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年)

高郵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年)

高郵城市總體規劃為適應高郵城市發展需要,加強區域協調,將高郵市建成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環境優良的歷史文化名城,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在200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高郵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年)》的基礎上,修編《高郵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年)》(以下簡稱“本規劃” )。

相關檔案有《高郵市城市總體規劃(2014-203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郵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年)
  • 所屬地區江蘇省高郵
  • 規劃時間:2008-2020年
  • 規劃城市面積:212平方公里
規劃藍圖,發展目標,城鎮空間,環境保護,設施規劃,總體布局,建設用地,交通體系,綠地系統,城市景觀,歷史文化,旅遊規劃,

規劃藍圖

高郵城市規劃的基本定位是:運河名城,濱湖游城,智慧綠城。新編高郵市城市總體規劃的年限是到2030年,新的城市規劃控制區範圍為高郵街道高郵經濟開發區城南經濟新區馬棚街道龍虬鎮區、車邏鎮區,卸甲鎮龍奔社區,總用地面積212平方公里。
規劃2030年高郵市域常住人口約90萬人,城區人口約38萬人,城市建設用地41.8平方公里。未來城市重點向東、向南發展,基本形成 “三城三區、雙軸雙心”的總體結構(雙城指老城、東部新城區、湖西新區新城區,雙區指經濟開發區、城南新區、高郵湖西新區,雙軸指海潮路、珠光路公共服務設施軸,雙心指老城中心,東部新城中心)。
城市高郵東部新城(西起鹽河,東至京滬高速公路,北至北澄子河,南至十里尖河),面積15平方公里,重點建設高鐵客運樞紐和站前廣場,大型商業中心,高郵市人民醫院東區分院、實驗國小分部等公共服務設施,集中成片居住社區以及澄子湖公園等。同時,城市向西圍繞高郵湖、大運河的開發利用,著力打造生態旅遊業;向北重點打造省級經濟開發區,壯大我市工業經濟;向南重點打造城南新區,推進創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
背景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在200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高郵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的基礎上,修編《高郵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以下簡稱“本規劃” )。
修編依據
2、《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6年)
3、《近期建設規劃工作暫行辦法》
4、《江蘇省城市總體規劃修編要點》
5、《江蘇省城鎮體系規劃》(2001-2020)
6、《揚州市城鎮體系規劃》(2001-2020)
7、《南京都市圈規劃》(2002-2020)
8、揚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10、江蘇省建設廳同意高郵市修編總體規劃的批覆
11、國家、省、市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範
指導思想
1、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貫徹省委、省政府“兩個率先”的發展要求,將高郵市的經濟社會發展與城鎮建設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全力推進全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
2、堅持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認真研究和分析高郵湖及里下河地區的生態環境特徵,因地制宜,結合高郵市域湖泊及水網發達的特點,合理規劃城市、城鎮和農村居民點,保持區域生態環境與人工環境的和諧、協調發展。
3、把握城市發展是一個連續過程的原則,注重對城市歷史的研究和城市現狀發展的評估,通過規劃把城市歷史、城市現狀、城市未來組成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按城市發展的基本規律引導城市有序發展。
4、正確認識城市是一個巨系統,從更大的區域範圍來研究高郵市的功能定位,注重上下位規劃的合理銜接,以及與周邊城市規劃的充分協調。
5、正確運用城市設計的理論和手法,充分展示高郵市的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把高郵市的生態自然和歷史文化有機地組織到城市公共空間結構中去,塑造個性鮮明的城市特色。
功能定位
充分發揮生態自然資源的優勢,利用豐富的人文資源,加快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進程,調整第二產業的結構,積極發展以旅遊業為特色的第三產業,將高郵市建設成為具有水鄉特色、郵文化傳統、生態休閒特色為一體的工農業全面發展的“水上高郵”。
戰略思路
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積極推進產業升級、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為核心,圍繞環境立市、產業興市、富民強市三大目標,實施科教領先、外向帶動、城市化推進和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促進城鎮、非農產業集聚發展,農業及生態空間開敞布局,城鄉協調發展的總體格局。
1、加強城市建設的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的品質,充分發揮城市集聚和輻射功能,促進和引導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2、主動融入長江三角洲的經濟體系中去,積極參與“沿江大開發”,以“外引內聯”為導向,擴大招商引資的範圍和力度,發展開放型經濟。
3、根據區域生態的特點,合理確定區域產業分工和產業發展方向,進一步最佳化區域生產力布局,提升生產力水平和效率,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充分利用歷史文化名城豐富的歷史遺存和獨特的生態景觀環境,大力發展“環高郵湖”特色旅遊,提高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5、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市,全面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素養,促進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

