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規劃綱要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實踐江澤民總書記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圍繞富民強市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全面實施工業強市、外向開拓、科教興市、城市化和可持續發展五大戰略,重點培植資源經濟、特色經濟和民營經濟,深化改革,維護穩定。

第十個五年計畫時期(2001年到2005年),是高郵市“爭先進位、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規劃綱要》,對於我市積極應對國內外發展環境重大變化,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具有重大意義。

相關檔案有《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高郵市“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期評估報告》《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規劃綱要
  • 總體要求:加快建設小康社會
  • 地點:高郵
  • 性質:規劃
  • 規劃時間:2001年到2005年
  • 規劃部門高郵市人民政府
發展基礎,發展環境,指導思想,發展目標,結構調整,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建築業,第三產業,國民經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科技創新,教育發展,城市化建設,社會發展,

發展基礎

1、九五期間,我市組織實施了“三種經濟求突破,各業經濟上台階”的發展戰略,在巨觀經濟環境不太寬鬆的情況下,經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基本上完成了“九五”預期調整目標,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成績顯著,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完成了由溫飽向基本實現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開始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
(1)綜合經濟實力有所增強。2000年地區生產總值56.8億元,年均可比增長9.4%;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819元,年均可比增長9.4%;財政收入2.386億元,年均增長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85億元,年均增長8%。
(2)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2000年全市產業結構預計調整為29∶39∶32。全市糧經面積比例調整為6∶4,多種經營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68.7%;累計完成工業技改項目841項,累計用款達27.3億元,促進工業結構調整、產業優勢形成和工業規模經濟發展壯大;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明顯上升,比1995年提高8個百分點。
(3)經濟體制改革步伐加快。全市個體私營經濟迅速發展,企業改革進入制度創新階段,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經濟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經濟市場化程度有了較大提高,政府管理經濟的方法開始發生變化,全市大市場大流通的格局已具雛形。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新進展。
(4)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九五”期間,我市初步形成市外貿公司、三資企業、自營出口生產企業“三輪齊轉”的外貿經營體制新格局。2000年全市預計外貿自營出口額為2993萬美元,年均增長18.9%;五年累計實現外經營業額177萬美元;“九五”期間共新批三資企業18家,累計實際利用外資750萬美元。新組建了中江高郵公司,市政公司獲國家外經貿部賦予的外經經營權,高郵經濟技術開發區被省政府定為省級開發區。
(5)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九五”期間我市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預計2000年達12.96億元,是1995年的2倍多;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2.16億元,興建了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工程。運河大橋和漫水公路、京滬高速公路高郵段、農電網改造、市鄉光纖聯網工程、市鄉公路黑色化等基礎設施工程相繼竣工,府前街二期改造、文游中路改建、第二自來水廠建設先後實施完工,新華園小區基本建成,較為明顯地改善了支撐經濟發展的硬環境。
(6)“科教興市”戰略穩步推進。全市科技創新步伐明顯加快。2000年高新技術產值12億元,高新技術產值率達12.5%,科技進步對農業和工業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達56%和31%;五年累計完成“星火”和“火炬”項目計畫34項,培育26個省級高新技術產品。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加快了教育現代化工程建設步伐。“九五”期間共改造薄弱學校82所,建成揚州市合格國小25所,揚州市一業幼稚園6年,省級示範實驗園1所,創辦公辦民助學校2所,區劃調整前的周巷鎮天山鎮、伯勤鄉三鄉鎮通過了省教育現代化鄉鎮驗收。全市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2000年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達80%左右,農村青壯年非文盲率達99.5%。
(7)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九五”期間計畫生育率年均99.24%,人口出生率年均8.11‰,人口自然增長率年均1.18‰;高郵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文藝創作成果纍纍,1997年成功舉辦了“’97中國郵文化節”,先後榮獲“全國文化先進市”、“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等稱號,盂城驛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鞏固三級醫療衛生網路,全面推行“以鄉統籌,大病合作”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村辦合作醫療覆蓋率達45.3%,血防和農村中醫工作在全國處於先進水平,農村改水改廁工作取得新進展,自來水普及率達86.4%,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22%,1997年我市建成國家級“愛嬰市”,1999年建成省級首批“初級衛生保健先進市”,基本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全面實現廣播電視光纖聯網,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100%,廣播電視入戶率達9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56%;廣泛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不斷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創建省和揚州市級體育先進鄉鎮16個,成功舉辦了高郵市第二屆體育運動會,承辦了全國武術、毽球、桌球等一批體育比賽。氣象、地礦、防震減災、人防、檔案等其他各項社會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
(8)生態環境有所好轉。“九五”期間建設占用耕地1.047萬畝,通過復墾開發整理土地2.5萬畝,其中新增耕地0.75萬畝;1996年以來,取締和關閉24家污染嚴重的“15小”企業,累計投入治理資金2300多萬元,先後對58個污染源實施了限期治理,全市重點工業污染源基本實現了達標排放,2000年全市工業廢水和工業廢氣排放達標率分別達99.8%和97.4%。
(9)人民生活有較大改善。預計2000年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年工資達7073元,年均增長7.7%;農民人均純收入3310元,年均增長7%。住房條件有較大改善,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1995年的18.46平方米,預計增加到2000年的22.1平方米,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000年預計達32.11億元,年均增長19.6%。
2、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發展速度呈逐年放慢趨勢,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與原“九五”計畫相比差距較大,與調整計畫相比也有一定缺口;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較為突出,尤其是工業經濟結構不盡合理,運行質態急待改善;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能力還遠不能適應國內外市場競爭的要求;受工業經濟不景氣影響,地方稅源不豐,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2000年僅為4.2%,加之財政剛性支出增加,財政負債較高,赤字擴大,財政收支難以平衡;外貿出口結構不優,出口產品檔次和利用外資水平較低,三資企業發展不快,勞務輸出難度較大,經濟外向度不高;消費品市場疲軟,受城鄉居民收入預期不佳、支出分流因素增多和物價持續低迷的影響,居民即期消費欲望不強,城鄉消費品市場需求不旺;農業增產不增收一直困擾著農業的發展,農民增收渠道不寬,增收難度加大;城市化發展還相當滯後;社會保障覆蓋率低,負擔沉重,欠繳較多,隨著下崗職工的增加,社會就業和再就業難度加大,部分低收入家庭生活還相當困難,社會保障體系尚待健全。所有這些問題,在“十五”期間必須用改革和發展的辦法,採取行之有效的針對性性措施,認真加以解決,保證我市經濟持續發展,社會不斷進步。

