽能光伏光熱為重點的新能源產業,以有機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金屬材料、電子發光材料、環保節能建築材料為重點的新材料產業,以清潔能源轎車和重型汽車為重點的交通裝備產業,以光機電一體化產品、柔性加工中心為重點的機械裝備產業,以汽輪機、變壓器為重點的電力裝備產業,以中藥、生物製藥為重點的醫藥產業,提高研發能力,培植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大力提高工業規模實力、質量效益、產業集中度和創新能力。
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把節能減排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切入點和重要標誌,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是最佳化結構推進節能減排。切實把完成節能減排任務建立在產業結構調整基礎上,加快構建節能環保型產業體系。嚴控新上“兩高”項目,加快關停小火電機組進度,淘汰機立窯水泥熟料產能45萬噸,實施裕興化工廠等城區工業企業搬遷改造。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等新能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鼓勵發展再生資源產業。二是突出重點推進節能減排。抓好100戶重點企業節能減排,深入實施10大重點節能工程,提高工業、交通、建築、服務業等重點行業節能水平,實施河道截污、垃圾污水處理、煙氣脫硫等一批重點工程,突破和推廣一批重大節能技術,加快工業採用地表水和中水回用步伐,推進縣和重點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三是以管理創新推進節能減排。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引導企業和社會加大節能環保投入。重視運用價格、財稅手段推進節能環保,依法查處嚴重浪費資源和危害環境的行為。健全節能減排統計、監測、考核體系,嚴格落實目標責任,對沒有完成節能減排任務的實行一票否決!
堅決落實國家巨觀調控政策。把握控總量、穩物價、調結構、促平衡的基調,落實“兩個防止”的措施。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大力最佳化投資結構。嚴把新上項目關口,引導鼓勵社會資金重點投向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社會事業和節能環保產業。嚴格土地調控和監管,盤活存量,提高增量土地利用效率,整合可利用土地資源,更好地支撐和服務經濟發展。採取有力措施,切實保障市場供應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繼續增加對社會保障、衛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支出,自覺維護好巨觀調控大局。
(二)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從解決民眾最關注的問題入手,切實履行政府公共服務職責。一是優先發展教育。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教育投入,促進教育公平,推動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提高素質教育水平,努力讓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解決好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難問題。二是進一步擴大社會就業。健全覆蓋城鄉的職業技術培訓制度,完善市場就業促進機制,以創業帶動就業,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全面提高勞動者就業技能。以貫徹《勞動契約法》、《就業促進法》為契機,規範改善勞動關係,提高就業穩定性,切實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完善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制度,重視解決退伍軍人、大學生、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三是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管好用好社保基金,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繼續增加財政保障性投入,全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103萬、105萬、70萬、100萬和61萬,農村養老保險參保45萬人。積極發展慈善事業,完善社會救助機制,加快老年服務、重度殘疾人服務等各類福利設施建設,確保城鄉弱勢群體基本生活。四是全面加強城鄉醫療衛生服務。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完善經費保障機制,推進農村衛生室建設和社區衛生服務設施改造,搞好農村和社區醫療人員培訓,實施城市醫療人才支農行動,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啟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工作,提高新農合籌資水平。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能力。五是繼續做好住房保障工作。進一步推行住房公積金制度,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為重點、增加經濟適用房供給、多渠道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保障體系。完成今年棚戶區改造任務,加快推進“城中村”整合改造,多途徑加強住房保障建設,全面改善城鄉居民居住條件。新區建設、老城改造都要重視居民生活必需設施的配套建設。對中央和省出台的各項民生政策,要不折不扣貫徹落實,結合實際今年集中力量辦好12件實事。特別要適應新的情況,加強市場監管,穩定主要食品供應和市場價格,通過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提高低保標準、建立消費價格指數與價格補貼聯動機制等措施,確保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不因價格上漲而降低。
