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經濟學理論概念)

知識經濟(經濟學理論概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只有運用對稱的、五度空間的、複雜系統論的方法的對稱經濟學才有可能真正揭示知識經濟的本質、結構、意義和功能,才能科學定位作為經濟形態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以腦力勞動為主體的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工業化、信息化和知識化是現代化發展的三個階段。教育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的主要部門,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重要的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知識經濟
  • 外文名稱:knowledge economy
  • 語言:中文
  • 類別:經濟
釋義,概念起緣,影響,內涵發展,理論發展,標誌特徵,資源利用智力化,資產投入無形化,知識利用產業化,經濟發展可持續化,世界經濟全球化,企業發展虛擬化,人均收入差距擴大,時代意義,結論,其他補充,分類,研究對象,

釋義

只有運用對稱的、五度空間的、複雜系統論的方法的對稱經濟學才有可能真正揭示知識經濟的本質、結構、意義和功能,才能科學定位作為經濟形態的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

概念起緣

知識經濟曾經不是一個嚴格的經濟學概念,知識經濟定義為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之上的經濟。其中所述的知識,包括人類迄今為止所創造的一切知識,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學技術、管理及行為科學知識。

影響

知識經濟的興起將對投資模式、產業結構和教育的職能與形式產生深刻的影響。在投資模式方面,信息、教育、通訊等知識密集型產業展現出的驟然增長的就業前景,將導致對無形資產的大規模投資。在產業結構方面,一方面,電子貿易網路經濟、線上經濟等新型產業將大規模興起;另一方面,農業等傳統產業將越來越知識化;再者,產業結構的變化和調整將以知識的學習積累和創新為前提,在變化的速度和跨度上將顯現出跳躍式發展的特徵,還使經濟活動都伴隨著學習,教育溶於經濟活動的所有環節;同時,知識更新的加快使終身學習成為必要。

內涵發展

“知識經濟”(The Knowledge Economy)通俗地說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現行的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雖然也離不開知識,但總的說來,經濟的增長取決於能源、原材料和勞動力,即以物質為基礎。
知識經濟是人類知識,特別是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的歷史產物。
知識經濟與信息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繫,也有一定的區別。知識經濟的關鍵是創新能力。只有信息共享,並與人的認知能力——智慧型相結合,才能高效率地產生新的知識。所以,知識經濟的概念,更突出人的大腦,人的智慧型。反過來,人的智慧型,只有在信息共享的條件下,才能有效地產生新的知識。所以,信息革命——數位化、網路化信息化——為信息共享,高效率地產生新的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就是說,信息革命,信息化,與知識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知識經濟的“知識”,是一個已經拓展的概念。它包括:
1)知道是什麼的知識(Know-what),是指關於事實方面的知識。
2)知道為什麼的知識(Know-why),是指原理和規律方面的知識。
3)知道怎么做的知識(Know-how),是指操作的能力,包括技術、技能、技巧和訣竅,等等。
4)知道是誰的知識(Know-who),是指對社會關係的認識,以便可能接觸有關專家並有效地利用他們的知識,也就是關於管理的知識和能力。

理論發展

1982年奈斯比特在《大趨勢》中提出了“信息經濟”的概念,知識經濟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概念。在這裡,知識是指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知識,其中包括:科學技術、管理和行為科學的知識。在傳統的經濟成長理論中注重的是勞動力、資本、原材料和能源,認為知識和技術是影響生產的外部因素。知識可以提高投資回報率,而這又可反過來增進知識的積累,人們可以通過創造更有效的生產組織方法以及產生新的改進的產品和服務而實現上述目的。聯合國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將知識經濟定義為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

標誌特徵

資源利用智力化

從資源配置來劃分,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可以分為勞力資源經濟、自然資源經濟、智力資源經濟。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人力等智力資源為資源配置要素的經濟,節約並更合理地利用已開發的現有自然資源,通過 智力資源去開發富有的、尚待利用的自然資源