發展環境

展望21世紀初,國際環境將會發生明顯變化。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間產業轉移步伐將不斷加快,已開發國家為提高國際競爭力,加速推動本國的一般產業包括部分資本密集型、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向開發中國家轉移;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為主導的新科技革命突飛猛進,對經濟發展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隨著國際競爭加劇和中國加快發展,世界已開發國家將會進一步看好中國市場。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臨近和西部大開發的組織實施,國內巨觀經濟環境也將會發生深刻的變化。“十五”期間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並加快推進現代化的新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臻完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力度加大,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更為加強,國內市場供求關係將會進一步發生重大變化,買方市場將成為經濟生活中的常態,經濟發展制約因素也由供給約束轉向市場約束,人才、資金、技術和市場競爭愈演愈烈;國家巨觀政策的基本走向仍將是繼續擴大內需,實行鼓勵適度消費的政策,全國的產業升級、信息化和城市化進程普遍加快,經濟進入加速發展階段,經濟成長質量明顯提高;中心城市對區域經濟的拉動和輻射功能明顯增強,長江三角洲城區將會呈現一體化發展的態勢。隨著京滬高速公路的全線貫通,城市大外環建設的啟動,城市發展框架的形成,城市化發展水平的提高,只要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努力使外向型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成為經濟快速增長的兩股重要推動力量,我市經濟發展水平在現有的基礎上就會有一個較大幅度的提高。所有這些變化,為我市培植經濟新優勢,拓寬發展新空間,主動接受中心城市輻射和拉動,既提供了有利的機遇,又提出了相當高的發展要求。這標誌著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在“十五”期間將進入全面擺脫困境,加快建設小康社會,並為邁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的極其重要的歷史轉折關頭。

指導思想

1、“十五”期間我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總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實踐江總書記提出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圍繞富民強市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堅持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推進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全面實施工業強市、外向開拓、科教興市、城市化和可持續發展五大戰略,重點培植資源經濟、特色經濟和民營經濟,深化改革,維護穩定,著力加強政府巨觀調控能力,實現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發展目標

