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讀(讀的一種重要方式)

默讀(讀的一種重要方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默讀,是讀的一種重要方式,是語文教學上訓練閱讀能力的重要方法。由於省去了發音的動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響,保證環境的安靜,便於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讀物的內容,並且不易疲勞,易於持久。默讀套用範圍十分廣泛,讀書報,查資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默讀
  • 拼音:mò dú
  • 詞性:動詞
  • 詞義:不出聲地讀書
怎樣默讀,默讀的價值,

怎樣默讀

默讀時,我們要做到:不發聲讀,不動嘴唇;不用手指著讀;還要邊讀邊思考。開始學習默讀時,有人常常伴有小聲讀,嘴唇不停地動,這是藉助讀出的聲音領會意思。這不要緊,不過要逐漸糾正。
默讀時,我們還要注意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要認清每一個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養成不求甚解的不良習慣。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邊讀一邊想,理解詞句的意思和內在聯繫。讀了以後,能對自己提出不懂的問題。手到,就是在默讀時,邊讀邊動筆。可以劃出重點詞句,或標出段中的層次,記下自己不懂的問題,提高默讀的效果。
最後,我們在默讀時,還要注意速度,所以在平時的閱讀時要牢固熟練地掌握字詞,默讀時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詞字上,而要放在對內容的理解上。這樣能更好地提高默讀的速度。默讀時還要注意減少眼停的時間與次數,儘量不出現回視,逐步擴大掃視。讀得快而又理解得深,才是高水平的默讀。

