鯡科

鯡科

鯡科,Clupeidae (G. Cuvier, 1817),所屬脊索動物門,鯡形目 ,我國沿海各地均產,是近海中、上層魚類。食物以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主。春末夏初由外海洄游至近海產卵。

基本介紹

體貌特徵,特點,種類,進化,代表魚類,

體貌特徵

鯡科的魚類有不少體型呈紡錘形,但也有極為側扁者。體色則背部青藍,肚腹銀白,呈現典型大洋魚類的特徵。此外,鯡具有容易脫落的圓鱗,無側線,各鰭無硬棘,胸鰭的位置則較一般魚低,腹鰭在腹位,和高等魚類位在身體的前部不同,這些特徵意味著鯡是較原始的硬骨魚。一般鯡科魚類體長均小於20公分,分布在全世界各海域及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河川和湖泊中。黑尾小魦丁是本科魚類中比較常見的種類,它的尾鰭上下葉尖端為黑色,是主要的特徵,也是名稱的由來。
鯡科

特點

無脂鰭;無側線;口裂適中,不達後;上頜具2附骨,形大,犬齒狀小或缺。背鰭單個、位於的中部,無脂鰭(脂鰭內無鰭條支持,是—些脂肪組織,其位置在第一背鰭後方),臀鰭長,腹鰭腹位,圓鱗部通常有棱鱗。鯡科魚類世界漁業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種類

全世界共有56屬181種,其中50種是純淡水魚;台灣現有12屬26種,均為海水魚主產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水域,其次是北大西洋,以及非洲淡水域中。中國,我國北方稱“白鱗魚”,廣東叫“曹白魚”為主要的食用魚類。體側扁,口上位,體被圓鱗,腹部有梭鱗,臀鰭長,腹鰭小。我國沿海各地均產,是近海中、上層類。食物以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主。春末夏初由外海洄游至近海產。據介紹, 鰳魚在進入產卵場後,產卵前匍匐于海底,遇天或鳴時,常成群起浮,一股在黎明黃昏時起浮和產卵。
生態:表層巡遊,卵生,濾食

進化

鯡被推測為中生代(約2.3億年-6500萬年前),從弓鰭魚類的魚分支進化而來的。保留有如古代魚那樣原始的特徵:有容易脫落的鱗,鰭沒有刺,腹鰭腹位,沒有側線。大部分的鯡生活在海洋,部分種類在淡水區域產卵,也有的一生都在淡水中生活。鯡魚是生活在北太平洋或北大西洋的寒帶至溫帶的回遊魚。很早以前就被當成食用魚,所以與人類有很密切的關係。其漁獲量也很多,也被作為其它肉食魚類的食物,依據此點,便可知道這是一種很重要的魚。被推測為中生代(約2.3億年-6500萬年前),從弓鰭魚類的魚分支進化而來的。

代表魚類

沙丁魚(sardine)
科屬: 鯡科
亦稱“鰛”,是一些鯡魚的統稱,身體側扁,通常為銀白色。
它是硬骨魚綱鯡形目鯡科沙丁魚屬、小沙丁魚屬和擬沙丁魚屬的統稱。
世界重要的海洋經濟魚類。
沙丁魚屬僅沙丁魚1種,又分歐洲沙丁魚和地中海沙丁魚2個亞種。
擬沙丁魚屬共有5種,即遠東擬沙丁魚、加州擬沙丁魚、南美擬沙丁魚、澳洲擬沙丁魚和南非擬沙丁魚。小沙丁魚屬種類最多,有20多種。中國沙丁魚類主要為小沙丁魚屬約10餘種,以金色小沙丁魚裘氏小沙丁魚產量最高。沙丁魚體延長、側扁。腹部具棱鱗,體被圓鱗,無側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