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姓(麻(姓氏))

麻姓(姓氏)

麻(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麻姓在現在的北京,張家口、河南項城、濮陽,河北尚義,正定,臨城,山東臨沂、魚台、昌樂、平邑、蒙陰、平度、龍口,聊城,內蒙古烏海,山西太原,湖南衡陽 ,益陽,湘西,懷化,廣東高要,廣西田林,雲南隴川、瀘水、河口、浙江縉雲、永嘉、青田,陝西,甘肅慶陽、台灣等地均有分布。漢族、蒙古族、苗族、回族、壯族、土族、土家族、傈僳族、錫伯族有此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姓
  • 分布:浙江縉雲,河南周口,河北尚義等
  • 拼音:má
  • 中國注音:ㄇㄚˊ
  • 始祖:麻嬰
  • 歷史名人:麻 秋 等
  • 原姓氏:熊嬰
基本介紹,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源流七,源流八,源流九,源流十,源流十一,得姓始祖,各支始祖,遷徙分布,字輩排行,歷史名人,麻 秋,麻 貴,麻九籌,麻居禮,麻雲漢,麻俞寶,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宗祠用聯,四言通用聯,五言通用聯,六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八言通用聯,開國將軍,

基本介紹

麻[麻、枲,讀音作má(ㄇㄚˊ)]
麻姓
麻姓源論
麻姓來自封地,以邑為姓氏。得姓史祖:楚熊-麻嬰。古《春秋左傳》記載林不少麻家將故事,現無從考證時間。

姓氏源流

(Má)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羋姓,出自周朝時期,楚國君主封給楚國大夫的封地麻邑,屬以封邑地名為氏。著名的漢朝姓氏學家應劭在《氏姓》中記載:“麻氏,齊大夫麻嬰之後,漢麻光為御史大夫,又麻達注《論語》。”實際上,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公族大夫食采於麻邑(今安徽碭山),其後代子孫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麻氏。在春秋中期的周簡王姬夷二十四年(齊莊公姜購六年,公元前548年),齊國內亂,大夫崔抒弒殺齊莊公,自為右相,以姜慶封為左相。到了周簡王二十七年(公元前545年),姜慶封在爭奪權勢中落敗被逐,逃奔吳國,吳王余祭封其居於朱方(今江蘇鎮江)。農曆7月,楚靈王羋圍(熊虔)為了恢復楚國的霸主地位,統領諸國聯軍伐吳國,先攻克朱方,執殺慶封並滅其族。楚靈王在還軍時,又順手滅了賴國(今湖北宜城市),之後命人在賴國築城,打算遷許國於該地。楚靈王復霸心愿初步實現,所謂“召諸侯而來,戰國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違”。
楚子熊郟敖在慘敗後遷怒於麻邑之尹嬰,欲斬之,麻嬰遂領部分族人逃赴齊國,後在齊國出任大夫。將麻氏族人分播至山東地區,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秦國麻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麻邑,就是古麻隧,位置在春秋時期秦國的都城鹹陽附近,就是今陝西省鹹陽市涇陽縣。春秋時期,晉、秦兩國在麻邑爆發了著名的“麻隧之戰”。麻隧之戰發生在周簡王八年(公元前578 年),是晉景公姬孺霸業的持續。晉國自“崤山戰役”以後,霸業受到秦、楚聯盟的困擾,一直陷於對秦、楚兩面作戰的被動地位。所以,在晉靈公、晉成公執政時期,霸業中衰,楚國在中原占據了支配地位。到了晉景公執政時期,採取了幾項新的措施:其一,消滅赤狄,改善晉國的戰略地位;其二,在鞍之戰(公元前589 年)中戰勝齊國,打破了齊、楚聯盟,逼迫齊國向晉國靠攏;其三,派巫臣通吳國,聯吳制楚,在楚國側翼扶植其心腹大患;其四,拆散秦、楚聯盟,以便各個擊破。其中的前三項措施,晉景公已經完成,中原戰略形勢已向有利於晉國方向發展。秦國經此麻隧之敗,數世不振,已不能再構成晉國西部的大患。晉國在麻隧戰勝秦國之後,完成了“秦、狄、齊”三強服晉的局面,又轉而全力制楚。晉厲公終於在周簡王十一年(公元前575 年)著名的”鄢陵之戰”中戰勝了楚國,實現了晉景公重建霸業的願望。
麻隧,在此戰之後大大出名,有居於該地之民遂以地名為姓氏,稱麻隧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麻氏,歷史悠久之極也。

