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漢語辭彙)

皇權(漢語辭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皇權,是一個漢語辭彙,指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下,皇帝對全國的人民土地財富的控制、管理權。包括行政、軍事、立法、司法、文教等大權。在當時社會,皇權是至高無上的,無法被超越的權力。表現為皇帝個人的獨斷專權。

基本介紹

歷史背景,象徵,秦國,相關介紹,

歷史背景

眾所周知,專制主義的皇權政治有一個不斷完善和漸趨加強的過程。大體上可以唐宋為界,唐宋之前可稱為皇帝相對獨裁時期。唐宋以後可稱之為皇帝絕對獨裁時期。皇帝相對獨裁時期的顯著特點就是貴族政治占有突出的地位,形成與皇權相頡頏的力量。鐵券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並未形成規範化的制度,與門閥大族興起,皇權不夠強大有關。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盛行,名教式微,皇權衰弱,高門世族掌握政權。在“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下,王導幾乎可以受九錫,與皇帝同坐龍椅,共受百宮朝拜。東魏丞相高澄發怒時,竟然對天子施以拳腳,並痛罵皇帝是“狗腳朕”。權臣如此跋扈,門閥世族如此強大,君臣關係幾乎被顛倒。在此局面下,不少君主連自家性命都朝不保夕,又怎能掌控臣工的生殺之權。因此,鐵券的頒賜,其免死功能或有或無,免死次數或多或少,毫無規章法則可循也就不足為怪了。

象徵

遼、金、元相繼定都北京後,仍然每年舉行“叫鹿圍”;明成祖入京後,在元代獵場“飛放泊”的基礎上,闢建南海子獵場,擇地建立今日尚存其名的“鹿圈”;清入主中原後,建起了有圍牆的皇家獵苑“南苑”,麋鹿始終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動物。這是怎么回事呢?難道皇家飼養麋鹿僅僅是為了打獵取樂、運動健身、殺鹿取肉或獲得別的什麼經濟價值嗎?不!這只是表面現象,本質上說,皇家保存麋鹿,乃是世代承襲的崇高皇權的象徵。

秦國

至高無上的皇權的確立
秦統一六國,是秦國幾代君主夢寐以求的夙願,終於在秦王政手中實現。
沉浸在勝利喜悅中的秦王政,為了顯示自己的成功,突出至高無上的權力地位,建國伊始,即令群臣討論給自己定尊號的問題。秦國的大臣和博士官經過討論認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秦王政統一六國的功績,為亘古所未有,五帝所不及,故一致認為用泰皇的尊號最為合適。但是秦王政並沒有完全採納群臣的意見,只採用了一個皇字,下加一個帝字,即給自己定了皇帝的尊號。由於這是秦朝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故又稱為秦始皇.皇帝稱謂的出現,絕非帝王名號簡單的變更,它反映了一種新的統治觀念的產生。所謂皇字,即古代傳說中三皇之一的泰皇;所謂帝字,則是上古人們想像中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秦王政把皇和帝連在一起,是向人們表明,他德高三皇,功過五帝,僅用王的稱號已不能顯示其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地位,因此把古代傳說中的神和人最尊重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二而一,把自己封為皇帝,傳之二世、三世,甚至萬世一系,以致無窮。與此同時,他還採取了其他一些把皇權神聖化的措施,如,廢除古代的諡法制度,不準下一代皇帝為前代皇帝定諡號;把以前一般人都可以使用的字眼變為皇帝的專用名詞,把皇帝的命稱為制,令稱為詔,印稱為璽,皇帝稱呼自己為朕.從此以後,皇帝便成為我國歷代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連同上述一系列強化皇權的措施,在中國延續長達二千餘年之久,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末代皇帝,才被徹底廢除。

相關介紹

在中國封建社會裡,龍成了皇權的象徵。漢代以後,龍就逐漸代表皇帝了。到了元、明、清時期,皇帝龍袍上和宮殿中龍都成為五爪大龍。龍與皇權本無關係,很長時間以來,它是一種神話形象或者民間信仰。我國民間認為龍是司雨之神,因此每遇旱年,民間求雨祈豐都是進龍王廟,拜老龍王。即使在平常年歲,人們祭祀龍王,也是祈福消災、期盼豐年的意思。封建帝王欲借龍威,一紙昭示把“龍”收為皇家專用,帝王出生稱“龍誕”,未即位時稱“龍潛”,登基之後稱“龍飛”,創立王業稱“龍興”,子孫後代稱“龍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