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菜(植物)

鷓鴣菜(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鷓鴣菜,別名美舌藻、蛔蟲菜,拉丁文名Caloglossa leprieurii.紅藻門紅葉藻科的一屬。植物體小,藻體扁平,葉狀或細線狀,窄葉片狀,分枝處常縊縮,單軸型。具中肋,中肋上常生有次生育枝。本屬有6種,中國有2種,常見的鷓鴣菜,生活時紫紅色,乾燥後略帶青色。叢生,高1~4厘米 ,葉狀,扁平而窄細,寬約1毫米,不規則的叉狀分枝。四分孢子囊四面錐形分裂,雌雄異株,雄配子體個體較小,囊果球狀,多位於藻體上部分支點的腹面。匍匐腹部生出毛狀假根,鷓鴣菜繁生於溫暖地區河口附近的中、高潮帶的岩石上,防波堤水樁以及紅樹樹皮的陰面,產於長江口以南的浙江福建廣東等省沿岸。中國民間用以驅除蛔蟲的藥用海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鷓鴣菜
  • 拉丁學名:Caloglossa leprieurii
  • 別稱:美舌藻等
  • :植物界
  • :紅藻綱
  • :紅葉藻科
  • :鷓鴣菜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生長習性,經濟價值,藥用價值,驅蛔作用,其他作用,殺蠅作用,臨床套用,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藻體葉狀,叢生成片,扁平,呈不規則的叉狀分枝,暗紫色或紫綠色,乾燥後藻體收縮變黑,節問為狹長的橢圓形,節部縊縮。葉片的中央部分有明顯的中肋,延伸至頂端;中肋的兩側各有二列以上的細胞,中肋的分枝點常生出一些次生副枝,有時也能長出毛狀根。四分孢子囊集生於枝的上部,形成圓形的孢子囊群埋於藻體皮層內。囊果球型,生於枝的分枝點上部或枝的中肋的內面。藻體初見於冬季,成熟於春夏間。雌雄異株,雄配子體個體較小,囊果球狀,多位於藻體上部分支點的腹面。匍匐腹部生出毛狀假根,附著於高、中潮帶的岩礁上。
鷓鴣菜鷓鴣菜

地理分布

我國廣東、福建、浙江沿海均有分布。浙江甌江飛雲江清江等江河入海口地段均有生長,樂清市芙蓉鄉產量較多。鶴鴿菜為泛亞熱帶性海藻, 在我國東南沿海均有分布, 廣東沿海特別是粵東沿海和東沙群島的資源量較大。除我國外, 還分布於日本(本州中、南部至九州間的太平洋岸, 九州西岸及北岸,琉球群島)、馬來群島、太平洋東岸(哥斯大黎加至秘魯)、波里尼西亞、澳大利亞、紐西蘭、大西洋西岸的溫暖地區、印度洋。

生長習性

繁生於溫暖地區江、河人海口處,潮汐所及的淡、鹹水交替的沿岸地段,附生於中、高潮帶的岩石、樹根、草根以及碼頭、堤壩等建築物上。其周圍有小石花菜等藻類生長, 一般成熟於春夏之間。

經濟價值

藥用價值

功效
驅蟲殺蟲,健脾化痰消積,安神。小兒因蟲積或食積而致腹脹腹痛,消化不良。伴隨症狀有:或腹大青筋,或腹大肢瘦,或厭食消瘦,或能食而消瘦。面色枯黃,心煩意燥。能使瘦弱得小孩轉為肥壯,能保小孩根基穩固,四季平安,小孩成人患有寄生蟲服用後能將體內之腸蟲驅除,能令患者身體恢復精神愉快。
主治
治蛔蟲證、蛔蟲性腸梗阻、蟲疳。
《綱目拾遺》:療小兒腹中蟲積,食之即下。
性狀
本品為淺灰綠色的粉末;氣微腥,味苦、微鹹.性味歸經:鹹、平入腎、大腸經 《藥用部位》美舌藻的藻體。
紅葉藻科 (Delesseriaceae)
別名: 美舌藻(《孢子植物名稱》),岩衣(溫州),烏菜、劈頭菜(樂清)。

驅蛔作用

美舌藻煎劑在玻皿內可殺死蚯蚓,能使蛔蟲(豬或人的)先興奮後抑制;用蛔蟲活動描記法,5%美舌藻生理鹽水溶液,可使豬蛔蟲抑制乃至麻痹;成人或兒童服用美舌藻煎液,多數在次晨排出蛔蟲,驅蛔率高者可達80%,但蟲卵轉陰率很低(約20%),驅蛔有效成分為水溶性物質,持久的高熱可致部分破壞,甚或失效、乾品久貯、也可降低藥效、海人草酸驅蛔的陰轉率也不高,單用(10~50毫克頓服)時大約為50%;如與山道年合用(兩者比例為山道年100毫克,海人草酸5~10毫克),效果較好。鶴鴿菜的驅蛔有效成份是海人酸。

其他作用

水浸濃縮液雖能抑制離體蛙心,但對離體兔心、在位犬心、大鼠下肢灌流皆無顯著影響;麻醉犬靜脈注射時,血壓亦有些下降,但有快速耐受性,它能興奮離體兔腸,引起節律性、甚至強直性的收縮,這可能與臨床上少數病人服藥後出現的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有關。

