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十行

一目十行

一目十行是一個成語,讀音是yī mù shí háng,形容看書的速度很快,出自《梁書·簡文 帝紀》。

基本介紹

解釋,出處,示例,詞語辨析,成語故事,《一》,《二》,《三》,

解釋

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閱讀的速度極快。能在很快的時間內,閱讀完相關的內容。
一目十行

出處

《梁書·簡文 帝紀》:“讀書十行俱下。”及《北齊書·河南康舒王孝瑜傳》:“兼愛文學,讀書敏速,十行俱下。”或宋·劉克莊《雜紀六言五首》:“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示例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你說你會'過目成誦',難道我就不能'~'了!”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四那三官雙名景隆,字順卿,年方一十七歲,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讀書~,舉筆即便成文。

詞語辨析

和“走馬觀花”;都有“不求甚解”的意思。但~偏重於“十行”而“不求甚解”;也有速度快的含義。

成語故事

《一》

南朝梁武帝蕭衍的三兒子蕭綱聰明過人,六歲時就能寫文章,而且語句流暢,辭采華美。父親稱讚他說:“我這個兒子快趕上七步成詩的曹植啦!“
蕭綱非常喜歡讀書,而且看得極快,一眼可以看完十行文字。別人需要逐字逐句細嚼慢咽地消化時,他卻能夠通篇掃一眼就抓住要害。隨著年齡的增長,蕭綱讀的書越來越多,閱讀的能力也越來越強,讀書的速度驚人,能夠"十行俱下"。蕭綱讀遍了各種各樣的書籍,學識十分淵博。他尤其喜歡詩辭歌賦,下筆就能寫出一篇,而且寫得很精彩。他辦事也很乾練,十幾歲就能獨立處理事務。後來蕭綱繼承了王位,做了梁簡文帝

《二》

中國古典名著在《三國演義》第60回關於速讀的描寫就生動地反映了古代速讀高手張松典故:“張永年反難楊修龐士元議取西蜀”寫道:楊修向張松吹噓曹操的才華,命人從箱子裡拿出曹操的《孟德新書》,稱是曹操仿孫子13篇而作。張松從頭至尾看了一遍後大笑說:“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此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竊以為己能,止好瞞足下耳!”楊修不信。張松立刻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背誦一遍,竟無一字差錯。楊修大驚說:“公過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曹操得知後便命令扯碎其書燒掉。後人有詩稱讚張松說:“古怪形容異,清高體貌疏。語傾三峽水,目視十行書。膽量魁西蜀,文章貫太虛。百家並諸子,一覽更無餘。”其貌不揚的張松一目十行且過目不忘的速讀本領已經讓恃才放曠楊修都佩服得五體投地,可足見其厲害。

《三》

據說梁代的簡文帝就是“讀書十行俱下”的。但是清代的阮元卻贊成“十目一行”。阮元編印過不少書,常常 請一個叫嚴傑的人幫他校對,阮元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嚴子精校讎,館我日最長,校經校文選,十目始一行。”校讎就是校對;“館”是借住的意思,嚴傑當時 是住在阮元家裡的。校對時最要緊的是細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錯字就容易忽略過去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