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市城鎮化建設“十二五”發展規劃

大力實施城鎮化戰略是高郵市“十二五”發展的戰略之一,是五個高郵建設的內在要求和重要內容。積極探索和開創符合發展規律、契合揚州實際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有利於更好的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要素合理配置,提高人口素質和人民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城鎮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進步和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促進經濟成長的必要進程和有效手段。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根據《揚州市城鎮化建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結合我市城鎮化建設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郵市城鎮化建設“十二五”發展規劃
  • 性質:規劃
  • 地點:高郵市
  • 內容:城鎮化建設
城市規劃藍圖,發展回顧,鎮域經濟,主要目標,規劃基本思路,規劃推進措施,

城市規劃藍圖

高郵城市定位成為長三角都市圈後花園華東地區知名的生態休閒旅遊度假目的地
高郵城市規劃的基本定位是:運河名城,濱湖游城,智慧綠城。新編高郵市城市總體規劃的年限是到2030年,新的城市規劃控制區範圍為西至高郵湖,北至馬橫公路,南至車邏大渠,東至規劃S215,主要包括高郵街道高郵經濟開發區城南經濟新區馬棚街道龍虬鎮區、車邏鎮區,卸甲鎮龍奔社區,總用地面積212平方公里。
規劃2030年高郵市域常住人口約90萬人,城區人口約38萬人,城市建設用地41.8平方公里。未來城市重點向東、向南發展,基本形成 “三城三區、雙軸雙心”的總體結構(三城指老城、東部新城區、湖西新區新城區,三區指經濟開發區、城南新區、高郵湖西新區,雙軸指海潮路、珠光路公共服務設施軸,雙心指老城中心,東部新城中心)。
城市東部新區(西起鹽河,東至京滬高速公路,北至北澄子河,南至十里尖河),面積15平方公里,重點建設高鐵客運樞紐和站前廣場,大型商業中心,高郵市人民醫院東區分院、實驗國小分部等公共服務設施,集中成片居住社區以及澄子湖公園等。同時,城市向西圍繞高郵湖、大運河的開發利用,著力打造生態旅遊業;向北重點打造省級經濟開發區,壯大我市工業經濟;向南重點打造城南新區,推進創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

