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石窟(山西省太原市龍山石窟)

龍山石窟(山西省太原市龍山石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元代(公元1271~1368年)道教石窟群。位於山西太原西南20千米的龍山山頂,主窟開鑿於元代太宗六年至十一年(公元1234~1239年)。共8窟,分別為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及兩座辯道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山石窟
  • 地理位置:山西太原西南20千米的龍山山頂
  • 門票價格:20元
  • 著名景點:道教石窟群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山西省太原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基本介紹,開鑿年代,石窟分布,各窟介紹,藝術特色,石窟淵源,歷史地位,主要景點,交通信息,

基本介紹

石窟內有道教石雕像66尊、浮雕雲龍8條以及雙鳳藻井、仙鶴等諸多石雕。雕像風格樸實、凝練、莊重,衣飾簡潔、褶皺分明,與佛教石窟雕像風格迥異。有的龕內的兩側及前壁還留有元代的題記。造像組合多襲取佛教造像形式,無明顯特徵。如三清洞,正壁雕刻道教的最高神祇——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兩旁分別圍攏著坐立相間的值日神,西壁刻有李志全祝文。正面主尊(元始天尊)高1.7米,其左右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各高1.65米;兩旁之值日神高1.6、1.5、1.4米不等 。雕像多已殘破 ,完好者僅1/3 。臥如洞(或曰升仙洞)正中為呂祖升仙 ,呂洞賓著道士服裝,枕右脅而臥,如佛涅盤,二道童恭立左右。三大法師龕、七真龕中頂部鳳紋、龍紋藻井,頗為精緻,堪稱佳品。整個龍山造像雕刻樸實,形象敦厚,但缺少變化,較呆板。

開鑿年代

龍山道教石窟,主要開鑿於元太宗六年(一二三四年),大道人宋德芳主持營造。宋德芳號披雲子,山東萊州掖城人。金大定二十二年(—一八二年)生,丘處機弟子。興定四年,隨師赴西域乃蠻國(今內蒙古科不多地區)拜見元太祖成吉思汗,三載還燕,師封“國師”,弟子受寵,後提點教門,往返於大都、平陽、終南山之間,主持醮事。
天龍山石窟和龍山石窟不一樣。

石窟分布

石窟自上而下,由西向東分為三組,虛皇龕位於龍山之頂,洞內雕有道教元始天尊及兩壁20尊諸虛皇道君神像;三清龕位於虛皇龕之下,龕中正面居中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石雕坐像,通高1.5米,兩壁6尊真人和6尊侍者雕像;臥如龕位於三清龕東側,洞中石台上雕披雲子宋德芳臥像,神態自然,泰然安詳,後有2侍者作肅立狀,龕頂雕有4龍盤旋,乃為道教全真龍門派修道用氣之法“玉龍盤體法”的寫實性雕塑。自西向東巨石之間三天大法師龕內有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及其子張衡、孫張魯石雕塑像,各高1.35米,另有8侍者像作肅立狀。其雕像形態、技法均具有唐代特徵。玄真龕內有雕像3尊,主像玄真子張子和為道教正一派中著名人物,其雕法、形態與三天大法師像相同。無鑿辯道龕內雕有披雲子與其師弟李志全、門人秦志安講經論道的3尊石像,龕右側小門有一持書童子側面而立聽道不忍離去的情景,極富生活情趣。龕壁有保存完好的讚頌披雲子功績的讚詞和自贊詩的題記,完全是元代道教徒修行生活的真實寫照。龍山石窟中最有遊覽和探古價值的是七真龕,也稱玄門列祖龕。有9尊雕像,門側各雕青龍、白虎、仙鶴、雲龍,既象徵神山仙境,又真實地反映了道教全真七子講經論道的情景。
龍山石窟外部龍山石窟外部

