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

鹿港

鹿港是台灣省彰化縣的一個鎮,西面靠台灣海峽,東、南、北分別與秀水鄉、福興鄉線西鄉以及和美鎮相鄰。面積39.46平方公里,人口8.5萬人。

鹿港名稱的由來一說是因為荷蘭時代此港口輸出大量的鹿皮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鹿港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天后宮 龍山寺 文祠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台灣彰化縣
  • 適宜遊玩季節:春夏秋適宜遊玩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交通信息,主要景點,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傳統工藝,鹿港美食,地名起源,鹿港別稱,

交通信息

自台北市承德路搭往鹿港的統聯客運;或自台中市後火車站、彰化火車站前搭往鹿港的彰化客運。

主要景點

鹿港擁有八景十二勝的雋永景致,包括曲巷冬晴、隘門後車、宜樓掬月、甕牆斜陽、新宮讀碑、意樓春深、樓井雕欄、半井思源、日茂觀石等,每處皆有饒富趣味的典故或是頗具特色的建築形制。
中山路後方的金盛巷就是九曲巷及十宜樓二處勝景,曲巷是為了阻擋鹿港冬季強烈的海風而設計,“曲巷冬晴”意即在此;十宜樓又稱為“跑馬樓”,典雅秀麗,是全台頗具特色的古建築。十宜樓附近有小規模的甕牆,但保存較完善的,首推距離民俗文物館約100公尺的謝宅,共有120隻酒甕,獨步全台。
十二勝中以“意樓春深”最著名,意樓今名“天遺室”,為一閩式閣樓,位於九曲巷側巷的慶昌古厝中,樓上有一面以葫蘆與古錢交錯變化的圓窗,古意盎然,吸引不及遊人的目光。
此外,鹿港還有文開書院、龍山寺、天后宮三大古蹟,以及專為保存民俗文物而闢建的民俗文物館;除了豐富的歷史古蹟外,鹿港小鎮的街頭巷尾,亦處處流露著鄉土的純樸與古意,如僻處在小巷中的古厝老宅,中山路上仍可見到的古早式中藥行、布店等,一趟鹿港古風巡禮,可以中山路為軸線,循線走訪。現代的景點則有白蘭氏健康博物館台灣玻璃館與彰濱秀傳健康園區等。
隘門
行過後車巷,一座刻寫著“門迎後車”的磚造建築,就是昔日作為防守巷弄、劃分地盤的隘門;早年漳泉等各籍移民械鬥頻繁,加上地方富裕,受盜匪窺覦,因此居民便在巷弄中設定隘門,入夜即關閉,是鹿港市街的特色之一。
九曲巷(金盛巷)
鹿港近海,冬季時,名為“九降風”的東北季風,橫掃大街小巷,寒冷刺骨。為了阻擋嚴風,許多老街都設計得狹窄多折,泛稱九曲巷,能成功阻擋強風侵襲,使巷內溫暖宜人,有“曲巷冬晴”之喻,今日以金盛巷最具此特色。
甕墻
甕墻是傳統鹿港民宅中一項極富特色的裝飾,以空酒甕壘砌成墻,通風而美觀,而酒甕多得可以拿來砌墻,也反映出鹿港昔日的富足。
意樓
以悽美的閨閣故事引人流連,據說這裡曾住著一位少婦,夫婿赴試久去未歸,日日憑窗守候的婦人,最後竟抑鬱而終。意樓的圓形花窗,以古錢與葫蘆圖案拼成,蘊含求財祈福的意味,一旁楊桃樹搖曳烘托下,更顯嫵媚。
十宜樓
在九曲巷(金盛巷)底,抬頭可見一座嵌著碧綠琉璃瓦的紅磚“跑馬樓”,兩側的樓房,就是從前鹿港文人墨客聚會的場所“十宜樓”,所謂十宜乃指琴、棋、詩、畫、酒、花、月、煙、博、茶十項文人雅事,曾有流傳詩句“衢彎九曲狂風阻,樓號十宜雅士臨”,道出了鹿港昔日的文風情致。
天后宮
列屬三級古蹟的天后宮,約草創於清康熙年間,奉祀由湄洲天后宮恭請而來的二媽;原為求航海平安而立的小廟,後經不斷擴建,才成為今日的規模。過去鹿港居民多賴渡海貿易與捕魚維生,因而對媽祖信仰特別虔城,天后宮至今仍香火旺盛,亦是鹿港最重要的信仰中心。台灣各地從鹿港天后宮分香出去的廟宇高達600多座,因此終年都有絡繹不絕的香客回來進香,300年來,香菸薰黑了媽祖臉龐,因此信徒們均稱其為“黑面媽”或“香菸媽”可見香火之盛。而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如潮湧至的進香團更使天后宮為之沸騰,為鹿港的一大盛事。除了信仰上的重要性,天后宮的建築亦頗有可觀;精緻的細部裝飾、樸拙的石雕、正殿中神氣活現的千里眼、順風耳塑像,以及清乾隆、光緒皇帝御賜的御筆匾額等,都不容錯過。此外,天后宮後殿闢建為媽祖文物館,展示舊時媽祖出巡所用的各式鳳冠神轎等文物,並不定期推出鹿港宗教文物展覽。
文祠
文祠全名為“文昌帝君祠”,包括文祠、武廟及文開書院,文武並立,十分特殊。文開書院建於清道光4年(1824年),外觀簡樸大方,由當時的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率八郊共同興建,為紀念明末大儒沈光文(字文開),因而取名文開;昔日書院的藏書量多達30餘萬冊,並延聘名儒化育學子,是老鹿港重要的文教發祥地。文祠建於嘉慶17年(1812年),主祀文昌帝君,亦是昔日鹿港文人的精神信仰中心,文祠格局與文開書院非常相似,最大不同處在於文祠入口兩壁題滿了各式法書,為鹿港書法名家之作,頗有可觀。武廟鮮紅的外觀頗為醒目,主祀關帝聖君,一旁配祀周倉、關平與赤兔馬,均出自昔日福建名師的手筆。
鹿港民俗文物館
鹿港民俗文物館為台灣民俗文物收藏最完善的展館之一,原為昔日鹿港顯貴辜顯榮的故居。全棟建築仿文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式風格,為本世紀初西化風潮下的精緻之作;館內收藏了多達6000件的台灣傳統民俗文物,儼然一座豐富的歷史寶庫。文物館內包括近20間陳列室,展出文物以清中葉至民初的生活器物、家具、書畫、宗教禮俗等用品;如清末民初的刺繡服飾、精雅的螺鈿家具、古早的樂器,甚至織布機、剃頭攤子,不論是富貴人家的居家陳設,或是尋常百姓的生活日用品,皆具歷史價值。此外,館中亦展示鹿港老照片、舊市街模型,並播放鹿港古風等視聽影片,值得細覽。

