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生活水平)

小康(生活水平)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小康,一個漢語辭彙。拼音讀作xiǎo kāng,小康是指為中國廣大民眾所享有的介於溫飽和富裕之間的比較殷實的一種生活狀態。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康
  • 外文名:Well off
  • 屬於:一種生活水平
  • 最早出現時間西周
  • 釋義:生活比較安定的意思
辭彙簡介,釋義,名片,基本信息,分析,賞析,

辭彙簡介

小康即“中產”,或中等財富(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指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且中等層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較好滿足,但達不到追求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的人;由於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且大部分人的財富是以家庭為單元擁有的,所以小康(或中產)也稱“中產家庭”。
小康(或中產),大多從事腦力勞動,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一般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閒暇,追求生活質量,對其勞動、工作對象一般也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和支配權。同時,他們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識及相應修養。換言之,從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文化地位上看,他們均居於現階段社會的中間水平。
中產階層(或中產階級),是社會穩定的基石;能否形成以中產階層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否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高品質民主的前提條件。中二代,是世界各已開發國家高科技人才的主要來源(中一代,大多為自身的發展而錯過了創新年齡;富二代,大多只圖享受而缺乏進取心)。
中產階層的主要來源:主要是教育和能力發展正常的中產子女(二代或多代),部分接受了良好教育並有較強職業能力的“貧二代”,以及少數“返貧”的“富二代”。
中產階層發展的主要障礙:部分國家的社會制度,阻礙了貧困階層子女的上升通道,使社會階層固化。在中國,城市一胎化的人口政策,嚴重地阻礙了中產家庭的正常發展,已經成為中產階層的最大風險,並使現有的中產階層快速減少(流失)。“非均衡生育”是中國人口問題的根源,採用“均衡生育”是中國最為可行也最為公平的選擇;在已開發國家實現代際均衡的生育率為2.17胎,在開發中國家實現代際均衡的生育率為2.3胎,中國是開發中國家,理想的生育率是2.3胎;因此,實行“鼓勵二胎、充許一胎、徵稅多胎和無胎”的生育政策是最理想的選擇(俄羅斯已經對無胎徵稅),這有利於實現人口調控的“費改稅”,並從根本上減少中國政府的非稅收入,改善政府形象。同時,還有利於形成“普通二胎、中產三胎、少數多胎和少胎”的理想人口結構,有利於增加中產階層的比重,儘快使中國形成橄欖型社會結構

釋義

小康”一詞,古代共有三種解釋。
早在西周時候,小康一詞即已出現。《詩經》上的《大雅·民勞》中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句子。在這裡,小康是生活比較安定的意思。
儒家把比“大同”思想較低級的一種社會稱為小康。《禮記·禮運》上說:“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貴族世襲)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設定)田裡……是謂小康。”這裡描繪的是在夏禹、商湯、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現的盛世。
指家庭經濟比較寬裕。如宋人洪邁所著《夷堅志》卷一就有“(劉)癢……久困於窮,冀以小康”的話。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用小康這個詞,十分形象地描述了未來我國將要出現的廣大人民安居樂業,家庭經濟生活比較富足的喜人景象。(材料摘自《套用寫作》雜誌 2003年第9期 寫作雜談 欄目)

名片

小康,出自明成祖朱棣說過的話:“如得斯民小康,朕之願也”。(《明太宗實錄》卷二十三)

基本信息

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一生做了很多大事,奠定了明朝二百七十年基業。朱棣多次御駕親征漠北,將蒙古納入中國版圖;遣鄭和下西洋,開闢海上絲綢之路;遷都北京;開發南北大運河;編纂歷史巨著“永樂大典”等,每一件都是超越漢武唐王的大事。永樂年間一改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的一窮二白,不愧是民富國強的年代。

分析

明成祖朱棣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閒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征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賞析

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一生做了很多大事,奠定了明朝二百七十年基業。朱棣多次御駕親征漠北,將蒙古納入中國版圖;遣鄭和下西洋,開闢海上絲綢之路;遷都北京;開發南北大運河;編纂歷史巨著“永樂大典”等,每一件都是超越漢武唐宗的大事。永樂年間一改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的一窮二白,不愧是民富國強的年代。
令人稱奇的是,距今六百年前,朱棣是第一個提出“斯民小康,朕方與民同樂”的統治者,永樂皇帝沒有食言,他在位二十多年,勵精圖治,真的使庶民達到了“小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