發展目標

經濟發展
201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208億元,人均達2.3萬元左右;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416億元,人均達4.7萬元左右,基本實現現代化。
建設目標
至2010年,城市規模適度擴大,城市面貌得到較大改善,區域空間結構趨於協調發展,投資環境不斷完善,產業結構升級換代,逐步現代化;2020年,城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平均水平,基本形成科技先進、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社會祥和的現代化中等城市,是里下河地區最具水上特色的旅遊城市。
環境保護
本規劃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注重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城市發展與鄉村建設相協調,實現工業污染物達標排放,環境質量有明顯改善,努力把高郵建設成為天藍水清,環境宜人,生態優良的國家級生態城市。
發展策略
根據高郵的地形特徵和生態資源優勢,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引進,積極鼓勵和扶持地方特色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空間布局
高郵市域以大運河為界,劃分為兩大地形特徵明顯的地理區域:大運河以西為高郵湖、湖濱漫灘濕地及湖濱丘陵區;大運河以東為廣袤平坦的里下河平原區。農業發展規劃和空間布局將按照高郵市域的地理特點和傳統產業基礎進行合理布局,形成三大農產業區帶。
環高郵湖農產業區:主要包括大運河以西高郵湖及湖西片區。充分利用高郵湖和湖濱濕地發展特種水產、水禽養殖、水生植物種植,建設特種水產、水禽養殖基地;利用湖西丘陵地帶,建設生態林業,大力發展林果、茶葉、苗木等適合丘陵地區、同時具有良好生態意義的林產業。
城郊型農產業區:主要包括高郵城區的近郊和淮江公路沿線地區。依託城區和便捷的交通條件,規劃建立城郊型蔬菜生產基地,發展優質蔬菜、花卉、高郵鴨養育等附加值較高的農副產品。
平原型農產業區:大運河以東的廣大平原地帶。嚴格控制有污染項目進入該地區,建設具有規模效益的優質糧食基地和水產養殖基地,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優良的育種技術側重發展優質稻米及無污染農產品、水產品。
工業規劃
策略
在調整改造傳統產業的同時,加快實施和引進一批重大項目,提升壯大支柱產業,扶持和培育優勢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並舉,形成特色鮮明的第二產業群。
高郵市工業發展主導產業有:機電製造業、新能源產業、紡織服裝業、郵文化產業、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
布局
第二產業空間布局遵循“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的原則,優先培育城區工業區,合理髮展中心城鎮的工業集中區,提高產業效能,控制污染。
城區工業區:包括東北工業區和東南工業區。依託城區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和便捷的交通區位優勢,重點吸引技術含量高、具有增長和發展潛力的企業,逐步形成關聯性較強的企業群落,成為高郵市主導產業的培育基地。
城鎮工業集中區:在具有良好工業發展基礎的城鎮設定工業集中區。布局原則是向淮江公路沿線和曹儀公路(S333)沿線集聚。發展工業集中區的城鎮有:界首鎮卸甲鎮三垛鎮送橋鎮。城鎮工業集中區應根據自身的資源條件、區位交通條件,吸引外來資金和項目,培育地方經濟成長點。
第三產業規劃
充分發揮高郵市區位優勢和資源特色,藉助長三角的整體優勢來拓展服務功能,適應高郵產業發展特點及長遠發展目標,二、三產聯動,發展為製造業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發展商貿流通業、信息服務業、金融保險、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以及旅遊休閒、房地產業、職業技術培訓等行業。
(1)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規劃布局
古城區商業集聚區,主要包括中山路、運河東堤、府前街等,主要功能為集金融商務、文化活動、旅遊服務為一體的綜合商業區。
海潮東路現代商務集聚區,主要沿海潮路、屏淮路,主要功能以政府機構為引導,商貿流通業為基礎,金融業為支撐,現代商務為核心的多功能、多元化的現代化新型城市中心區。
(2)物流規劃布局
以城區高郵經濟開發區物流產業園和界首、送橋物流中心組成區域物流網路。
經濟開發區物流產業園以市域外物資交換功能為主,兼有城鄉物資交換功能,強化水路、公路和鐵路聯運。
界首、送橋物流中心是地區性的物流中心,主要功能為城鄉間物資交換,其職能輻射至周邊地區。
(3)旅遊業規劃布局
建設環高郵湖遊覽線,“環湖游”由城區歷史人文景區、高郵湖蘆葦盪濕地公園菱塘少數民族風情景區等共同組成。
城區:按分級保護的原則,對歷史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並根據文字史料進行挖掘和修復,提高歷史文化遺存的環境品質;加強旅遊服務業和旅遊服務配套設施的建設,以旅遊業帶動城區產業的結構調整。
其他地區:加強對自然景觀資源的保護、修復和管理,嚴格控制污染物,特別是工業污染物的排放;保護高郵湖水體,以生態技術修復高郵湖湖濱濕地系統,使高郵湖自然景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質。
城鄉統籌發展戰略
以政府導向和市場推進並重為原則,優先集聚發展中心城區,加快培育重點中心鎮,發揮城鎮集聚核的吸引與輻射功能;最佳化城鎮結構體系,內涵和外延發展相互促進,合理布局市域生產力;進一步完善市域基礎設施網路,提高城鎮物質環境的品質,建設協調、美好的人居環境。

城鎮空間

依照上位規劃《揚州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的城鎮體系結構,結合高郵市市域城鎮建設現狀,市域城鎮空間體系為“+”字形結構。以大運河、淮江公路為城鎮發展縱向主軸(即江蘇省新宜城鎮聚合軸,揚州市沿運河城鎮發展軸),以曹儀公路為城鎮發展橫向副軸。全市形成以中心城區為增長極、城鎮發展軸為骨架的集聚發展的空間結構,第二、三產業和人口相對集聚,生態空間開敞布局,農業空間動態平衡。
等級結構
2020年,高郵市總人口達8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約52.8萬人,市域城鎮形成“中心城區——重點中心鎮及特色鎮——小城鎮”等級有序的結構體系。
中心城區:由高郵現狀建成區、經濟開發區及龍虬鎮、卸甲鎮的部分行政村、高郵鎮和鴨業園區全部組成,規劃用地範圍111.25平方公里,規劃城市人口30萬人。
重點中心鎮及特色鎮:三垛、菱塘(特色鄉),三垛4.2萬人,菱塘1.6萬人。
小城鎮6個:界首、送橋、臨澤鎮、卸甲、龍虬、湯莊鎮。各鎮城鎮人口在2-4萬人之間。
職能結構
1、中心城區:充分利用高郵城區瀕臨高郵湖生態水體、保留有眾多歷史遺存的優勢和特色,積極、主動融入長江三角洲經濟體系,加強與上海、南京、蘇州、揚州等城市聯繫,引進先進技術和資金,加快經濟開發區的建設速度,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積極發展旅遊服務業及配套產業,全面提升城市品質,把高郵城區建設成為具有水鄉古城特色的濱湖工貿旅遊城市,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旅遊中心。
2、重點中心鎮與特色鄉鎮2個:三垛和菱塘(特色鄉)。
三垛:高郵市域東部的傳統商貿重鎮,周邊鄉鎮產品、商品的集散地,是僅次於高郵城區的商貿中心。
菱塘:江蘇省唯一的回族鄉,具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特色,開發建設為“環高郵湖旅遊線”的特色游基地。
3、小城鎮6個:界首、送橋、臨澤、卸甲、龍虬、湯莊。
界首:高郵市域北部重要的商貿城鎮,具有良好的交通區位條件,瀕臨高郵湖、擁有原生態蘆葦盪,開發建設為“環高郵湖旅遊線”的特色游基地。
送橋:高郵湖西片區具有良好區位和交通條件,以道路燈具、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工貿型城鎮。
臨澤:高郵市域東北部的商貿城鎮。
卸甲:高郵市域南部的工貿城鎮。
龍虬:高郵市域東部臨近城區的工貿城鎮。
湯莊:高郵市域東南部的工貿城鎮。
交通設施建設
鐵路:規劃期內建設連淮揚鎮鐵路,高郵境內45公里,設高郵高鐵站高郵界首站兩站。
公路:改造、擴建省道S333(曹儀公路)和省道S327(淮江公路),高郵境內分別為64公里和47.2公里。
水利水運建設用地:京杭大運河整治工程,北澄子河拓浚改造工程;沿大運河城區段建設南北兩個港區,在北澄子河南結合鐵路建設水鐵公聯運碼頭,界首臨大運河建設水運碼頭。
防護林
主要交通走廊沿線防護林控制用地
主要交通走廊沿線控制用地主要以防護林地為主,在此範圍內禁止布置農村居民點、村鎮建設用地及除綠地以外城市建設用地,現有的農村居民點等建設用地應逐步搬遷。
禁建區
管治區域:高郵湖、大運河及湖濱濕地;里下河平原的大型水系及各滯澇區;生態林區;基本農田保護區。
空間管治要求:以高郵湖為核心的湖濱濕地系統及里下河水網、湖西丘陵地帶是高郵市域整體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快速城市化進程的同時,應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以保持區域性的生態平衡和持續發展。
該區的發展應珍惜地區既有的生態資源,確保生態濕地和低丘地區生態面貌的完整性,嚴格控制生態環境敏感地區的開發建設;發展以水面養殖、食草禽畜為主的特色產業群,保護稀有物種,培育野生動物棲息地,維護好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保持基本農田的動態平衡。
限建區
管治區域:除適建區和禁建區外,從事農林牧副漁的生產用地,是高郵市域主要的商品糧和水產品生產基地。
空間管治要求:嚴格控制農業用地向建設用地的轉化,保持耕地的總量平衡;最佳化農業用地內部結構,提高農業用地的產出能力,走產業化發展之路,促進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發展;引導農村居民點的相對集中發展,節約用地;嚴格控制工業項目進入控制發展區,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綜合運輸
公路網規劃
1、依託京滬高速公路及曹儀省級公路,規劃構建市域“七縱五橫” 的骨幹公路網。“七縱”為淮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澄營公路、周八公路、安大公路、甘臨公路和宜武公路(高郵段),“五橫”為界臨沙公路、馬橫公路、曹儀公路、郵湯公路和車樊公路,其中高速公路出入口連線線和省道均為一級公路,其餘為二級公路。
公路網密度達100公里/百平方公里。
2、規劃建設6個公路立交,具體位置為:京滬高速高郵互通、京滬高速八橋互通、京滬高速界首立交、省道S333與京滬高速立交、省道S237與秦郵路立交、省道S237與省道S332立交。
3、公路貨運場站6個:高郵城區形成一個中心樞紐站、三個貨運分站布局,在界首、送橋設立兩個鄉鎮貨運站。
4、公路客運站1個:在高郵城區設長途汽車站,各鄉鎮可設定鄉鎮客運點。
航道規劃
市域境內京杭大運河為二級航道標準,規劃北澄子河為三級航道。
港口建設:城區南北港口,北澄子河水公鐵聯運港口,界首港。
鐵路規劃
規劃期內建設淮揚鐵路,在市域中部南北方向穿越,走向與京滬高速公路平行,高郵境內長45公里。
鐵路車站:設高郵站、界首兩站

