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潭木偶

福建龍巖上杭享有“木偶之鄉”的美譽。據國家一級編劇孫國亮先生《風情閩西》一書考據,閩西木偶戲源流有二:一為眾所周知的“白砂派”,另一為鮮為人知的“黃潭派”。師承浙江杭州木偶戲的“白砂派”較注重提線技巧,而到“弋陽腔”的故鄉江西學藝的“黃潭派”則擅長音樂和唱腔。

2005年,閩西(上杭)木偶戲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黃潭木偶戲藝人倍受鼓舞,更加堅定了弘揚民間瑰寶木偶戲的決心和信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潭木偶
福建龍巖上杭享有“木偶之鄉”的美譽。據國家一級編劇孫國亮先生《風情閩西》一書考據,閩西木偶戲源流有二:一為眾所周知的“白砂派”,另一為鮮為人知的“黃潭派”。師承浙江杭州木偶戲的“白砂派”較注重提線技巧,而到“弋陽腔”的故鄉江西學藝的“黃潭派”則擅長音樂和唱腔。
上杭縣藍溪鎮黃潭村歷代盛行木偶戲,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仍存漢聲鳴、賽天香、樂榮春、桂蘭堂、新寶華、老萬春、福春堂等11個傀儡戲班,造就了龔育增、龔步階、龔華美、龔漢昌、伍道昌等一批知名木偶藝人,其中尤以龔育增技藝最精聲名最盛。他擅長雕刻木偶,他雕刻的木偶頭和所製作的道具新穎大方,遠傳到閩贛諸縣;在提線唱腔方面,他也頗有造詣,帶有二代徒弟。他1964年從廣東大埔縣新星木偶劇團精簡下放回鄉務農後,又將木偶戲藝傳授給唐仲生、伍中興、黃加鍛、丘蓮英、丘美娣等當地人。
上世紀七十年代,閩西民間木偶戲班相繼湮沒。懷著對木偶戲藝術的執著追求,龔育增與唐仲生聯手籌辦黃潭大隊木偶劇團。之後幾年,該團巡迴演出於閩西和粵東各縣,很受觀眾歡迎。1985年,因老藝人相繼亡故,該團解散。
名震一時的黃潭木偶戲就此銷聲匿跡了么?不!2002年,唐仲生拿出多年積蓄,並向信用社貸款1萬元,盤下師傅龔育增(1989年亡故)原辦“新寶華”戲班全套道具,並逐漸添置新道具新設備,邀請同門師弟伍中心、黃加鍛,聘請永定漢劇團退休花旦演員饒雪芳,本縣泮境鄉老木偶藝人何從忠,並另行招收若干人,重新組建黃潭木偶劇團。目前,在閩西民間僅存不多的木偶劇團中,該團人員配備較齊全,器材設備較完備,堪稱翹楚。
在市、縣兩級文化部門和當地黨政的關心扶持下,在劉金壽、丘億初、葛榮春等前輩的指導下,黃潭木偶戲重新煥發了蓬蓬勃勃的生機,將揉鞭、舞棍、背人、脫衣、釘刀槍、打五彩、打花鼓、舞獅、拋葫蘆、弄蛇、放箭等木偶戲特技發揚光大,呈現在城鄉各地舞台,讓新、老木偶戲戲迷大飽眼福。廣東梅州一家音像製品公司慕名而來,將黃潭木偶劇團演出的節目《楊三笑》和《文武魁》攝製成VCD光碟,廣為發行。
2005年,閩西(上杭)木偶戲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黃潭木偶戲藝人倍受鼓舞,更加堅定了弘揚民間瑰寶木偶戲的決心和信心。
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力。黃潭木偶劇團在藍溪鎮黨委的正確引導下,重新組建為“藍溪鎮新農村建設木偶劇團”,古戲新演,在保留傳統劇目的同時,積極創作、編排具有地方特色、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民間風味濃厚的題材,宣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配合當地“三個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寓教於樂,詼諧風趣。他們創作的《婚育新風進萬家》、《磨豆腐》等多出劇目,走村穿寨地巡迴演出,紅遍了周邊鄉鎮,並應邀到外地交流。
2006年11月18日,上杭縣首屆片區農民文化體育節在稔田鎮成功舉辦。黃潭木偶劇團(藍溪鎮新農村建設木偶劇團)不負鎮黨委、鎮府厚望,在活動期間大顯身手,廣博好評。當時,黃潭木偶劇團戲台前人山人海,場面極為火爆壯觀。
近半個世紀以來,黃潭木偶劇團三起三落,幾度沉浮,但不管情況怎樣,都致力於弘揚木偶戲這個民間瑰寶,為傳承閩西文化遺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讓新、老觀眾領略了木偶戲藝術獨特而深厚的魅力:方寸木雕得形容酷肖裝成生旦醜淨莫笑他真真弄假;數條線扯來非常活潑演出悲歡離合到底看節節傳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