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濟南政府工作報告

1995年濟南政府工作報告,謝玉堂1995年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995年濟南政府工作報告
  • 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1995
  • 報告者: 謝玉堂
相關背景,主要內容,

相關背景

1995年2月8日在濟南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濟南市市長 謝玉堂

主要內容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託,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1994年我市改革和建設事業全面發展、取得新成績

過去的一年,我市各級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四大和十四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緊緊把握“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工作大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務實求實,真抓實幹,勝利完成了市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都取得了新的成績。整個形勢是好的。

——國民經濟保持快速穩定增長,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全市經濟工作堅持把擴大總量、提高效益放在突出位置,深入紮實地開展雙增雙節活動,使經濟發展保持了良好勢頭。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71.82億元,比上年增長18.9%。工交系統深入開展“管理效益年”活動,實現了速度與效益基本同步增長。第二產業增加值達176.8億元,增長18.9%;鄉及鄉以上工業產銷率達96.4%,實現利稅43億元,增長36.5%。企業扭虧責任制等措施進一步強化,虧損局面得到控制。農業生產獲得豐收,糧食總產達237.7萬噸,增長2.4%;棉花總產達2.6萬噸,增長3.7%;林牧副漁各業都有新的增長,第一產業增加值達49.4億元,增長13%。“村辦企業年”和“千人下鄉”活動取得較大成效,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第三產業優先發展的戰略順利實施,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達145.62億元,增長20.8%,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9.2%。城鄉市場繁榮活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45.4億元,增長43.5%。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較快。各類市場和商業服務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鄉社會化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經濟體制改革進展順利,巨觀調控得到改善。財稅、金融、外匯、外貿、投資、價格和流通等重大改革順利實施,運行良好。財稅改革,初步建立了分稅制財政體制,完成了國家和地方稅務機構的分設,新的財稅體制運行正常。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2.8億元,增長26.7%,全年實現了收支平衡。金融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銀行政策性與商業性業務逐步分離,金融秩序明顯好轉。全市各項存款餘額達298.1億元,增加85.3億元;各項貸款餘額達256.7億元,增加45.1億元。投資結構繼續改善,一批重點項目建成投入使用。企業改革實現了重點突破,30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基本完成改制任務;發展股份制企業累計達205戶,股份合作制企業3410戶;企業組織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發展企業集團累計達114戶,並對部分企業實施了破產兼併和整頓改造。生產要素市場加速發育,各類市場中介組織大量湧現,市場體系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在城鎮企業、機關事業、農村三條線全面鋪開。縣鄉機構改革已經完成,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的改革都取得了新進展。

——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外向型經濟加速發展。去年全市上下認真實施了一系列新的開放舉措,特別是成功地舉辦了’94濟南金秋經貿洽談會暨龍山文化藝術節,有一千多名境外客商參加了這次盛會,增強了全民開放意識,加快了濟南走向世界的步伐。全市出口商品供貨值達67.79億元,增長62.6%;自營出口創匯8266萬美元,增長147.7%。實際利用外資2.44億美元,增長54.5%。新開業三資企業400家,累計達750家。認真落實科、局、市級領導幹部招商引資的“一二三工程”責任制,積極實施“千人出國門”戰略,有效地推動了對外開放的發展。對外交往日益活躍,恢復發展了同英國考文垂市的友好關係,並與俄羅斯下諾夫哥洛德市結為友好城市,拓寬了對外合作領域。建成開通了二類公路口岸,改善了投資環境。外事、僑務、海關、商檢、保險、旅遊、開放辦、對台辦等部門,主動發揮各自優勢,在擴大開放中做出了新的貢獻。