環境保護

土地資源保護
1、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最佳化土地利用結構,推廣生態農業,維護生態系統。通過對存量建設用地挖潛、土地整理、開發利用未利用土地、閒置地和廢棄地復墾等途徑提高全市土地利用效率。
2、有效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保持基本農田動態平衡。規劃2010年確保耕地總量穩定在80495公頃(120.74萬畝)。
3、維護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高郵市的生態安全用地主要分布在京杭大運河沿線及高郵湖沿岸,包括規劃城市建設用地內的公共綠地和生產防護綠地,以及市域範圍內的生態綠地、風景區、農田、園林地等;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用地主要在高郵湖湖濱濕地及山地丘陵區,大運河以東的東湖、綠洋湖,包括各種湖河水面、瀕水濕地、林地、風景區等。
水資源和水環境保護
1、在市域範圍內全方位加強水環境的區域保護和治理,全面實行水污染物達標排放控制和排污總量控制;加快建設市區和各鄉鎮的污水處理廠及管網,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對重點污染企業要重點監管,促使其完善治理措施。
2、對飲用水水源地實行嚴格的保護政策。以取水口為中心半徑500米範圍內為一級保護區;取水口上游1000米、下游1000米範圍內為二級保護區。
3、對市區內的主要河道定期清淤,加強排污監察力度,監測河流水質變化;京杭大運河、三陽河、北澄子河等流經城區的河流河堤要增加生態護坡的比例,全方位實施沿河的綠化保護工程。對市域內其他河流加強防洪能力建設,定期取樣監測河流水文與水質變化。
4、城區及各鎮區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緩解城鎮地面徑流污染。
5、對城區工業區和鄉鎮工業集中區內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推廣清潔生產工藝,嚴格控制有污染產品的生產,對嚴重污染難以治理達標的企業實行關、停、並、轉、遷或改變產品方向。
6、在各農業園區和各鄉鎮開展農業污染綜合防治,提倡綠色生態農業,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
大氣環境保護
1、在全市域範圍內最佳化能源結構,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建立清潔能源區。工業和生活實行集中供熱供氣。鼓勵企業採用清潔生產工藝,對污染物排放進行生產全過程控制,並推行清潔生產審計,使之達到濃度標準和總量控制後才能排放。
2、在工業園區內擴大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到2010年,除熱電廠使用煤作能源外,其他工藝爐窯或不能集中供熱的企業儘可能使用天然氣作為能源。
3、要控制移動污染源的排放,汽車尾氣要嚴格執行用車污染排放標準以及新車污染排放管理辦法,大力發展公共運輸。
4、城區及各鄉鎮建成區要加強對裸露地面進行綠化、硬化工程。對建築工地積極推行防塵措施以減少空氣中的揚塵,進一步改善環境空氣品質。
5、自然保護區及風景旅遊區內禁止進行大規模的生產生活活動,可適當發展綠色經濟。
生態市建設規劃
總體目標
促進傳統農業經濟向資源型、知識型和網路型高效持續生態經濟的轉變,以生態產業為龍頭走新興工業化發展道路;促進生態環境向綠化、淨化、活化的可持續的生態系統演變,為社會經濟發展建造良好的生態基礎;促進居民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及傳統觀念向環境友好、資源高效、系統和諧、社會融洽的生態文化轉型,把高郵建設成為傳統生態高效、環境生態優美、社會生態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文明高度和諧統一的現代生態城市。
生態功能區劃原則
1、可持續發展原則
2、發生學原則
3、區域相關原則
4、相似原則
5、區域共軛性原則
生態環境主導功能定位
依據生態敏感性評價和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按照高郵市生態系統區域構成和區域功能的不同,綜合考慮高郵市社會、經濟、環境條件以及將來發展的需要,將高郵市生態功能區劃分為生物生產供養區、生活生產服務區、水域生態維護區。
1、生物生產供養區
以半自然和人工生態系統類型為主的區域,土地利用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和園藝等生產為主。包括沿運糧棉生態農業區、湖西畜牧養殖與生態林業區、東部低洼地種植、養殖和生態林業區。
2、生活生產服務區
本區均位於平原及低洼地帶,主要以現有建成區和未來城市建設發展區為主,包括工業區、居民區及城市其它功能區,是重點開發或以開發為主的區域。
3、水域生態維護區
以湖泊濕地和運河濕地為主導的地區,包括高郵湖水體維護區、湖盪濕地維護區、南水北調輸水通道保護區。
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規劃:
1、生物生產供養區
堅持生態優生原則,區域開發要適度控制,嚴格執行“先規劃、後開發”建設方針,控制城市建設用地的開發,對已破壞的生態環境要有計畫的進行修復;控制人口發展規模,引導產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杜絕污染嚴重、能耗大的企業在該區落戶;可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開發果對林、經濟林、花卉基地、旅遊觀光等。
2、生活生產服務區
加強城市生態建設,提高人們生產和生活的舒適度;強調城市人工生態與自然生態的協調發展,合理配置公共綠地;保持適度人口規模和密度,控制各類用地比例,保持合理的區域建設密度和建築容積率;積極推進產業轉型,發展生態型工業和旅遊服務業,同時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保障城市生態環境逐步改善。
3、水域生態維護區
維護、改善生態保護區域範圍內的生態環境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強化綠化建設、最佳化綠化結構,實施沿大運河的綠化和美化工程,儘量採用生物措施進行生態護坡,增強生態環境自我平衡與修復能力。
保護京杭大運河、北澄子河和三陽河作為飲用水源區。