“十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1)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預期年平均增長10%左右;財政收入預期年均增長10%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期年平均增長10%左右;外貿自營出口額預期年平均增長20-22%,實際利用外資五年累計數預期是“九五”累計數的4-5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預期年平均增長12%。
(2)產業結構逐步最佳化。著力提升工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增加其對GDP增長的貢獻份額,三次產業結構由“九五”期末的29∶39∶32,預期調整到23∶42∶35。
(3)企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著力培植一批對全市經濟有影響的重點企業,五年累計預期完成工業技改投入40億元左右,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25%,新產品產值率達25%,技術進步對農業、工業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達60%和45%。
(4)城市化水平明顯提高。拓寬城市發展空間,完善城市功能,開發城區西部旅遊資源,逐步把高郵建成具有水鄉古城特色,郵文化傳統,工商業和高郵旅遊業並重的濱湖文化旅遊城市。2005年預期城市化水平超過40%,力爭達45%。
(5)人民生活比較寬裕。預期2005年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年工資達9000元,年均增長5%;農民年人均純收入4220元,年均增長5%。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城鎮人均居住面積超過10平方米,力爭達15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25平方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
(6)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預期到2005年全市人口控制在84萬人以內,國小入學率、國中入學率、國中鞏固率、國中畢業率分別達100%、98%、98%的98%,農村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達9年。全市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環境噪聲質量按功能區達標,建成生態示範市。到“十五”期末,預期列入總量控制的主要污染物在2000年的基礎上再削減10%。
2010年遠景目標:到2010年,預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超過揚州市平均水平,三次產業結構呈現“三二一”發展格局,人民過上比較富裕的小康生活。城市化水平超過50%,實現城市規模與功能同步提升的發展目標,把高郵逐步建成融入南京都市經濟圈以及揚州特大組團城市圈的中等城市。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中後期,力爭初步實現現代化。

結構調整

農業經濟

1、“十五”期間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目標,依靠農業科技進步,最佳化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建立品牌農業、高效農業和創匯農業發展體系。以小城鎮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十五”期間農業增加值預期年平均增長5-5.9%。
2、最佳化種植業布局。在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發展棉花生產,恢復蠶桑種植面積,擴大油菜、飼料、蔬菜、花卉、苗木、牧草等效益較好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糧經面積比例逐步調整到4∶6左右。
3、大力發展以水禽、食草畜禽和水產為重點的多種經營生產。積極發展高郵麻鴨,大力發展揚州鵝、山羊和奶牛,適當發展特種畜禽,著力開發以水生植物、水禽飼養、水產養殖和水上旅遊農業為內容的“四水”農業,利用低洼田塊,大力發展提水養殖利用湖泊和盪灘等水面資源,大力發展三圍養殖。多種經營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逐步調整到80%。
4、更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提高農產品品質與市場競爭力。狠抓“知識、品種、技術”農業三大更新工程,積極調整農業品種結構,大力發展名特優新奇品種,重點建立和擴大兩系制種、高郵鴨選育、揚州鵝、三元雜交豬以及以羅氏沼蝦苗為代表的水產苗種等一批農業優良苗種繁育生產基地。加快高郵鴨的研究與開發,提高雙黃蛋產蛋率,鞏固和提高高郵鴨的品牌優勢。大力推廣和普及種養業實用新技術,從品種、技術和管理三個方面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堅持以農業試驗示範為手段,推廣和擴大一批高科技、生態保護和觀光旅遊農業等示範園區的建設。
5、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按照“四有六自”的基本原則,圍繞“四好一創”的具體要求,抓好一批融技術指導、商品流通、深度加工和利潤二次分配於一體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示範工程建設,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逐步規範合作聯社、專業合作社和協會的運作,使之成為農民進入市場的有效載體,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發展壯大糧油、棉紗布、繭絲綢服、畜禽和水產品加工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開展農產品分等分級、初步加工、精深加工、註冊商標、包裝上市等一系列產後服務,形成高郵名牌優勢產品,延長和增粗農業產業鏈條,按照“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原則,加強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及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與農戶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實現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經營。逐步形成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以農業生產基地為依託,以科技和品種創新為動力,以農民經紀人隊伍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紐帶的初具農業現代化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到“十五”期末,預期我市糧油加工龍頭企業形成10億元規模,鴨業、繭絲綢分別形成5億元規模,鵝業和蔬菜加工企業分別形成億元規模。建成東北部優質糧油、南部蠶桑、東部棉花、沿運蔬菜、花卉和苗木以及高郵鴨業、鵝業、水產等具有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七大特色農業生產基地,預期基本形成10萬噸優質水稻、2.5萬噸油菜籽、5萬擔蠶繭、15萬擔棉花、500萬隻高郵鴨、400萬隻鵝和13萬噸水產的生產能力。