——“一創兩迎”活動紮實有效,市容面貌發生新的改觀。以十六字為中心內容的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活動,得到了廣大幹部民眾的擁護和支持,經過一年的努力,使城市面貌發生了新的變化。去年市人代會確定的城建管理10件實事已經完成。改造了西北外環路、工業南路、北園大街等12條道路,新建高架人行天橋等13座橋樑,整治改造了市區四大出入口,進一步提高了城市交通能力。通訊供電等設施不斷改善,全市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31.96萬門,供電能力增加64萬千伏安,城市氣化率達69.4%。市容綜合整頓取得較大成果,新建北園路等14條霓虹燈街和21處人工噴泉,裝飾改造沿街牆面40萬平方米;新建了一批環衛設施,擴大了城市保潔面積,城市綠化美化有了新的發展;加強了環境治理.取締更新了一批低空污染嚴重的爐具.擴大了集中供熱面積,大氣質量有所改善。建築工程質量不斷提高,佛山苑小區獲得了國家城市住宅小區建設質量金牌獎。供水、公交、人防、土地、礦管、建材、拆遷、開發、郵政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認真實施“科教興市”方針,全年完成科技成果370項,發展民營科技企業380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5家、產品225種,培植高新技術生長點15家;各級各類教育發展較快,教育結構得到改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計畫生育工作得到加強,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74‰。成功地承辦和參加了省十七屆運動會,體育事業進一步發展。統計、審計、文化、衛生、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社科研究、技術監督、地方史志、檔案保密、民族宗教等事業都取得了新的進步。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加強了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強化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組建了巡警隊伍,重視抓好治安巡察工作,嚴厲打擊各類嚴重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活動,加強了隱蔽戰線鬥爭,保持了社會的安定。按照依法治市的要求,加強了政府法制建設,制定了一批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地方性行政規章。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活動,再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復員退伍轉業軍人得到妥善安置,民兵兵役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績。高度重視人民信訪工作,密切了與人民民眾的聯繫。認真開展反腐敗鬥爭,加強政府廉政勤政建設,各級政府的工作作風發生了新的變化。

——城鄉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生活條件繼續改善。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374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01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038元和370元。全市城鄉居民儲蓄達155億元.增加50.7億元。全年住宅竣工面積達180.5萬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積達7.9平方米。城市電話普及率達16.9%。

總之,過去的一年,是改革、發展、穩定的一年;是我市認真貫徹中央二十字工作方針,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一年;是在加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上取得較大進展的一年;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奮力拚搏,經濟建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一年。一年來,全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各級政協、各民主黨派、民眾團體和社會各界,對政府工作給予了有效監督和熱情支持;省級機關、中央和省駐濟各單位、駐濟部隊、武警部隊對我市改革和建設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退下來的老同志對政府工作給予了熱情關心和幫助;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和外國友人對我市現代化建設給予了真誠合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前進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經濟效益不理想,工業結構調整比較緩慢,經濟運行質量不高。部分企業管理工作薄弱,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企業虧損問題還未從根本上解決,一些特困企業職工的生活安置任務還很重。(二)市場物價漲幅過高,抑制價格上漲的工作壓力仍然很大;(三)農業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農村科技發展滯後,扶持農業發展的一些政策還落實得不好。(四)巨觀調控機制不夠完善,運用法律和經濟槓桿調節經濟運行的能力還不強。(五)城市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進一步配套完善,城市管理中的一些薄弱環節不容忽視。(六)政府機關和幹部隊伍中還存在某些腐敗現象,有些行業不正之風仍然存在。在新的一年裡,各級政府將高度重視這些矛盾和問題,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努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二、1995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

1995年是“八五”計畫的最後一年,也是為進入“九五”計畫做好準備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承前啟後,至關重要。總的指導思想是:堅持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四大和十四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執行中央二十字工作方針,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於創新,加強巨觀調控,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運行質量,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全面完成和超額完成“八五”計畫的各項目標任務。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5%,其中第一產業增長6%,第二產業增長14%,第三產業增長17%。鄉及鄉以上工業實現利稅達到51億元,增長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0億元,增長23%,投資率30%。出口商品供貨值74億元,增長33%;自營出口創匯1.3億美元,增長57%;實際利用外資3.06億美元,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8億元,增長30%。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增長13.6%。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20%。零售物價上漲幅度控制在1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城鎮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城建、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各項事業都將有新的發展。這些指標是根據中央和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經過上下反覆論證和綜合平衡後提出的,既從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可能出發,又考慮到與“九五”計畫相銜接,是積極穩妥、留有餘地的。

