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姓

氏氏是一個非常古早的姓氏群體,總體上皆屬於字訛為氏,世代相傳至今,今人口非常稀少,僅在今陝西省的榆林市、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河北省的石家莊市三地有零星分布,以沂州為郡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氏姓
  • 外文名:zhi xing
  • 現居住地:榆林市、昌樂縣、石家莊市
  • 古代名人:氏儀、氏叔琮
  • 姓氏來源:族→姓→𠂩→氏
讀音,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

讀音

氏[氏,讀音作zhī(ㄓ),亦可讀作dǐ(ㄉㄧˇ),就是不可讀作shì(ㄕˋ)]
氏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族序,出自上古姓氏家族側支排行為次者,屬於以官職稱謂字簡代為氏。所謂氏氏,屬於字訛簡代形成的姓氏,原本姓氏用字為“𠂩”或“𨸝”,古代原稱為“𠂩叔”或“𨸝叔”,源出上古姓氏家族之始,專指側支排行為次者,一般為原始部落中掌管姓氏家族的重要人物之稱謂,“古者,姓統族,族統𠂩”,被列為氏族內部的一種職官稱謂,後演變為掌管宗祠之流,類如長老。至於其後來被稱為“氏叔”,則是字訛的結果。在古代“𠂩”、“𨸝”二字讀音皆作zhī(ㄓ),與由“族→姓→𠂩→氏”的歷史演繹過程所分衍形成的氏系列部族密切關聯,時與“氏”字通假,因而訛之。
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𠂩叔氏”或“𨸝叔氏”,後以通假字“氏”簡代,稱氏叔氏,先秦時期即省文簡改為單姓氏氏,正確的姓氏讀音作zhī(ㄓ)。
本書按:在姓氏用字以及稱謂上,該姓氏之源出實際上不可稱“氏叔氏”,應稱“𠂩叔氏”或“𨸝叔氏”。特別要注意予以區別的是,家族側支,仍屬於嫡支世系,但非譜傳的主流支系,亦絕非庶支。傳統意義上譜傳的主支世系,並非一定是長子世系,因此,主、側的關係隨時會因為家族傳承者的地位變化而有所改變。實際上的這種改變的原因會有很多,但一般都是由不可抗力造成的,如區域戰爭、政治變革、自然災害、生理疾病等等,在家族歷史繁衍過程中,屬於非常多見的正常現象。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的祖上為揚州句容(今江蘇鎮江句容)朱氏家族的側支,世代貧寒,其祖父朱初一不堪忍受當地大族豪強的欺壓,舉家遷至泗州盱眙(今江蘇淮安盱眙);而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回(朱世珍)又是盱眙朱氏家族的側支,一生更是赤貧,在五十歲左右才遷至濠州鐘離(今安徽滁州鳳陽)。待朱元璋加入紅巾軍後,東拼西殺,逐漸平定諸多勢力、推翻大元帝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即著手大力抬升自己的家族地位,結果,朱元璋這一支就由揚州朱氏家族的側支,一躍變成為揚州→淮安→滁州朱氏一脈的主支了,這就屬於因政治變革導致的家族傳承關係上的主、側易位。