(三)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突出位置,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一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積極推進精緻高效農業、休閒觀光農業、設施農業發展,加快構築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的都市型農業發展體系。著力構築產業、經營、科技、標準、投入五大支撐體系,落實糧食安全“三條底線”,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繼續做強畜牧業、奶業,做優蔬菜產業,做大林果苗木花卉產業,培育章丘大蔥、商河大蒜、平陰玫瑰、歷城核桃等特色農產品基地。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10家,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3%以上,54%的農戶納入產業化經營。積極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二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完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繼續開展農民培訓“五大工程”,通過農業內部挖潛、發展非農產業、促進勞動力轉移等途徑,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三是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嚴格落實“三個高於”支農惠農政策,市財政支農投入14億元,加快實施“十大行動”,著力完善統籌城鄉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加快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黃河標準化堤防建設,實施“百庫除險”和河道治理工程,發展改善節水灌溉10萬畝,搞好80平方公里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推進小城鎮起步區建設。四是完善農村市場和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探索建立企業、合作社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農村市場流通和金融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業發展。
把縣域經濟擺在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的重要位置。一是推進縣區經濟加快發展,統籌城鄉資源,最佳化產業布局,完善體制政策,加強分類指導,鼓勵近郊區做大做強,支持遠郊縣迎頭趕上。突出抓好道路、橋樑、供水、供電、節能減排等重大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完善促進要素流動的體制政策,中心城區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向郊縣轉移。發揮重點工業園區帶動作用,明確產業定位,大力提高承載力和招商引資水平。二是啟動統籌城鄉發展綜合改革試點。編制規劃、制定政策、健全機制,著力突破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政策難點。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搞好小城鎮建設,促進產業和生產要素合理布局,統籌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穩定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三是實施重點幫扶措施。加大對財政困難縣區轉移支付力度,實施重點幫扶,推動縣域經濟協調發展。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努力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
(四)以迎全運會為契機提升城市功能面貌
舉辦第十一屆全運會,是我市城市發展的重大機遇。必須緊緊把握這一契機,全面帶動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努力使市政建設和市容市貌有一個大提高、上一個大台階。一是大力提高城市承載力。切實增強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發揮好規劃的引導調控作用。集中打造泉城特色標誌區、奧體文博等重點片區,增強功能,彰顯特色,提升形象。加快推動大學科技園、西客站、小清河片區建設,帶動城市西部和北部發展。加快構築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基礎設施體系,保障城市安全運行。高質量完成奧體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體育設施建設。實施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完善城市路網骨架,優先發展公共運輸,建成北園大街快速路,啟動二環東路等快速路和公交場站樞紐建設。按照“一環八射”高速路網和“十橫九縱八連”幹線公路網規劃,儘快啟動濟南—商河高速路建設,改造220國道長清平陰段、104國道濟陽段。加快建設濟陽黃河大橋、黃河三橋、建邦大橋等“北跨”交通設施。推進京滬高鐵濟南段和西客站樞紐建設。支持航空事業加快發展,爭取開闢新的國際國內航線。集中力量搞好大明湖擴建和小清河綜合整治工程。實施電網擴能建設改造、黃台電廠以大代小供熱、禹城—崔寨天然氣專線、清源湖水庫和東聯供水等一批工程,提高城市“四供”能力。加快臘山分洪等城市防洪設施建設。開工建設第三污水處理廠。二是全力搞好城市綜合整治。抓住嚴重影響城市形象的突出問題,點、線、片結合,深入推進“八亂”整治。完成重點區域破損山體治理,全面整治違法違章建設。對城區重點路段、廣場、公園和橋樑實施燈亮工程,實現城市街巷路燈亮化全覆蓋。對大辛河、興濟河、工商河等市區主要河道實施截污治污,加強汽車尾氣、揚塵治理和渣土管理,採取綜合措施實現農作物秸稈全面禁燒。規劃建設改造一批停車和市場設施,疏堵結合解決占道經營問題。三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強化區級屬地管理責任,完善責權統一的運行機制,切實把工作重心轉到社區服務和城市管理上來,推動城市管理由粗放型、突擊式向精細化、常態化、數位化、法制化轉變。實施小區環境綜合整治,規範加強物業管理。提升交通管理水平,緩解交通阻塞問題。完善城郊村居改造政策,依法推進村居建設。四是加強生態資源保護。落實南部山區規劃,完善政策措施,統籌推進南部發展,堅決遏制亂開發亂建設。實施城鄉造林綠化工程,加快黃河沿線綠色風貌帶建設,森林覆蓋率提高1個百分點,實施南部山區人工降雨工程建設,加強水資源管理和水源涵養。強化節水保泉長效措施,確保正常年份泉水持續噴涌,推進泉水先觀後用,努力建設天藍水清的生態環境。
(五)紮實推進文化強市建設