工業經濟

1、“十五”期間要把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放在整個經濟工作的首位,以穩定傳統工業,發展新興工業,拓展加工工業為策略,加快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培植重點企業和優勢行業步伐,推進工業民營化、農業工業化、產品特色化、企業規模化,擴張總量與提高質態相結合,充分發揮工業經濟的支撐作用。“十五”期間預期實現工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長11.4-11.9%。
2、著力培植工業規模經濟。以優勢企業為龍頭,產品為聯結,資產為紐帶組建企業集團,做大做強骨幹企業,增強聯手抗禦風浪的能力;對專業化程度較高、有一定競爭能力的企業要積極創造條件,掛靠大型企業,藉助知名品牌,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在掛靠聯合中發展壯大自己。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從發揮我市勞動力和農副產品等資源優勢入手,大力發展畜禽、水產、食品深度加工,提升紡織、繭絲綢服、箱包鞋帽等產品檔次。
3、著力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高傳統產業。對產品有市場,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又能適應入世要求的傳統產業,要運用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進行改造,加快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和高效節能技術,實施製造業信息化示範工程,重點培育CAD、CIMS示範企業,進一步推動我市製造業技術進步。對有發展前途的一批傳統產業加大技改投入,不斷提高技術裝備水平,使之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國際技術裝備水平。
4、著力培植一批支撐我市工業經濟發展的重點行業,它們的發展重點、方向和目標分別是:
(1)食品加工行業。按照“創特色、樹品牌、高檔次、集約化”的要求,形成以米、面、油基礎原料加工為龍頭,以蛋品加工為中堅的種養加食品一條龍發展新格局。大力發展休閒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開發調和油、珠光米系列產品、納豆休閒保健食品、麥胚芽油和水磨糯米粉系列產品以及馬蹄爽、蔬菜汁等綠色保健飲料產品。“十五”期間,該行業預期完成重點技改投資2億元。以珠光食品有限公司和高特麵粉有限公司為核心組建江蘇珠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爭取辦成上市公司。
(2)電線電纜行業。穩定發展中、高壓交聯電纜,大力開發消防、汽車、油井探測、信息、深海系列等特種專用電纜,有選擇地開發高壓電纜附屬檔案等前瞻性產品。“十五”期間,該行業預期完成重點技改投資3億元。
(3)電子原器件及新型電光源行業。該行業是我市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基礎元器件由為傳統電子產品配套向為數位化、信息化產品配套方向發展,主攻元器件、電聲器件兩大門類產品,大力發展電極箔生產,努力把高郵建成全國最大的低壓電極箔生產基地。重點發展小型超小型箔式無感電容器,開發陶瓷電容器,完善電磁式報警發聲器系列產品。新型電光源工業,重點發展綠色照明光源新材料及各種螢光燈、節能燈和其他綠色照明燈。“十五”期間,該行業重點搞好升達集團宏遠工業園建設,預期完成技改投資1.5億元。
(4)精細化工及醫藥行業。精細化工重點開發和改造新型“綠色”染料,繼續大力發展各種型號的螢光增白劑,研究開發各種染料、醫藥、化工中間體,搞好克利西丁系列化產品的開發和延伸;醫藥及生物化工重點開發現代生物工程技術藥物,開發新型酶製劑、抗生素、現代中藥製劑等新品。“十五”期間,該行業預期完成重點技改投資3億元。
(5)機車(汽車)行業。立足於存量資產盤活,進一步開發生產機車蝶剎、操縱系統、電子點火總成、發動機箱體等關鍵零部件,擴大雙缸機車發動機的生產批量,開發生產新型機車發動機及適應不同消費層次和消費水平的整車。尤其要打出高郵自己的品牌,打開市場銷路,提高市場份額。在發展我市機車行業的同時,要力爭跳出機車行業,利用現有優勢,逐步向汽車零部件嫁接和延伸,做好非摩產品開發文章。“十五”期間,該行業預期完成重點技改投資4億元。
(6)機械行業。重點突出通用機械、農業機械、環保設備、水利防滲設備、電機、電動工具和基礎件的開發與生產。“十五”期間,該行業預期完成技改投資2.5億元。
(7)紡織及箱包鞋行業。重點解決我市紡織及箱包鞋行業生產體系單一的狀況,建立融市場調研、新品研製和開發、產品生產、市場行銷的科技和生產新體系。著力開發高支紗、紡織面料及以旅遊、輕便為主的各類箱包鞋新品。“十五”期間,該行業預期完成重點技改投資1億元。

