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指影響幼兒的活動)

幼兒教育(指影響幼兒的活動)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幼兒教育》是1982年浙江教育報刊總社出版的教育期刊,編輯單位是《幼兒教育》編輯部。

幼兒教育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凡是能夠影響幼兒身體成長和認知、情感、性格等方面發展的有目的的活動,如幼兒在成人的指導下看電視、做家務、參加社會活動,等等,都可說是幼兒教育。而狹義的幼兒教育則特指幼稚園和其他專門開設的幼兒教育機構的教育。幼稚園教育在中國屬於學校教育系統,和學校教育一樣,幼稚園教育也具有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所沒有的優點,如計畫性、系統性等。幼稚園教育以幼稚園教師為主要對象,致力於宣傳黨和國家的幼兒教育政策,反映幼兒教育研究與改革成果,交流幼稚園託兒所、親職教育經驗,介紹國內外幼兒教育信息,提供幼兒教育活動材料和教學參考資料。

2016年在園幼兒增長66%,全國幼稚園數量達到23.98萬所,增長74%;2017年學前3年毛入園率達到79.6%,不僅超過了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而且提前完成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2020年達到70%的目標任務。2017年,全國共有幼稚園25.50萬所,比上年增加1.51萬所,增長6.3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幼兒教育
  • 外文名稱: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語言:中文
  • 類別:出版,教育期刊
  • 主管單位:浙江教育報刊總社
  • 主辦單位:浙江教育報刊總社
  • 編輯單位:《幼兒教育》編輯部
  • 創刊時間:1982年
  • 出版周期:旬刊
  • 國內刊號:CN: 33-1042/G4
  • 國際刊號:ISSN: 1004-4604
  • 郵發代號:32-30
  • 出版地:浙江省杭州市
歷史發展,年齡段劃分,教育關鍵期,幼兒視頻,單親教育,幾大誤區,早教影響,教育知識,好處,要點,常識,注意,盲點,政策分析,區別,學習動機,幼兒教育原則,三無原則,無錯原則,相關連結,

歷史發展

教養機構根據一定的培養目標和幼兒的身心特點,對入國小前的幼兒所進行的有計畫的教育。又稱學前西漢時期編纂的《禮記·內則》中就有關於幼兒教育的記述。中國近代幼兒教育機構始創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設於湖北武昌,名為蒙養院,1922年定名為幼稚園。歐洲近代幼兒教育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牧師J.F.奧貝蘭於1771年在孚日創辦了世界上最早的幼兒學校。1802年,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R.歐文於蘇格蘭的新拉納克創辦了一所招收2~6歲工人子女的幼稚園。德國教育家F.W.A.福祿貝爾和義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對幼兒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都產生過重要影響。在中國,宋慶齡陶行知陳鶴琴張雪門等對幼兒教育事業也都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使兒童身心獲得正常發展,為進入國小學習做好準備。中國的幼兒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1981年10月中國頒發的《幼稚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提出了幼兒教育8個方面的內容,即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和美術。綱要還指出,對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內容要貫穿在遊戲、體育活動、上課、觀察、勞動、娛樂等全部生活與活動之中。蘋果套用商店中出現了豐富的幼兒教育資源,其中包括點讀機,有聲讀物等等,為幼兒教育掀開了一個新的篇章。
幼兒教育幼兒教育

