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漢字)

麥(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形聲。甲骨文字形。從攵( zhí),來聲。“麥”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麥子)

同本義 [a general term for wheat,barley,etc.]。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等。子實主要作糧食或作精飼料、釀酒、制飴糖等。稈可用於編織或造紙。

麥,芒谷。——《說文

爰采麥矣。——《詩·鄘風·桑中》

芃芃其麥。——《詩·鄘風·載馳》

野有麥場。——《聊齋志異·狼三則》

麥田淺鬣。——明· 袁宏道《滿井遊記》等著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麥
  • 外文名:wheat
  • 拼音:mài
  • 筆畫:7
  • 部首:麥
  • 五筆:GTU
  • 筆順:1121354
基本信息,漢字釋義,麥信息,麥城,詠麥詩,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漢字:麥mài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麥字骨刻文演變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書法中的“麥”字書法中的“麥”字
讀音:mài
筆畫數:7;
部首:麥;
筆順編號:1121354
五筆:gtu
姓氏:姓麥

漢字釋義

<名>
1.根據繁體隸定字形解釋:形聲。從夕,從來,來亦聲。“來”指“小麥”。“夕”為“飧”省,指“晚飯”。“來”與“夕”聯合起來表示“晚飯吃小麥做的麵食”。本義:作為主食原料的小麥。說明:繁體麥字從來,來字本身亦訓為小麥。“來”意為“外來”,來自“天方”,即《說文》等文獻所謂的“天所來也”。“天方”即今中東地區。第一批小麥種子及小麥專家來自古代的伊朗,在今波斯灣啟程,走海路到今山東日照兩城鎮登入,時間在2600 BC。這些古伊朗小麥專家的後裔即今中國麥姓的人群,在文獻中就是居住在膠東半島的“萊夷”。
麥,芒谷。――東漢·許慎《說文》
爰采麥矣。――《詩·鄘風·桑中》
芃芃其麥。――《詩·鄘風·載馳
野有麥場。――《聊齋志異·狼三則》
麥田淺鬣。――明·袁宏道《滿井遊記》
又如:麥棱頭(麥田的田畦);麥人(麥心,麥核。即麥仁);麥天(農曆四月前後麥子將熟的天氣);麥舟(運麥的船。麥舟之贈
2.一年生或兩年生的草本植物,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糧食作物,子實可食用,也可釀酒、製糖:小麥|大麥|黑麥|燕麥。②專指小麥。③姓。④古地名。

麥信息

【釋名】就是為糗,是將小麥蒸熟後磨成的面。
【性味】味甘,性寒,無毒。
【功效主治】主要能消渴,止煩。
麥苗
【性味】味辛,性寒,無毒。
【功效主治】主要能消除酒毒暴熱、黃疸目黃。方法是:將它搗爛絞成汁,每日飲用。它還可以解蟲毒,方法是將麥苗煮成汁服用。此外,可以解除瘟疫狂熱,除煩悶消胸膈熱,利小腸,將它製成粉末吃,可使人面色紅潤。

麥城

麥城在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鄉境內,距平陽鎮20餘公里。為東周時楚國重要的城邑,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3年)昭丘縣治的所在地。清同治《當陽縣誌》記載:“麥城在縣東南五十里,沮漳二水這間,傳楚昭王所築。三國時,關羽為孫權所襲,西保麥城即此”。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將關羽失守荊州,退守麥城,在此演出了一場千古悲劇。麥城因此而聞名中外。麥城現留有殘垣斷壁。南北長600米,寬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橫臥在沮水河畔。

詠麥詩

七律 詠 麥(作者程 棟)
暖風送走半年寒,
冬麥迎來一地春。
笑看風吹柳絮去,
厭聞蜂陣鬧桃音。
揚花抽穗不移首,
豎刺挺胸更護仁。
碎骨粉身千遍磨,
終剖白面摯情心。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亥集下】【麥部】 麥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0
《正字通》俗麥字。
(麥)《唐韻》《集韻》莫獲切《韻會》《正韻》莫白切,音脈。《說文》麥,芒谷,秋種厚薶麥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禮·月令》孟夏麥秋至。《蔡邕曰》百穀各以初生為春,熟為秋。麥以初夏熟,故四月於麥為秋。
又《前漢·武帝紀》勸民種宿麥。《注》師古曰:歲冬種之,經歲乃熟,故云宿麥。
又一種蕎麥,一名烏麥。南北皆種之,亦名荍麥。
又《爾雅·釋草》蘥雀麥。《注》卽燕麥也。
又《爾雅·釋草》大菊蘧麥。《注》大菊,一名麥句姜,卽瞿麥。
又姓。《隋書》有麥鐵杖。
又《集韻》訖力切,音極。《詩·鄘風》爰采麥矣,沫之北矣。
又《豳風》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又葉莫故切,音暮。《晉太和末童謠》白門種小麥,葉上路。○按麥從來不從夾,從夊不從夕。來象其實,夊象其根。俗作麥,非。
又楊愼謂麥有昧音。引范文正公安撫江淮,進民閒所食烏昧草,謂卽今燕麥也。淮南謂麥為昧,故史從音為文,殊不知燕麥卽野稷也。升庵失考,乃引範文正所進烏昧草當之,蓋鳥昧草實蕨也。附辨於此。麥作夾下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