以保障人民民眾文化權益為目標,大力推動文化建設。一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制定實施文化發展專項規劃和文化強市建設實施綱要,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文藝創作和民眾文化,努力打造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文藝精品,推出一批有影響力的優秀劇目,辦好第五屆中國京劇節。努力建設結構合理、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通過政府採購方式,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活躍社區和農村文化生活。二是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化旅遊、文化創意、文化博覽等產業發展,培育一批有實力的文化、傳媒集團,開發健康文明的網路文化、音像、演出、娛樂、健身、藝術品、動漫等產品,積極開拓演出市場。以“泉水之都、濟南旅遊”為主題,整合自然歷史文化資源,構建大旅遊產業,大力發展商務會展、節慶旅遊,培育區域旅遊新優勢。實施泉水文化品牌帶動和文化“走出去”戰略,提升我市文化競爭力。三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公益性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文化創新扶持政策,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繼續深化文化事業內部改革,增強文化藝術團體發展活力。加快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多元投入機制,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推動文化藝術資源整合提升。四是突出抓好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以基層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為重點,構建配套完善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面向社區和農村,著力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綜合文化站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五大工程”。五是加強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文保單位保護。規劃建設一批體現省會和泉城特色的標誌性文化設施,推進府學文廟、城子崖遺址、洛莊漢王陵博物館建設。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挖掘、整理和傳承,完成濟南通史編纂,道路命名、城市設計、建築風格更多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六是深入開展“迎和諧全運、建美麗泉城”主題行動。全面做好全運會籌備各項服務工作,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加大社會動員力度,開展志願者行動,落實接待服務、綜合保障、治安保衛各項措施,努力創造一流的設施服務環境,大力加強城市視窗和市民文明素質建設,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全運會的濃厚氛圍。
(六)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做大做強骨幹優勢企業。完善國有資本出資人代表派出機制和經營預算體系,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率,推進國有資源和行政事業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改革。認真落實非公經濟發展各項政策,破除體制障礙,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推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土地、資本、技術、人才、勞動力和產權交易等要素市場,構建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以崗位設定管理和人員聘用制度改革為重點,加快事業單位改革。規範發展行業協會和中介服務機構,深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調整出口結構,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重點發展服務外包,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鼓勵支持低能耗、環保型產品和有自主品牌的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出口。改進招商方式,完善項目推進機制,最佳化投資環境,切實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以高端產業為重點,進一步加大利用外資力度,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基礎設施、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領域,發揮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境外投資設廠、上市融資,開展國際化經營。堅持“引資”、“引智”並舉,吸引海外人才來濟創業。培育技術型勞務資源,改善外派勞務人員結構。拓寬文化、科技、體育、旅遊、城市管理等領域對外交流合作。加強口岸建設。更多舉辦對外宣傳和涉外活動,擴大國際影響力。
(七)積極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健全民主制度,發展基層民主,加強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建設,推進廠務公開、村務公開,切實維護民眾民主權利。加快推進依法治市,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形成學法、用法、守法良好社會氛圍。深入推進平安濟南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打擊各類犯罪活動,嚴厲查處非法集資、傳銷、詐欺等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案件,維護省城安定團結,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安全感。高度重視信訪工作,認真解決民眾合理訴求,依法妥善處理各類社會矛盾和利益衝突。加強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工作,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制。加強人防設施建設,實現人防到民防的轉變。