資產投入無形化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信息等智力成果為基礎構成的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無形資產成為發展經濟的主要資本,企業資產中無形資產所占的比例超過50% 。無形資產的核心是智慧財產權。

知識利用產業化

知識密集型的軟產品,即利用知識、信息、智力開發的知識產品所載有的知識財富,將大大超過傳統的技術創造的物質財富,成為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主要形式。

經濟發展可持續化

知識經濟重視經濟發展的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因此採取的是可持續化的、從長遠觀點有利於人類的發展戰略。

世界經濟全球化

高新技術的發展,縮小了空間、時間的距離,為世界經濟全球化創造物質條件。
全球經濟的概念不僅指有形商品、資本的流通,更重要的是知識、信息的流通。
智慧財產權轉讓、許可為主要形式的無形商品貿易大大發展。

企業發展虛擬化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發展主要是靠關鍵技術、品牌,通過許可 、轉讓方式 ,把生產委託給關聯企業或合作企業,充分利用已有的廠房、設備 職工來實現的。

人均收入差距擴大

這是指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之間而言,是知識經濟帶來的負面效應之一。

時代意義

人們在強調知識經濟這一概念時,主要是區別於物質、資本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的物質經濟和資本經濟而言的。與依靠物資和資本等這樣一些生產要素投入的經濟成長相區別,現代經濟的增長則部分依賴於其中的知識含量的增長。但不能由此就認為知識經濟僅僅是區別於所謂的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
其一,人類經濟時代的劃分有自然經濟工業經濟,但沒有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的提法。
其二,一個經濟時代的劃分重要的不是生產什麼而是用什麼生產,這裡包含一個重大的區別,即一定社會的主導生產工具及由此形成的產業,這顯然不是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所能反映的。而知識經濟不但從知識在生產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主導經濟成長的知識性產業已經形成。對此美國經濟學家羅默提出,要求在計算經濟成長時,必須把知識列入生產要素函式中。因此OECD定義知識經濟即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正是揭示了知識對現代經濟成長的基礎性作用,並準確地反映了知識經濟的現實。所以,我們從經濟時代的角度來認識知識經濟,我們稱之為知識經濟的,就必須使這種稱謂有相應的經濟學理論基礎。這需要一個切入點,這個切入點顯然不是報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證知識經濟的提法,而應是論證知識經濟何以可能的理論基礎,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結論

知識經濟正在給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和帶來更好的際遇。大力發展知識經濟有利於最佳化經濟結構、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協調發展、提高人口素質、消除貧困等,有利於在新的世紀裡建設國家創新體系,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提高全社會創新意識和國家創新能力,從而實現中國跨世紀發展之路。
在知識基礎上形成的科技實力成了重要的競爭力。國家的富強、民族的興旺、企業的發達和個人的發展,無不依賴於對知識的掌握和創造性的開拓與套用,而知識的生產、學習、創新,則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活動,知識已成了時代發展的主流,尤其是以高科技信息為主體的知識經濟體系,迅速擴展令世人矚目。

其他補充

知識經濟,亦稱智慧型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它是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
是指區別於以往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依託的新型經濟。知識經濟理論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1983年,美國加州大學教授羅默提出了“新經濟成長理論”,認為知識是一個重要的生產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資的收益。“新經濟成長理論”的提出,標誌著知識經濟在理論上的初步形成。但是,知識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產業形態的確立是新事物,其主要標誌是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為代表的軟體知識產業的興起。蓋茨的主要產品是軟碟及軟碟中包含的知識,正是這些知識的廣泛套用打開了計算機套用的大門,微軟公司的產值已超過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產值的總和。美國經濟成長的主要源泉就是5000家軟體公司,它們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不亞於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
知識經濟的特點表現在:知識經濟是促進人與自然協調、持續發展的經濟,其指導思想是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開發尚未利用的資源來取代已經耗盡的稀缺自然資源;知識經濟是以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知識、智力、無形資產的投入起決定作用;知識經濟是世界經濟一體化條件下的經濟,世界大市場是知識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識經濟是以知識決策為導向的經濟,科學決策的巨觀調控作用在知識經濟中有日漸增強的趨勢。
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唯物史觀,其要義則是存在決定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知識經濟,克服了工業經濟的各種弊端。知識經濟靠每個人的智力創造財富,不需要剝削剩餘價值。知識經濟產品,不具有工業品的排他性,人不再成為物質財富的奴隸,而成為物質財富的主人。生態環境得以真正保護,循環經濟得以真正實現,資源匱缺問題得以根本解決。
知識經濟時代區別於農業經濟時代與工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以製造業為主要特徵,知識經濟更注重發展高附加值產業。