發展回顧

“十一五”規劃期間,我市城鎮建設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強城鄉統籌發展,切實提高中心城市發展水平,加快中心集鎮發展步伐,加速全市城鎮化進程,各級政府把城鎮建設作為發展農村生產力和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的重要舉措,作為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根本出路,大力度、高強度推進,收到了明顯效果。“十一五”期間,城鎮人口從27.23萬人增加到36.33萬人,其中城市人口從13.84萬人增加到20.99萬人,小城鎮鎮區人口由13.39萬人增加到15.34萬人,共吸引0.63萬戶農民進鎮安家落戶,城鎮化率從 37%上升到44.3%。城鎮建成區面積從42.13平方公里增加到54.5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從16.8平方公里增加到23平方公里,小城鎮建成區面積由23.33平方公里增加到31.56平方公里。全市農民進鎮建住宅83.2萬平方米,在農村建住宅38.03萬平方米,使全市集鎮人均居住面積達到34.25平方米,農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30.08平方米,城鎮人均綠地面積達到22.2平方米。5年間,全社會城鎮建設總投入191.69億元,其中城市建設投入161.7億元,小城鎮建設投入29.99億元,小城鎮年投資從5.5億元增加到6.8億元。其中三垛鎮臨澤鎮界首鎮菱塘回族鄉四個中心集鎮人口從3.88萬人增加到5.32萬人,集鎮建成區面積從8.15平方公里增加到10.09平方公里,新增農民進鎮4114戶。
發展基本特點
“十一五”期間我市城鎮建設發展的基本特點
1、規劃引領城鎮發展作用明顯體現。編制了《高郵市綜合交通規劃》、《高郵市市域環路產業帶和板塊經濟發展規劃》、《高郵市綠地系統規劃》、《高郵市商業網點規劃》、《高郵市住房建設規劃》、《高郵湖西新區城鎮總體規劃》以及《高郵經濟開發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南經濟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重要小區和地段的控規和景觀規劃。編制完成全市鎮村布局規劃,並分層次進行村莊建設規劃的編制,實現了村鎮規劃全覆蓋。開展了菱塘三垛鎮臨澤鎮3個中心鎮總規和控規的編制工作。在工業布局上,以市經濟開發區、城南經濟新區、揚州菱塘光電科技產業園區及重點工業集中區為載體,按照集約化、集聚化、集群化發展要求,引導重大工業項目向園區集聚,引導優勢特色產業向重點工業集中區集中,以核心企業為龍頭,以重大項目為抓手,推進各類要素整合集聚。在城鎮布局上,以中心城區增長極,以菱塘(菱塘光電科技產業園區)、三垛、臨澤3箇中心鎮為重點的集聚發展的城鎮空間結構。為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推進城鎮化建設繪製了藍圖,提供了保障。
2、中心城市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外延擴大、產業集聚、人口增加,城市建成區面積進一步擴大,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社會公共設施更加齊全,城市品質進一步提升,職中、二中新校園建設、國貿大廈、公安指揮中心、陸宇——中央郡小區、瑞和陽光城小區等城市建設項目成為郵城標誌性建築,特別是2010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強勢推進城鎮化建設,把關注民生、完善功能、提升品位作為新一輪城市建設發展理念,帶領全體建設工作者,克難求進,奮力拚搏,實現了高郵城建新突破,在短短几個月內,按照規劃相繼建設竣工的城市東入口、高郵北澄子河風光帶大淖河風光帶建設、海潮大橋節點、文游台周邊整治等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的新亮點,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小康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3、小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顯著增強。鄉鎮工業集聚度進一步提高,鄉鎮工業集中區得到較大發展,小城鎮人口規模和建成區面積同步擴大,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進一步完善,鄉鎮自來水覆蓋率達100%,城鎮人均道路面積達21.6平方米,鄉鎮文體活動中心達標率達100%,鄉鎮醫療衛生機構達標率過半,環衛設施體系逐步健全,城鎮人居環境進一步提升。
4、村莊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全市農村建成了鎮通村、村通組的道路網路,村部建設得到加強,便民服務設施得到完善,村莊環境進一步改善,農民集中居住建設得到有序推進,新建農民集中居住示範村莊8個(經市政府命名),創建省環境整治試點示範村莊9個,創建省康居示範村2個。
5、統籌城鄉發展思想全面貫徹。中心城市至周邊城鎮道路得到延伸,等級得到提升,中心城市自來水管網逐步向鄉鎮延伸,城市污水處理範圍不斷擴大,城鄉垃圾集中收集處理體系逐步健全,城市公交線路延伸至所有鄉鎮,鎮際公交開始發展。
發展存在的問題
“十一五”期間我市城鎮建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城鎮規模化發展水平不高。2000年,我市鄉鎮曾經較大幅度的撤併,但根據《2003年江蘇省城鎮發展報告》,我市人口5萬人以上的A類鎮和3—5萬人的B類鎮1個都沒有,導致呈現城鎮化進程中“小而散”、“小而全”的發展態勢,城鎮發展規模效應難以體現。城區規劃滯後,設施不配套,環境不最佳化。
二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鎮村規劃銜接不夠。我市鎮村布局規劃已編制完成,並通過審批付諸實施,但在實施過程中存在有建設規劃但土地利用規劃滯後的矛盾,其中有一部分還涉及到基本農田,導致一些新的村莊建設無法實施。
三是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推進困難。因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土地徵用費用等問題,導致村莊建設用地難以調節到位。同時,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滯後,僅靠村集體財力或向建房戶收取遠遠不夠,造成農民進點建房難實現。
四是村莊布局零散。原鎮村布局規劃相對集聚,規劃了872個農民集中居住點,但集聚度仍不高,不能滿足農業規模經營和城鎮化快速推進的要求。

鎮域經濟

在中心市區推動高郵經濟開發區馬棚街道龍虬鎮融合發展,推動城南經濟新區高郵街道車邏鎮卸甲鎮互動發展。在湖西地區開展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推動高郵湖西新區菱塘回族鄉送橋鎮一體化發展。在東部和北部地區強化產業立鎮。三垛鎮、臨澤鎮、菱塘回族鄉加快完善功能,增強承載能力,申報全國重點鎮