年齡段劃分

這裡牽涉到人的年齡階段的劃分和教育對象的階段劃分問題。人一生按年齡可分為若干階段,如嬰兒期(0~3歲)、幼兒期(3~6歲)、兒童期(6~11、12歲)、少年期(11、12~14、15歲)、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等,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年齡特徵、不同的需要。因此,要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教育必須分階段進行。
0~3歲教育
幼兒教育主要指的是對3~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幼兒教育是學前教育或說早期教育的後半階段,前面與0~3歲的嬰兒教育銜接,後面與初等教育銜接,是一個人教育與發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階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個人發展的奠基時期,許多重要能力、個性品質在這個時期形成基本特點;“特殊”指的是這個階段是兒童身心發展從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轉而可以開始按社會需求來學習並獲得發展的過渡時期。寶寶大約在出生1年後,才會開始有意義的口語溝通。在此之前,寶寶倚賴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來表達他的情感與想法的。除了以哭做為直接的溝通之外,身體語言如臉部的表情、手臂與腳的擺動都是。在此期間,你越了解他們的身體語言,就越能拉近你與寶寶之間的情感聯結,也越能鼓勵他使用非語言的方式作為有效的溝通。
幼兒教育幼兒教育
活教育思想
活教育思想在我國幼兒教育界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活教育倡導:
  1. 一切設施、一切活動以兒童為中心的主體,學校里一切活動差不多都是兒童的活動。
  2. 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做人的態度,養成優良的習慣,發現內在的興趣,獲得求知的方法,訓練人生的基本技能。
  3. 一切教學,集中在做,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
  4. 分組學習,共同研討
  5. 以愛以德來感化兒童。
  6. 兒童自訂法則來管理自己。
  7. 課程是根據兒童的心理和社會的需要來編訂的,教材也是根據兒童的心理和社會的需要來選定的,所以課程是有伸縮性,教材是有活動性而可隨時更改的。
  8. 兒童天真爛漫,活潑可愛,工作時很靜很忙,遊戲時很起勁很高興。
  9. 師生共同生活,教學相長
  10. 學校是社會的中心,師生集中力量,改造環境,服務社會。

教育關鍵期

幼兒教育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凡是能夠影響幼兒身體成長和認知、情感、性格等方面發展的有目的的活動,如幼兒在成人的指導下看電視、做家務、參加社會活動,等等,都可說是幼兒教育。而狹義的幼兒教育則特指幼稚園和其他專門開設的幼兒教育機構的教育。幼稚園教育在中國屬於學校教育系統,和學校教育一樣,幼稚園教育也具有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所沒有的優點,如計畫性、系統性等
智力開發的最佳期
美國心理學家傑明斯的研究指出,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對一個18歲的孩子達到的正常智力水平來說,其中50%的智力是4歲以前獲得的,30%是4—8歲獲得的,20%是8—18歲前獲得的。
幼兒教育幼兒教育
美國生理學家的研究也表明,幼兒是大腦生理髮展的最快時期,一個成年人腦重約為1400克,其4歲時約為1000克,8歲時約為1300克。
日本學者木樹久一指出,兒童潛在能力遵循一種遞減的規律,即生下來具有100分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一出生就進行教育,可以成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從5歲開始教育,只能成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從10歲開始,就只能具有60分能力的人。
由此可見,幼兒大腦發展速度之快。在兒童智力迅速發展的時期,早期教育的作用也特別大,因為智力與教育以及社會環境是密切相關的。若在這個時期內,對孩子用正確的方法施以適當的早期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人格健全的關鍵期
幼兒教育對人的個性品質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幼兒時期,孩子的個性品質開始萌芽並逐漸形成。這時孩子的可塑性強,自我評價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長、老師的評價來評價自己。家長、老師說“好”,就是“好”,家長、老師說“壞”,就是“壞”。若在這個時期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好好引導,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對其一生都有重要影響。相反若在這個時期形成一些不好的個性品質或行為習慣,以後就很難糾正。
幼兒教育幼兒教育
性教育的關鍵期
3歲左右的孩子,正處於一個特殊的性心理發育階段,心理學上稱為“性蕾期”。如果男孩把自己看作是女孩,在打扮、舉止、表情上模仿女孩,就成為女性化男孩。如果女孩把自己看作是男孩,在打扮、舉止、表情上模仿男孩,就成為男性化女孩。這稱為性角色畸形。
總之,幼兒是智力開發、人格健全、性教育的關鍵期。在幼兒教育上,主要是引導幼兒正確的思維方式、培養良好的學習心態,來應付以後學習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所以,幼兒教育是決定人生命運與幸福的終身大事。