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漢、唐時期朝鮮半島百濟國都城固麻,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固麻,是漢、唐時期朝鮮半島上百濟國的都城稱謂,不是具體地名。百濟國不論哪一朝代將都城建在哪裡,皆稱都城為“固麻”。在史籍《南史·百濟傳》中記載:“百濟國,號王所都城曰固麻,邑曰檐魯,如中國言郡縣也。”百濟國,公元350~660年,為朝鮮半島古代三國之一。據韓國所編《百濟本國傳說》的記載,其開國是在西漢成帝劉驁鴻嘉三年(公元前18年),但實際上,其國成立在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六年(公元350年), 公元前18年,所謂的百濟還是馬韓民族的五十四個小部落國中之一,根本不能稱作“國”。西晉懷帝司馬熾永嘉七年(公元313年),高句麗國滅樂浪郡、馬韓滅帶方郡之後,馬韓五十四國中之一的伯濟國起而統一鄰近諸國,並取得帶方郡之一部,而成立了百濟國。百濟在建國時,所在地以今韓國京畿道為中心,北至黃海道南部,南跨忠清南、北道北都。
在百濟滅亡之際,百濟國著名的大將軍黑齒常之非常景仰唐軍大將蘇定方,因此投降唐王朝,後成為大唐王朝的著名將領,忠心耿耿,功勳卓著,後被奸臣周興誣陷,死於武則天的獄中。隨黑齒常之投降唐軍大將蘇定方的百濟兵將中,有以故國都城稱謂為姓氏者,稱固麻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麻氏、固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唐朝時期降麻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史籍《翰林志》中記載:“唐中書,用黃、白二麻為綸命,其後翰林專掌白麻,中書獨用黃麻。” 綸命,就是天子的詔命,分別書寫在黃、白兩種麻紙之上。降麻官,是歷史上一種官制的俗稱,出自唐朝時期的“白麻制令”,即白麻書儀制度,一直沿用至明朝初期。白麻,是唐、宋時期流行於官場的制書名稱,圍繞它還產生了一批與白麻書儀制度相關的術語,如麻案、把麻、宣麻、剝麻、貼麻、押麻、麻三剝四、降麻官等等,在唐朝後期乃至明朝的史書、筆記、文集詩詞碑銘等中使用甚廣。白麻不僅是一種書儀形式,還是一種特權制度,是皇權相權鬥爭由隱而顯的政治產物。隨著皇權的日益強化,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罷中書省,廢除宰相等官,皇帝乾綱獨攬,白麻制度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這一特殊的術語亦隨之迅速消失。
在諸多的麻案、把麻、宣麻、剝麻、貼麻、押麻、麻三剝四、降麻官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別稱為姓氏者,皆稱麻氏,因降麻官多為大吏重臣,稱麻氏實為非常榮耀之事,該支麻氏姓源繁複,多不可書,不可一論。

源流五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中的麻氏,多取自經名首音。如麻速忽、麻合馬之後裔姓麻。遠在金國時期,就大同人麻秉彝為兵部尚書。到了明朝時期,回回“麻氏多將才”,故有“東李(鐵嶺朝鮮族)西麻”之譽。在山西大同任參將的麻祿家族中就有麻錦(宣府總兵官)、麻貴(寧夏總兵)、麻承恩(大同總兵)、麻承詔(寧夏參將)及“第承訓、承宣、承宗皆官總兵。”
這些回族將領的後裔子孫皆為回族麻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西北地區。

源流六

源於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壯族方音mà,壯語本意為“犬”,是一支以犬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的標誌,源出古老的“犬戎族”,是上古戎狄民族的一個旁別分支,自稱祖先為二白犬,當是以犬為圖騰
該氏族部落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以諧音漢字為姓氏,漢稱就是麻氏。
材料顯示,分析總結:犬戎族為犬戎國,以狼為圖騰,上古帝君有熊少典曾經攻打狼族,狼族沒有了祖先。“犬”字理解為狼,狗等犬類。