建築業

開拓建築業市場,加快建築業結構調整。鞏固發展老市場,不斷開闢新市場,把我市建築業打入西部地區。進一步最佳化建築業結構,從以土建為主的傳統建築產業結構,不斷向土建、基礎工程、設備安裝、裝飾裝璜、路橋工程、市政工程多頭並進的新型建築產業結構轉變,努力培植建築業規模龍頭企業,形成一批智力密集、技術先進、裝備精良的現代化專業工程承包公司和綜合開發公司。“十五”期間,預期培育5億元以上的企業2個,2億元以上的企業5個,億元企業8個,5000萬元企業10個,力爭使土建企業控制在70%,建築裝飾裝璜企業達20%,其他企業達10%,五年累計竣工面積預期達1590萬平方米。“十五”期間預期實現建築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長12.1-13.9%,計畫完成施工面積58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400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1、在繼續發展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和金融服務等傳統行業的同時,以市場體系建設和旅遊業為龍頭,大力發展房地產、商貿流通、中介服務和社區服務等第三產業。“十五”期間預期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3-13.3%。
2、加快市場體系建設步伐。鞏固農貿市場,規範要素市場,培育專業市場,形成較為健全的市場體系。積極培育禽蛋、水產品、糧棉絲、茨菇等一批農副產品專業市場,利用京滬高速公路全線貫通的便利交通條件,發展路橋經濟,新建大型農副產品綜合交易市場,力爭形成具有較大規模的農副產品集散地。建立機車零配件、農機配件、砂石、鋼材、郵品等一批專業市場,發展和壯大商務、人才、勞力、資金、房地產、技術、信息、產權等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在培育有形市場的同時,要注重向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網路市場方向發展。
3、大力發展旅遊業。發揮我市歷史文化名城、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的優勢,實施大旅遊戰略,加大高郵旅遊的宣傳與推銷力度,積極開發大運河兩岸及高郵湖旅遊資源,興建高郵湖風景區,開發郵文化資源,新建郵品市場,建設完善江蘇東湖濕地公園農林生態旅遊度假景區,開發建設旅遊商品一條街,把高郵建設成為融觀光、休閒、娛樂、度假、美食、文化、健身、商務於一體,獨具生態休閒特色的文化旅遊城市。
4、積極發展金融保險業。強化人民銀行“視窗指導”功能,加強金融安全區建設,合理調整各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加快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步伐,爭取國內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運用多種手段籌集資金,改善信貸結構,加大信貸有效投入。加快金融電子化建設步伐,提高金融服務效率。規範商業保險行為,增強保險對經濟的補償作用。到2005年,預期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5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40億元,保險機構實現保費0.96億元。
5、穩步發展房地產業。進一步完善新華園、煙雨園等一批住宅小區配套建設,推廣實施小區物業管理,把住宅小區與舊城改造有機地結合起來,規範和完善住房二級市場。
6、全面發展農村第三產業。以小城鎮建設為抓手,活躍農村第三產業。加大農村住宅開發力度,形成初具農村現代化的新型集鎮;圍繞資源與產業優勢,抓好一批農村專業市場建設;建立健全農業服務體系,發展為農服務企業,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圍繞“一村一色”、“一組一品”,大力發展三產專業村、專業組,著力培植農村三產經營大戶;積極引導農民和外商進鎮投資興辦實業,大力發展商貿、流通等第三產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逐步改變農村經濟二元結構。

國民經濟

1、按照“統籌規劃,國家主導;統一標準,聯合建設;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指導方針,加快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培育和發展電信、市場信息、計算機套用和軟體開發等信息服務業,積極推廣信息套用技術,帶動和促進工業化乃至全社會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提高信息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比重。到“十五”期末信息服務業增加值預期達5億元。
2、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公用信息通信網、接入網以及電信、廣電、計算機等業務網路建設步伐,擴建主幹通信平台,新建特快查詢、收投網路、郵儲監控等郵政多媒體查詢系統以及郵件處理、郵政檔案標準系統,建成一個覆蓋全市的以光纖為主的高速互聯通信網路,到2005年客戶光纖接入覆蓋率達90%,市話、農話普及率分別達到40%和20%,廣播電視網向數位化方向發展,城鎮居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達20%左右。
3、建設骨幹套用系統工程。開發各類實用資料庫,發展信息諮詢和廣告服務業。建設政府部門、社會公眾、工業、農業和科技、信息及金融計算機套用等一批骨幹套用信息系統工程,形成一批實用資料庫和行業信息系統,加快政府與企業上網步伐,重點開發和建設黨政機關辦公和管理信息系統、國民經濟巨觀信息資料庫以及招商項目庫,推進企業行銷、設計製造和內部管理信息化,在2005年前政府上網率達100%,企業上網率達80%,其中500萬元以上的列統企業上網率達100%,中國小上網率力爭達80%以上。

