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高郵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高郵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和2238年建城史,是一座悠久歷史文化名城。高郵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被中國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民歌之鄉”稱號。通過文化部複查,繼續保持全國文化先進縣榮譽稱號。徐平羽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

高郵文化現有世界遺產1處,文物保護單位9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盂城驛龍虬莊遺址高郵當鋪高郵明清運河故道鎮國寺塔平津堰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3處。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9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項,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項,高郵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2項。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使高郵成為世界遺產城市(高郵是大運河沿線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遺存的城市,在大運河沿線58處遺產點中,高郵有3處。2015年7月高郵菱塘清真寺列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的遺產點

根據《揚州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結合我市文化事業、產業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劃。

十一五回顧,發展政策,基礎設施,文化活動,文藝精品,文物保護,非遺保護,文化產業,體制改革,十二五預測,文化建設,物質基礎,文化資源優勢,精神文化,發展規劃,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主要任務,文化產業,文物,非物遺產傳承,文藝創作,民眾文化,重點項目,保障措施,

十一五回顧

十一五期間,高郵文化工作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踐行科學發展觀,在上級部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建設高郵文化”為總體目標,精心組織,狠抓落實,在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豐富民眾文化生活、繁榮藝術創作,加強文化市場管理,開展文物保護和利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新的進步,全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穩步向前發展。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被中國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民歌之鄉”稱號。通過文化部複查,繼續保持全國文化先進縣榮譽稱號。

發展政策

文化發展政策提到新高度。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成立了文化高郵建設領導小組,召開了全市文化工作大會,出台了《關於加強文化高郵建設的意見》、《高郵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08年—2012年)》,專門設立了文化發展基金。市委、市政府專門設立“秦少游文化獎章”,授予德藝雙馨的文藝工作者,以此調動全市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全市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基礎設施

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突破。加大文化建設投入,組織實施了一批重點文化設施建設項目。郵都文化廣場建成並投入使用,文化館、圖書館成功創成國家一級館,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和鄉鎮基層點建設全面完成,鄉鎮文化站完成省級文化站達標建設,全市村級文化室(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

文化活動

民眾文化活動呈現新亮點。承辦中國郵文化節中國雙黃鴨蛋節等重大節慶活動。舉辦藝術節、讀書節、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活動和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民眾歌詠大會等民眾文化活動。以“珠湖之波”賽歌會、“周末大舞台”、“秦郵文化講壇”等品牌文化活動,帶動城鄉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指導全市業餘文化團隊開展各種文藝活動。文化活動有特色、有創新、民眾參與性強。

文藝精品

文藝精品生產邁上新台階。全市專業和業餘文藝工作者每年在省級發表、出版、展演的各類文藝作品均在500篇(幅、首)以上。《高郵之歌》獲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大型古裝揚劇《生死密賬》和《馬前潑水》獲省揚劇節八項大獎。揚劇《愛在天地間》、器樂合奏《高郵暢想曲》獲得揚州市“五個一工程”獎。殷旭明獲得中國書法“蘭亭獎”。《點擊高郵》一書獲得廣泛好評。一批個人和作品在國家和省市各類比賽和評比中獲獎。

文物保護

文物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制定了城南、城北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先後完成淨土寺塔、鎮國寺塔、當鋪主體建築存箱樓、東塔文化景區古民居復建工程和奎樓、宋城牆、王氏紀念館等修繕項目,清代當鋪和高郵運河故道被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和重點保護單位組成部分。全面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全市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54處,複查文物點49處,新發現文物點205處,登記合併普查文物點26處,普查文物的數量和質量居揚州縣(市)之首。重新公布高郵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非遺保護