各窟介紹

元代以前龍山即已有道教造像兩窟,為宋德芳游太原西山時所發現。宋德芳重建昊天觀,並開鑿三洞石窟。現存第四、第五兩窟,面型衣飾、線條手法,極富宋風,似為宋人開鑿,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五窟面型方圓,衣飾厚沉,皆為元初風格。第八窟規模甚小,石雕軀體之外敷以泥塑,為後人補造。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窟,實則一窟三層,與第六、第七兩窟同為宋德芳所主持開鑿。
龍山石窟內部龍山石窟內部
第一窟名虛皇龕,窟平面圓形,正面雕龕,龕內雕有元始天尊坐像,頭已不存,衣飾披垂於座上,自然流暢,兩旁各雕有侍者像十尊,腳下流雲纏繞,頭上刻有光環,似為道府諸神作朝拜儀式。洞頂雕盤龍兩條,已風化。
第二窟叫三清龕,是龍山諸窟之最大者,中為玉清元始天尊,左為上清靈寶天尊,右為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正面主像,左右有真人和侍者像。面型端莊,衣著沉厚,雙手捧圭拱於胸前,開鑿年代與第1窟相同。
第三窟為臥如龕,窟內左右雕碣龕各一,正面雕一長方形高台,台上側身臥像一尊,頭東足西,長一米八,與其人略同,傳說是披雲子坐化之所,其實應是全真道人修煉仙丹時仿佛教涅盤而雕的模擬像。
第四窟三天大法師龕,窟平面扁方形,三面雕像,每面雕尖拱形龕各一,主像各一尊。各像髮髻凸起,衣飾流暢,侍者身材修長,側身微曲,極富宋風。第五窟為玄真龕,內雕石像三尊,主像結跏而坐,侍者立於兩側蓮台之上,衣飾、手法及造像風格與第四窟同,為宋代作品。
第五洞為三天大法師龕。
第六窟為五帝龕,主像一等,端莊凝坐,左右待者謙恭微謹,右角雕婦人半掩門,面目衣飾與第一窟同,為元初所鑿。
第七窟為七真龕,又名玄門列祖洞,分內外兩室,內室雕王重陽七大弟子像,外室雕有龍白虎像,被盜鑿。雕像分三面排列,
正面三尊,兩側各二,並有侍者像。
第八窟為辨道龕,規模甚小。現存為明、清泥塑三皇、關羽等像。八個窟現存道教造像七十八尊。

藝術特色

山石窟規模雖不大,但雕鑿技術奇特,面型方圓。衣飾沉厚,線條簡練,風格粗獷,生活氣息濃郁。我國石窟造像多為佛教題材,此窟甚異,內容全為道府諸神和立門列祖,截至目前所知,尚屬海內孤例,亦可稱之為元代道教雕像的代表作。一九五七年公布為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淵源

山西是南宋、金、元之際歸蒙古族統治較早的地區之一,也是道教的一支全真道早期得到較大發展的地區之一。龍山石窟造像題材,除少數道教普遍敬奉的三清尊神外,大多是該支派尊為開山祖師的造像。在丘處機住持的長春宮(今北京白雲觀前身)等元代造像久已不存的今天,龍山石窟相當完整地保存著具有全真道特色的雕刻品,是很可寶貴的。

歷史地位

龍山石窟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元代道教發展史以及道教石窟藝術等方面,提供了珍貴資料。

主要景點

龍山石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石窟,始鑿於元代(1271-1368年)初年,由道人宋德芳主持興建。與雲岡、龍門等佛教石窟相比,龍山石窟的規模並不十分大,主要有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及另外兩處道龕。這些石窟內,共有石雕像40餘尊,既有三清老祖等道家神仙像,又有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等道教真人像,神態動作都十分傳神。
遊覽龍山石窟時,會發現這裡的道教石窟與佛教石窟的精緻細膩不同。這裡的道教石窟風格樸實,手法莊重,甚至你會有一種粗糙的感覺。比如:窟內塑像衣飾的雕刻簡潔素淨,十分含蓄內斂,而不像一些佛教石窟中佛像的衣飾,那樣飄逸精美。在遊玩時,還可以在幾個窟內的兩側、前壁上,觀看到元代留下的題記,這些都是研究元代道教發展史以及石窟藝術的重要資料。
在參觀石窟之餘,遊客不妨順便觀賞一下龍山的自然美景,山中有桃花谷、昊天觀等景點。

交通信息

龍山石窟沒有直達公車,需要途中再包車。
在太原市區乘公交308、310路到“西鎮”站下車,或乘坐301、302、804、848、856路到“晉祠公園”站下車,再包車上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