組織濟南解放60周年紀念活動,加強國防教育,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活動,增進軍政軍民團結,繼續爭創雙擁模範城。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切實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高度重視安全生產,突出抓好礦山企業、危險化學品、交通、建築工地和人員聚集場所安全管理,堅決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繼續整頓和規範食品藥品市場秩序,加強餐飲衛生監管,讓人民民眾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藥品。深入抓好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繼續實施創城主題行動。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大力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網路管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營造健康文明的網上輿論氛圍。

四、建設人民滿意的公共服務型政府

按照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要求,以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為方向,用改革創新的精神,加強政府建設,推進管理創新,更好肩負起省會現代化建設的歷史責任。
(一)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完善經濟調節機制。
適應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的新要求,加強財稅工作和財源建設,實現財稅收入穩定增長。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最佳化公共資源配置,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大改善民生的投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轉變職能、理順關係、最佳化結構、提高效能為目標,按照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方向,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各項改革,不斷鞏固擴大改革成果,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以和諧社區建設為切入點,加強社會建設,支持社會組織和民眾參與社會管理,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共建共享的社會管理格局。深入推進政企、政事分開以及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精簡和規範行政審批。健全經濟調節職能,注重規劃和政策引導,完善導向激勵約束機制,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確保國家巨觀調控政策落到實處。以完善設施、健全法制、加強服務、提高效能為重點,大力最佳化發展環境。
(二)堅持民主科學決策,深入推進依法行政。
健全民主科學決策制度,完善重大問題集體研究制度和決策前民主協商制度、專家諮詢制度、公眾意見徵集、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貫徹國務院《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繼續深化政務公開,完善辦事公開制度,搞好電子政務建設,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強政府法制工作,重點推進社會事業、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節約環保等方面規章建設。加強和改善行政執法,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進一步加強行政監督,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意見,接受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監督。做好行政複議、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工作。按照《公務員法》要求,加強政府系統公務員考核、監督和管理。
(三)規範行政權力運行,加強反腐倡廉建設。
把反腐倡廉放在政府建設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製度建設,拓展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工作領域。嚴厲查辦在食品藥品安全、征地拆遷、企業改制、安全生產、環境保護、重點工程建設、土地出讓、社保基金和住房公積金管理等方面的案件,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完善制約監督機制,加強對領導幹部、人財物管理使用、關鍵崗位的監督,完善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健全堵塞滋生腐敗漏洞的制度體系,有效防止公共權力濫用。自覺加強從政道德修養,嚴格遵守廉潔從政各項規定。強化監督監察措施,健全發現和懲戒機制,支持紀檢、監察機關依法查處腐敗案件。
(四)深入推進作風轉變,切實抓好工作落實。
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牢記“兩個務必”,弘揚“八個方面”作風,加強思想作風建設。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反驕破滿,振奮精神,鼓足奮發有為、趕超先進的銳氣;進一步增強公僕意識,堅持民眾路線,傾聽民眾呼聲,關心民眾疾苦,多為民眾辦實事;進一步增強節儉意識,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建設節約型政府;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倡導紮實深入的工作作風,凝神聚力謀發展、求實效、抓落實。堅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勇於突破影響科學發展和社會民生的難點問題。嚴格目標責任制,大力提高辦事效率。堅持獎優、治庸、罰劣,鼓勵幹事創業。
各位代表,維護省城穩定,發展省會經濟,建設美麗泉城,率先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對省會工作的要求,在中共濟南市委堅強領導下,解放思想,艱苦奮鬥,開拓進取,勵精圖治,努力開創省會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