源流七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明朝時期,北元殘餘被明軍大將藍玉所潰後,蒙古瓦剌部太師也先統一了東西蒙古各部以及兀良哈三衛後,於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農曆7月開始大舉侵犯明朝邊界,脫脫不花帶兀良哈人侵遼東,海西等部頭人“卒死於也先之亂”(撫安東夷記)。也先從大同進攻北京,八月在北京西部的土木堡生擒明英宗明代宗朱祁鈺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農曆12月,也先殺了脫脫不花,自立為“大元天盛皇帝”,之後率部征服建州,這時建州由猛哥鐵木爾的異母弟凡察帶領三百多戶遷渾河(今遼寧遼河)上游的蘇子河,與先期遷到的李滿住部重新會聚在一起,力量得到加強,在一次征服了兀良哈三衛,過了不久也先又把朵顏部遷到黃河母納地。達延汗麻兒可兒,蒙古族全名為孛爾只斤·巴圖蒙克(把禿猛可),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孫。他即汗位後,明朝人因其年幼而稱為“小王子”。在其妻滿都海哈屯的輔佐下,數與瓦剌爭戰,最後擊敗瓦剌。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東西兩部蒙古終於媾和,出現了暫時的和平時期。至明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達延汗又先後翦除了以亦思馬因、火篩、亦卜剌等為首的割據勢力,統一了漠南蒙古各部,達延汗最終確立了對東蒙古的統治地位。
在達延汗麻兒可兒的後裔子孫中,有在明末清初即有以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冠漢姓者,稱麻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僳僳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僳僳族麻氏,與梓氏同族,出自一個麻氏族,麻僳語為“梓扒”。
僳僳語“梓扒”,即“麻氏族”之意。據傳麻氏族以善於種織麻而得名,後取其漢意“麻氏族”而以“麻”為姓氏,稱麻氏。

源流九

源於土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土族語稱擁有一百匹馬的人為“麻錫江孔”。
傳說,麻錫江人(其地待考)擅長養馬,後取“麻錫江”之首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稱麻氏、馬氏。

源流十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薩克達氏,亦稱巴雅拉氏,滿語為Sakda Hala,漢義“蒼老”,以地為氏,世居寧古塔、阿扈河、葉赫、薩克達、赫圖阿拉、那木都魯、德里倭赫、黑龍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麻氏、蒼氏、倉氏、駱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⑵.滿族寇達吉氏,滿語為Kodaj Hala,漢義“麻袋”,是非常古老的老滿洲部族,人數不多,有四個小分支,世居海參威(今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後多冠漢姓為麻氏。
⑶.滿族鄂囉氏,滿語為Elo Hala,漢義“麻線”,世居長白山區,後多冠漢姓為麻氏、線氏。

源流十一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苗族彝族僳僳族黎族土家族錫伯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麻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麻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麻 英、麻 雄、麻 端、麻 鎮:明正德年間,麻氏兄弟四人英、雄、端、鎮由洪洞遷來渾源。雄傳四世而無嗣。是為山西渾源麻氏始遷祖。

遷徙分布

麻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三位,人口約二十三萬三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14%左右。
今內蒙古自治區的巴彥淖爾市,四川省的涼山州西昌市、成都市,宜賓市,陝西省的陝北、關中、蒲城縣、商洛市、寶雞市、眉縣、洋縣, 甘肅省的慶陽市、漳縣、崇信縣,河南省的新鄉市、濮陽市、洛陽市、偃師縣、項城縣,山東省的兗州市、昌邑市、東阿縣、臨沂市、蒙陰縣、沂南縣、諸城市、膠南市、濰坊市安丘縣、萊西市、鄒平縣,江蘇省的淮安市盱眙縣,山西省的大同市,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遼寧省的朝陽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嘉興市、濱州市、紹興市嵊州市、縉雲縣、台州市、麗水市、玉環縣、寧波市北侖區、寧海縣、上虞縣、蘭谿市、義烏市、東陽市、樂清市、溫州市,重慶市的江津區、萬盛區,雲南省的昆明市,福建省的廈門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固原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市江南區、寧明縣,吉林省的大安縣、永吉縣,河北省的遵化縣、定州市、正定縣、吳橋縣,貴州省的松桃縣,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湖南省的懷化縣、桃江縣,衡陽 ,安徽省的阜陽市、宿州市蕭縣,海南省,北京市,上海市,台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麻氏族人分布。

