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埠鎮

鵝埠鎮

鵝埠鎮隸屬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是深汕特別合作區中心城區,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所在地。

鵝埠鎮地處汕尾市海豐縣西部,是汕尾市的西大門,東、北與赤石鎮交界,西與惠東縣吉隆、黃埠二鎮相鄰,南與小漠鎮相連。全鎮區域總面積10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00公頃,林地8000公頃。土地肥沃,氣候溫暖,環境優美,資源豐富。

鵝埠鎮政府駐鵝埠社區,西距廣州248公里,深圳130公里,惠州80公里;東距海豐縣50公里,汕頭230公里,是粵東各市通往廣州、深圳等地的必經之地。

324國道(深汕大道)、深圳—汕尾-汕頭高速公路、廈門—深圳鐵路橫貫境內,距離深汕高速公路白雲仔出入口處僅5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鵝埠鎮
  • 外文名稱:E BU
  • 別名:信息技術城
  • 行政區類別:鎮級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汕特別合作區
  • 下轄地區:西南村、水美村、新園村、西湖村等
  • 政府駐地:鵝埠社區
  • 電話區號:0755
  • 郵政區碼:518260 
  • 地理位置:廣東省汕尾市 海豐縣西部
  • 面積:100.7平方公里
  • 人口:2.9萬人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氣候
  • 著名景點:日月湖度假村、獅山佛祖寺
  • 火車站鮜門站深汕站
  • 車牌代碼:私家車粵N,公車牌粵B
  •  : 
歷史沿革,地理人文,風景名勝,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紅羅畲族,

歷史沿革

鵝埠新城,原名鵝山,舊縣誌載稱“鵝埔嶺”,因圩內上街村後有一小山丘,狀似鵝形,建居後稱“鵝山”。南宋以後,中原人口南遷,鵝埠得以開發,由於面臨南門海,至明朝商運發達,南門海建有碼頭、漁船、貨運船停泊,來往頻繁,商賈雲集,形成商埠,故稱鵝埠。
鵝埠鎮
鵝埠歷史悠久,早在五千年多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建海豐縣,鵝埠屬海豐縣。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行保甲制,海豐縣設八都,鵝埠屬楊安都。明嘉靖四十年設鵝埠司,專徼詰察事宜。民國三年(1914年)取消都里名稱,鵝埠跟隨行政區域的變遷,先為三區,後又為四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6月前設海豐縣鵝埠鎮公所,後又更改為鵝埠鄉公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鵝埠成立了鄉、公社、鎮一級建置都屬。鵝埠地理位置重要, 西部邊陲重地,有重兵鎮守於此(現上、下北鎮),古時官道貫穿各村,既是交通要衝,又為歷代王朝戰爭從西部進攻海豐的必經之地。鵝埠人民歷來具有反抗壓迫、剝削的革命光榮傳統。早在清順治年間,就有以梁大棟,張江英為首的反清組織,駐紮在鵝埠的高山寨,回響鄭成功南下勤王,抗清復明,開展不懈鬥爭。1923年,鵝埠有劉高、劉克禮、葉惠昌、張玉橫等進步人士跟隨彭湃開展農運,宣傳革命思想,建立農會組織,1926年建立中國共產黨組織,多次率領農軍配合紅4師部隊與盤踞在惠東一帶敵軍蔡騰輝部(國民黨“陸豐守備司令”)作戰,殲滅進犯敵軍。同時又回響海豐三次武裝起義,為建立豐蘇維埃政權立下不朽的功勳。抗日戰爭期間,黨組織送情報、當嚮導、掩護部隊、組織民眾開展抗日活動。1948年8月,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鵝埠鄉人民政府,為迎接解放軍南下解放做好準備工作。
鵝埠鎮
1958年9月,鵝埠建立第一個公社,取名雄鵝人民公社。1959年9月,鵝埠、小漠並圓墩為公社。1959年11月27日,撤消圓墩公社,鵝埠、小漠並為鵝埠公社。1965年4月7日,小漠從鵝埠劃出,1984年1月改為鵝埠區公所。1987年撤消區公所和小鄉建制,建立鎮人民政府,下轄鵝埠、水尾、新園、蛟湖、西南、西湖、上北、下北8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共49個自然村。

