鰳魚

鰳魚

鰳魚古稱鯗魚,南方稱“曹白魚”,北方喚作“巨羅”,因其盛產季節正值藤蘿開花,故又名藤香。味鮮肉細,營養價值極高,其含蛋白質、脂肪、鈣、鉀、硒均十分豐富;鰳魚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等大有益處。

基本介紹

俗名,體態特徵,繁殖,分布,做法指導,適合人群,食物相剋,

俗名

鱠魚、白鱗魚、白力魚、曹白魚、春魚、鯗魚、網扁、火鱗酋、鱗子魚。

體態特徵

體側扁,背窄,一般體長25~40厘米,體重250~500克、頭部背面通常有2條低的縱行隆起脊。眼大、凸起而明亮,口向上翹成近垂直狀、兩頜、 齶骨及舌上均具細牙。體無側線,全身被銀白色薄圓鱗,腹緣有鋸齒狀棱鱗,頭及體背緣灰褐色,體側為銀白色。背鰭短小始於臀鰭前上方,膀鰭甚小,臀鰭長,其基底長約為背鰭基底長的3倍,尾鰭深叉象燕尾形。 鰳魚一般體長25至40厘米,體側扁,銀白色,腹部有鋸齒狀棱鱗。鰳魚為近海洄游中上層魚類,每逢春季會成群結隊地游到河口沿海產卵,形成“魚汛”,以往在渤海附近有大量分布。鰳魚鮮品中蛋白質含量高達21%,且鱗下脂肪層厚,含大量不飽和脂肪酸,無機鹽含量豐富,營養價值很高。鰳魚在中國漁業史上是最早的捕撈對象之一,捕撈鰳魚已有5000餘年的歷史。
鰳魚鰳魚

繁殖

洄游季節性較強,游泳迅速,對溫度的反應敏感,在水溫低時,它們都在近海水域棲息,當水溫升高則靠近沿岸活動,每逢春、夏季它們成群結隊地游到河口沿海產卵。
由於鰳魚游速很快,漁民說它是“小小鰳魚無肚腸,一夜遊過七爿洋”,因此難以掌握其規律,加上群體小,年漁獲量只有2000噸左右。

分布

分布於中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在中國東海最多。
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西部。

做法指導

獲得後,去內臟等,洗淨鮮用,或加工乾燥備用。
鰳魚肉白質鮮,味似鰣魚,除鮮食外,還可醃製加工成鰳魚鯗,其中以三次精鹽加工的三鮑鰳魚為最佳,是岱山的著名海產品。
[性能]味甘,性平。能開胃暖中,補脾益氣。具有養心安神、健脾益胃、滋補強壯之功效;
治慢性腹瀉,心悸怔忡。
[參考]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B2和煙酸、鈣、磷、鐵等成分。
[用途]用於脾胃虛弱,少食腹瀉;氣血不足,心悸短氣。
[用法]煎湯,蒸食,入菜餚。
[附方]
1,鰳魚湯:鰳魚500g(或乾品250g),煮湯,待魚爛熟時,加生薑、蔥、食鹽調味服食。
本方取鰳魚補脾益氣,開胃暖中,加諸調味品以助暖中開胃作用。用於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便溏腹瀉等。
2,鰳魚參圓湯:鰳魚500g,黨參50g,龍眼肉15g。煎湯服用。亦可將魚肉、藥物同時吃下。
本方取鰳魚益氣補虛,加黨參、龍眼肉益氣養血、寧心。用於氣血不足,心悸短氣等。

適合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適宜體質虛弱、營養不良者、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適宜小兒及產婦食用;
2. 凡患有瘙癢性皮膚病者忌食;患有痛症,紅斑性狼瘡淋巴結核,支氣管炎,哮喘腎炎,癰癤療瘡等疾病之人忌食。

食物相剋

吃魚前後忌喝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