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城鄉統籌發展,著力繁榮城鎮經濟,完善城鎮功能,提升城鎮品位,堅持“要素整合、資源節約、人口集聚、四先四後”的原則,提高區域城鎮體系建設的科學化水平,做強做優中心市區,加快建設重點中心鎮,整合提升一般鎮,鼓勵發展農村新型社區,走城鎮化與工業化雙輪驅動、城鄉互促共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二)主要目標
到2015年,全市城鎮規劃體系基本完善,中心市區建立起完善的城鄉一體化的經濟社會發展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城鄉差距逐步縮小,農村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加速推進,初步形成以城帶鄉、以鎮促村、城鄉互動、鎮村聯動的發展格局。
---加快城鎮化進程。逐步形成中心市區中心重點鎮一般鎮農村居民點四級城鄉體系,實現區域有機聯繫、人口相對集聚、資源集約利用。到2015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3%以上,中心城區城鎮化達到70%以上。
---完善基礎設施功能。到2015年覆蓋城鄉的路網、電網、水網、信息網基本形成。中心市區80%行政村通城市公交,城鄉聯網供水普及率達100%,鎮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0%,工業廢水集中處理率達80%,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率達100%,農村網際網路家庭普及率達40%,無害化廁所普及率達90%。
---市級重點鄉鎮建設達標。在不斷完善城鎮功能的同時,注重建設品位的提升,促進小城鎮向建設精緻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市級以上重點鄉鎮小城鎮建設達到“十個一”標準即:一個靚麗的鎮區入口、一個貫通的鎮區路網、一個繁榮的核心街區、一個開放的生態公園、一個多功能的文體中心、一個上檔次的商務賓館、一個高標準的農貿市場、一個精緻的商品房小區、一個科學配套的工業集中區、一個完善的環衛設施體系。
---加快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對農民集中居住點布局進一步調整最佳化,提高集聚度。按初步擬定的189個農民集中居住規劃點的要求,推進集聚建設。