實現今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奮鬥目標。必須堅定不移地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放到突出位置,統籌安排,抓住重點,著力做好以下十個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提高工業運行質量和效益,增強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要認真實施保重點的方針,在資金、電力、運輸、原材料供應等方面,重點扶持60戶效益好、帶動力強的大中型企業以及鄉鎮支柱企業,使其充分發揮骨幹作用。加速技術進步是提高效益的根本措施,要進一步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切實抓好6個國家限上技改項目、17個省重點及一批市重點技改項目,搞好濟鋼配套建設、山東水泥廠擴建、2.4萬噸錦綸等基礎工業項目建設,爭取儘快投產見效。繼續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圍繞發揮我市優勢,培植主導產業和新的經濟成長點,認真實施紡織行業的“限產、壓錠、改造”方案,加快鋼鐵、汽車、機車、電子、化工、醫藥、機械、輕工、建材、食品等行業的調整,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加速產品結構調整,切實落實“保、限、壓”的原則,大力支持銷路好、效益高的企業和產品。實施名牌戰略,重點抓好50項技術水平高、經濟效益好的新產品開發,集約投入,擴大規模,形成代表我市工業發展水平的名牌產品。所有企業都要注重開拓市場,充實加強行銷隊伍,鞏固省內市場,擴大國內市場,搶占國外市場,開闢更大的市場領域。調整企業組織結構,以骨幹企業、名優產品為龍頭,以產權關係為紐帶,發展一批跨地區、跨行業、工技貿結合的大型企業集團。深入開展“管理效益年”活動,以“雙增雙節”為中心,引導企業轉機制、抓管理、練內功,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全市萬元產值綜合能耗爭取下降4.5%,主要產品抽查合格率達到85%以上。大力抓好企業扭虧解困工作。強化扭虧責任制,落實資金和政策扶持措施。促進工業生產平衡發展。

(二)強化農業基礎,全面發展和繁榮農村經濟。農業問題始終是經濟工作中第一位的問題。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各級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真正把農業放到經濟工作的首位,切實貫徹《農業法》,增加投入,強化基礎,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水平,努力奪取今年農業豐收,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確保農民收入穩定增長,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要切實抓好糧棉油生產,按照“穩糧保棉增效益”的原則,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集中力量建設4個國家級商品糧棉大縣和1個省級農業示範區,爭取建成120萬畝噸糧田、30萬畝優質皮棉田和10萬畝保護栽培農田。按照區域化、規模化、產業化的方向,以商品生產基地為依託,培植糧食、棉花、畜牧、水產、果品、蔬菜、蘆筍、桑蠶等骨幹產業,發展一批加工能力強、帶動作用大的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綜合開發,重點搞好黃淮海平原開發、荒山荒地和中低產田改造。抓好庭院經濟開發和扶貧開發,形成新的農業生長點。堅持依靠科技振興農業,認真實施《農業科技推廣法》,健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穩定農業科技隊伍,廣泛開展農民技術培訓,推廣一批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加快市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帶動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 面對土地面積逐年減少、第一線的勞動力逐年減少、投入比例相對減少的三個突出問題,各級政府要積極主動地採取相應措施加以解決,特別要加強以水利為中心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充分利用好農村的基建工和義務工,建立健全農業灌溉、防洪排澇、水土保持、城鄉供水四個體系,集中力量進行骨幹河道治理、危險水庫加固和農田水利建設,抓好一批大型骨幹工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同時,鞏固完善平原綠化達標,加快山區宜林荒山的綠化補植。抓好農電、倉儲、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善農村經濟發展的硬環境。

按照市委今年一號檔案精神,繼續在全市農村深入開展“村辦企業年”活動,實施經濟強縣強鄉強村帶動戰略,加速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要大力培植主導產業和重點產品,組建20個市級鄉鎮企業集團,爭創10個全國名牌產品,促進鄉鎮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把發展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發展新型工商業小區,引導和扶持農民進入流通領域,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認真做好千名幹部下鄉工作,推動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各級政府要增強對農業的調控能力和支持手段,切實落實各項扶持保護政策。市、縣(市)區、鄉鎮都要增加和落實對農業的投入,在財政資金、信貸資金和固定資產投資上,向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科技傾斜。積極扶持化肥、農機、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加強流通環節的管理,確保農業生產需要。認真執行國家政策法規,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在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增加農民收入。