非遺保護工作有了新起點。高郵民歌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立了高郵市非遺保護中心,指導全市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申報、保護等工作。秦郵董糖製作工藝、界首茶乾製作工藝列入江蘇省非遺保護名錄、臨澤高蹺、卸甲民歌等9項列入揚州市非遺保護名錄。公布了《高郵市非遺保護名錄》,出版了《高郵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成果彙編》。成立了高郵民歌(里下河民歌)傳習所。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效。
1)文化市場有序發展。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加大監管力度,文化市場繁榮規範。文化市場結構合理,基本滿足社會需求。“十一五”期末,全市共有電影放映場所20個、戲劇演出場所2個、歌舞廳44家、電子遊戲室44家、音像製品零售點23家、網咖54家。
(2)新聞出版業健康發展。“十一五”期間,新聞出版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全市有印刷企業97家(出版物印刷企業2家、包裝裝潢印刷企業68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業27家),初步形成了以包裝裝潢印刷為特色的開放統一的印刷企業群。
3)文化產業逐步形成。文化旅遊穩步發展,文游台鎮國寺塔景區被評定為國家AAA景區,文游台獲得揚州市十佳旅遊景區稱號。市民休閒和娛樂消費不斷發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遊、文娛演藝、廣告印刷、娛樂休閒、媒體傳播等為主體的產業雛形,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達到3%以上。

體制改革

文化體制改革有了新突破。機構改革全面完成,組建了高郵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成立了高郵廣播電視台、秦郵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積極推進文化綜合執法隊伍的改革和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內部管理制度改革,實行績效考核。啟動電影公司、人民影劇院、揚劇團等經營性事業單位的改企工作。

十二五預測

“十二五”期間文化事業發展基本形勢預測
十二五期間五年,是高郵後危機時代的機遇期,是高郵全面拓展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關鍵期,也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黃金期。“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理論上開創了文化發展的新境界;文化實力在國際間較量和地區競爭中日益凸現,在戰略上開闢了文化發展的新陣地;十七大對先進文化建設的重大部署,在政策上開啟了文化發展的新空間;我市經濟建設積累的雄厚實力,在實踐上開拓了文化發展的新資源,高郵迎來了一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春天。

文化建設

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為文化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
黨的十七大明確把文化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布局加以推進,向全黨發出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號召。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民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省委、省政府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建設文化江蘇的奮鬥目標,先後出台了《關於發展先進文化,建設文化江蘇的決定》和《加快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等一系列檔案,把文化建設擺到與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了“文化凝聚力和引領力強、文化事業和產業強、文化人才隊伍強”的總要求。市委、市政府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文化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響亮提出了打造文化高郵、建設文化名城的奮鬥目標。

物質基礎

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文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高郵的發展經過前幾年的蓄勢、謀勢和嬗變,已步入了經濟社會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躍上了新台階,為今後五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不斷加快,文化投入將逐年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文化產品的能力將逐步增強,文化基礎設施將逐漸完善,這必將對我市文化工作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

文化資源優勢

高郵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為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
高郵具有7000年的文明史,文化積澱豐厚,文化資源廣泛。古文化、郵文化、水文化等,文化脈系遺存豐富,博大精深。這是高郵從古到今延續發展的血脈,也是高郵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潛力所在,是尚未充分開發的巨大寶庫。我市是“中國民歌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民俗文化異彩紛呈。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我市的文化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精神文化

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拓展了空間
近年來,我市經濟社會跨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城鄉居民的收入持續提高,居民消費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文化消費比重不斷提高,消費重心開始向精神產品消費領域轉移。人民民眾對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消費更加多樣化和市場化,新興的文化產品類型、文化消費方式不斷湧現。與此同時,文化產品的製作、傳播、消費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和現代化,文化消費的發展空間巨大。這些變化都為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良好的發展空間。

發展規劃

十二五期間文化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發展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為核心,以滿足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根本導向,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積極建設公益性文化事業,大力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努力把高郵建設成為發展理念領先、文化產品豐富、文化人才薈萃、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發達、文化綜合實力強大的全國文化名市。