分類

1.從研究的範圍來看:總量經濟學、中觀經濟學、個體經濟學。
2.從歷史發展來看:家庭經濟學、政治經濟學。
3.從政府參與經濟發展的方式看:市場經濟、計畫經濟。
4.從經濟的主體來看:政府經濟(又稱公共經濟或公共部門經濟)、非政府經濟(包括企業經濟等)。
5.從經濟的研究對象來看:金融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等。

研究對象

由於經濟思想和學說受社會、歷史、階級等因素的影響,因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必然隨著歷史時代的更迭而發生變化。在西方經濟學史上,其研究對象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8種。
財富說是一種年代最早、歷史最長,持有人數最多的經濟學對象理論。^A古希臘羅馬學者的經濟思想.到新古典經濟學以前的多數經濟學家都有這種對象理論。古希臘羅馬的思想家色諾芬的著作‘經濟論),通篇都是研究家庭財富及其增長問胚。重商主義者對研究財富的熱情,超過了他們的先輩。他們以財富為中心研究了財富的形式(金銀)、產生(流通領域)和增長途徑(開採金銀和對外貿易)等問題。
古典經濟學家們的研究對象也多為財富說。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在著作中,把如何增加國家稅收,如何增加國家財富作為研究對象,在他的(賦稅論)中提出了“土地為財富之母,而勞動則為財富之父”的著名論斷。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是研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以及財富增長之道的。大衛-李嘉圖遵循斯密的財富對象理論,但特別重視財富的分配問題,他把財富的分配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法國經濟學家薩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概論)一書中也指出,政治經擠學是“闡明財富怎樣生產、分配與消費”的科學。據此,他把政治經濟學分成生產、分配和消費三大部分加以論述,創立了三分法。詹姆士·穆勒在他的<政治經濟學綱要)中,繼承和發揮了薩伊的三分法,提出了四分法對象論,即將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歸結為研究財富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一般原理。
2、歷史或制度說。
十九世紀德國歷史學派作為古典經濟學的主要反對者,在經濟研究中始終將歷史放到極端重要的地位,並且堅持以民族國家為中心來建立經嶄學。十九世紀初亞當·穆勒認為,政治經濟學有兩重目的:既求個人利益的極大滿足,又使整個民族大家庭得以加強,並且後者是主要的。德國歷史學派的先驅李斯特提出了國家經濟學與世界主義經濟學相對立。他認為國家經濟學是代表經濟落後國家利益的經濟學,其研究對象是落後國家的富強之道。世界主義經濟學是代表經濟上先進國家的利益的經濟學,它的研究對象是世界經濟。歷史學派創始人羅雪爾指出,國民經濟學或政治經濟學是一門論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諸規律的科學,經濟學應與法律、國家、宗教等學科密切相關,並以他們為基礎。希爾德布蘭德聲稱,經濟學應該產生一種文化史的經濟史,並與歷史的其他分支和統計學密切相關。新歷史學派代表施穆勒進一步區分了國民經濟學和國家經濟學,認為國民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國民經濟,國家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國家的組織結構及其經濟職能。美國制度學派把制度當作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動力,並以注重製度研究為根本特徵。美國制度學者凡勃侖認為,經濟學應該研究制度的起源、演變對相應社會經濟關係的作用。康芒斯則直接把自己的著作取名為(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經濟學是一種關於集體行動(風俗、家庭、公司、國家等)在控制個人行動方面所起的作用的理論。
3、人的欲望及其滿足說。
西斯蒙第和羅雪爾都曾提到過經濟學研究的是“人”。但他們所講的人的概念比較含糊。
主觀經濟學派的先驅者馬斯夏在(經濟和諧)中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是人”,並解釋說,“欲望、努力、滿足,這就是經濟觀點中的人”。奧地利的門格爾則明確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規定為人的欲望及其滿足。他把經濟學分為套用經濟學、歷史統計經濟學和理論經濟學,他在(國民經濟學原理>中指出,理論經濟學研究的是人類為滿足其欲望而展開其預籌活動的條件。龐巴維克維塞爾依然都把人的欲望及其滿足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傑文斯也指出,經濟學為人快樂與痛苦的微積分學
