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欽中

高欽中 ,號“恆溪”,是高崍雲的長子。十六歲當童生,十七歲中秀才,道光丁酉年(1837)考取拔貢(22歲)。

基本介紹

  • 本名:高欽中
  • 字號:敬直
  • 出生時間:1815
  • 去世時間:1869年
人物生平,軼事典故,主要成就,

人物生平

高欽中 ,號“恆溪”,是高崍雲的長子。十六歲當童生,十七歲中秀才,道光丁酉年(1837)考取拔貢(22歲)。道光己酉年(1849)中舉,庚戌年(1850)進士, 官至吏部郎中,是高崍雲的長子。他幼時體質很弱,不好玩耍。七歲的時候曾戲題詩句在牆上:“心亘萬古始為恆,日月常懸晝夜明。士心自有平生志,江鳥哪知得意鴻?”他祖父見了說:這孩子雖然身體弱,但心胸開闊,決不會是一般的人。 青年時代的袁甲三,曾在高家作塾師,是高欽中的啟蒙老師。有一次高欽中在袁甲三的書案上,看到有《朱子全書》,便認真讀起來,每天都要讀到天快亮的時候。從那以後,他的一言一行,都能按朱熹講的去做。後來父親到浙江麗水縣任職,把他也帶去了。

軼事典故

庚子(1840)年,高欽中回項城應河南鄉試,得以認識河南名儒王淡泉(新鄭人)。王淡泉很欣賞高欽中的才華,把自己的宋元明各儒學大師的集子,都送給高欽中讀。於是,高欽中就單獨整理出一個書房,天天在書房裡靜坐讀書,一連讀了五個月。其間,還不時向王淡泉先生質難問疑,並詳細記錄下來。
他回父親任職的永嘉縣後,就把與王淡泉先生的談話及心得,編輯成《健復錄》和《居甌隨錄》(“居甌”,溫州別稱)兩本書。
不久,父親病逝,他準備扶柩回歸故鄉。但為了把父親在永嘉任上的公事交代清楚,他又在浙江停留了半年。在丁憂居喪的哀痛之中,高欽中更加刻苦攻讀諸儒經書,常常整夜讀書不輟。一天夜裡,他在讀書中突然省悟出《易》經關於天地變化和新生事物產生的主旨。於是高興地說:天地的大德就叫做“生”,與告子認為天地為“氣“的理論大不一樣。在天叫做“命”,在人叫做“性”,在心叫做“仁”,沒有其他的了。並用一首詩記下自己的感悟,其中有一句是“從今打破生關去,生意綿綿仔細尋”。從那以後,他再讀先儒的書,就能融會貫通了。回到項城以後,他閉門謝客,奮發自勵,學有大進,常常感嘆淡泉先生的亡故,使自己再沒有可以交往的人了。於是,他延請淡泉先生的侄兒王紹陽,為弟弟高釗中及幾個子侄講授經書。

主要成就

道光己酉年(1849)高欽中中舉,庚戌年(1850)成進士,被分配到吏部的考功司任職。其間,曾和李觀庭、楊蘭士等切磋學問,與倭仁①論證新學。
同治元年(1862)鹹豐文宗皇帝繼位,下詔徵求海內直言。高欽中正打算上疏,陳述自己關於時事的十幾條看法,正趕上太平軍起義,攻占了金陵(南京),河南境內也盜賊蜂起。欽中惦記老母年高,不能朝夕奉養,就請假回鄉省親。因騎馬不幸摔折右臂後,就更加無意仕途,只願在家奉養母親,享受天倫之樂。閒暇的時候,便研讀《周易》或考核家中子弟的學業。
這時候,朝廷正在江南用兵,袁甲三也在臨淮率兵剿捻,來信請高欽中到臨淮參贊軍機,高欽中沒答應。河南巡撫鄭小山,邀請他主持河南的捐輸事宜,他也沒有答應。後陳郡(淮陽)知州聘請他任西華“演疇書院”主講,因在古先賢箕子的大殿一側設帳,他這才接受。他常說:商、周時代,天地大法盡在箕子的《洪範》一書中。為此他還寫了一本書,認為人立身的關鍵,在於“貌、言、視、聽、思”五個方面。
兩年後,太平軍的王廷楨部、捻軍的陳大喜部,相繼在西華南部起事。於是,高欽中辭去書院的工作,回項城故里。為保家衛土,他出面“編保甲、聯部伍、備軍械”,保衛項城。同治癸亥年(1863),捻軍占據了項城縣城(今秣陵鎮)北部的尚店寨(今為范集鎮尚店行政村),省督張耀率大軍包圍尚店,太守劉瑗率民團協助,高欽中主動為他們策劃方略。兩個多月後,進駐尚店的捻軍終被殲滅。高欽中因此被保奏,朝廷賜他郎中銜,賞戴花翎。
尚店戰時,高欽中為求救兵,曾在風雪中騎馬奔跑幾百里,落下了嚴重的肺病。鹹豐甲子年(1869)春,他到京城看望高釗中,肺病突發,兩日後不治身亡。
最初高欽中與王淡泉交往,崇尚“提斯本心,擴清私念”,就自號為“爽亭”;後來認識了倭仁,認真探究了明代儒學研究的弊病,認為“穎悟不足恃,一以篤實踐履為主”——人的聰明不值得恃仗,踏踏實實做事才是根本,他就把自己的號改為“恆溪”。
宣統三年 《項城縣誌》有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