基本原則

1、堅持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相協調原則。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經濟發展為文化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文化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量,促進經濟文化協調發展,實現社會全面進步。
2、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原則。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在體制上分離,實現文化發展新格局。
3、堅持繼承借鑑和改革創新相交融原則。堅持既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做優做強地方文化特色,又廣泛吸收和借鑑外來優秀文化成果,注重文化創新,努力提高文化創造能力和發展水平。
4、堅持政府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原則。明確政府和社會在文化建設上的地位和作用。在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上,以政府為主體,吸引社會共同參與,建設成果全民共享。在文化產業發展上,以市場為導向,政府進行引導,企業為發展主體。
5、堅持總體規劃和分步實施相結合原則。堅持科學規劃,城鄉統籌,分步實施,全面推進。既充分發揮總體規劃的前瞻性、預見性作用,又結合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計畫,保證總體規劃的落實到位。

總體目標

十二五期間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總體目標
“十二五”期間,通過實施文化精品戰略、人才創新戰略、文物保護和擴容戰略、公共文化普及戰略、文化產業突破戰略,努力把高郵建設成為與其經濟地位相適應、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文化大市,文化發展的主要指標和文化綜合實力位居揚州市前列,保持全國文化先進地位。
文化事業全面發展。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特別是公共文化事業全面提升,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的服務功能全面增強,文化競爭力顯著提高,城鄉居民文化生活質量和文明素質明顯改善,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品位更加凸現。
文化產業做大做強。以市場為基礎,政策作導向,企業為主體,形成地域特色鮮明,主導產業突出,創新能力較強的文化產業格局。力爭到“十二五”期末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文化市場興旺健康。積極引進外資、民資,堅持放開搞活,依法加強市場監管,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市場主體充滿活力,市場中介組織活躍,市場管理法治健全,文化消費在城鄉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人均文化消費達全省平均水平。
文化設施布局合理。與城市發展相適應,按照高標準、高起點的要求,新建、完善一批功能齊全、設備完好的文化設施。農村鄉鎮和城鎮社區文化設施齊全,活動正常,服務優質,形成結構最佳化、布局合理、較為完善的文化設施和文化服務網路體系。
文化活動獨具特色。充分發掘高郵獨具特色的郵文化、水文化、古文化資源,舉辦好中國郵文化節、雙黃鴨蛋節、七夕文化藝術節等重大文化活動;精心組織既能體現地方特色,又能反映小康建設成果的品牌文化活動;認真配合重大經貿活動開展特色文化活動。各項文化活動的規模、質量、檔次、品味不斷提升。
文藝創作全面繁榮。組織和引導全市文藝工作者,立足本土,運用地方文化元素創作各種題材、體裁的文藝作品,直抒胸臆,歌頌生活,宣傳高郵,形成百花齊放,全面繁榮的大好局面。
文物保護措施到位。各級各類文保單位保護責任落實,保護完好率在90%以上,有效利用率達60%。實現省級以上文保單位全部免費對外開放。實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古城風貌得以延續,名城建設良性發展。
傳統文化挖掘更加深入。實施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全面開展高郵民歌等特色民間文化的保護、繼承和振興工作,進一步挖掘非遺精華,進行全面系統地保護。加強對漢文化、堯文化、鴨文化的研究,不斷豐富高郵文化的內涵。

主要任務

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積極使機關行政職能從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大力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內部機制改革,規範進行經營性事業單位的轉制改造。到“十二五”期末,形成科學有效的巨觀文化管理體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政府對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調整資源配置,逐步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未來五年,建成較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形成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幹、社區和鄉鎮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的文化設施網路布局。在城區主要加強文化館、圖書館和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擴大文化館活動內容,建設數位化圖書館,建立覆蓋城鄉的圖書大流通網路。集中力量抓好市博物館、綜合文化藝術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在農村,大力提升鄉鎮文化站達標後的主陣地作用、進一步充實村文化室(農家書屋)陣地內涵,努力推進村文化室(農家書屋)從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真正發揮其服務“三農”的作用。加強三垛、臨澤、菱塘等中心鎮的文化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