4、人與財富綜合說。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在經濟學是財富科學的說法遭到異議,研究人的定義難以自圓其說的情況下,綜合了各種關於經濟學研究對象。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指出,經濟學一方面是一種研究財富的科學,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研究人的學科的一部分。
5、人類選擇行為說。
1932年,羅賓斯總結許多經濟學家關於經濟學概念的共同實質,在<論經濟科學的性質與意義>中,提出了一個經典性的經濟學定義:“經濟學是 門研究目的與具有可供選擇的用途的稀少手段之間關係的人類行為科學”。這就說明了,經濟學的產生就在於人類無盡的欲望與物品稀少性的矛盾。希克斯的<價值與資本>中,也更為明確地顯示出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類行為選擇的科學。美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在其《經濟學>中也寫道,經濟學是研究人和社會如何作出最終抉擇的科學。
6、巨觀經濟行為說。
巨觀經濟行為說以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為代表。凱恩斯革命以前的經濟學多是分析微觀經濟行為.如研究單個消費品、個別市場或個別企業、個別行業的經濟行為,多屬個體經濟學的內容。而凱恩斯在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上,從微觀經濟行為分析轉向巨觀經濟行為分析凱恩斯強調的是國民收入、總就業、總需求總供給等總量研究,著重強調的“是整個經濟體系,如何使該體系中之全部資源達到最適度就業”。1936年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出版標誌著總量經濟學的產生。
7、微觀經濟行為與巨觀研究合流說。
為彌補凱恩斯經濟學只著重巨觀經濟分析,忽視微觀經濟分析的缺陷,當代一些經濟學家,把凱恩斯巨觀經濟理論與新古典微觀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他們以稀缺法則為起點.把經濟學分為個體經濟學和總量經濟學兩部。個體經濟學以資源配置為研究對象,因為資源是稀缺的.要對稀缺的資源配置;總量經濟學以資源利用為研究對象,因為在資源配置中會有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出現資源閒置或浪費問題,對稀缺資源的合理利用,就需要國家干預。而資源配置和利用又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模式和方式,這就涉及到經濟體制問題。當代不少經濟學者主張建立混合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中既有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自由市場經濟,又有國家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和巨觀控制的經濟。綜上所述,經濟學的定義應該是研究在一定經濟體制下,稀缺資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學 該定義涉及四個問題:一是稀缺資源,這是經濟學產生的基礎和研究的出發點;二是資源配置,屬於個體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三是資源利用,屬於總量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四是經濟體制,因為無論是個體經濟學還是總量經濟學都涉及到經濟體制問題。
8、廣義對象說。
廣義對象論有兩種觀點:(1)橫向分析法。該觀點認為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經濟理論、經濟問題、經濟政策的科學。它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規定為經濟理論、經濟問題、經濟政策三個方面。(2)縱橫分析法。該觀點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六個方面,即淵源、流派、理論、方法、問題、政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