第二個淵源

源於妘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分封的邸國,屬於以國名改筆為氏。據著名的清朝學者顧東高所撰《大事年表》中記載:“邸國,妘姓,子爵,在今山東臨沂縣北十五里”。邸國只是一個小諸侯國,屢受周邊大國的強勢欺凌。在史籍《春秋·左傳·注》中記載:“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六月,邾人入邸。” 邾莊公曹穿(邾穿)侵滅邸國之後,不久即被宋國“懲罰”擊敗,之後邾國開始走下坡。到了周敬王姬丐二十五年(邾隱公曹益十四年,魯定公姬宋十五年,公元前495年),邾隱公在“拔地會盟”中表現不佳,在一旁觀禮的孔子的弟子子貢都認為邾隱公傲慢無禮,必將不得好死,甚至亡國滅族。由於邾隱公妄自尊大、傲慢無禮,於是在周敬王二十六年(邾隱公曹益十五年,魯定公姬宋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冬,魯定公便派大夫仲孫何忌率魯國大軍討伐邾國。魯國的軍事侵略一直持續到次年春季,魯定公又增派了季孫斯、叔孫州仇兩路大軍,準備一舉奪取邾國位於絞邑(今山東費縣)的大糧倉。面對更加強大的魯國大軍之洶湧侵略,邾隱公束手無策,最後只好屈辱求和,與魯國訂立了“句繹之盟”:邾國用大量賠款並割讓大片土地給魯國,以換取魯國的撤軍,這其中就有原邸國之地。但是,魯定公在戰後並未幫助那位可憐的邸子復國,而是乾脆就吞併了原來的邸國之地,使之成為魯國的一個邑地“邸城”,也就是以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南坊鎮的邸古城為中心的一帶地區。一直到了二百三十餘年後的戰國晚期,即周赧王姬延五十九年(楚考烈王熊完七年,魯頃公姬讎十七年,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著名的春申君黃歇率楚軍滅了歷史悠久的魯國,其邸國故地又被併入楚國,改稱邸縣,其地住民以故國之名為姓氏,稱邸氏。這在史籍《姓苑》中有記載:邸為縣名,邸氏當以縣名為氏。
在春秋、戰國時期,“邸”、“𨸝”、“砥”三字可通假互用,而“𨸝”字又與“𠂩”、“氏”二字通假,因此邸國後人中有省文簡筆為𠂩氏者、更有改筆為砥氏、氐氏者,進而有訛筆為氏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正確的姓氏讀音仍然作dǐ(ㄉㄧˇ)。

遷徙分布

氏氏是一個非常古早的姓氏群體,總體上皆屬於字訛為氏,世代相傳至今,今人口非常稀少,僅在今陝西省的榆林市、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河北省的石家莊市三地有零星分布,以沂州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沂 州:今山東省臨沂市。

堂號

沂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啟陽堂、中丘堂、祝丘堂、東陽堂、武城堂、丘輿堂、次室堂、堂阜堂、紀障堂、鄢陵堂等。