地理人文

鵝埠鎮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西部,是汕尾市的西大門,毗鄰惠東縣吉隆、黃埠兩鎮,全鎮區域總面積100.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880公頃,林地面積6666.67公頃。鵝埠鎮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四面環山,南北部多山,中部為沖積平原,境內最高山峰是髻頂,海拔738米。南門河是鵝埠唯一河流,全長10千米。氣候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雨量充足,年均降雨量2115毫米,年均氣溫21.8℃。主要農業產品有水稻、蕃薯、甘蔗、花生、大豆等,水果尤以荔枝、鳳梨、芒果等較為著名。境內名勝古蹟主要有乾隆年間寶塔遺址、鹿湖鹿嗚書館遺址、明代吊牌山碗窯遺址、譚公仙聖廟、九渡水、義學遺址、古石橋婆橋等。
鵝埠鎮土地肥沃、氣候溫暖、環境優美、資源豐富。下轄10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鵝埠村、蚊湖村、水美村、新園村、西湖村、西南村、上北村、下北村、田寮村、紅羅村和鵝埠社區),其中紅羅畲族村是汕尾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村。總人口約2.9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97萬人。

風景名勝

鵝埠古代名勝有上北明代吊牌山、下北碗窯徑碗窯遺址、上北鹿湖鹿鳴書館遺址、譚公仙聖廟、清康熙年間正覺庵(現已重建)、古石橋婆橋、嘉慶年間建獅山深藏、獅山深藏寺寶塔遺址、乾隆年間義學遺址、道光年間九渡水古道等。
鵝埠鎮舊時代的許多村寨,建築很有特色,水美村是最典型的一處,而且至今保存比較完好。水美村座落於 鵝埠鎮南部,村子座南朝北,背靠獅山,前面是水美澤,舊寨是半圓型的,正門門樓有二層樓高,門框是巨型的,灰罔岩石料雕築成的,能讓人品味出昔日的沉重,大門原來有厚重的木料門板,如今已不知所蹤。村寨四周有高約四米的貝灰砂石混料寨牆,混厚沉重,現在有些牆體已脫落或崩塌,殘缺不全了。
進寨門轉折縱向是主巷道,主巷道兩側有。多條橫巷,是民居小巷,民居房屋各自獨立成戶。巷道旁有些麻石雕築而成的石盆,石槽、石板凳,是昔年居民的用具,如今已棄用,只作歷史的見證。
鵝埠鎮
進寨門東西兩向各有沿寨牆內側的跑馬巷。東向跑馬巷一直通到正東。在這時有一個耳門(東寨門),耳門開在東牆,卻轉折向北,它象沉睡的獅子堅起一隻耳朵,時刻保持一絲警覺,實際上是與正門形成呼應,進退自如,可謂別具匠心。整個村寨的主巷道 ,跑馬巷和居民橫巷,條條相通。昔村如此建造村寨,據說是為防兵匪盜賊,它顯示了勞動鵝埠人民的聰明才智。如今古寨已基本荒棄了,只給子孫後代留下一份歷史的記憶。像這樣的古村寨,在 鵝埠鎮還有多處,例如:城內村,蛟湖村,樓仔村,庭寮背村,錫坑村,格田村,大水田村,老龍坑村,布心村,牛湖村等,都有類似的古寨建築。

經濟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撥亂反正,糾正極左思想的錯誤。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林、牧、副、漁、工各業興旺健康發展,進而開展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為主的改革,加快農業的自然經濟向現代化商品經濟轉變。黨委政府堅持結合本地資源實際,解放思想,大力引進利用外商外資投資興辦鄉鎮企業,使鄉鎮企業有了很大發展。1995年,全鎮有廠場企業(包括外資企業)63家,職工人數8000人,工業產值77.3萬元,比1984年48.4萬元,增長59.7%,人民民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提高和改善。1992年以前, 鵝埠鎮各項經濟指標都落後於全市平均水平,成為全三個欠發達鄉鎮之一。鎮黨委、政府堅持解放思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握髮展機遇,立足地處珠三角經濟圈及惠州製鞋業邊緣的區域優勢,按“聚精會神搞開發,一心一意謀發展”的理念和“工業興鎮,鞋業富鎮”的經濟發展思路,主動招商引資,致力發展製鞋業。全鎮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過多年的發展,至2004年,已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以鞋業為主的紫雲、西湖工業園區。園區內有廣信鞋業有限公司、美盛鞋業有限公司和怡源、裕盛等100多家中小型鞋業企業,從業人員15000多人。鞋業商會也在 鵝埠鎮掛牌辦公。除鞋業外,還有華南發品廠、聯盛化工等其他工企業也在 鵝埠鎮先後落戶發展政府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
按照上級的各項工作部署,緊緊圍繞著年初全鎮經濟工作會議所制定的發展戰略,全力投入到深汕產業轉移園區的建設中去,以務實的工作作風,以創新的工作理念,全面推動鵝埠經濟穩步快速發展,呈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和一片欣欣向榮的新景象。2009年全鎮實現地區總產值12.9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7%。
其中工業總產值10.3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7%;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41億元,比去年增加產值近1.1億元,比增49.9%;農業總產值1.03億元,比增13.2%;農村人均純收入4868元,比增10.6%;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8.87億元,比增55.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億元,比增26.5%;全年完成稅收928.4萬元,其中國稅收入676萬元、地稅收入252.4萬元;年末銀行存款餘額約1.3億元,比上年末增加5000萬元;全年用電量3033萬千瓦時,月均250多萬千瓦時。被評為2009年度財稅徵收先進單位、2009年度重點建設項目先進單位、2009年度移風易俗先進單位。

