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鰶

斑鰶

斑鰶(學名:Konosirus punctatus),又稱刺兒魚、古眼魚、磁魚、油魚等,因鰓蓋的後方有一塊大黑綠斑而得名。鯡形目鯡科鰶屬的一種。主要棲息於港灣和河口一帶。以浮游生物和海底藻類為食。又因為其形狀很象小鰣魚,所以舟山人,尤其是嵊泗漁民誤稱為“小鰣魚”。

斑鰶,硬骨魚綱,鯡科。體側扁,呈長橢圓形,長約20cm。銀灰色,具黑斑。口小,無牙。背鰭最後一枚鰭條延長成絲狀。腹部具腹棱,背鰭前無棱鱗。胸鰭上方有1黑斑。為暖水性淺海魚類,常群居於沿海港灣和河口附近,喜游於水面。適鹽範圍較廣。主要以浮游植物為食,也食浮遊動物和底棲生物。分布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中國沿海均產。為海水魚類養殖對象。肉質細嫩,含脂量高,鮮食或乾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斑鰶
  • 拉丁學名:Konosirus punctatus
  • 別稱:刺兒魚、古眼魚、磁魚、油魚、春鰶、姑羅、黃流魚、扁鰶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鯡形目
  • :鯡科
  • :鰶屬
  • :斑鰶
  • 分布區域:印度到東印度群島和朝鮮及日本南部,中國沿海
形態特徵,種群分布,種群現狀,生活習性,營養方式,產卵場、產卵期,產卵環境,繁殖規律,開發利用,營養成分,

形態特徵

體呈長卵圓形,側扁,腹緣具鋸齒狀的棱鱗,18-20+14-17個。頭中大。吻短而鈍。眼側位,脂性眼瞼發達。口略為亞端位,略向下傾斜;無齒;上頜略突出於下頜,前上頜骨中間有凹陷,上頜骨末端不向下彎曲,向後延伸至眼中部下方。鰓蓋光滑。體被較小圓鱗,不易脫落,縱列鱗53-58;背鰭前中線鱗不為棱鱗;胸鰭和腹鰭基部具腋鱗。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具軟條15-18,末端軟條延長如絲;臀鰭起點於背鰭基底後方,具軟條20-26;腹鰭軟條8;尾鰭深叉。體背部綠褐色,體側下方和腹部銀白色;鰓蓋後上方具一大黑斑,其後有8-9列黑色小點狀縱帶。背鰭、胸鰭、尾鰭淡黃色;余鰭淡色。

種群分布

分布於印度到東印度群島和朝鮮及日本南部,中國沿海均有分布。主要棲息於港灣和河口一帶。

種群現狀

沿海各地全年可以捕獲,以春、夏兩季為盛漁期。肉質細嫩,可食,亦可用作魚餌

生活習性

以浮游生物和海底藻類為食。在近海及河口處產卵。斑鰶在我國沿海有分布,為我國近海中上層魚類,喜棲息於沿海港灣和河口,水深5-15米處。常結群行動,適鹽範圍較廣,既可在海水又可在鹹淡水中生活,有時可進入淡水中而不死。
斑鰶屬於暖水性淺海魚類,一般不做長距離移動,平時棲息在內灣淺水區。在4月底,向灣外作產卵洄游,黃渤海水域4-6月間為產卵期。8月後由深水向淺水移動進行索餌洄游。10月以後,水溫下降,游向黃海南部深水區越冬。每年3月離開越冬場,向西北方向洄游,5月中上旬到達產卵場,產卵後成魚在近海攝食,幼魚在港灣內攝食。南海與黃渤海不同,11月間即作產卵洄游,11月-翌年1月為產卵期。
斑鰶以浮游植物和浮遊動物為食,主要是各種藻類、貝類、甲殼類和橈足類幼體,有孔蟲、沙殼纖毛蟲等,有時也攝食底棲生物、浮游生物以及小型甲殼類。

營養方式

雜食性,攝食浮遊動物和植物,浮遊動物主要有腹足類的面盤幼體、瓣鰓類的殼頂幼體、橈足類的幼蟲、紡錘蚤、猛水蚤和有孔蟲等,浮游植物的主要種類有圓篩藻、舟行藻、曲舟藻、雙縫藻、圓環藻和絲狀綠藻等,也攝食有機碎屑。

產卵場、產卵期

我國沿海斑鰶的產卵場較分散。黃、渤海區的產卵場集中在渤海灣中北部、遼東灣西部、萊州灣、海州灣;其次為乳山近海和黃海北部一帶。東、南海區的各海灣、河口一帶均有產卵場。斑鰶的產卵期較長,各個海區的產卵時間基本一致,從4月上旬至6月下旬,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

產卵環境

斑鰶為廣鹽性,生殖季節喜棲息于海灣和河口一帶的低鹽水域,有時甚至進入淡水。產卵期間的鹽度適應範圍在18.00~25.00‰之間,底層水溫為14.5~18.5℃,水深在7~15m,底質為軟沙質泥。

繁殖規律

1齡達性成熟,雄雌異體,體外受精,懷卵量6.2萬~24.6萬粒。在南海北部的產卵為11月至翌年1月,福建沿海為2~4月。黃海北部和渤海為4~6月;產卵場在水深7~9米、有適量淡水注入的內灣,產卵時水溫14~17度、鹽度26左右。卵內的胚體在水溫20度左右的孵化條件下,從受精時計起48小時後發育為仔魚並脫膜,這時全長3.0~4.5mm;4~5天后進入稚魚期,開始攝食,這時全長5~6mm;45~60天后進入幼魚期,這時全長21~29mm,其外部形態與成魚相似。

開發利用

食用魚類。海洋捕撈對象,自1960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得該魚人工魚苗成功後,已經成為養殖對象,多在池塘單養或與對蝦混養。在養殖條件下,6月投放體長3.4cm的魚種,至10月起捕撈,平均體長14.6cm最大可達17cm,體重105g。

營養成分

斑鰶魚肉中水分、粗蛋白、脂肪、總灰分及非蛋白氮的含量分別為78.17%、17.09%(乾基計87.27%)、3.83%、0.53%和0.10%,與其它4 種體形較大的海水魚魚肉相比(乾基計),斑鰶魚肉粗蛋白含量接近鱈魚和真鯛魚、高於鰹魚和鯡魚,說明斑鰶魚魚肉蛋白質含量十分豐富,是值得重視的蛋白質資源;脂肪含量高於鱈魚、真鯛魚、鰹魚和鯡魚。
斑鰶魚肉蛋白質含量高,含有18 種胺基酸,且賴氨酸含量豐富,是一種值得重視的蛋白質資源;斑鰶魚肉不適合製作魚糜,但卻是製作明膠、生物活性肽、功能食品基料、海鮮調味料的好原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