設施規劃

教育設施
1、幼兒教育:普及學前教育,各鎮均建設中心幼稚園,全市建成省級示範幼稚園6-8所,揚州一類園18所,4-6周歲幼兒入園率達100﹪,鞏固率達到100﹪。
2、國小教育:規劃將國小教育體系調整為城區和鎮區二級結構,國小教育設施向城區、鎮區集中布置,按1萬人以上設國小1所,新創省級實驗國小4-5所,在省實驗國小和揚州市素質教育先進校學習的學生達70%以上。
3、國中教育:國中入學率100﹪,按3萬人設國中1所,學校應在城區、鎮區布置,在省示範國中學習的學生達80%以上。
4、高中教育:協調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繼續提高初升高比例,力爭普及高中段教育,全市高中階段入學率達90﹪以上,按10萬人設1所高中,規劃布置9所高中。至2020年力爭建成四星級以上高中兩所,三星級高中不少於三所。高中學校校園應在城區、三垛鎮、界首鎮、送橋鎮、臨澤鎮等鄉鎮布置。
5、職業教育:培育和改善中等職業教育辦學條件,以調整規模、最佳化專業、創立品牌為指導思想,機電製造、新能源、服裝設計、旅遊、現代農業等專業建設為重點,充分發揮高郵市職業教育中心的作用,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加強職業培訓,為地方經濟建設輸送合格人才。
醫療衛生設施
1、醫療機構:全市醫療機構按城區、鎮區二級進行配置。城區繼續加強對市級以上醫院的擴建,配套設施建設,建設市急救醫療服務體系;鎮區加強鎮區醫院建設,成立醫療保健中心。
2、衛生防疫和保健:加強預防保健機構建設,新建市衛生監督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立並完善二級預防、保健和疾病監測網路,城區醫院、片區醫院配備專職衛生防疫人員。
文化設施
1、文化機構:全市文化機構規劃按城區、鎮區二級進行配置,城鄉並舉,合理布局,促進全市精神文明建設。城區:對現有設施,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改擴建,進一步加強城區作為全市文化中心的作用,重點建設市文化館、市圖書館、市博物館和多功能體育文化中心等城市公益性文化設施。鎮區:建設影劇院、圖書室、文化廣場和多功能文化活動中心等設施。
2、文化市場:培育和發展文化市場,把更多健康、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投入市場;強化法制意識,依法對文化市場實行全方位監管,把好業務培訓關、市場準入關和市場監管關;深入持久地開展“掃黃”、“打非”活動,不斷淨化文化市場。
體育設施
全市體育設施按城區、鎮區二級進行配置,合理配建全民健身設施和場地。城區:加快多功能體育中心的建設,進一步完善各類體育設施;鎮區:宜配建燈光球場和小型體育訓練、健身房。

總體布局

城市發展方向
城市發展方向為“向東為主,南北拓展”。向東發展建設東部新城區,南北拓展主要以發展工業為主。
城市布局結構
城市結構形態為單中心團塊狀布局結構。結合城市發展時序及自然河道形成四個分區:即舊城區、東部新城區、東北工業區和東南工業區。各分區主要職能為:
東北工業區:文游路以東、北澄子河以北區域,東至京滬高速,是省級高郵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機械電子、紡織服裝和新能源等工業門類。其中秦郵路北以工業用地為主,布置部分市場物流用地。秦游路以南為開發區生活配套區,規劃居住人口4.0萬人。
東南工業區:位於鹽河以東,武安路以南,外環路兩側。為高郵市特色產業區,主要為鴨業加工基地及其它農副產品加工業。
舊城區:位於文游路以西至運河東堤,包括高郵古城區。主要功能為旅遊商業服務中心,具有傳統特色的居住區。高郵古城區即高郵宋城牆圍合區域,其四址為北至通湖路,東至盂城路、南至琵琶路,西至運河東堤。古城區及周邊地區包含古城區及古城北側的人民路至當鋪和南門大街至盂城驛區域,其占地面積為2.64平方公里,規劃該區域應保持傳統風貌特色。規劃舊城區人口8.0萬人。
東部新城區:文游路以東,北至北澄子河,南至武安路,西至京滬高速公路,是高郵未來生活居住和第三產業重點發展區域,主要功能為高郵市行政、商業文化中心,新型的城市生活居住區。規劃東部新城區居住人口18.0萬人。
城市中心
高郵市區形成一個主中心和一個片區中心的布局結構。
市級中心布置在鹽河以西、海潮路兩側。市級行政中心布置在海潮路北側,新高郵市市政府周邊地區,形成高郵市行政商務辦公中心;市級商業服務中心布置在海潮路南側。
舊城區片區中心位於府前街、中山路附近,主要功能為旅遊服務中心和為本區域服務的商業中心。

