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旗軍(宋景詩領導的黑旗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清朝末年,腐朽的清政府對人民橫徵暴斂,民不聊生。山東堂邑縣農民宋景詩率眾起義,領導黑旗軍白蓮教捻軍並肩作戰抗捐抗稅。

基本介紹

1861年3月29日(清文宗鹹豐十一年二月十九日),黑旗軍首領宋景詩在山東冠縣舉行劫牢起義,點燃了魯西武裝抗清鬥爭的烈火。
1860年(文宗鹹豐十年),山東發生大饑荒,人民無以為食,而清政府為鎮壓太平軍捻軍起義加倍派征錢糧和苛捐雜稅,使廣大人民民眾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山東各地反清抗糧的鬥爭浪潮日益高漲。在此形勢下,宋景詩聯絡冠縣、堂邑等地白蓮教反清力量,組織建立了以綠、黃、白、紅、黑五色旗幟為標誌的起義隊伍,他自任黑旗軍首領,領導家鄉人民開展抗糧鬥爭。由於官府抓捕帶頭抗糧的民眾領袖,進一步激起了民眾的反抗情緒。為此,宋景詩受五旗首領推舉召開會議,商定了劫獄起義的計畫。
1861年3月29日,宋景詩先派人混進冠縣城內作為內應,至晚,他們裡應外合,攻入縣城,打開監獄,救出了被關押的民眾,又點燃柴草,齊聲吶喊,冠縣知縣與守城官兵倉惶逃遁。宋景詩率眾開倉放糧,賑濟百姓,於當晚宣布起義。
起義後的黑旗軍與其他各支義軍攻城掠地,大敗清軍,相繼攻克了直隸(今河北)、山東邊界地區的13個縣城以及沿運河各重要渡口和集鎮,控制了山東直隸的大片平原地區。起義也極大地震驚了清王朝,朝廷派欽差大臣勝保督辦直隸、山東軍務,調各地清兵圍剿起義軍。面對敵眾我寡的危險形勢,在起義軍遭受重大損失的情況下,為保存力量,宋景詩向勝保表示接受“招撫”。起義軍經改編後入駐河南,後移駐陝西
同治元年(1863年)十二月,宋景詩斷然從陝西率部返抵山東,駐紮於臨清城外南關車營,並以其參將身份作掩護,屯集糧餉,截留關稅,積極擴充黑旗軍實力。次年,他設計殺掉臨清地主民團武裝首領王二香、楊鳴謙等人,控制了臨清以南、陽穀以北、聊城以西、冠縣以東的大片地區,向沿運河駐防的清軍展開進攻,正式發動第二次起義。
起義軍與前來鎮壓的清兵進行了多次戰鬥,取得了勝利。後來清廷以英國人訓練的洋槍隊對付義軍,使義軍遭受重大損失。宋景詩率餘部轉戰直隸、河南等地,後輾轉安徽進入湖北,與捻軍匯合,堅持抗清鬥爭。此後,宋景詩領導的起義軍在山東曹州參加了消滅清親王僧格林沁的戰鬥。
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宋景詩在安徽亳州被捕,不幸遇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