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茶

龍鳳茶

龍鳳茶是北苑貢茶的傳統名品,在中國貢茶史上被稱為茶中之尊。龍鳳茶始於宋初,後為明太祖下令罷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鳳茶
  • 拼音:lóng fèng chá
  • 釋義:泛指名茶
  • 相關作品:《負暄雜錄·建茶品第》
  • 又稱:龍鳳團茶
龍鳳茶的釋義,歷史淵源,製作方法,

龍鳳茶的釋義

龍鳳茶龍鳳茶
①即龍鳳團茶。 宋 顧文薦 《負暄雜錄·建茶品第》:“本朝 開寶 末下 南唐 , 太平興國 初時置龍鳳模,遣使即 北苑 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
②泛指名茶。 清 鄭燮《儀真縣江村茶社寄舍弟書》:“此時坐水閣上,烹龍鳳茶,燒夾剪香,令友人吹笛作《落梅花》一曲,真是人間仙境也。”參見“ 龍鳳團茶 ”。

歷史淵源

龍鳳茶(亦稱龍團鳳餅茶),宋代馳名天下的御茶要,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載:“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龍鳳茶產於福建建州(今建甌市)北苑,取名為原產地北苑之龍山和鳳凰山,有龍鳳呈祥之意。
龍鳳茶始於北宋初年,宋朝廷廢唐代顧渚山貢茶院至建安,設官焙、置龍焙精製貢茶,北苑開始成為宋代貢茶產制中心。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記:“建安北苑茶,始於太宗朝,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遣使造之,取像於龍鳳,以別庶飲,由此入貢。”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載:“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此後,歷代朝廷都遣重臣到北苑督造貢茶。龍鳳茶真正開始名震天下則是“前丁後蔡”時期。“前丁”即丁謂。北宋鹹平元年(998)為福建路轉運使,曾到北苑督造鳳團,後又制龍團,其品之精湛。有《畫墁集》記:“貢不過四十餅,專擬上貢,雖近臣之家,徒聞而未見”。“後蔡”指蔡襄。北宋慶曆三年(1043)蔡襄為福建路轉運使,改制龍鳳團茶為小龍鳳團茶,號為珍品。歐陽修《歸田錄》載:“其品精絕,謂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當時王公將相都有“黃金可求,龍團難求”之感嘆。
據《福建通志》記載:北苑龍鳳茶是一種餅狀茶團,屬蒸青片類。龍鳳茶團面上印有龍鳳圖案經。龍紋稱龍團、團龍。鳳紋稱鳳團、團鳳,全合稱龍團鳳餅。後又分為大龍團、大鳳團和小龍團、小鳳團等四種。北苑龍鳳茶是把茶膏壓在定型的模具上製造出來的。模形有圓形、方形、棱形、花形、橢圓形等,上刻有龍鳳、花草等各種圖紋。模具有銀模、銅模,圈有銀圈、銅圈、竹圈。制式有龍鳳者,用銀銅模具,無龍鳳者用竹圈。其中惟皇室飲用的,均飾以龍鳳圖案,以示貴重。龍鳳茶有八餅重一斤,也有二十餅重一斤。形狀有方形、圓形等,有徑一寸五分、有一寸二分、有橫長一寸五分、一寸八分、有徑二寸五分、徑三寸、有直長三寸、三寸六分,有兩尖徑二寸二分的。形制各異,小巧玲瓏,極為精精絕。《北苑別錄》載:“春茶之入貢,圈以箬葉,內以黃斗,盛以花箱,護以重篚,扃以銀鎖,花箱內外,以有黃羅幕之,可謂什襲之珍矣。”極為珍貴。

製作方法

北苑龍鳳貢茶的採制有一套較為完善的獨特的製作工藝。從採摘到製成茶餅。每道工序都要求十分講究和嚴格。要求擇之必精,濯之必潔,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俱為茶病。據宋代趙汝礪《北苑別錄》記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焙,並有幾“水”幾宿“火”之分。製作之非常之精細,從製作到包裝力求精工,不惜工本,造一斤茶要花六百多個工,其造價高得令人咋舌。姚寬說每銙三十千;周密亦說,建人一銙市值四十萬錢。按姚寬每銙三十千(今人郭伯南分析,如以三十千說,能買糧一百萬擔,有皇帝一盅茶,丞相一年糧之說),每年不過生產百多銙,僅供皇帝御用,王公大臣們難得一見,州府以下官員更是徒爾未見,高貴無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