建設用地

1、在城市東部新城區,居住區應按“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原則進行建設,以配套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為基本目標。
2、古城區及周邊地段以改善居住環境和提高居住質量為目標。古城改造應保護好文物古蹟和歷史街區,保持傳統風貌特色,避免大拆大建,逐步完善道路市政設施和公共設施。
3、規劃建設用地內的農村莊台要逐步向城市居住區過渡,漸進式改造城中村,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綠化,改善環境。
4、重視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的建設,應保證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給。
用地指標
規劃居住用地1045.48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30.3%,人均34.85平方米。
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主要布置在舊城區、東部新城區和東北工業區,共規劃10個居住社區,每個居住社區3萬人左右,其中舊城區規劃3個居住社區,即古城區、北部居住區和南部居住區;東部新城區規劃6個居住區;東北工業區規劃一個居住區。
為保護古城區整體風貌,古城區及周邊居住區居住模式應以低層高密度布局形式為主,其它居住區以多層中密度布局形式為主,為新型城市生活區;在市級中心附近可布置少量高層低密度生活居住區。
規劃布置3處經濟適用房小區,分別位於東北工業區、東部新城區外環以西、通湖路以北和武安路以北,用地面積30公頃左右。
中國小配套規劃
國中按3~5萬居住人口規模配置一所,國小按2萬居住人口規模配置一所,新建國小每所不小於4軌24班,新建國中原則上不小於10軌30班。
國小規劃:舊城區共保留擴建6所國小,分別是第一國小、北海國小、城北國小、城南國小、新華國小、文游國小;東部生活區規劃8所國小,其中保留擴建3所國小,即城郊國小、寶塔國小、武安國小,新規劃5所國小;東北部工業區遷建文游台國小,建九年一貫制學校。
初級中學規劃:規劃共布點10所中學,即:贊化中學、南海中學、第二中學、朝陽中學、武安中學、第一中學、文游台國小和新建三所中學。其中第一中學和第二中學為完中,文游台國小和武安國小遷建後建成九年制學校。
高級中學規劃:規劃共布點四所高中,其中保留三所高中,即高郵中學、第一中學和第二中學,規劃在東部新城區新建一所高級中學。
居住區公共設施規劃
舊城區居住區公共配套服務設施主要沿城市道路布置,構建尺度宜人親切的購物空間,反映高郵傳統的民風民俗和商業氛圍。
新城區居住區公共配套服務設施應以塊狀布置形式為主,避免沿路布置,建設配套設施齊全的鄰里中心,原則上每個居住區配套1~2處。
公共設施用地規劃
1、建設集辦公、商貿、金融、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功能齊全現代化的城市中心區,樹立城市形象,展現城市特色,增強城市吸引力。
2、保護高郵古城區,形成具有傳統歷史文化特色,反映高郵地方傳統,體現高郵獨特的民風民俗和為旅遊服務的舊城片區中心。
3、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不斷完善各級服務設施,形成城市中心、片區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等三級社會服務網路,滿足市民生活需要。
4、強化政府責能。完善社會公益性、福利性等公共設施,確保其土地供給。
用地指標:規劃公共設施用地349.11公頃,占建設用地10.12%,人均用地11.64平方米。
中心規劃
規劃形成一個市級中心和一個片區中心,若干居住區級社區中心的城市公共服務體系:
主中心:位於海潮中路和屏淮路、鹽河交匯處。主要功能為全市政治文化行政中心、商貿、金融等商務辦公中心和全市商業服務中心。
片區中心:位於古城區,主要功能為傳統文化中心和為旅遊服務配套的中心。
社區中心:結合居住區規劃配套建設社區中心。
行政辦公用地
規划行政辦公用地48.99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1.42%,人均用地1.63平方米。
行政辦公用地、商務辦公用地主要布置在城市中心區,以高郵市委市政府為中心,在海潮路北側,沿海潮路和屏淮路布置。規劃在東北工業區和東南工業區布置為工業區服務的行政辦公中心,分別位於秦郵路和屏淮路交叉口附近及外環線南側。舊城區除保留現狀少量的行政辦公用地,不應新增辦公用地。
商業金融業用地
規劃商業金融用地170.98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4.96%,人均用地5.70平方米。
規劃商業金融用地主要沿海潮路和文游路布置,城市商業中心布置在海潮路南,鹽河以西。在古城區,沿府前街、中山路和運河東堤等處布置商業金融用地,其中中山路、運河東堤主要以旅遊服務功能為主。
結合居住區規劃,布置居住區級商業服務設施,方便居民生活。
大型區域性批發市場主要布置在城市出入口處,東北工業區內布置二處,秦郵路以北的服裝市場和秦郵路以南、外環路以西綜合性批發市場,並結合港口倉儲區,布置港口物流園;東南工業區布置一處,位於淮江公路與外環路交匯處,主要以高郵鴨系列產品和地方特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
為城市居民服務的各類市場通過對現有各類市場用地進行整合,主要沿文游路布置。
文化娛樂用地
規劃文化娛樂用地16.06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0.47%,人均用地0.53平方米。
古城區利用文物保護單位設立反映高郵市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的展示館,充分利用盂城驛的國際影響,在其周邊地區打造以郵文化為核心的世界郵品展示綜合功能區。
東部新城區布置大型會展中心。
居住區應按相關規定,配建文化娛樂設施。
體育用地
規劃體育用地21.11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0.61%,人均用地0.70平方米。
體育用地除保留現狀體育場外,規劃在東部新城區布置市級體育中心,包含有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等設施,具備承接市級、省級及國際專項體育賽事的能力。
各居住區均應配建相應的體育活動設施。
醫療衛生用地
規劃醫療衛生用地17.95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0.52%,人均用地0.60平方米。
規劃形成以市級綜合醫院為核心,專業醫療為輔助,社區醫療機構為補充的三級醫療體系。保留擴建高郵市人民醫院和中醫院,在鹽河東部新建一所綜合性醫院。構建專業醫療體系,除保留現有專業醫療機構外,重點建設高郵婦幼保健醫院,保留現有社區醫院,在新區開發建設時,要配建社區醫療機構。
教育科研用地
規劃教育科研用地64.56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1.87%,人均用地2.15平方米。
整合高郵市教育資源,在東部新城區規劃高郵市教育產業基地,布置有一所高中、師範學校分部、成人教育及職業培訓學校等。
工業規劃
規劃工業用地指標1011.54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29.32%,人均用地33.72平方米。
工業用地布局
規劃工業用地主要集中在東北工業區和東南工業區,舊城區的工業用地除保留少量無污染的一類工業外,其餘應逐步搬遷至相應的工業園區。
1、東北工業區
東北工業區即省級高郵經濟開發區,主要安排現代加工業和高新技術工業企業,主要門類有機械電子和新能源、紡織服裝等。
2、東南工業區
東南工業區包括高郵鴨產業園和高郵鎮工業園。鴨產業園以高郵特色鴨業為基礎,發展以農產品育種、深加工等為主體的產業集群。高郵鎮工業園以勞動密集產業為主。
倉儲用地規劃
規劃倉儲用地74.02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2.15%,人均用地2.47平方米。
倉儲布局
規劃倉儲用地主要結合港口、火車貨站、工業園區和區域性批發市場布置。規劃在大運河城區段南北各布置一處集中倉儲區,作為港口中轉倉儲和工業園區物資倉庫。規劃在大型區域性批發市場附近布置一部分倉儲用地。沿京杭大運河分散布置的小倉庫、煤庫、石料黃沙堆場均應逐步搬遷。