深化改革

1、最佳化所有制結構。從戰略上調整公有經濟布局。對公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促進公有資本主要投向新興產業、基礎產業和公益事業,公有資本在一般競爭性行業中通過多種形式逐年基本退出。放手發展混合型經濟。積極為各種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提倡國有、集體、個私、外資和內部職工相互參股,鼓勵有實力的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收購、兼併國有企業,支持市內企業加入外地大公司、大集團,實行跨地區合作,歡迎市外優勢企業收購、兼併、租賃市內企業,促使公有資產向優秀企業家集中、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資金向優勢產品集中。促進資本結構最佳化,使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為我市經濟和一般競爭行業的主幹力量。
2、積極引導個體私營經濟健康發展。按照“放心、放膽、放手、放開、放寬、放活”的六放要求,在稅務徵收、利用外資、土地使用、工商管理、勞動用工、社會保障、風險擔保、銀行信貸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放寬從業範圍,拓寬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支持個體私營企業組建集團,鼓勵發展特色個體私營經濟小區和商業街,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向高科技產業、第三產業、外資骨幹項目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等領域延伸發展,培植各種類型的規模個私企業。到2005年預期從業人數達7萬人左右,個體工商戶達3萬戶左右,私營企業達1360戶左右,培育私營企業集團4家,扶持創辦高科技企業1-2家。
3、建立健全現代企業運行制度。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實現企業產權主體多元化。到2005年,力爭組建規範化有限責任公司40家,股份有限公司2家。在農業高科技、旅遊等領域積極創造條件,加大規模企業培植力度,促使重點骨幹企業形成產品核心技術競爭優勢、品牌競爭優勢和效益競爭優勢,爭取1至2家企業在“十五”期間辦成上市公司,實現股票上市,開拓資本運營市場。進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企業人事制度改革、幹部管理體制改革和分配製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完善技術要素入股政策,加大技術要素分配力度,充分調整和發揮各類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4、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在努力培植地方稅源的同時,建立以稅收為基礎收入,加上少量必要規費的政府收入體系,完善現行稅制,加快稅費改革,完善征管及稽查體系,強化納稅意識,努力提高效益型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增加地方可用財力。建立公共財政框架,財政資金逐步退出競爭性經營領域,不斷提高財政對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科教文衛、環境保護等需要的保障能力。
5、建立廉潔高效精幹的政府機構。理順政企關係,強化依法行政,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政企分開,減少政府對資源配置和企業發展的直接干預,強化政府的巨觀調控、社會管理和行業監督等職能,增強綜合經濟管理部門規劃、政策制定和產業導向等功能。改革政府審批制度,規範和簡化項目審批程式,形成“小政府、大社會”的格局,為市場經濟發展營造一個公開、公平的競爭環境和良好的運營環境。

擴大開放

1、“十五”期間,要搶抓入世機遇和西部大開發良機,增強“市外即外”的開放意識,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和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建立健全程式公開、管理規範、操作透明的外貿服務體系,從整體上提高我市經濟對外開放度和對外開放水平。
2、積極發展對外貿易。發揮我市紡織、箱包鞋和機電產品的優勢,貫徹“以質取勝”戰略,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將機電業作為今後出口主導產業群,力爭與跨國公司合作,辦成一批機電出口企業,發展高附加值的外商投資創匯農業項目和綠色食品加工項目。推行出口代理制,增強自營出口能力,努力培植自營出口大戶,壯大獲權企業隊伍。鞏固日本、香港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現有傳統主體貿易市場,開拓歐美、南美和南非等新興外貿市場和周邊國家市場。到2005年預期培植出口創匯百萬美元以上的品種20個,其中400萬美元以上的品種10個,1000萬美元以上的品種4個,獲自營出口權的企業達80家,機電產品與工業品出口比重比“九五”期間提高5個百分點。2005年預期自營出口額達8000萬美元。
3、實現利用外資新突破。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最佳化基礎環境、政策環境、法制環境,以靈活的政策、優良的服務和高效的運作機制,吸引外商來郵投資,拓展外資利用空間,擴大利用外資規模,力爭在城市基礎建設上取得新突破,形成多行業、多領域利用外資的新格局。同時,向國內外的一些大公司、大集團招商,力爭在與國際知名大集團合資、合作方面取得突破。2005年預期實際利用外資800萬美元以上,“十五”期間累計實際利用外資力爭達3500萬美元。
4、大力發展對外經營。一是鼓勵產業輸出。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創辦企業,發展境外加工貿易和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拓展海外產銷網路,逐步增加勞務輸出。到2005年預期實現外經營業額150萬美元左右,外派勞務250人左右。二是進一步加強國內經濟技術合作。加強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各城市的經濟協作和聯合,主動接受上海等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輻射和產業轉移,吸引大公司、大集團和上市公司來郵投資或收購企業。呼應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以拳頭產品打入西部市場,在西部投資辦廠,創辦獨資或合資企業,開發西部資源,改造西部企業,支持我市優勢產品、技術和產業逐步向西部滲透,延伸我市經濟尤其是工業經濟發展的新空間。
5、突出抓好我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設。以強化開發區管理功能為目標,擴大開發區規模,加大硬體投入,完善道路建設,新建垃圾中轉站、農貿市場、商貿中心、學校、社區醫院等社會服務設施,改善投資環境,落實優惠政策。著力開發工業項目,吸引外商創辦獨資和高新技術企業。到2005年,力爭新引進工業項目不少於15個,進區工業企業總數不少於40家,投資總額達1.5億元,其中利用外資不少於40%,預期全區經濟總量達16億元,努力把開發區辦成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的先行區、高質量外向型經濟的示範區和技術創新的主要基地。