字輩排行

四川西岜黃聯坡麻氏字輩:“金國登文才林方景秀開洪彥遠靂豈白鶴鵬雄來”。
麻姓麻姓
湖南衡陽麻氏字輩:“榮耀朝庭望安治齊家福正臨”。
山東德州、壽光、陵縣麻氏字輩:“玉振金澤樹 新元開國瑞 寶建熙長生 培仁齊廣耀 居安照祥登”。
山東平原、河北秦皇島麻氏一支字輩:“。。。。。。有德自然昌”。
麻氏一支字輩:“玉國振清方昭瑞顯鴻祥輝宗榮景福中華萬世昌”。
麻氏大連地區一支字輩:“士乃如運安永青振萬世福作增鴻守桂恆昌”。(麻世超)
陝西省鎮巴縣麻氏字輩:“天祥輔君正 思仲文武奎 友志顯雲華 才學大總知”。
甘肅慶陽市西峰、米堡、白馬麻氏字輩:“世立興國、仁義安邦、敬賢智廣、家盛吉祥”。
河南項城麻氏字輩:“登天洪振林 元克海來運”

歷史名人

麻 秋

後趙太原胡人,仕石虎,官征東將軍,在今湖北省麻城築城駐軍,該城被稱作麻城。性暴戾殘忍,百姓如有孩子啼哭,母恐嚇日:“麻胡來了。”啼聲立止。

麻 貴

明朝將領,回族。大同右衛人,宣府副總兵麻祿子。嘉靖中,隨父征瓦剌,累立戰功。以都指揮僉事,充宣府游擊將軍。隆慶中,遷大同新平堡參將。萬曆初,遷大同總兵官。十年(1582年),充寧夏總兵官。十九年(1591年),被彈劾,謫戍邊。次年復起用,為副將,因累御蒙古貴族侵擾有功,升至寧夏總兵官。二十五年(1597年),任備倭總兵官,赴朝鮮擊倭寇,數戰有功,升右都督。三十八年(1610年),奉命鎮遼東,敗蒙古泰寧等三衛的侵襲,後因病退職。麻氏家族多將才,與鐵嶺李氏被譽為“東李西麻”。

麻九籌

宋朝人,有神童之稱,通曉經典,為文精密奇健。他勤奮好學,博通五經,尤精於春秋,正大初年,特賜進士,官至應奉翰林文字。為了研究易經,他熟讀邵堯夫的《皇極書》。後來研究醫學時,他又習讀張子和的著作。他所作之文章精密奇健,詩詞工致豪壯。著有《知幾文集》。

麻居禮

唐代畫家。善畫佛像,聲跡甚高。蜀州聖壽寺八難觀音畫壁一堵,即其手筆。
後趙有勇士麻胡秋,唐代有詩人麻溫其,宋代有學者麻仲英,金代有兵部主事麻秉彝,元代有詩人麻革,明代有御史麻永吉、大同參將麻祿

麻雲漢

若仙,明福建邵武人,畫有蕭疏之致,一時稱名筆。

麻俞寶

字作盈,為人正直,素無偏斜,犁雲鋤雨,創業成家,約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從縉雲沐白村遷居於永邑白岩山洋溪口(楊溪口)居住。

郡望堂號

郡望

上谷郡:戰國時期,趙國公子嘉自立為代王,駐軍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後置上谷郡,治所沮陽(今河北懷來),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帶地區。

堂號

金紫堂:宋朝時有麻希孟,年90歲。當時太宗召見天下年老的人,所以麻希孟就到了金殿之上。他向皇帝提出了許多建議,多被採納。後來太宗賜給他金(當官的印)紫(印上的帶子),任他作工部侍郎,他辭退不作。
此外,麻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榆蔭堂”等。

家譜文獻

四川西岜黃聯坡麻氏族譜,(清)麻學才編纂,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木刻活字印本。
麻姓郡望上谷郡麻姓郡望上谷郡
麻氏宗親餘事三編十八卷,(清)麻敬業纂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真樂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寧鄉麻山湯氏五修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雙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一冊。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浙江蘭溪高峰麻氏宗譜八卷,著者待考,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為止,缺第三~七卷。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下陳鄉。
山西渾源麻氏族譜不分卷,(民國)麻席珍撰,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石印本一冊。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松陽麻氏宗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陽縣扳橋鄉桐鄉村。
浙江縉雲仙都麻氏志,麻鐘林、麻獻成等修,1999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二冊。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縉雲黃壇麻氏族志,麻國裕等修,1999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二冊。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縉雲古路麻氏宗譜,麻文鐘等修,2000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一冊。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麻氏族譜,麻光練編著,2008年計算機排印稿本。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江蘇省張家港市麻光練處。