交通體系

規劃對外交通用地107.10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3.10%,人均用地3.57平方米。
公路
依託京滬高速公路,進一步完善高郵市城區對外交通聯繫,規劃6條對外聯繫公路:
公路客運中心樞紐站,位於外環路與海潮路交叉口西北側,占地4.5公頃。
公路貨運形成“一個中心樞紐站,三個貨運分站”的布局:
中心樞紐站,位於外環路與秦郵路交叉口西北角,占地4公頃,三個貨運分站分別位於經濟開發區運河港倉儲區,東南工業園倉儲區和北澄子河公鐵水物流區。
水運
京杭大運河按二級航道標準整治,按三級航道標準改造北澄子河和鹽河。
規劃在城區南北沿京杭大運河東側建兩個港區,沿河雜亂碼頭逐步取消,作為生活岸線和旅遊景觀岸線使用;在盂城驛處設旅遊碼頭。規劃在北澄子河南,京滬高速以東,結合鐵路建設水鐵公聯運碼頭。
鐵路
淮揚鐵路在高郵城區設鐵路客貨高郵站,位於海潮路東延伸段北側。
城市道路交通規劃
滿足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居民出行的需求,保證人和貨物的安全,方便運輸。堅持公共運輸優先的原則,大力發展公共運輸,完善組團之間的快速公交主幹線系統。適度發展小汽車。分步驟、分層次地完善道路網路和交通設施的建設,提高城市交通管理的力度。
結合總體布局、城市風貌、街道景觀,規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確,能滿足較長時期交通需求,與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文環境協調,具有較高交通設施建設水平和先進的現代化交通管理水平,快速、便捷、安全和舒適的現代化道路交通系統。
規劃道路廣場用地388.40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1.26%,人均12.95平方米,道路網密度6.36公里/平方公里。
1、道路分級、分類
規劃城市道路分為三級(即城市主幹道、次幹道和支路),主幹道按功能又分為二類(即交通性和一般)。
2、城市道路網布局
以方格網布局為主,結合水網呈放射狀布局。
規劃形成“七橫五縱”主幹路系統。其中交通性主幹路為“兩橫兩縱”,兩橫為秦郵路和武安路,兩縱為文游路和外環路。其它主幹路縱向包括屏淮路、珠光路、外環東路;橫向包括外環北路、凌波路、通湖路、海潮路、東南工業區中心大道等。交通性主幹路按6車道控制;一般主幹路按4車道控制。
3、城市道路橫斷面
根據城市道路性質、功能、紅線寬度,確定高郵市區道路橫斷面形式,交通性主幹道必須實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分隔,採用三塊板形式,外環路採用四塊板形式,其它道路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各級道路詳見城市主次幹路規劃一覽表。
規劃交叉口以平面交叉形式為主。
主幹路與主幹路、次幹路交叉採用展寬式信號燈控制的平面交叉口型式;次幹路與次幹路、支路交叉口採用信號燈控制的平面交叉口型式,在城市中心區應保留展寬用地;支路與主幹路的交叉口應採用右進左出的交叉口。
規劃在外環路與秦郵路、武安路等處預留互通立交用地。
主幹路與其它道路交叉口轉彎半徑按15-20米控制,其它交叉口轉彎半徑按10-15米控制。

綠地系統

充分利用高郵市臨湖、臨河、河網密布的自然條件,突出高郵地方特色,充分融合高郵人文和自然景觀,形成集湖、河、城、綠為一體的綠地系統。
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充分發揮綠地的生態效能,改善城市的整體環境。近期人均公共綠地達6.06平方米,遠期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9.96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35%以上。
總體布局結構
形成“兩環、兩鍥、三帶、九園”的綠化布局結構。
“兩環”由運河東堤、外環路形成的城市內環防護綠地和運河西堤、省道333、京滬高速\北城路形成的城市外環防護綠地。
“兩鍥”由老橫涇河、十里尖河形成兩個契入城市的防護綠軸。
“三帶”城區主要河道即北澄子河、鹽河、南澄子河等形成的城市主要濱河公共綠地空間。
“九園”結合自然地形,傳統文化景觀,新建的大型公共設施,形成的九個市級公園廣場。
防護綠地規劃
1、公路、鐵路防護林帶
京滬高速公路、淮江鐵路兩側的防護綠地不小於100米,外環路不小於25米,形成城市東側的防護林帶。
2、水系防護林帶
運河東西堤形成城市西側的防護林帶,老橫涇河、十里尖河各控制不小於100米的綠化林帶,形成楔入城市作為生活居住與工業之間的防護綠地。
3、高壓走廊防護綠地
利用110KV和220KV高壓走廊,形成20~30米以上防護綠帶。
4、市政設施周圍防護綠帶
城市取水口、污水處理廠、變電所、煤氣站場等市政設施周邊控制30米左右的防護綠帶。
公共綠地規劃
1、市級公園及綠化廣場規劃
規劃共設定北部生態公園、南部生態公園、盂城驛景區、蝶園廣場、文游台、東塔廣場、郵都廣場、中心區綠地、體育公園九處市級公園及綠化廣場。
北部生態公園:位於古城區北部,北門大街北首,規劃結合現狀眾多的水面等自然條件形成城市北部的以水面濕地保護為特色生態公園。
南部生態公園:位於古城區南側南門大街南部,形成反映地方農副產品的特色生態公園。
盂城驛景區:位於南門大街,結合文物古蹟保護,形成以郵文化以及人文景觀為主的主題公園。
蝶園廣場:結合奎樓景觀,形成反映城市傳統文化的城市廣場。
文游台、東塔廣場:以文游台和東塔兩處歷史重要景觀為核心,建設以歷史人文景觀為主的主題公園。
郵都廣場:位於海潮東路北,鹽河以東,建設成為滿足新城中心區周邊居民生活休閒娛樂公園。
城市中心區綠地:位於城市中心地帶,達到城市綜合性公園的功能要求。
體育公園:位於海潮路東端,結合體育場布置建設現代化體育娛樂設施
2、居住區級公共綠地規劃
居住區級公共綠地結合居住區布置,就近為居民提供活動、休憩的場所。
應充分利用現狀自然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景觀要素,因地制宜,建設富有特色的居住區級公園綠地,面積2~3公頃為宜,居民步行400~500米即可有一處城市公園和綠化廣場,從而營造出較為完善的、良好的人居環境。
3、濱河綠地規劃
結合高郵市城區河道縱橫,水網密布的特點,充分利用濱水空間,形成具有高郵特色的濱水空間系統。
(1)老橫涇河、十里尖河兩側綠地主要以防護綠地為主。
(2)鹽河、北澄子河和南澄子河兩側綠地地處東部新區, 空間開闊,以公共綠地為主,綠化布置以草皮、景觀樹木和廣場為主,其間可以布置少量的公共服務設施。
(3)舊城區內部河道如琵琶河、玉帶河、長生河等,兩側綠地控制5~10米左右,建築可臨水布置,綠化以湖石假山、觀賞型花木為主,體現小橋流水水鄉特色。
(4)運河東、西堤綠地以高幹喬木為主,體現古代水利設施的雄偉壯觀的景色。
4、街頭綠地規劃
規劃結合城市道路,大型公共建築設定面積不小於150-200m的街頭綠地。
新建居住小區綠地率不低於35%,舊城改造區域不低於30%,古城區及歷史街區綠地率可適當降低,具體由詳細規劃確定。
商業金融等用地綠地率不應低於20%,其它企事業單位綠地率不低於30%,醫院、休療養所、學校、體育設施等綠地率不應低於40%。
嚴格控制企事業單位用地,原則上單位綠地率不應高於50%。