地理位置

鹿港原名鹿仔港,隸屬台灣彰化縣,位北緯24度至24度10分、東經120度22分30秒至120度30分;東接秀水鄉,西臨台灣海峽,南與福興鄉以福鹿溪為界,北與線西鄉和美鎮相臨,為台灣三百年史中的一個歷史重鎮。
鹿港在彰化的位置鹿港在彰化的位置
台灣有所謂“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台北萬華)”的說法,其“二鹿”指的就是鹿港。鹿港在清朝時間和中國大陸的淵源就很深,乾隆49年(西元1784年),和福建泉州蚶江對渡直航之後,貿易更為頻繁,也造就鹿港的鼎盛繁榮,曾經是台灣的第二大城鎮。

歷史沿革

鹿港早期漢人移民未大量遷入之時為平埔族巴布薩族(Babuza)之居住地,當時屬馬芝遴社,其住民過著較原始的生活。在荷蘭人占據台灣之前,傳說是原住民獵鹿的地方。於清光緒八年時有一位叫黃逢昶的人曾來台遊歷,寫了一本《台灣雜記》,並寫了一首《鹿仔港熟番打鹿詩》:“山環海口水中流,番女番婆夜湯舟;打得鹿來歸去好,歌喧絕頂月當頭。”其中我們不難想見當時原住民生活於此的悠閒景況。
鹿港鹿港
鹿仔港之地名首見於清康熙34年(1695年)高拱乾所修之台灣府志卷四武備志:“台灣水師左營......一分防鹿仔港,系報部本營官兵輪防......。”而鹿仔港被首稱為“鹿港”則見於清乾隆48年(1783年),福建將軍永德奏設正口,曰:“......至北路諸羅彰化等屬,則由鹿港出洋......”。光緒年間,因港口漸漸淤塞,航運漸被鹿港街西方4公里處之沖西港替代。日據初期(1895年),鹿港曾一度又稱沖西港。

傳統工藝

除了古蹟之外,鹿港是全台灣傳統工藝師承最多的地方,以全台有36位薪傳獎得主來說,鹿港就占了16位,像三義可能只是木雕聞名,但在鹿港就有金雕、銀雕、木雕等等,這些匠師工藝作品吸引不少外國人駐足。王惠美指出,近年來,到鹿港一游的陸客以訪問團最多,這些匠師工藝總是讓來自大陸的學者、官員驚喜連連,也成為訪問團每到鹿港必造訪的地方。

鹿港美食

除了特有的手工藝品之外,鹿港的美食小吃與茶點,也是遠近聞名,其中,有海鮮美食、風味絕佳的鄉土小吃如魷魚羹肉圓面線糊肉包、蝦丸、扁食蚵仔煎、生炒五味、麵茶杏仁茶等,還有著名的傳統茶點如鳳眼糕綠豆糕牛舌餅、豬油粩等!

地名起源

因地名似鹿,故名為鹿仔港。
因台灣中部昔日多鹿,鹿港為鹿群經常聚集之地,從荷蘭據台至清初,鹿群遍布,鹿的買賣非常興盛,故漢人便稱此地為鹿仔港。(此說較受普遍認同)
平埔族語 Rokau-an 之閩南語音譯,但此語原意已經不明。

鹿港別稱

鹿港在台灣叫做“小泉州”,不同於台灣其他地方不同程度泉漳濫的閩南語,鹿港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鄉泉州話的特色,與泉州府城腔高度一致,受漳州話的影響很小,此外,鹿港與泉州民俗相同,兩地有著很深的淵源,往來交流也很頻繁。之前,鹿港天后宮已經連續兩年組織信眾到泉州進香,今年是第三年來進香,這充分體現了海峽兩岸同根同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