規劃基本思路

(一)推進城鄉規劃布局一體化
1、加快修編完善城鎮規劃體系。把中心市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建設,在完成主城區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的基礎上,加快中心市區城鎮空間布局和土地利用等概念性規劃的編制,重點做好中心市區總體規劃和近期建設用地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工作,重點區域做好城市設計;開展到2030年的新一輪小城鎮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在“十二五”期間全部編制結束;選擇重點村莊編制村莊建設規劃。形成各個規劃層次有機銜接的規劃體系。統籌規劃產業經濟發展,居民點體系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置,人口、資源與環境和諧統一等空間布局。同時,不斷強化各分區規劃和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做到規劃全覆蓋。
2、建立新型城鄉空間架構。科學規劃城鎮空間布局,按照城鄉統籌、布局合理、資源集約、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著力構建“一軸二板塊”的城鎮空間布局。
“一軸”是以淮江公路為發展主軸,高郵城區為發展軸上的主要節點;
“二板塊”安大公路和湖西經濟板塊。菱塘回族鄉、三垛鎮、臨澤鎮為二板塊上的重點中心鎮。從而形成以高郵城區為支撐,以臨澤、三垛、菱塘省市中心鎮為重點,以界首、卸甲鎮漢留鎮送橋鎮4個重點鎮和農村新型社區為基點的較為科學合理的城鎮體系。
形成“中心市區——中心重點鎮——一般鎮”三個城鎮等級,中心市區指城區,規劃人口30萬人;江蘇省、揚州市重點中心鎮3個,分別為三垛、臨澤、菱塘,規劃城鎮人口8~12萬人(其中接收一部分移民人口),其中三垛、臨澤各3~5萬人,菱塘1.5~2萬人(吸引一部分安徽天長縣人口);市級重點鎮4個,分別為界首、卸甲、漢留、送橋,規劃城鎮人口7~10萬人,各1.0~2.5萬人;一般城鎮12個,分別為車邏鎮龍虬鎮馬棚鎮湯莊鎮八橋鎮橫涇鎮周巷鎮甘垛鎮周山鎮司徒鎮郭集鎮天山鎮
中心市區發展布局:根據區域內自然條件差異以及區域社會經濟基礎和濱湖工商、旅遊城市的目標定位,逐步增強中心市區集聚和輻射作用,構建“一體、兩翼、兩片區”的中心市區布局結構。“一體”,即城市核心區,功能定位規劃為城市政治、商貿、文化中心,著力打造“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創新之城、幸福之城”。“兩翼”,即北部的省級經濟開發區和南部的城南經濟新區,經濟開發區突出項目承載功能,在引進大集團、大企業、大項目上不斷取得新突破;城南經濟新區利用高郵鎮、車邏鎮各類資源,重點發展商貿流通和現代加工製造業。“兩片區”,即北部片區和南部片區,北部片區主要依託馬棚、龍虬現有資源,在片區南部預留生活區空間,重點打造高效農業和生態旅遊功能區域;南部片區主要依託車邏、卸甲、八橋等現有資源,重點打造交通樞紐、倉儲物流、集散型市場等新型服務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現代加工製造業。
主城區發展布局: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水鄉特色的濱湖工商、旅遊城市,東方郵都的城市性質,明確主城區發展布局“南北延伸,向東擴展”,南北主要發展產業集聚區,向東發展建設東部新城,加快城區及產業園區的建設速度,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積極發展旅遊服務業及配套產業,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撤縣設市20周年城建項目和“雙十”工程為抓手,加快推進淨土寺塔園林廣場和館驛路商業街的建設,加強古城保護與建設,進行明清一條街及城南、城北歷史街區保護和開發建設,讓老城老得更有魅力,著力打造城市商務大廈、波司登世貿廣場九龍灣城市綜合體等一批標誌性建築,讓新城新得更有活力。加強城市綠化,年增城市綠化面積50萬平方米。
城鎮發展布局:在城鎮布局上,形成以中心市區為增長極,以菱塘、三垛、臨澤3個省、揚州市級重點中心鎮為重點的集聚發展的城鎮空間結構。市級重點鎮加強規劃引導,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其它集鎮,根據自身特點科學發展。
農民集中居住點發展布局:規劃村莊總數為189個,村莊總人口33.1萬人。按照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加速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建設,重點培植20個農民集中居住和環境整治示範村莊。
3、加快產業布局調整。以骨幹公路為軸線,依託產業基礎、城鎮基礎和交通基礎條件,選擇重點發展的經濟園區、工業集中區、中心城鎮和現代高效農業園區,確定其發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以特色產業為突破口構築沿路經濟帶,由點到線,由線及面,逐步擴張,推動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資源聚集,培育壯大優勢企業,帶動特色產業加快集聚,推動我市新一輪追趕跨越發展。重點發展經濟開發區、城南經濟新區、菱塘光電科技產業園區三大園區,加快發展市級以上重點鎮園區建設,分階段有計畫調控發展其餘鄉鎮工業集中區。
4、加快農民集中居住。合理確定農民集中居住點數量、布局、範圍和用地規模,引導村民按規劃、有步驟地轉向主城區、集鎮和集中居住點集中居住。原則上對主城區範圍內零散的農民莊台逐步拆遷並實現集中安置;對交通方便、居民較為集中的農村莊台實施綜合整治,完善路、水、電、垃圾處理等配套設施,改善農民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屬於撤除莊台中需新建、翻建的民房,必須進入集中居住點建設。
5、加強城鄉空間管制。370平方公里中心市區範圍內合理劃定禁建區、限建區和適建區。禁建區是指包括永久性基本農田、高郵湖濕地保護區、江蘇東湖濕地公園京杭大運河清水通道維護區等,規劃面積為219.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9.3%。限建區是指具有生態、文化或景觀價值,適宜作為低強度、低密度開發的特定用途的地區,包括清水潭旅遊度假區、生態防護綠地、發展備用地等,規劃面積為2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7%。
(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
1、加快推進城鄉交通網路建設。構建“一鐵兩水四縱四橫”綜合交通骨幹網路。“一鐵”——啟動連淮揚鎮鐵路開工建設,規劃預留京杭運河港口高郵高鐵站鐵路專用線,規劃新建高郵火車站、高郵汽車客運站,形成公鐵一體化、無縫換乘的現代交通樞紐。“兩水”——完成京杭運河“三改二”掃尾工程,開工建設運東船閘複線工程,完善京杭運河港口碼頭配套設施,啟動高東線航道改造。“四縱”——積極實施京滬高速公路擴容工程,加快推進江蘇S237省道高郵段建設工程,啟動安大公路高郵段一級公路改造工程,規劃建設揚(州)金(湖)公路高郵段。“四橫”——加快推進江蘇S333省道高郵段、八車線建設,規劃建設寧鹽高速公路高郵段,規劃啟動江蘇S332省道高郵段一級公路改造工程。加快通湖東路東延、海潮路東延、珠光南路南延、屏淮路南北延伸等工程建設;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結合農村中心鎮村建設規劃,繼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續建鄉道50公里,村道70公里,改造鄉、村公路危橋700座,實施北澄子河南圩橋和新王橋兩個撤渡建橋項目,形成“對外開放、對內連線、縱橫貫通”的現代化綜合交通路網體系。
2、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施海潮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規模達5.0萬噸/天。城區治污工程污水管網服務範圍包括西部老城區、東部新城區、東北工業園區、東南工業園區四部分。建設污水乾、支管道37.4km和3座污水提升泵站工程。城區雨污分流改造目標為5個,改造面積30萬k㎡。菱塘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達到2萬噸/天,新建三垛、臨澤、界首污水處理廠。
3、加快城鄉電網建設。新建高郵第一座500千伏揚州北變電所,新建220千伏勤王、品詐變電所,新建110千伏騎龍、張軒、觀鶴變電所,擴建110千伏龍虬、高郵、黃渡變電所,逐步減小35千伏變電所供電範圍,至2015年高郵將形成以500千伏電網為電源支撐,220千伏電網為主網架,110千伏電網為主配電網架的供電網路結構,進一步提高供電可靠性,降低網路損耗,滿足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
4、加快農村環境整治。到2015年,80%的村莊環境得到有效整治,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率達100%;中心市區內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空氣環境質量持續穩定在二級標準,噪聲指標控制為晝間小於55分貝、夜間小於45分貝,綠化覆蓋率達到46%,森林覆蓋率達到25%以上。
5、加快城鄉信息化建設。到2015年,形成信息化網路全覆蓋,中心市區內寬頻包年費用實現同網同價,信息化示範村達到50%。
(三)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
強化區域觀念,打破行政區劃界限,統籌規劃城鄉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商貿等公共服務設施布局。