文化產業

培育壯大文化產業
根據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重點扶持、優先發展以下產業:
1、文化旅遊業。堅持文化與旅遊相結合,對全市人文和自然旅遊進行有機整合,建設一批代表高郵文化旅遊形象、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精品景區。加大文化旅遊創A力度,將盂城驛、文游台、龍虬莊遺址等文化景區擴容增量,增強文化內涵,完善服務設施,增加參與項目,提升旅遊品位。落實鼓勵民間資本投資開發文化旅遊項目的優惠政策,多渠道加大對旅遊項目、旅遊產品的投入,大力推進神居山文化公園、運河西岸生態旅遊區、伊斯蘭風情園建設。充分挖掘傳統民間工藝,精心研發富有高郵地方特色的旅遊商品,推進旅遊購物業快速發展,拉長文化旅遊產業鏈。加強高郵文化旅遊資源的對外宣傳力度,策劃舉辦具有強烈震撼力的大型旅遊宣傳推介活動,不斷提升高郵文化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努力把高郵建設成為濱湖旅遊名城。到“十二五”期末旅遊人數達到4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0億元。
2、郵文化產業。深入開展郵文化研究,關注世界郵文化發展動態,定期舉辦郵文化節,舉辦各種郵事活動。充實擴展以盂城驛為中心的郵文化基地,建設以盂城驛至東塔景區為依託的郵文化街區,充實郵文化歷史資料展品,開發郵品、郵文化產品。圍繞郵文化,發展郵文化產業,打造東方郵都。
3、文藝演出業。充分發揮名人、名團、名劇的品牌效應,重視揚劇團等演藝團體的發展,發揮創新創作能力,利用現代藝術手段加工包裝,打造一批原創藝術產品,不斷提高我市文藝演出的知名度,擴大市場占有率和覆蓋面。加強與省內外知名演藝團體的聯合,舉辦高水準的高雅文藝演出。扶持一批民營演藝公司、農村業餘劇團,規範文藝演出市場。
4、文化娛樂業。加強對文化娛樂業發展的規範和引導 ,打造健康時尚、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產品,發展符合民眾意願和水平的文化娛樂品種。調整娛樂場所結構,確定重點行業項目,支持連鎖經營,引導規模發展。在城區重點部位構建以娛樂文化、休閒文化、飲食文化等為主體的休閒娛樂街區。最佳化投資環境、人文環境和服務環境,著力引進高檔娛樂場所和高檔演藝場所。全市各類文化娛樂場所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經營項目更加豐富,市場區隔度進一步提高,形成娛樂經營知名品牌。
5、廣播影視業。完成數位電視整體轉換,實現有線數位電視全覆蓋。加快廣播電視裝備提升步伐,實現采編播控數位化。大力繁榮電影市場,在城區建設數位化影城,在區域性中心集鎮建立數位化影院,在農村繼續實施“2131工程”,全面推進電影數位化,確保在“十二五”前期實現全覆蓋。
6、網路信息業。充分發揮網路文化優勢,積極推動“三網”融合,加快文化信息化建設,引導網咖向規模化、連鎖化、專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加強基層公益性網際網路信息服務場所建設,鼓勵學校、圖書館等公共文化上網場所為未成年人提供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數字內容服務。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積極引進數字動漫等新興文化產業,通過政府的政策扶持,努力推動科技與文化的融合,著力提高新興文化業態在文化產業中的比重。
7、藝術品展銷業。以藝術品經營為主體,大力發展藝術品展銷業,進一步規範和引導藝術品市場,舉辦高郵工藝(藝術)品展覽,不斷促進藝術品展銷業形成一定的規模。
8、出版印刷業。進一步增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加強著作權管理。積極發展出版業,培育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的圖書、報刊發行網路,加快中心城區圖書城、圖書超市和城鄉發行網點建設,全市圖書發行網點保有量控制在80家左右;結合綜合性文化藝術中心建設,發展大型書城一座;加快印刷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大力扶持包裝裝潢印刷企業,向特色包裝、精緻彩色包裝方向發展。
到“十二五”期末,文化產業要成為高郵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所占比重達到6%以上。