科技創新

1、加快以企業為主體的科學技術創新步伐。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組織實施製造業信息化示範工程和傳統企業技術更新工程。積極發展一批高新技術產品或新興產業,初步建立起機電一體化、信息工程和信息製造業、新材料、生物工程與新醫藥四大高新技術產業體系。重點發展自動化機械及設備、現代通訊設備、新型金屬和非金屬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複合材料和微電子專用材料等;圍繞農業動植物基因工程、發酵工程,開發生物工程與新醫藥領域中的產品。“十五”期間全市培育電(光)纜、精細化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品群,每年組織實施一批省級以上科技計畫項目,開發各類新產品100個,其中省級以上20-30個。五年累計培育20家高新技術企業,建立1個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園區。
2、建立和完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政策導向機制。鼓勵技術人員領辦和創辦民營中小型科技企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相結合技術創新體系,創立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民資投入為補充的多渠道科技投入體系,建立“高郵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風險基金”,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確保我市科技三項費用的增幅高於財政實際支出的增長幅度。“十五”期間力爭成立10個市級工程技術中心。

教育發展

1、積極推進現代化教育工程。鞏固基礎教育,提高兩基水平,實現“無青壯年文盲市”的目標;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提高重點學校和中心校的施教面;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勞動者預備制教育和繼續教育。“十五”期末,全市要有一部分鄉鎮和學校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2、最佳化和調整教育結構和教育布局。“十五”期末,全市國小教育單位不超過200個,城區國小和鄉鎮中心國小均達4軌以上,村完小達2軌以上,每鄉鎮設1-2所國中,加快高郵中學等重點學校搬遷和擴建工程,辦好贊化中學和蓓蕾國小,努力把高郵市中學建成國家級示範高中,把市一中創建成省重點中學。積極發展電大、函大、職大等高等教育事業,把市職業教育中心辦成省級職教中心,在此基礎上組建高郵市職業技術教育集團。
3、深化教育體制和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繼續完善基礎教育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和多元化辦學體制,進一步實行農村與城市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教育教學改革步伐,全面實行素質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加快培養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多元化教育投資體制。
4、人才培養。實施人才資源開發戰略。培養具有高度競爭能力的人才和智力,尤其要培養一批具有現代企業經營思想和經營能力的高素質的企業家或經營者,構築我市新世紀人才工程,更好地駕馭未來市場競爭的主動權,促進我市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在人才培養上要做到“四個結合”:擴大總量與提高質量相結合,加強現有人才隊伍建設與引進人才相結合,引進人才與引進智力相結合,調整結構與激勵挖潛相結合。制定吸納優秀人才的優惠政策,營造優秀人才健康成長、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到2005年,全市具有中專以上學歷或初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預期達2.3萬人,占總人口的2.7%。