城市景觀

突出周邊環境綠化景觀和濱水城市的特色,將高郵建設成為具有特色的生態型水鄉城市。
1、改善和突出城市周邊大環境並將其獨具特徵的河流引入城市內部,最佳化城市總體環境。
2、加強城市各條河流的景觀環境建設,創造各具特色的濱水空間。
3、突出城市各個片區的城市形象特點,形成不同的風貌特徵區。
4、以人為本,以市民公共活動空間為重點進行城市景觀設計。
5、建設形象鮮明突出的濱水城市中心區。
突出體現沿湖、沿河城市開放空間景觀構建,營造“水、城、綠”的整體形象特徵。
(1)歷史文化風貌區——古城區及周邊地區。
(2)城市新貌風貌區——東部新城區。
(3)新型產業風貌區——東北工業區和東南工業區。
城市景觀軸
(1)沿湖、沿河景觀軸
沿高郵湖、京杭大運河景觀軸——地處歷史文化風貌區,重點體現城與湖自然融合的景觀特徵,建築以低緩舒展為主要特徵,強調“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
鹽河、北澄子河景觀軸——地處城市新區,重點體現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兩側建築以多層為主,在城市中心區以高層為主,濱河綠地以廣場、開敞式空間布置為主。
老橫涇河、十里尖河景觀軸——地處新型產業風貌區,作為生活居住用地與工業用地綠化隔離區,重點體現自然生態特徵,兩側建築以新型工業廠房為主,濱河綠地以種植高郵地方樹種密林為主,設計要注意樹種高低、色彩,落葉和常青的變化。
(2)沿路景觀軸
海潮路——貫穿城市新區和古城區,是高郵市最重要的一條生活性幹路。老城區段為傳統商業街建築,應採用傳統形式,中段為城市中心地區,建築以高層建築為主,體現城市中心生機勃勃的景觀特徵;東段為城市大型文化體育中心,建築高度以多層為主,體現大尺度的城市空間形態。
文游路——貫穿城市南北的交通性主幹路,整體風格以現代建築為主,注意天際輪廊線的變化。
秦郵路——城市交通性主幹路,城市重要的出入通道,整體風格以現代建築為主,建築處理宜簡潔,注意兩側綠地的建設。
武安路——城市交通性主幹路,建築以多層為主,注意兩側綠地的建設。
外環路——城市交通性主幹路,兩側應以生態綠地為主。
北門大街、中山路、南門大街——傳統商業街,以旅遊服務功能為主,一、二層傳統風格建築,為體現高郵市傳統的人文景觀軸。
1、傳統景觀節點
盂城驛景區,蝶園廣場,東塔廣場、文游台、古驛道等。
2、現代景觀節點
城市中心區、海潮廣場,體育中心、高速公路出入口,城市南大門、城市北大門等。
城市地標
1、傳統城市地標
鎮國寺塔、奎樓、淨土寺塔、文游台等四處傳統城市地標建築,應嚴格控制周邊建築的高度,保護好視覺走廊。
2、現代城市地標
東部新城以城市中心區、市政府大樓、體育公園等高層建築群作為城市現代地標。