幼兒視頻

2013年10月17日,由微視傳媒出品的國內首檔針對0-3歲親子家庭的科學早教電視節目《積木寶貝闖世界》在北京舉行盛大的開播儀式,主創人員來到活動現場,為節目的開播造勢。愛奇藝網站、《我和寶貝》雜誌、搖籃網、山西廣播電視台少兒頻道、中國婦女出版社等眾多媒體及合作夥伴到現場進行祝賀。據悉,節目將在50餘家電視台及愛奇藝等視頻網站實現台網聯動播出。
中國早期教育視頻節目的市場正處於一個迫切需要科學化、規範化的陣痛時期。一方面是廣大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和早期教育意識的覺醒,一方面則是成體系反應科學早教知識視頻節目稀缺,不僅缺少科學早教的內容載體形式,還缺乏推廣平台。尤其是央視曝光國內卡通片含有暴力等不良內容,不適宜作為嬰幼兒的早期教育視頻使用。《積木寶貝闖世界》電視節目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旨在向更廣大的家庭傳播科學的、系統的早期教育知識,以及促進整個行業的規範化發展。
積木寶貝闖世界》電視欄目打造了“積木寶貝家族”的鮮明形象。積木家族的大家長羅靜博士和積木哥哥帶著三個可愛的積木寶貝吉祥物寶寶遊歷世界各地,體驗風土人情,將早期教育知識寓教於樂,更易於孩子和父母們接收和消化。《積木寶貝闖世界》有多個子版塊組成,有演播室版塊,也有卡通片,還有早教專家羅靜博士的talkshow“靜觀育兒”。
《積木寶貝闖世界》內含若干獨立版本模式,便於實行網台聯動,同時在全國五十家電視台和愛奇藝同步播出,每周播出一集。並配套有相應的圖書、雜誌專欄等,順應媒體發展新趨勢,打造全媒體鏈,通過電視、視頻網站、雜誌、書籍等,向更多的家庭傳播免費、便捷的科學早教,尤其是三、四線城市、偏遠城市的家庭。

單親教育

單親家庭的孩子成長,並不像傳說中的那么可怕,只要你能做到這幾點,孩子成長(生理和心理)是沒問題的。首先,調整好你的心態,分手是你們的事和孩子沒關係,孩子不管跟哪一方生活,都要讓他知道,雖然爸爸媽媽分開了,但是都一樣愛他,這一點永遠都不會改變,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對方的錯失、壞話(其實,錯和對都是相對的),讓他埋下仇恨的種子;其次,多一些時間陪孩子,多與孩子交流,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鼓勵和同齡人交往,培養他的健康心理。現代人物質追求意識非常強烈,但是,你必須明白有些東西是金錢無法換到的,不要為了錢而失去不該失去的東西;第三,告訴孩子:“沒有人不會犯錯誤的,不管你做錯了什麼事都要告訴我,讓我和你一起來面對”切忌不要惡語相加,不要棍棒相向,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最後,雖然這個社會烏煙瘴氣,但是,一定要培養孩子做一個誠實的人,讓孩子遵守“知道的可以不說,但說出來的一定是真話”的原則單親家庭的孩子教育。

幾大誤區

過分寵愛
一些家庭過度寵愛孩子,凡事包辦代替。孩子吃飯,一家人來哄,出門怕寶寶走路累著,忙著抱或用車推。生活上什麼都不讓孩子做,對孩子百依百順,要什麼給什麼。專家提醒:包辦代替會造成孩子的動手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很差,孩子也不敢面對外面的社會。而過於溺愛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愛,與小朋友的交往中,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將來很難適應社會。
幼兒教育幼兒教育
過多管制
有的爸媽認為管教寶寶,就要從小做起,讓寶寶絕對服從自己的意志。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寶寶沒有任何可選擇的餘地,不聽話就會挨批評。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寶寶,就會變得膽小、怕事。還有的家長對孩子的缺點看得很重,總是挑毛病,而對優點卻視而不見,極少表揚,甚至經常打罵孩子。這樣的孩子自卑感很強,做事缺乏信心,逆反心理很強,性格較為孤僻。
對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儘量尊重,不要把成人的思維強加給孩子。孩子和家長在人格上應該是平等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採取民主方式。
幼兒教育國小化
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幼兒教育國小化傾向越來越嚴重。遊戲少了,作業多了,考試更頻繁了,升學壓力層層傳遞到幼兒身上。
幼兒教育國小化的徵兆在孩子入園時已經顯現。為了篩選優質生源,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取得優勢,許多幼稚園不斷提高入園門檻,2、3歲的孩子就開始學習數數、背詩、寫字、記單詞。
進入幼稚園後,國小化傾向更是明顯。據報導,天津河西區一所幼稚園已開始應父母要求教孩子用豎式算3位數的加減法,而這是國小二年級的課程。“橘、凳、醬、藕、墨”這些原在國小三年級才會學到的字,也出現在《學前500字》之中。哈爾濱某幼稚園的一塊小黑板上,寫著幼兒們周末應完成的作業:抄寫古詩《靜夜思》三遍並背誦、默寫漢語拼音字母、父母出20道退位減法題。
這樣的幼兒教育的惡果之一就是讓孩子(尤其是男孩)從一開始就畏懼學校、討厭學習。在他們應該遊戲、唱歌、跳舞、繪畫、到處跑、到處玩、胡思亂想的年齡,孩子們不得不規規矩矩地坐下來學習、讀書、寫字。這會讓他們認為,學習是枯燥的,甚至是一種懲罰,從而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對學校心生厭倦。