文物

做好文物保護和合理利用
堅持文物工作“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認真做好文物保護與利用工作。以成功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目標,落實高郵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保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相得益彰。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基礎性建設,落實文保單位“四有”、“五納入”措施。做好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工作,劃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新建汪曾祺紀念館,開展百年老字號、古民居修繕工程,重點保護和搶救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歷史建築。完成清代當鋪修繕,完善內部設施,豐富陳展內容,提高文化內涵。實施盂城驛至東塔景區工程,建成明清風格的運東郵市一條街。建設龍虬莊遺址文化公園。積極開展文化名鎮創建,力爭創建1—2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加強對運河沿線文化遺產的全方位保護和周邊環境綜合整改,恢復城南城北歷史街區整體風貌,鞏固提高我市文物大市地位。

非物遺產傳承

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實行分級保護,制定詳細的保護規劃,並分步實施。公布第二批、第三批高郵市級非遺保護名錄,命名高郵市級非遺傳承人,同時積極向上申報,將“高郵八景”傳說、高郵鹹鴨蛋製作技藝、臨澤高蹺、卸甲民謠等列入省級以上非遺保護名錄。

文藝創作

大力繁榮文藝創作
實施精品工程戰略,以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為龍頭,促進文藝創作全面繁榮。推出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文藝精品力作,以此來展示高郵文化形象,打響高郵文化品牌。今後五年,要著力打造“八個一”,即:拍攝或製作一部具有高郵優秀文化元素的電影、電視劇或廣播劇;出版一套反映高郵地域文化特色的文藝叢書;打造一台在省級以上獲獎的新戲;發表一至兩部源於高郵生活的長篇小說;製作一部高郵文化形象電視片;在北京舉辦一次高郵文化展覽;舉行一次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培養一名文化拔尖人才進入省“五個一批”行列。

民眾文化

著力發展民眾文化
堅持把文化工作的重心放在基層。加強職工文化活動場所建設和職工文藝隊伍建設,堅持搞好企業文化。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發展農村文化。多方爭取,繼續做好“三送”和“三下鄉”工作,努力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繼續組織好周末大舞台、秦郵講壇、珠湖之波賽歌會、新年音樂會等品牌民眾文化活動,辦好大型節慶文藝晚會。打造“秦少游”文化品牌,舉辦“七夕文化藝術節”。辦好農民藝術節,組織好民歌進校園活動,舉辦國際民歌會。鼓勵民眾文藝創作,推出一批優秀的民眾文藝作品,爭取省“五個一工程”獎和全國群星獎。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遵循藝術人才成長規律,運用市場配置功能,不拘一格地引進、使用、培養藝術人才,為加快文化高郵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實施人才培養計畫,加快培養專業貢獻突出、引領作用明顯的中青年拔尖人才。放手讓青年人在藝術實踐中擔當重任、成長成名。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拓寬引進渠道,有計畫地引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抓好文藝骨幹的培養,壯大基層人才隊伍。健全人才評價、選拔和激勵機制,支持優秀拔尖人才脫穎而出。