規劃推進措施

(一)在規劃布局上統籌發展,打造全新理念。隨著城鎮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及時調整和修編城鎮總規、控規。“十二五”期間,城市規劃區控規編制達到全覆蓋,各鄉鎮全部編制完成到2030年的小城鎮總體規劃。形成以中心市區為核心,省市中心鎮為重點,市級重點鎮為補充,村鎮為基礎的較為完善的城鎮體系規劃布局,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合理規劃城鎮布局和農民集中居住區,增強相互之間的聯繫和互動。
(二)在設施建設上統籌發展,營造全新空間。加快城鎮功能的提升,把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重點培育發展有利農民就業、適合農民創業的產業,切實提高城鎮的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切實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近三年,每年每個小城鎮新增硬化路面1萬平方米(或硬化率達90%),新增綠化面積2萬平方米(或人均新增3平方米),充分利用小城鎮內的河道、空地,加快綠地、景點、休閒場所的建設。大力推進鎮村垃圾集中處理,加快鄉鎮區域供水和小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交通網路、交通標誌、消防設施、停車場建設,加快小城鎮文化、娛樂、健身場所等公共設施的建設。構築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網路,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務向小城鎮覆蓋、城市的現代文明向小城鎮輻射,進一步增強城鎮的集聚吸納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
(三)在公共服務上統籌發展,構造全新環境。以建設潔淨、有序、生態、文化、特色集鎮為載體,不斷最佳化和提升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品位,結合居住示範區創建,在鎮村道路、污水處理、管線設定、垃圾處理和服務中心等方面配優配齊,完善統一,形成城鄉聯動、多元建設的互動機制,打造一批布局合理、設施配套、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特色鮮明的新型集鎮,同時,在強化個性、彰顯特色上做文章。一是找準城鎮定位,在城鎮功能上不求多、不貪全,實事求是又高瞻遠矚地確定好自己的發展目標和方向;二是抓住得天獨厚的好山、好水、好林、好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傳統做文章,因地制宜地創造自己的文化氛圍和形象特色;三是在營造綠色、清潔、清新的生態環境上給予充分的注意,杜絕引進污染嚴重的產業和落後工業項目,不搞遺憾工程;四是量體裁衣,不盲目照搬一些與小城鎮自身體量、尺度、風格不相稱的東西,促進小城鎮協調發展。
(四)在城鎮經濟上統籌發展,創造全新業態。立足本地區資源條件、環境優勢、人文特色等,繼續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小城鎮二、三產業,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外籍家鄉人士返鄉就業、回鄉就業。培育小城鎮土地市場,開發小城鎮土地潛在價值,增加地方財政收益。加快推進“四集中”、“雙置換”,積極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城鎮社保、宅基地和住房置換城鎮住房,鼓勵在城鎮有穩定就業和住所、自願放棄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真正融入城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