(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進一步健全完善城鄉流通和服務體系。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對於繁榮市場,活躍流通,擴大就業,增加地方財源,改善投資環境,提高生活質量,都具有重大作用。要堅持不懈地把第三產業放到優先位置,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加速發展,提高城鄉綜合服務水平;加強商貿設施建設,抓好山東華聯二期工程、大觀園商場二期工程、濟南商業城等50個重點項目,爭取儘早建成投入使用。搞好區(市)屬商業網點的改造建設,完善濼源大街、北園大街、泉城路、經四路等10條商業街,擴大縣(市)鄉(鎮)駐地商貿設施。進一步健全城鄉市場體系,擴建改造洛口服裝市場、新世界商城、堤口路果品市場等10處專業市場,提高完善張莊路、北園路、花園路、經十路、濟洛路等5個市場群體。大力發展公用事業、食品工業和飲食服務業,配套完善已有和新建居民小區的商業服務設施,積極發展一批連鎖店和超級市場,進一步開拓裝飾裝修、信息諮詢、客貨運輸等服務領域,方便民眾生活。加強旅遊資源和服務設施的開發建設,積極發展旅遊事業。鼓勵扶持工業企業利用現有設施、資金和富餘人員,興辦第三產業項目。加快實施“騰籠換業”工程,對部分地處市區黃金地段的工業企業,實行整體搬遷或直接轉向第三產業。進一步放寬政策,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鼓勵外地客商和農民帶資進城興辦第三產業,相對集中地發展私營經濟園區,完善發展多種成分並存、充滿活力的經濟格局。

(四)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推動各項改革邁出更大步伐。改革是經濟發展的最大推動力。要堅持以改革統攬全局,通過深化改革解決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健康發展。一是以搞活國有企業為目標,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實現企業改革的新突破。要繼續抓好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工作,在制度創新和機制轉換上走出新路子。全面實施《公司法》,積極推進企業股份制改組,重點發展法人持股的有限責任公司,新組建一批股份有限公司,對100個企業集團總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對現有股份制企業進行規範。在市屬中小企業、縣域企業,全面推行以股份合作制為主要形式的改組改造,年內基本完成改制任務。穩步抓好部分企業的關停並轉、破產拍賣,逐步形成優勝劣汰的機制。重視高級管理人才培養,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二是加大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力度。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範圍,年內擴大到全部集體企業、“三資”企業中方職工,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保險辦法;健全失業保險制度,積極探索完善醫療保險制度的具體辦法,推行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職工保險制度。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推進住房商品化。三是積極培育發展各類要素市場。加快證券、產權交易市場的建設,依法加強對經營機構和市場的監管。積極發展勞動力市場,逐步實現國家巨觀調控下的市場競爭就業,為企業富餘人員再就業、職工流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進一步發展人才、技術、信息、土地等市場及中介組織,逐步完善市場體系。四是深化巨觀管理體制改革。鞏固完善財稅、金融、投資等重大改革,使新機制更有效地發揮作用。爭取建立城市和農村合作銀行,積極發展其他非銀行金融組織。五是積極推進其他方面的改革。深化農村改革,穩定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加快發展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推行村級企業化管理。抓好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改革,增強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活力。

(五)全面實施外向帶動戰略,促進對外開放向高層次發展。全市上下必須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突出重點,講求實效,提高對外開放的整體效益。要加快出口商品結構調整,以自營出口創匯為重點,建立和發展創匯農業、創匯工業、創匯科技體系,培植機電、紡織、化工、電子、建材、運輸車輛、醫藥保健、綠色食品、耐用消費品等骨幹出口產業和產品,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和靈活貿易,保持出口穩定增長。多元化開拓國際市場,鞏固發展現有出口市場,努力開拓歐美、南北非、中東等市場,千方百計擴大出口。建立出口創匯發展基金,重點扶持出口創匯大戶和骨幹企業,培養具有國際影響的名牌產品,發展科工貿、農工貿一體的出口創匯集團,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要充分利用普惠制政策,大力組織出口。擴大招商引資,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和效益。要認真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合理引導外資投向;突出抓好技術含量高、創匯多、產業帶動作用強的重點項目,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嫁接改造,加快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步伐。積極開展國外招商,加大北美、西歐、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的招商力度,擴大與新加坡、韓國、港台的經貿合作。大力開展國內招商,集中力量辦好’95濟南金秋經貿洽談會,重視搞好對外國公司駐華機構的招商,使招商引資活動取得實效。認真落實科、局、市三級領導幹部招商引資的“一二三工程”責任制。進一步抓好“千人出國門”戰略,積極興辦海外企業。加強對三資企業的管理和服務,認真落實有關法規政策,提高資金到位率和出口創匯水平。充分發揮勞動力和建築建材業優勢,促進海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的發展。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