重點項目

十二五期間文化發展重點項目
(一)盂城驛至東塔景區改造工程
進一步恢復完善盂城驛功能、恢復公館區、馬神廟、馬飲塘,整治並搶修鹽塘巷、運糧巷、鹽行、糧行等文物遺存;建成以郵品交易、郵品展覽、郵品拍賣和古玩字畫為主的郵市古街。
(二)建設龍虬莊遺址文化公園
對龍虬莊遺址現有建築物進行修繕、充實,在遺址範圍內進一步擴容增量,建設觀光農業和稻作文化博物館,在“十二五”期間建成遺址文化公園。
(三)新建汪曾祺紀念館
在大淖風光帶附近建設一座汪曾祺紀念館。按照汪曾祺故居風格進行規劃,面積1000平方米左右,可以使國內外遊人現場感受汪曾祺筆下的舊高郵的生活風貌。
(四)新建高郵市博物館
建設一座與歷史文化名城相適應,與高郵城市發展相配套、功能齊全的現代化博物館。
(五)修繕清代當鋪
高郵當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設於清代中期,是目前發現的全國保存較好規模較大的當鋪遺存。修繕後的當鋪,面積約3000平方米。
(六)修繕保護百年老字號、古民居
用五年時間,對初步選定的26處價值較高,保護狀況較好的老字號、古民居(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保護,保護古城的風貌。
(七)建設一座綜合文化藝術中心
建設一座占地100畝,集文藝演出、休閒演藝、大型書城、數字電影放映、學習培訓等為一體的綜合文化藝術中心。
(八)建設文化產業園
積極引進文化創意、影視製作、文化會展和數字動漫等新興文化產業,建設文化產業園,逐步形成文化產業集群,增強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間文化事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法律保障
依法發展和管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決貫徹《文物保護法》、《著作權法》、《娛樂場所管理條例》、《印刷業管理條例》、《廣播電視管理條例》、《音像製品管理條例》、《電影管理條例》《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江蘇省文物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和規章。同時,根據我市實際,出台《高郵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高郵市古街區保護細則》等規範性檔案。廣泛、深入、紮實地開展文化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傳播法治思想,推進法治實踐,提高全市文化工作者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提高文化部門依法決策、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擴大文化法律的社會影響和認知程度,為法治高郵和文化高郵建設奠定堅實的法制基礎。
(二)組織保障
未來五年文化事業的發展,關鍵在領導。要把文化工作作為全局、戰略性的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納入新農村建設考核範圍,納入評價區域發展、衡量發展質量和領導工作實績的指標體系。對文化發展的目標任務實行層層分解,落實到每一年、每個部門、每個責任人。加大對各級文化建設工作的督促、檢查和考核力度,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作用,從組織上保證文化建設目標和任務落實到位。
(三)政策保障
全面落實國務院、省和揚州市關於加快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充分發揮政策引導、激勵和調控作用。對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項目,在選址、立項、征地、規費等方面給予優惠。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在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吸收社會資本、接受社會捐贈、興辦政府鼓勵的文化企業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通過民辦公助、政策扶持,鼓勵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自辦文化,鼓勵和扶持農民自建文化大院、文化室、圖書室等文化陣地。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鼓勵、支持、引導社會資本以股份制、民營等形式,興辦演藝、娛樂、發行等文化企業,在投資核准、土地使用、財稅政策、融資服務等方面享受國有文化企業同等待遇。社會力量興辦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在用地、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對民營文化企業從事公益性文化活動給予資助。對投資興辦文化企業,在政策許可範圍內,減少行政審批環節,簡化審批手續。
(四)經濟保障
未來五年,要進一步加大文化事業的投入,對於文化事業的支出要逐年提高,其增幅要高於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增幅,切實發揮公共財政的主導作用。對政府興辦的公益性文化單位,包括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確保人員經費和業務活動經費,保證圖書館購書和博物館文物徵集的必要經費。切實維護人民民眾基本文化權益,採用政府購買、補貼等方式,向基層、低收入和特殊群體提供免費文化服務。對“送戲、送電影、送書”、鄉鎮文化中心建設、村文化室(農家書屋)建設等給予適當補助。市委、市政府繼續設立文化發展基金,並根據政府財力逐年增加,設立文化產業引導資金,鼓勵文化產業加快發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