歷史名人

氏 儀
(生卒年待考),字子羽,本姓𠂩氏,字訛為氏氏,後改名是儀;北海營陵人(今山東濰坊昌樂)。著名三國時期孫吳國大臣,是氏鼻祖之一。氏儀初為一個小縣吏,後在北海郡為吏。當年北海太守孔融曾經對氏儀開玩笑,說:“氏字是‘民’字‘無上’,可改為‘是’”。於是,氏儀因此就真的就改稱“是”氏,遂稱“是儀”。氏儀曾一度依附於漢高祖劉邦之孫齊孝王劉將閭的直系親族、揚州刺史劉繇,避亂於江東。後來氏儀遷徙到會稽(今浙江紹興)。當時孫權正好承攝大業,欣賞氏儀的文章才華,特徵其為官。從此,氏儀成為孫權的親信,與胡綜、徐詳三人專典軍國密事,拜騎都尉。三國初期,孫權屬下大將呂蒙為了奪回被劉備霸占的荊州,準備襲擊荊州守將關羽,孫權因此有些遲疑,便向氏儀徵求意見。氏儀則認為呂蒙的主意不錯,勸孫權從之。後氏儀跟從呂蒙成功地擊敗關羽,奪得荊州,因功拜忠義校尉。當時氏儀陳謝,孫權則豪爽地說:“孤雖非趙簡子,卿安得不自屈為周舍邪?” 孫吳政權既定荊州,立都武昌,拜氏儀為裨將軍,後封都亭侯,守侍中。孫權一直要將兵權授予氏儀,但氏儀其人極有自知之明,認為自己非帥材,固辭不受。孫吳黃武中期(公元226年左右),孫權派遣氏儀到皖地(今安徽)引誘曹魏政權的陳留太守劉邵,發動了北伐戰役,由誘引劉邵曹操屬下大將曹休。曹休果率兵馬前來,氏儀揮軍大破之,功遷偏將軍,入闕省尚書事,外總平諸官,兼領辭訟。後來,孫權又令氏儀督導諸大臣勤於書學。後孫權大駕東遷建業(今江蘇南京),太子孫登留鎮武昌,孫權特意留下氏儀輔佐太子。太子一直對氏儀非常尊敬,每事皆先向氏儀諮詢,然後施行。後進封都鄉侯。再後隨從太子回到建業,復拜侍中、中執法,平諸官事、領辭訟如舊。不久,孫權的一個心腹、專門從事秘密督察的典校郎呂壹誣污衊江夏太守刁嘉出言不遜、誹謗國政,孫權因此大怒,將刁嘉下了大獄,並追查同黨,一時之間鬧得人心惶惶。由於大臣們皆畏懼呂壹,因此紛紛都附和著說的確聽到了刁嘉誹謗國政的話,而在當時,只有氏儀獨自回答從無所聞。孫權生氣,很嚴厲地詢問氏儀,周圍大臣們都為之屏息。氏儀坦然地回答:“今刀鋸已在臣頸,臣何敢為嘉隱諱,自取夷滅,為不忠之鬼!顧以聞知當有本末。”據實答問,辭不傾移。孫權聽後大為感嘆,遂舍之,不但不怪罪氏儀,而且連刁嘉也因此得免無罪。在蜀漢政權丞相諸葛亮病逝的訊息傳來後,孫權垂心西州,派遣氏儀出使蜀漢,申固盟好。氏儀圓滿完成了使命,後拜尚書僕射。在南、魯二宮初立之時,氏儀以尚書職領魯王太傅。後來氏儀嫌二宮相近切,乃上疏曰:“臣竊以魯王天挺懿德,兼資文武,當今之宜,宜鎮四方,為國藩輔。宣揚德美,廣耀威靈,乃國家之良規,海內所瞻望。但臣言辭鄙野,不能究盡其意。愚以二宮宜有降殺,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書三四上。因此世人讚嘆其“氏儀為太傅盡忠,動輒規諫;事上勤,與人恭。” 氏儀一生勤儉,不治產業,不受施惠,為屋舍財足自容。當時,氏儀的鄰居中有起建大宅者,孫權外出望見,就問那起建豪華大室者是誰?左右回答:“好象是氏儀家。”孫權當即搖頭說:“氏儀歷來勤儉,肯定不是他。”旁人不信,下去一打聽,果然是別人家蓋的新房大宅。其見知信如此。氏儀在生活上服不精細,食不重膳,由於經常拯贍貧困,因此家無儲畜,清茶淡飯而已。孫權聞知後,突然親自跑到氏儀家求見其蔬飯,並親口嘗之後大為嘆息,即增俸賜,益田宅。但氏儀累次辭讓,辭不掉就以恩為戚。孫權為帝之後,身邊臣子們時時有所進達,使未嘗盲人之短。然而孫權也常責備氏儀以不言事,無是所非。氏儀巧妙地回答道:“聖主在上,臣下守職,懼於不稱,實不敢以愚管之畜,上乾天聽。” 氏儀一生從事國政長達數十年,未嘗有過。那位典校郎呂壹歷來好誣告其他將相大臣,還擅長連坐牽罪數人,卻唯獨無法污衊氏儀。孫權因此感慨道:“使人盡如氏儀,當安用科法為?” 氏儀後來年老寢疾,臨終前遺囑要“素棺、斂以時服、務從省約”。終年八十一歲。
(公元?~904年待考),本為氐叔琮,訛稱氏叔琮;河南尉氏人。著名唐朝末期將領、後梁政權開國大將,氐叔氏、氐氏、氏叔氏、氏氏鼻祖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