早教影響

在中國傳統教育的影響下,大家普遍認為早教就是針對嬰幼兒展開的教育 ,其實不然,早教的實質不只是對孩子,在孩子接受早教的過程中父母與孩子的互動也很重要。外國早教專家很早就指出“親子互動”的重要性,父母是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同樣身為教育者的父母也需要學習早教知識才能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各國早教專家們也致力研發科學的親子互動課程,當前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專業還是國外的一些知名早教機構,其中美式早教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完善,很多美式早教機構在教學中採用雙模式教學,把孩子和家長都作為教育對象,並且在教學過程中讓父母也儘量參與進來,鍛鍊孩子與家長的協作能力和默契感。
中國傳統教育方式採用灌輸式教學,也是老師和家長最常用也最普遍的方法,這種不遵循孩子發展特點的教育方法是早教的大忌。嬰幼兒尚處在智力和性格發展的初級階段,對那些強加給自己知識如果不感興趣很容易產生厭煩情緒,這將直接關係到孩子上學以後對學習的科目是否感興趣。無壓力教學,在輕鬆快樂的環境中對嬰幼兒進行早期潛能的開發,這才是科學的早教方式。在強調無壓式方面國內傳統的早教機構普遍滯後於國外的一些知名早教機構,美式早教機構——悅寶園在這方面算是比較突出的一個品牌。
中國式早教普遍認為只要給孩子更多的玩具玩,讓孩子擁有更多的新鮮東西,殊不知早教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安全第一原則,嬰幼兒的分辨能力以及自我保護能力最弱,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具、玩具以及整體的教學環境都要達標,同時課程設定首先要考慮到安全。市面上的許多教具和兒童玩具都不達標,這些都是嬰幼兒身體健康的安全隱患,所以廣大家長們在選擇早教機構的時候對這些硬體質量的考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育知識

好處

德國幼兒早期教育家威特說:“對孩子的教育開始得那么早也不會過頭”。國內外多數專家認為,幼兒早期教育重點是指3到5歲前的教育。對幼兒進行早期教育究竟有哪些好處呢?
幼兒期是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期,抓緊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學習效果。例如有人認為,幼兒在2-3歲期間是學習口頭語言的最佳年齡;外語學習最遲也不能超過4-5歲,因為在這時幼兒學習外語不會與本國語言相混淆;5-5歲半則是掌握數概念的最佳年齡;6歲是發展大小、方位知覺最佳年齡。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1964年出版了《人類特性的穩定與變化》一書,提出了有名的智力發展的假設:5歲前是兒童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遺傳與環境互動作用的結果。日本學者木村久一認為,兒童的潛在能力遵循著一種遞減規律。即生下來具有100分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一出生就進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從5歲開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從10歲開始教育,就只能成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早期教育能促進大腦的發育。一些家長擔心,對孩子實施早期教育,會累壞孩子的大腦,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經用動物的大腦和生化的變化。事實說明,早期豐富的環境刺激與學習機會不但不會傷害大腦的發育,而且還會促進大腦的發育