城市化建設

加快城市化進程
1、最佳化城鎮布局。“十五”期間,圍繞城市現代化、鄉村城市化、城市一體化發展的總體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加強集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政策,加快推進城市化發展步伐,逐步形成層次分明、布局合理的“高郵城區-中心鎮-一般鄉鎮”的市域城鎮新體系,構築“單中心、分組團(片)、三葉式”高郵城市發展新格局。把城市劃分成“兩區三片”,即新城區、老城區和北片、東片、南片,以文游中路與海潮路交叉口廣場為城市中心,在三個片分別規劃片區中心。到2005年,城市建設用地達13.6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6平方米,城市綠地率達24%,市區城市人口達16萬人,市域城鎮人口達34萬人。
2、加強城區市政建設。搞好城市規劃修訂完善工作,制定城區發展規劃,進一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開發西部旅遊資源,實施以道路建設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工程,大力推進高郵湖風景區開發,塑造現代化城市形象,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城市運營率和人居舒適度。利用高速公路和信息高速公路等現代化交通通訊手段,縮短與上海等大中城市的時空距離,接受經濟輻射和拉動,把高郵經濟納入中心城市輻射圈。
3、加強中心小城鎮建設。按照“八個一”的要求,加強菱塘、界首、三垛、臨澤、卸甲等省市重點中心鄉鎮的集鎮規劃和建設,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引導農村人口向小城鎮有序流動,加大住宅、集鎮配套和基礎設施建設,興建農民商貿街,吸引農民進鎮經商興辦實業,增強小城鎮綜合經濟實力,提高為農村經濟及農民生活綜合服務水平,增強中心小城鎮帶動周圍鄉鎮發展的功能和輻射作用。
城市化項目建設
1、“十五”期間要把項目建設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抓手,加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力度,特別要加大工業投入,新建、改建和擴建一批重點工業項目,增強工業經濟乃至全市經濟發展動力。積極尋找項目源,提高投資在經濟成長中的拉動作用,建立健全項目庫體系和管理制度,認真開展項目前期調研、論證、評估和可研工作,篩選出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市場發展前途、科技含量高、拉動性強、經濟效益好的項目擠進國家和省市項目籠子,多渠道爭取和籌措項目資金,形成上級政策資金、金融機構貸款、外資、民資等多元化投融資體系,確保項目建一個、成一個,發揮預期效益。在引進項目資金上,堅持採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辦法,組織大型招商活動與小股、多批、經常性地開展小型務實招商相結合,開展委託、代理和網上等形式多樣的招商活動,加強高郵駐外辦事機構建設,使之成為吸引外資的重要視窗。經調研、論證、初步篩選出一批支撐我市未來五年經濟發展的、涉及三次產業的基礎設施的重大儲備項目,計畫總投資68億元左右,其中14大類工業重點項目計畫投資25億元,4大類農業重點項目計畫投資8億元,3大類第三產業項目計畫投資3億元,4大類基礎設施項目計畫投資32億元。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建設要以京滬高速公路為中心,抓好“四縱五橫”市域公路網建設,重點抓好高興東公路改建、郵儀公路改建、揚八線建設、城區東外環公路建設、屏淮路建設、高郵運河二橋建設、市內公路危橋改造、鄉村公路改建以及主要內河航道整治改造等一批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利建設要積極組織實施流域性工程、城市防洪工程、灌排骨幹工程、面上農水工程、節水灌溉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設,重點抓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國家南水北調高郵段水利工程、市屬骨幹河道疏浚整治、城區引排水河道拓浚整治、丘陵山區小流域治理等一批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到“十五”期末,淮河入江水道按行洪1.2萬秒立米、高郵湖水位9.5米防洪全面達標,里下河城區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高郵城區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節水灌溉控制面積力爭達5萬公頃以上;能源建設要繼續抓好城鄉電網改造,完善城鄉供配電系統,重點抓好湖西、卸甲鎮周山鎮、南郊等變電所建設,改造三垛鎮臨澤鎮界首鎮高低壓線路,新架35KV聯絡線7條,高郵城區電網10KV出線新增12條,搞好城區管道液化氣工程建設,到2005年城市生活燃氣普及率達80%,加快秸桿氣化和太陽能等新型能源的開發利用;郵電通信建設要重點抓好郵政大樓、電信擴容、雙向有線電視網改造、市鄉光纜網工程及電信寬頻光纜到村工程等一批郵電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環保建設要重點抓好市區生活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工程建設。

社會發展

1、計畫生育。貫徹計畫生育基本國策,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人口與計畫生育,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決定》,鞏固計畫生育示範市的成果,繼續在全國、全省保持先進水平。加大流動人口的計生管理力度,落實企業法人代表計生工作目標責任制,使育齡女人人享有良好的避孕節育全程服務和生育保健服務,不斷提高育齡婦女的素質和健康水平。城區實現計生屬地管理,納入社區服務範圍,鄉鎮服務站要求全部達甲級標準。“十五”期末,全市總人口控制在84萬人左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5‰以內,計畫生育率年均在98%以上,出生嬰兒性別比保持在正常值範圍。
2、土地管理。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擴大土地有償使用範圍,抓好土地資產管理,嚴格實行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的高度壟斷。尤其是城市和小城鎮建設用地必須由政府統一規劃、徵用、開發、供地和管理,逐步建立起國有土地儲備、收購、開發運行機制,到2005年新增建設用地不超過1萬畝,其中新占耕地不超過0.5萬畝。貫徹執行國家《土地管理法》,依法保護耕地,進一步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措施,加大土地復墾力度,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到2005年開發復墾整理土地10.9萬畝,淨增耕地0.6萬畝,耕地總面積保持在120萬畝左右。
3、資源開發。利用淮河入海通道建設之機,在處理好開發與行洪矛盾的前提下,圍繞發展水產、水禽、水生植物和水上旅遊觀光農業,研究制訂高郵湖生態保護與開發利用長期規劃,待時機成熟後分步實施,充分挖掘高郵湖發展潛力,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提高其生態和經濟綜合效益,努力促進高郵湖開發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