歷史文化

充分體現高郵市“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性質,把高郵市建設成為具有鮮明文化特色,傳統風貌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歷史文化名城。
1、堅持統籌規劃、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科學管理的名城保護原則,合理確定保護內容與範圍,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採取合理適度、科學利用的方法和手段,有效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資源。
2、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性和歷史文化遺存的原真性原則,重點保護有價值的歷史遺存、歷史街區,整體保護古城格局和風貌、古城空間形態和環境,提高古城的環境質量。
3、切實做好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充分挖掘和保存傳統文化和歷史遺產,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做好文物古蹟的保護工作。
保護框架
1、保護層次
建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和文物保護單位三個層次的保護體系。
2、保護框架
根據高郵市獨特的自然環境,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在高郵市城區形成“一帶、兩區、三片、四點”的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規劃框架系統,在市域形成三處遺址保護區和一處回民清真寺的保護街區。
(1)“一帶”:即京杭大運河沿河風光帶,包括古驛道的保護。
(2)“兩區”:一區為高郵市古城區,即宋城牆所包圍的城區範圍及周邊地段;另一區為環高郵湖風景旅遊區,自然風光優美。
(3)“三片”:即古城區內文物古蹟相對連片集中,較完整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地方特色的三片區域:一片為以北門外街為中心的城北歷史街區;一片為以南門外街盂城驛為中心的城南歷史街區;另一片以中山路附近的城中歷史街區。
(4)“四點”:以文游台、奎樓、淨土寺塔鎮國寺塔四處制高點的塔式建築。
(5)“三處遺址保護區”:即以龍虬莊遺址周邶墩遺址天山漢墓為中心的三處遺址保護區。
(6)“菱塘清真寺保護區”:以菱塘回族鄉保存完好的省級文保單位菱塘清真寺為主體的回民保護區。
古城區即高郵宋城牆圍合區域,其四址為北至通湖路,東至盂城路,南至琵琶路,西至運河東堤,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周邊地段北至人民路高郵當鋪,南至盂城驛。總面積約2.6平方公里。
通過最佳化城市布局,調整古城區的用地結構,古城區應以生活居住、旅遊服務等用地為主,嚴格控制行政辦公用地,工業用地要逐步搬遷。嚴格控制古城區的建設強度,疏散古城人口,加強對古城區整體風貌、古城格局、空間輪廓的保護。
歷史街區保護
1、歷史街區 規劃確定三處歷史街區,即
(1)城北歷史街區,包括一人巷、人民路、北大門街、復興街一片,以當鋪為中心的建築均以青磚、小瓦、小歇山的傳統建築居多,還有大量民居。其保護範圍為:北至珠湖新巷,南至民生路、新河南路一線,西至承志河橋南河邊,東至珠湖路。占地面積7.78公頃。
保護要求:主要功能以居住和公共建築為主,保護並修繕區內的民居,重點保護高郵當鋪及其周邊環境。保護傳統街巷的布局形態、空間尺度。建築高度控制在3層以下,建築高度在12米以下。
(2)城中歷史街區:包括焦家巷、百歲巷。過去為官宦人家府第,建築精美,尤以磚雕門樓為多,保存較好,還包括焦家巷東首與東后街交接處牌坊遺存。其保護範圍為:北至焦家巷,南至百歲巷,西至中山南路,東至東后街。保護範圍占地面積2.30公頃。
保護要求:保留原有居住功能,增加部分旅遊和居民日常生活服務設施,保護並修繕區內的傳統民居,保持其原有的布局形態,整治區內的環境,部分恢復臨水傳統民居,展示高郵水鄉民居的風貌。建築高度控制在3層以下,建築高度在12米以下。
(3)城南歷史街區:位於高郵市古城區南部,包括館驛巷、運糧巷、鹽倉巷、南大門街等,該區域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市級文保單位一處。盂城驛、老糧行和老街均為青磚、小瓦、小歇山的傳統建築,保存較好。保護範圍為:北至琵琶巷,南至寶塔巷,西至南大門大街,東至南海子河邊,占地面積2.41公頃。
保護要求:通過對盂城驛的保護,弘揚郵文化,構築城南郵文化市場。功能以公共建築為主,通過對南門大街、館驛巷、運糧巷等古民居的保護,展示高郵市歷史文化。建築高度控制在3層以下,建築高度在12米以下。
2、歷史街區保護規劃
保護歷史街區整體風貌,保護範圍內有礙傳統風貌和影響歷史街區內的文物保護單位預防安全的建築應逐步整治或拆除。保護歷史街區內原有建築的立面造型、色彩、材質、格局等,需整治的建築必須按傳統風格進行整治,尤其是建築細部,如門、窗、屋、檐等細部。歷史街區內的街巷河道、名木古樹、古井、碑牌等均應加以保護。
歷史街區內新改建的建築,應於周邊環境建築在體量、高度、色彩等方面相協調。新改建應尊重歷史街區原有街道的尺寸和空間尺度。
高郵市現已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共63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龍虬莊遺址、盂城驛、高郵當鋪),省級7處,市級53處。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劃分二個層次: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
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即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劃定的必要的保護範圍。在保護範圍內不得進行其它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因特殊情況需要在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內進行其它建設工程等作業,必須保證文物保護單位安全,並經核定公布文物保護單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應徵求上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的同意。
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建設工程,不得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風貌;工程設計方案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級別,經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同意後,報城市規劃部門批准。
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得建設污染文物保護單位及其環境的設施,不得進行可能影響文物保護單位安全及其環境的活動,對已有的污染文物保護單位及其環境的設施,應當限期治理。
高郵市共有古樹名木17棵,其中臘梅1株、銀杏11株、柏類4株、黃楊1株。
依據國家對古樹名木實行保護的有關規定,由市園林管理等相關部門和單位加強對市區內現存的多株古樹名木(特別是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古樹名木)及其周圍環境的保護,建立古樹名木檔案資料,統一掛牌,制定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規定,建立責任制,專人負責,定期治蟲,夏季防澇、冬季塗白,在古樹名木四周設防護柵欄。
非物質文化文化遺產保護
1、傳統地名保護
傳統地名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載體,是體現歷史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有歷史價值的傳統地點、路名、河名必須加以保護。古城區內歷史街巷、古河道已改變的應恢復原地名。
2、郵文化傳統的保護
高郵是全國2700多個城市中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有全國規模最大、歷史最久、保存最為完好的驛站,是中華集郵聯合會命名的唯一縣市級的“集郵之鄉”。
規劃在盂城驛現有基礎上進行擴容增量,籌建中國郵驛博物館,發展以“郵”文化為中心的郵產業園區,即形成郵票交易、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以更大限度地保護和豐富郵文化內涵,舉辦“中國郵文化節”。
3、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
高郵歷史悠久,民間文化別具特色,漢留、鹿女丹泉、耿廟神燈、寶塔傳奇等民間傳說體現了高郵傳統的民風民俗。應進一步挖掘傳統的民間文化,通過建立檔案,利用傳統民居成立展覽館或舉辦相關文化節來弘揚傳統文化。
4、傳統商業、特色產品保護
以高郵盛產的麻鴨及相關禽蛋類傳統地方產品為龍頭,保護和開發具有特色的傳統產品,保護老字號,形成以中山路傳統特色產品一條街。

旅遊規劃

高郵市旅遊業是以揚州為中心的旅遊產業的組成部分,高郵旅遊業應以生態度假為主題,以文化古城、盂城驛為內蘊,以高郵鴨產業為推力,把高郵建成國內知名的湖濱生態型度假目的地。
2010年,旅遊人數達到120萬人次左右,實現旅遊收入3.6億元。
2020年,旅遊人數達到360萬人次左右,實現旅遊收入10億元。
1、旅遊總體布局
根據高郵的資源狀況及旅遊市場的發展趨勢,旅遊空間布局歸納為123結構。即一城、二帶、三區。
2、一城:高郵歷史文化名城
以高郵城區文化古蹟為基礎,承擔旅遊集散中心的功能。旅遊景點主要包括文游台、盂城驛等傳統歷史街區、奎樓廣場、淨土寺塔、文游台、州府儀門等。
3、兩帶:環高郵生態旅遊帶和沿漢臨公路水鄉古鎮生態旅遊帶
(1)環高郵湖生態旅遊帶
主要包括菱塘濱湖地帶、郭集大堤、新民灘、車邏鎮、高郵鎮及高郵經濟開發區、市區古運河文化長廊、運河西堤商務休閒區、馬棚東湖度假區和清水潭度假區、界首蘆葦盪、界首水鄉風俗園。
(2)沿漢臨公路(南水北調線路)水鄉古鎮生態旅遊帶
包括漢留、三垛鎮、司徒、橫涇、臨澤五鎮。主要包括三垛少游生態文化村、橫涇鎮荷花觀賞區、臨澤古鎮民俗旅遊區、臨澤董潭生態農業旅遊區等。
4、三區:湖西旅遊區、龍虬莊古遺址遊覽區、八橋鎮綠洋湖生態休閒度假區。
(1)湖西旅遊區
包括菱塘、天山、送橋等三個鄉鎮。以菱塘鎮為中心,以菱塘回族風情、天山漢墓、送橋養鵝基地為主要吸引點。
(2)龍虬莊古遺址遊覽區
包括龍虬莊遺址、唐王墩遺址、周邶墩遺址、邵家溝遺址等。以龍虬莊原始文化生態旅遊村為主。
(3)八橋鎮綠洋湖生態休閒度假區
八橋鎮陳堡村綠洋湖(俗稱南湖),占地面積4000餘畝,其中水面3000畝,成片人工林1260畝,河繞林走,林臨河立,可開發建設成為生態休閒度假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