要點

採取表揚教育還是批評教育,是幼兒教育的一個永遠的論題。在某些情況下絕不縱容孩子,這是可以肯定的。要採取孩子易於接受的方法來教育孩子,這也是毋庸置疑的。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總結出以下六大要點,涉及到“心靈教育”的方方面面。記住這六大要點。可以使母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得心應手,取得良好的效果。
▲ 不要盯著孩子的缺點
如果能對孩子的優點給予很好的表揚和讚許,缺點就會自然消失。
▲ 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變化
不要認為孩子的表現已經定型。當前的表現,只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他償會不斷地成長。
▲ 不要完美主義
有的家長給孩子設定了極高的標準,從一開始就要求孩子做到十全十美。對於孩子來說,很多事情都是人生的頭一回,可能會做得不好;而在這么多做不好的可能中,孩子漂亮地完成了一件事,是多么了的了不起,家長一定要進行表揚。這樣,家長也不會太在意那些做不好的的事情。
▲ 不要和別的孩子作比較
家長不要總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作比較。自家的孩子只要按照自己的個性發展就非常令人滿意了。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個性,家長要相信,只要孩子能發展自己的特長,在自己專長的領域具有一技之長,就可以成長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
▲ 不要把培養的學習能力作為教育的重心
學習能力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一味地以此作為教育的重心會使整個教育出現傾斜。必須把對心靈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重點,以培養孩子的EQ作為重點,重視心靈教育,學習能力自然會大大提高。
▲ 現在就是最好
不要盯著孩子的缺點不放,只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長處,對他們小小的進步給以肯定和讚揚,就可以讓那些缺點消失。家長越是努力想去糾正孩子的缺點,就越有可能適得其反,缺點會越固執地留在孩子身上。與其這樣,不如把現在的孩子當做最好,肯定他的優點,表揚他的長處,孩子會自然地變得優秀起來。

常識

  1. 讓小孩學會1歲6個月單獨走路,1歲8個月學會單獨上廁所;
  2. 2歲要學會穿內衣,培養良好的習慣;2歲6個月能單獨吃飯,自己穿衣服;
  3. 2~3歲穿有鞋帶的鞋,訓練小孩複雜思考的能力;每天至少吃3種顏色的蔬菜,訓練孩子的統籌能力;
  4. 4歲要教育孩子學會自尊,自愛;
  5. 5歲要訓練孩子的自重意識;
  6. 6歲要教育孩子團結,競爭的能力,強弱對比;
  7. 8-13歲要使孩子明白學習的目的;

注意

1.幼兒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學知識
幼兒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學知識,而是讓孩子形成終生受益的品質、態度、情感、能力,這非常重要。當然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識技能,但這並不是幼兒階段最主要的任務。
2.最適合培養幼兒的方式是“遊戲”
說教的方法不適宜培養孩子,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方法是“遊戲”。孩子可以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學會與人商量。
3.將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引入課堂
可以適時將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引入課程。孩子回到家還會向家長宣傳,如果看到家長亂扔垃圾,就會告訴他們這是不對的,垃圾要分類。連很多家長都說,垃圾分類的遊戲讓他們很受益,以前他們都不懂得垃圾還要分類,以及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以及哪些是有害垃圾。
還有“關愛他人”的教育,組織孩子們到敬老院、開智學校慰問、表演木偶戲,使孩子從小懂得同情和關懷弱者。
4.關注孩子的發展潛力
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應關注孩子的可持續發展。什麼樣的孩子才有發展潛力?熱情大方,會關心同伴,這樣的孩子人緣更好,以後也會有更多鍛鍊的機會;同時,這樣的孩子求知慾強,思維很活躍,學習(行為)習慣比較好。幼兒教育就是在潛移默化中造就孩子健全美好的心靈,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幼兒教育就是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生活、行為、衛生習慣。孩子的潛力非常大,小班的孩子經常玩交通安全的遊戲,已經懂得走人行道要靠右走,過馬路要走斑馬線等交通規則。
5.要孩子做到家長首先要做到
孩子的教育不能光靠學校,家庭、社會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更大。而且,由於孩子喜歡模仿大人,但是又不懂得選擇,就把在家庭和社會中看到、聽到的一切現象都模仿和表現在遊戲中了,比如有的孩子會模仿大人醉酒的樣子。
家長無論是說話,還是行動,實際上就已經在教孩子怎么做了。家長經常跟孩子說,對人要有禮貌,不能亂發脾氣。可是家長自己說話的時候,經常大呼小叫的。孩子怎么能不受影響呢?要孩子做到,家長首先要做到。有些家長說,我們要是早知道這些就好了,可以讓孩子早點養成好習慣。
6.錯過幼兒期再糾正就難了
有人說,小孩子還不懂事,以後長大了再慢慢教。不要小看孩子,他們已經懂得很多事情了。在孩子幼小的時候,教他更容易接受。如果錯過了幼兒期的教育,以後再糾正就難了。
7.很多家長喜歡替孩子包辦
家長們常常是口頭上說很重視子女教育,但具體到小事上,就做不到。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所以儘量地滿足孩子的需求。過於嬌慣孩子,孩子就不懂得謙讓。
幼兒教育要從實實在在的小事做起,才會見實效。還有很多家長喜歡替孩子包辦。比如幼稚園請家長 一起觀看孩子比賽繫鞋帶,可有些家長卻一面對孩子說“這很容易”,一面就替孩子把鞋帶給系起來了。家長應該多放手,讓孩子得到鍛鍊,不能讓他事事依賴。