默讀的價值

默讀,《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不出聲的讀書,是語文教學上訓練閱讀能力的一種方法。”默讀是閱讀的一種重要方式,是文本對話的一種獨特形式。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對各學段的默讀均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第一學段(1~2年級),要求學生“學習默讀”;第二學段(3~4年級),要求“初步學會默讀”;第三學段(5~6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於300字”;第四學段(7~9年級),要求學生“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於500字”;眾所周知,語文課程目標之一是“養成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在現實社會生活中,“默讀”算得上是人們終生學習的一種主要閱讀方法,我們很難看到在圖書館、閱覽室、電腦前讀書查資料,在家讀報紙、看信件時會有人在高聲朗讀。   然而,在當前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擔心默讀會使課堂教學出現“冷場”而慎用甚至不用,而朗讀被認為“有情有聲”,在各類公開課以至常規教學中備受青睞,因此在國小語文學習,特別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閱讀訓練中,默讀被有意或無意地“自然淡化”。針對當前語文課堂上這種默讀被弱化的傾向,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默讀的價值,
一、默讀能提高閱讀速度,提高閱讀效率,能體現內部精神活動
默讀的獨特性在於它不出聲,省去了發音動作,不必兼顧發音器官的工作和聽覺的感受,人的視覺接受文字元號後,直接傳送給大腦進行解碼,以較集中的注意力立即進行理解,而不像朗讀那樣將文字轉化為語言,用口、耳作媒介,通過眼、口、耳﹑腦的協同合作來完成閱讀,這樣,注意力分散了,思維也受到干擾。心理測試表明,小學生默讀時每分鐘閱讀300~500字,最快一分鐘可達700~800字。默讀可以很快地讀完一篇作品,特別是知識性很強的文章。比如我在一個班教學《新型玻璃》一文時,在學生整體感知後,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各種玻璃的特點和用途,由於學生在默讀時集中注意力進行了大量的內部精神活動,他們根據自主理解批、劃、圈、點,默讀不到十分鐘便對各種玻璃的特點和用途了如指掌,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讓學生成為“玻璃”,自我介紹,由於節約了閱讀時間,可以有多餘的時間讓學生展示默讀成果,因而學生興趣盎然,閱讀效果十分明顯。而在另一班教學同一課時,我要求學生自由朗讀,十分鐘後,大部分學生對玻璃的特點和用途竟知之甚少,有的還剛剛讀完,沒來得及細細思考時間就到了。只有少數同學做了不太全面的回答。由此可見,默讀的效率和效果非常明顯。
二、默讀能保持閱讀情緒,有利於靜心思考,能體現閱讀的個性化
默讀由於不出聲,不會互相干擾,保證了環境的安靜,更利於集中思考、理解所讀的內容,而且不易疲勞,易於持久。平時上課時,我經常發現學生剛上課時均能精神飽滿地大聲朗讀,可過一會兒後就會發現一部分同學變朗讀為默看了,究其原因是疲勞造成的,可見朗讀很難保持積極有效的閱讀情緒。朗讀時,人的視覺、聽覺、發音系統都要高度集中,時間一久,自然就會疲勞;而默讀則很好地彌補了這一缺陷,它能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和精力,把通過眼睛獲得的文字信息迅速處理並靜心思考,能以個體為主,讓學生真正做到獨立感悟,且不會受到他人(老師或同學)的影響。我曾多次做過對比實驗,如我教學《釣魚的啟示》,在學到“放魚”部分時,要求兩個組分別以默讀和朗讀的形式閱讀思考並提出問題。在相同的閱讀時間內,默讀組的學生提出了諸如“父親為什麼讓我放魚?”“我願不願放魚?”“我放掉的僅僅是魚嗎?”等等問題,而朗讀組的學生儘管讀得朗朗有聲,但只能提出字詞等細微末節的問題,有少數同學也能提一些別的問題,但所提問題缺乏深度,這說明學生沒有進行靜心的思考和潛在的體驗,事實證明默讀更利於學生思考。
此外,在《課程標準》教學建議部分也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說,默讀最能體現“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更能關注閱讀的個體差異。比如說在默讀過程中,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看幾遍,還可以結合上下文多讀幾遍,可以停下來思考、質疑、釋疑,可以不影響他人,也不受任何限制,讀到動情處還可細細咀嚼,品味再三,能有效提高閱讀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質量。我曾多次觀察我的女兒讀書,雖說書中她有些字還不認識,可她總是一個人默默地坐在沙發上讀書(默看),讀到動情處,抿嘴一笑,讀到激動處,淚眼朦朧……喜、笑、怒……等表情經常會在她的臉上自然地流露出來,這說明她讀懂了,已經進入了“角色”,這是別人無法替代她完成的。事後我問她那些不認識的字她是怎么對待的,她一笑說,可以根據上面的和下面的文章猜。我從書中找出具體的例子,她居然把字意都猜的八九不離十。試想一下,這種閱讀效果在朗讀時是不會經常出現的。由此,我想到,在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發現性學習的今天,默讀的優勢、功能、價值實在不容低估,培養默讀的習慣也迫在眉睫。
三、默讀是適用性很強的閱讀方式,能體現終生化學習的需要
從閱讀的能力發展過程來看,朗讀為默讀準備了條件,默讀是閱讀的高級階段。現代社會、知識日新月異,“終生學習”也成為一種時代要求,而默讀由於實用價值高,速度快且理解深,適用性廣而被人們廣泛採用,在一般情況下,如在圖書館、在教室里為了不影響別人,就可以用默讀的方式來獲取文字信息和科技知識,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語言的優美,而且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完成閱讀,提高了單位時間的閱讀效率。這也是生活節奏日趨加快的現代社會人們所必須具備的一種閱讀能力。既然默讀是終生化學習的需要,作為教師,我們的閱讀教學,在注重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默讀能力提高和默讀習慣的培養,為學生終生化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默讀是一種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閱讀方式。不僅是語文學科,學習其它學科也都普遍採用這種閱讀方式。應該說,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主要是通過默讀的方式體現的,學生的默讀能力和默讀習慣關係看學生終生學習的質量和進程,而語文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和默讀習慣的特殊任務。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特別是從中高年級起養成默讀的習慣,可以提高閱讀能力,使人終生受益。作為語文教師,實在應該重視默讀的訓練和默讀習慣的培養。
默讀默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