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詞語)

翰林(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翰林,是我國古代學位名。它的由來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時,從文學侍從中選拔優秀人才,充任翰林學士,專掌內命由皇帝直接發出的極端機密的檔案,如任免宰相、宣布討伐令等。由於翰林學士參與機要,有較大實權,當時號稱“內相”。首席翰林學士稱承旨。北宋時,翰林學士開始設為專職。明代,翰林學士作為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主管文翰,並備皇帝諮詢,實權已相當於丞相。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設定翰林院,主管編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檔案;其長官為掌院學士,以大臣充任,屬官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和庶吉士等,統稱為翰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翰林
  • 外文名:member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 拼音:hàn lín
  • 注音:ㄏㄢˋ ㄌㄧㄣˊ
漢語詞語,基本信息,詳細解釋,古代官名,由來,性質,制度,翰林相關,

漢語詞語

基本信息

【詞目】翰林
【拼音】hàn lín
【注音】ㄏㄢˋ ㄌㄧㄣˊ
【英譯】[member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基本解釋】
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唐朝以後始設,明、清改從進士中選拔
翰林天台陶先生。—— 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詳細解釋

1. 謂文翰薈萃之所,猶詞壇文苑。《晉書·陸雲傳》:“辭邁翰林,言敷其藻。”
2. 指文士。 唐杜甫《宴胡侍御書堂》詩:“翰林名有素,墨客興無違。”
3.鳥栖之林。 晉 潘岳 《悼亡詩》之一:“如彼翰林鳥,雙飛一朝只。” 唐柳宗元《奉酬楊侍郎》詩:“翰林寂寞誰為主?鳴鳳應須早上天。”
4. 官名。指翰林學士。參見“ 翰林學士 ”。
5. 官名。指 唐 宋 翰林院官員。
6. 官名。指 清 代翰林院屬官,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等。
7. 指翰林院。 唐韓愈《董公行狀》:“﹝ 公 ﹞拜秘書省校書郎,入翰林為學士。”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近年館課,悉用朱闌大卷。先公入翰林時,尚是白摺也。”
8.地名。徐州戶部山上的翰林街。
9.古民居。在徐州戶部山。

古代官名

由來

翰(hàn)林是我國古代官名。它的由來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時,從文學侍從中選拔優秀人才,充任翰林
學士,專掌內命由皇帝直接發出的極端機密的檔案,如任免宰相、宣布討伐令等。由於翰林學士參與機要,有較大實權,當時號稱“內相”。首席翰林學士稱承旨。北宋時,翰林學士開始設為專職。明代,翰林學士作為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主管文翰,並備皇帝諮詢,實權已相當於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設定翰林院,主管編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檔案;其長官為掌院學士,以大臣充任,屬官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和庶吉士等,統稱為翰林。
翰林匾額翰林匾額

性質

皇帝的文學侍從官
翰林院從唐朝起開始設立,始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 但自唐玄宗後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 院裡任職的人稱為翰林學士。明、清改從進士中選拔。 翰林院 (Imperial Academy或Hanlinyuan )中國唐代開始設立的各種藝能之士供職的機構。初唐玄宗選擅長文詞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詔制,後逐漸演變為草擬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任職者稱為待詔。起草詔制
本是中書舍人的專職,但唐玄宗感到中書舍人草擬詔制的制度難以保守機密和應付急需,乃一度挑選擅長文學的親信官員充翰林院待詔 ,以備起草急詔( 兼撰擬詩文 ) 。開元二十六年(738),又另建翰 林學士院,專供草擬詔制者居住,供職者稱翰林學士(簡稱學士),本身無秩品。初置時並無員額,後來依照中書舍人之例,置學士六人,擇其中資歷深者一人為承旨。安史之亂以後,軍事頻繁,翰林學士地位愈來愈重要,不但在草擬詔制方面分割了中書舍人之權,也在參謀密計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權。
翰林院遺址翰林院遺址
唐玄宗時,翰林學士成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為宰相。北宋翰林學士承唐制,仍掌制誥。此後地位漸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為翰林學士之職。清以翰林掌院學士為翰林院長官,無單稱翰林學士官。學士院設定之後,與中書舍人院有了明確分工 。學士所起草的是任免將相大臣、宣布大赦、號令征伐等有關軍國大事的詔制,稱為內制;中書舍人所起草的則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稱為外製
學士院有兩名由宦官充任的學士院使(或稱翰林院使),在皇帝與翰林學士間起傳達聯 系 的作用 ,在政治上 有很大影響 。後晉天 福五年(940)曾宣布廢除翰林學士,將草擬詔制之權歸還中書舍人,但不久又恢復。

制度

宋沿唐制設學士院
也稱翰林學士院,有時亦稱翰林院。翰林學士實際上充當皇帝顧問,很多宰相都從翰林學士中選拔。北宋前期的翰林學士,亦無秩品。元豐改制後,翰林學士承旨和翰林學士成為正式官員,正三品,並且不任其他官職,專司草擬內制之職,例帶知制誥銜。由於唐代學士院自翰林院分出,故宋代有時亦稱學士院為翰林院。
宋代另有專掌藝學供奉之事的翰林院,但與學士院的翰林院無關。西夏設翰林學士院,官員有學士等。遼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漢文文書及刑獄諸事,長官為翰林學士及翰林學士承旨等。金天德三年(1151),置翰林學士院,設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等,掌起草詔書等事。
翰林兼國史院及蒙古翰林院
官員與金代同,分掌制誥文字、纂修國史及譯寫文字。
明翰林院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入翰林院者官品雖低,卻被視為清貴之選。明朝翰林若得入直文淵閣參與機密,則更是貴極人臣。
清因明制,設翰林院。置掌院學士兩人,滿、漢各一人,從二品。清掌院學士無文學撰述之責,是侍讀學士以下諸官的名義長官,與唐宋之翰林學士有所不同。但仕為翰林官者不僅升遷較他官為易,而且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例由翰林官為之,因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優待厚遇

翰林相關

袁翰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