盲點

1 、第一個方面從家庭、父母對孩子的關係。
老師對學生的要求。
幼兒教育(指影響幼兒的活動)
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
都是一貫主張對孩子嚴格要求,強調紀律性,
強調孩子聽話、努力學習、刻苦學習。
父母與子女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關係實際起作用
的還是管和被管的關係。
而在西方,父母之間、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尊重的關係。
孩子所處的小環境比中國孩子所處的小環境要寬鬆自由得多。
在西方,父母強調孩子順其自然地發展,
學校老師和孩子平等和諧地相處。
2.第二個方面的差別,是團隊精神與個人主義。
從社會傳統來看,我們中國是提倡團隊精神的國家,
這種團隊精神不是政治上的團隊精神,
而是傳統的。
日本、朝鮮和新加坡都是屬於這種傳統的團隊精神國家。
中國強調共性的、同性的傳統文化;
而西方強調個別文化、強調個性和區域性,認為每一個人是獨立人,
完整的人,有價值的人。
打個比方:中國人願意買一樣的東西。
如經常會聽到人說:“你的衣服在哪買的?挺好看,我也買一件。”
而西方商場裡很少有一樣的東西,住的房子也是不一樣的,
沒有兩座房子是相同的。
3.強調每個人是集體的一份子,強調集體的榮譽感。
比如說家庭是一個集體,
那么每個家庭就希望自己的孩子為家裡增光。
家長經常問孩子:“你今天做得怎么樣?老師對你怎樣評價的?
你是不是班上最好的孩子?”
我發現中國的小學生心裡都非常明白的一件事就是班裡誰是最好的,
誰是第二,誰是第三,誰是最差的。
在美國,老師不表揚每一個人,特別不當眾批評某一個人。
美國的教育體制不允許老師當眾羞辱孩子。
4.從德育角度。
我們今天的教育對孩子是不成功的。
毫不客氣的說,道德淪喪。
認為西方教育制度很好。
人與人之間相互獨立。
相互之間很“自私”,
公、私分明。我說的自私不是指損人的意思。
在西方的道德裡面沒有自私這種說法,
他們提倡誠實、公正,互相幫助。
他們認為愛護自己的東西是應該的,
在愛護自己東西的基礎上愛護別人的東西;
不愛護公家的財務是違法的,
這是外國人從小對孩子灌輸的思想。
中國人在這一點上做得不夠,
所以導致有時公私不分,接納外國的思想不適應,
西方人又不能接受中國的道德,導致中西方的差距很大。
幼兒教育(指影響幼兒的活動)
認為在孩子進入大賣場式的公立學校之前,
孩子必須要有相當的知識和良好的個人習慣。
並不建議把孩子過早的進入寄讀學校,
在沒有完全培養孩子自給安全感之前,讓孩子在父母身邊久一些。
但是,千萬不要過渡溺愛,你的孩子。
我送了4年的畢業生,要是從小過渡溺愛的孩子,
沒有一個能上中等以上的高中。
不要幫孩子埋怨中國現行教育制度!
因為改變不了的現實,必須適應。
否則,害得是自己。