文化教育

鵝埠人民歷來具有重視教育的美德,明朝末年有鹿鳴書館(現上北村委鹿湖村),清乾隆二年建鵝埠義學,是當時規模較大的學校,“始鵝埠之人,多以耕鑿為事,自義學之建,人文煥然一新,游泮者、登科者,邇來且以此都為盛。”(清·乾隆《鵝埠義學碑記》)。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戰事頻繁,社會動盪,鵝埠人民仍不忘發展教育事業,踴躍捐資興建鵝山學校,使鵝埠教育從不間斷。新中國成立後,鵝埠鎮教育有了更大的發展。
1990年全鎮有9所國小,1所中學(初級中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鵝埠中學,鵝埠中心國小和各村委國小都建了新校舍和辦公大樓。2003年還新建了私立松正學校。2009年全鎮在校中國小學生4000人,教職工204人。就讀高中或中專、技校學生已超過200人,在校大學生有50多人。
鵝埠中學文化事業:2009年以來,文化站聯合鎮婦聯、共青團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節日文體活動,豐富民眾文化生活,開設農家書屋,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全鎮人民的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為全鎮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動力。
教育事業:積極推動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三免費”和“兩免一補”政策,使有困難的學生得到救助。加大對教育發展資金的投入,完善基礎性設施;制定相關制度,紮實推動義務教育平衡發展,與各學校、村委簽訂防止輟學責任書;合理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
方言
鵝埠鎮區地圖鵝埠鎮區地圖
鵝埠全鎮約 80%的居民講占米話,故當地人亦稱 “占米話”為 “鵝埠話”:占米話主要分布在城 內、上街 ,新厝、琵琶 、水美、田寮背、大水田、錫坑、樓仔、蛟湖 、石寨 ,下城、埕寮、舊村、牛湖 、布心 、楊安等村 ,各村口音基本一致 ,但在聲調方面 ,水美村無中人調 。客家話主要分布於上北、下北、西南。上北村委會紅羅村的畲族講畲語,其餘村落則通行閩南語。

紅羅畲族

汕尾市西部的山區里,居住著一個勤勞勇敢的少數族——畲族。深汕區鵝埠紅羅畲族村位於 鵝埠鎮西北面五公里許的羅裙山麓。“紅羅”,意為“紅色的羅裙山”。羅裙山是蓮花山系西南支脈,為海赤石、鵝埠兩鎮分水嶺,方圓20餘里,由10餘座大小不一的山嶺組成,最高峰犁頭嘴海拔611米。因羅裙山整體向西北呈環狀分布,以其環抱如裙裾而得名。農曆三月初三是我國畲族傳統的烏飯節。鵝埠鎮素有畲族風俗。畲族人自稱“呵螺”[hole],居住在 鵝埠鎮的紅羅村。只有40多戶一百三四十人。族名“畲”字寫成俗 字“輋”。畲族是瑤族的一支,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習俗,特別是畲語,是混雜著大量客家話的少數民族語言。
鵝埠鎮紅羅村聚居有畲族。畲族分平鬃和崎鬃,藍、雷、黎三姓(潮安畲族有盤姓),居住在深山老林中,古時男女結椎形發鬃,赤足走路。耕種前先把樹木山草燒毀,利用草木灰作肥料,再以刀代犁鬆土耕作,過著貧困的刀耕火種生活。宋末,元兵入侵中原,宋王朝被迫南遷。文天祥扶幼帝到粵閩二省交界處曾組織過畲民與元兵作戰,當時畲民有8000餘人一直在福建的泉州汀州與元兵作戰,後元朝統治局勢已定,才被迫投降,其中部分畲民逃進深山老林,靠狩獵為主,有的逃至惠陽、 山區。直至明永樂五年,朝廷採取懷柔政策,賜畲族銀元,細絹衣一裘,還設畲官,畲族從此才重新承認朝廷,每年用獸皮納稅,與漢人交往又漸漸密切起來。現在,因為長期畲漢雜居,畲族大都漢化。 雖然如此,他們仍有自己許多獨特習俗沿襲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