殺蠅作用

用發霉後的美舌藻效力較強,認為可能是發霉後變質產物或黴菌所致,但所用蠅數較少,有待進一步研究。

臨床套用

據1000餘例的觀察,排蟲總有效率約為84~88%,其中60%以上的病例在服藥後24小時內排出蛔蟲,最早為3~6小時,最遲達3~5天,排蟲次數1~5次不等,排出蟲數最少1條,最多達114條,多數在1~10條之間,據部分病例觀察,服藥後雖有蟲體排出,但一般不能完全排盡,曾對93例在服藥後3周複查大便,結果均有蛔蟲卵,但數目較治療前減少,因此認為服藥1次不能達到根治目的,根據排出蟲體有死有活的情況,認為本品既有驅蟲又有殺蟲的作用,可能當藥量少時僅使蛔蟲遭受刺激而被驅出,但當藥量較多、作用時間較長時即起殺蟲作用,或認為當蛔蟲受藥物刺激後先起興奮性擾動,後漸呈麻痹狀態以致死亡,小孩腸道敏感性較高,在蛔蟲受刺激起興奮性亂動時,增強了腸道腺體分泌,從而促進了腸蠕動,致使蛔蟲在短期內排出體外,所以在12歲以下兒童排出的蛔蟲多數是活的,且大多數在24小時排出;年齡較大者由於大腦皮層抑制性增強,排糞漸趨定時、每日大便次數減少,這樣蛔蟲在腸道較久,有機會與藥液保持長時間的接觸,故排蟲多在服藥3日後,排出的蟲體多數是死的,有的蟲體表皮有破爛現象,
鷓鴣菜(植物)

栽培技術

中國海藻資源十分豐富,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已逐漸認識海藻的食用和藥用價值。鶴鶴菜(Oaloglos鄒)含有豐富的海人草酸(Kainieacid),除了具有驅蟲效果外,並對家蠅和蜂螂等昆蟲類有良好的毒殺作用口〕。神經藥理學家注意到海人草酸可作工具藥,廣泛地套用於中樞神經。
鷓鴣菜屬於紅藻門、紅葉藻科、鷓鴣菜屬。藻體暗紫色,窄葉形,個體較小,一般長2~3厘米,最長4~5厘米,叢生,不規則叉狀分,枝分枝基部略縊縮,在分枝點的腹面長出毛狀假根,以此著生在岩石上,產於中國東、南沿海,一般多生長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的中、高潮帶的岩石上,防浪堤以及紅樹皮的陰面,為一種泛亞熱帶性的海藻。鷓鴣菜是具有經濟價值的藥用海藻。鷓鴣菜具有較強的再生力,其葉狀體不同部位的切段培養均能獲得再生植株。
種藻來源采自海區自然生長的鷓鴣菜葉狀體,將其洗去污泥雜藻,然後取其一部分放在大培養缸中沖氣培養,其餘部分陰乾裝袋冷藏備用。
培養液製備將過濾海水加熱至80℃左右,取1000毫升消毒海水配成含NO3~N8ppm;PO4~P0.8ppm培養液,再添加EDTA~Na4毫克FeSO4·7H2O5毫克,這種培養液稱之為氮、磷、鐵培養液,鷓鴣菜微小組織塊對培養液比重的適宜範圍是1.010~1.025,最適比重是1.015,因此培養液的比重可調至1.015左右。
附苗器可採用紫菜生產上常用維尼龍網繩或維尼龍中再混以10%的聚乙烯單絲製成的苗繩,微小組織塊在附繩前,將苗繩洗淨曬乾或再用100ppm克多糖浸泡涼乾附繩和育苗效果更佳。采苗前將涼乾的苗繩纏在長方框架上製成條網,儘量使苗繩同在一個平面上,放入培養盤(箱)內待用。
微小組織塊的製備微小組織塊是以細胞數為標準,其大小要藉助顯微鏡才能分辨,它有別於組織切段。從培養缸內選取健康未成熟的藻體,用毛筆充分洗刷乾淨,再用消毒海水沖洗2~3次,擠去大部分水分稱重,然後粗切成0.5~1厘米藻段,放入組織搗碎機中調節轉速約為12000~15000轉/分,搗碎5~6分鐘即可製成10~100個細胞左右的微小組織塊。組織塊的大小以50~100個細胞為宜,實驗證明這樣大小的組織塊再生植株數和再生率均表現出最高值。
組織塊附繩育苗將製成的微小組織塊,加適量的培養液沖稀,用滴管或噴霧器均勻地滴灑在預先備好的附苗繩上,保持濕潤狀態約兩小時左右,再添加氮、磷、鐵培養液,使其剛沒過苗繩即可。附苗繩在盤(箱)內淺水平面靜止培養15~20天左右,再生植株可達1毫米左右,最大可達2毫米,再生苗已較牢固附著苗繩上。再將其移養到較大水體即水族箱內沖氣培養10天左右。可長成0.5厘米左右的再生苗,如移養到水族箱的沖氣培養1個月左右則可長成自然界大小的成體。整個附繩育苗過程可在常溫和自然光條件下進行,水溫在15~25℃,光照強度約1500~3000米燭範圍內,均可進行再生苗附繩育苗養成生產,如果具有控溫條件,可以全年生產。
鷓鴣菜微小組織塊成株快,1周普遍成株,2周肉眼可見小植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