宗祠用聯

四言通用聯

上谷望族;
大同名流。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麻姓的郡望。下聯典指明代嘉靖大同參將麻祿。大同右衛人,因戰功顯赫,擢為宣府副總兵,其子麻錦從父行陣有戰功,為千總。後官至宣府總兵官。
上谷世澤;
金紫家聲。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宋·麻希孟。太宗召天下高年,希孟年九十,趨便殿。賜金紫,授工部侍郎,皆辭不受。
功垂聖學;
道重師尊。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金代易州人麻九疇,字知幾,幼年時有"神童"之稱,博學,通五經,尤其長於《易》和《春秋》。正大初年,特賜進士,官至應奉翰林正字。他對算數、卜筮、醫學也有研究,文章精密,又能寫詩。下聯典指北宋臨淄人麻仲英,七歲時能寫詩,博學而品行高尚,很受鄉人尊重,即使遇到荒年,盜賊也不到他家去。後來,應朝中徵召任國子助教,不少學者都尊他為師。
仲堂季廉;
永吉清操。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金代兵部主呈麻秉彝,字仲常,臨晉人。性純孝,舉進士,歷官岳陽縣令,有能聲。下聯典指明代御史麻永吉,慶陽有。由庶吉士為御史,終湖廣按察使,以清操聞名。
妥注論語;
仙遊瑤池。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麻達事典。下聯典指神話中的麻姑修道於牟州東南姑余山。

五言通用聯

畫藝驚蜀境;
詩名傳貽溪。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畫家麻居禮,蜀人。善畫佛像。光化、天復間,聲跡甚高。蜀州聖壽寺八難觀音畫壁一堵,即其手筆(見《益州名車錄》等)。下聯典指元代詩人麻革,字信之,虞鄉人。以執教為業,人稱貽溪先生,有《貽溪集》。
髫齡作大字;
威名止兒啼。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金·麻九疇,三歲識字,七歲能作大字,號稱“神童”。下聯典指晉·麻秋為石勒將,威名可止兒啼。

六言通用聯

麻達嘗著論語;
女子曾作神仙。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聯
上下班聯典指漢·麻達事典。下聯典指神話中的麻姑事典。

七言通用聯

果毅驍捷稱良將;
博學高行為名師。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寧夏總兵麻貴,大同右衛人。善用兵,抗倭寇有功,官至右都督。鎮守遼東,果毅驍捷,時稱良將。下聯典指宋代學者麻仲英,臨淄人。七歲能詩,以親老不仕。博學高行,召為國子助教,東方學者鹹師尊之。
雲門自統軒台外;
木葉偏飛楚客前。
——麻溫其撰麻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麻溫其《登岳陽樓》詩句聯。

八言通用聯

希世文章,名題雁塔;
絕倫勇敢,勢若虎虓。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名士麻庭試事典。下聯典指後趙勇士麻秋事典。

開國將軍

麻志皓少將
麻志皓(1917-1999),河北省遵化縣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參加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
抗日戰爭時期,參加我黨領導的山西工人武裝自衛總隊,任中隊政治指導員、大隊政治教導員,晉西北工人武裝自衛旅23團政治處主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1旅政治部宣傳科長,參加了晉中九里灣、嚴村、北徐村、羅城、百團大戰、晉西北反掃蕩等戰役戰鬥和陝甘寧邊區禦敵戍邊的鬥爭。1941年後入延安軍政學院、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時期,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秘書處長,綏德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西北軍區獨立1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清澗、沙家店、晉中、解放太原、解放榆林、進軍叄邊追殲馬匪軍和解放寧夏等戰役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副政治委員,第3戰車編練基地政治委員。1953年入蘇聯史達林裝甲坦克兵軍事學院學習,1960年畢業,任裝甲兵技術部副部長。1961年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移至北京房山,擴編為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院,任為院長,遷至長辛店槐樹嶺。後擔任裝甲兵後勤部副部長,裝甲兵司令部副參謀長,裝甲兵後勤部部長,裝甲兵副司令員。長期擔任裝甲兵裝備科研和技術保障的組織領導工作,是裝甲兵有建樹的專家和科研技術工作的主要領導者之一。經常深入部隊,深入科研第一線,與科研人員共同攻關,為裝甲兵技術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9年4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