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鰱

黃鰱是鱅魚的別名,屬鯉形目,鯉科,鰱亞科,鱅屬。俗稱:花鰱,胖頭魚,黑鰱,黃鰱,松魚,鰫魚,大頭魚。頭很大,生活在淡水中,長1米餘。分布於亞洲東部,我國各大水系均有此魚,但以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為主要產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鰱
  • 外文名:Huang Lian
  • 主料:鰓
  • 配料:黃酒
  • 調料:精鹽
簡介,適宜人群,烹飪指導,食療作用,其他相關,備註,鱅魚中藥材知識,

簡介

黃鰱
操作: 1.將魚頭去掉鱗、鰓,洗淨後用黃酒、精鹽醃約30分鐘,取出洗淨濾乾;
2.將豬肉、冬筍切成薄片;
3.水發香菇去蒂,大的改切成小塊;
4.蔥白切段,餘下蔥和姜拍破;
5.豆腐切4厘米長、2厘米寬的條,盛入盤中;
6.炒鍋置中火,放入豬油,燒至六成熱,將魚頭下鍋煎至兩面金黃,再下蔥、姜、冬筍片、豬肉片、冬菇、清水250毫升、精鹽燒開,撇去泡沫;
7.再倒入砂鍋內煮10分鐘,然後放入雞湯500毫升燒開,加上蔥段、味素、雞油,置小火爐上,下入豆腐即成。
貼士:鱅魚(花鰱魚)以頭制菜,其頭宜大不宜小,頭大膠厚肥腴,頭小拆骨較難。
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能食用

適宜人群

1. 適宜體質虛弱、脾胃虛寒、營養不良之人食用;
2. 鱅魚性偏溫,熱病及有內熱者、蕁麻疹、癬病者、瘙癢性皮膚病應忌食。
烹飪指導 1. 適用於燒、燉、清蒸、油浸等烹調方法,尤以清蒸,油浸最能體現出胖頭魚清淡,鮮香的特點;

烹飪指導

2. 鱅魚頭大且頭含脂肪,膠質較多,故胖頭魚還可烹製“砂鍋魚頭”;
3. 切魚方法: 魚肉質細,纖維短,極易破碎,切魚時應將魚皮朝下,刀口斜入,最好順著魚刺,切起來更乾淨利落;魚的表皮有一層黏液非常滑,所以切起來不太容易,若在切魚時,將手放在鹽水中浸泡一會兒,切起來就不會打滑了。

食療作用

鱅魚性溫、味甘;能補脾暖胃益氣,頗似鰱魚,但味次之。套用如鰱魚。鱅魚膽亦有毒,須注意。
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利肺、補虛弱、祛風寒、益筋骨的功效;
可用於咳嗽、水腫、肝炎、眩暈、腎炎和身體虛弱的治療。

其他相關

鱅魚生活於河流、湖泊中,冬季多在河床和較深的岩坑中越冬,分布長江流域下游地區,東北、華北甚少見,是我國養殖魚類之一。養殖歷史已久,與青魚、草魚、鰱魚並稱中國“四大家魚”。通常會以鰱魚和鱅魚混為一談,這不僅因為兩者很相似,而且鱅魚又稱黑鰱、花鰱。對此,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得極妙:鱅魚,狀似鰱而色黑,其頭最大,味亞於鰱。鰱之美在腹,鱅之美在頭,或以鰱、鱅為一物,誤矣。首之大小,色之黑白,不大相伴。
《食物本草》:鱅魚,暖胃,益人。
《本草求原》:鱅魚,暖胃,去頭眩,益腦髓,老人痰喘宜之。
《隨息居飲食譜》:鱅魚甘溫,其頭最美,以大而色較白者良。
《本草綱目》:鱅魚肉,食之已疣,多食動風熱,發瘡疥。

備註

1. 魚膽有毒勿食;
2. 吃魚頭時要對所食魚頭的來源有所了解,比如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地區的魚,頭大、身瘦、尾小的畸形魚,眼睛渾濁、向外鼓起的魚、變質魚以及死了太久的魚,其魚頭都不要吃;
3. 烹調或食用是若發現魚頭有異味的也不要吃;烹製魚頭時,一定要將其煮熟、煮透方可食用,以確保食用安全。

鱅魚中藥材知識

【藥名】鱅魚
【別名】鱃魚、皂包頭、皂鰱、黑包頭魚、鱅頭鰱、包頭魚、胖頭魚、黑鰱
【漢語拼音】yong yu
【英文名】Bighead, Variegated carp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t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歸經】脾;胃經
【功效】溫中健脾;壯筋骨
【科屬分類】鯉科
【拉丁文名】Aristichthys nobilis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拾遺》。《綱目》:鱅魚,處處江湖有之。狀似鰱而色黑,其頭最大,有至四、五十斤者。味亞於鰱。鰱之美在腹,鱅之美在頭,或以鰱、鱅為一物誤矣。首之大小,色之黑自,不大相佯。《山海經》雲,羞魚似鯉大首,食之已疣是也。
【主治】脾胃虛寒;消化不良;肢體腫脹;腰膝酸痛;步履無力
【生態環境】為淡水中上層魚類,行動遲緩,性情溫和,以浮遊動物為主食。
【採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內臟,鮮用。
【資源分布】分布於長江、珠江、黃河、黑龍江等流域。現全國大部地區有人工飼養。
【動植物形態】鱅魚,體側扁,稍高。腹鰭基底至肛門處有狹窄的肉棱。口端位,口裂稍向上傾斜。吻圓鈍。眼小,下側位,在頭側正中軸下方。鰓耙狀如柵片,但不癒合,有鰓上器,耙數隨個體增大而數量增多。鱗很小,側線鱗99-115,背鰭3,7,很短,起點於腹鰭起點之後,胸鰭大而延長,末端起過腹鰭基部。臀鰭3,12-13。尾鰭深叉狀,上下約等長。體灰黑色,背面和上側面暗褐色,具黑色細斑。腹部銀白色。各鰭條呈灰白色,並有不少黑斑。
【功效分類】補益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適量。
【出處】《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