政策分析

1 幼兒教育辦學體制
中國有關幼稚園辦園體制的政策與法律、法規依據主要有(按時間順序):
1)1979年10月11日,黨中央、國務院在轉發《全國托幼工作會議紀要》時指出“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恢復、發展、整頓、提高各類托幼組織”。
2)中國現行《憲法》(1982年憲法,2004年3月14日修正)第19條中規定:
幼兒教育(指影響幼兒的活動)
“國家舉辦各種學校……並且發展學前教育”。“國家發展各種教育設施”。
“國家鼓勵集體經濟組織、國家企業事業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依照法律規定舉辦各種教育事業”。
3)教育部在1983年9月21日發布的《關於發展農村幼兒教育的幾點意見》中進一步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經濟尚不夠發達的國家,發展幼兒教育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農村應以民眾集體辦園為主,充分調動社(鄉)、隊(村)的積極性;縣鎮則應大力提倡機關、廠礦企事業、街道辦園,並支持民眾個人辦園。與此同時,要積極恢復和發展教育部門辦的幼稚園。”;“發展幼兒教育,還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採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辦園。在縣鎮,可按單位辦,也可以聯合辦或按系統辦;在農村,可辦獨立建制的幼稚園,也可在有條件的國小附設幼兒班;可辦常年性的,還可辦季節性的。農村幼稚園(班)實行社(鄉)辦社(鄉)管、隊(村)辦隊(村)管;附設在國小的,也可實行隊(村)辦校管。”
4)1987年10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在轉發國家教委等九部委《關於明確幼兒教育事業領導管理職責分工的請示》中指出:“幼兒教育既是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具有福利事業的性質,因此,必須在政府統一領導下,除地方政府舉辦幼稚園外,主要依靠部門、單位和集體、個人等方面力量發展幼兒教育事業。”
5)1988年8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在轉發國家教委等八部委《關於加強幼兒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動員和依靠社會各方面力量,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發展幼兒教育事業。”
《意見》進一步認為:“幼兒教育事業具有地方性和民眾性。發展這項事業不可能也不應該由國家包起來,要依靠國家、集體和公民個人一起來辦。在地方人民政府舉辦幼稚園的同時,主要依靠各部門、各單位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來辦。”
《意見》進一步強調:“幼稚園不僅有全民性質的,大量應屬集體性質的,以及由公民個人依照國家法律及有關規定舉辦的。”
6)《幼稚園管理條例》(1989年8月20日國務院批准)第5條規定: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可以依據本條例舉辦幼稚園,並鼓勵和支持企業事業單位、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公民舉辦幼稚園或捐資助園。”
7)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要“改變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在現階段,基礎教育應以地方政府辦學為主”;“國家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依法辦學,採取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國家歡迎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外國友好人士捐資助學。在國家有關法律和法規的範圍內進行國際合作辦學”;
8)國務院在《 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 》(1994年7月3日發布)中進一步指出:“基礎教育主要由政府辦學,同時鼓勵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力量按國家的法律和政策多渠道、多形式辦學。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實行‘民辦公助’、‘公辦民助’等形式。”
9)1995年3月18日通過的中國《教育法》第25條規定:“ 國家制定教育發展規劃,並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國家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依法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
10)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在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中指出:
“深化辦學體制改革,調動各方面發展教育事業的積極性”。“今後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辦學體制”。
11)在1999年6月13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辦學,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
12)國務院在2001年5月29日發布的《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學前教育以政府辦園為骨幹,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幼稚園”;“積極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對基礎教育捐贈”;“大力發展以社區為依託,公辦與民辦相結合的多種形式的學前教育和兒童早期教育服務”。
13)2003年3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在轉發教育部等十部門(單位)《關於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公辦幼稚園建設”;“積極鼓勵和提倡社會各方面力量採取多種形式舉辦幼稚園”;“今後5年(2003-2007年)幼兒教育改革的總目標是:形成以公辦幼稚園為骨幹和示範,以社會力量興辦幼稚園為主體,公辦與民辦、正規與非正規教育相結合的發展格局。根據城鄉的不同特點,逐步建立以社區為基礎,以示範性幼稚園為中心,靈活多樣的幼兒教育形式相結合的幼兒教育服務網路。”
14)2006年6月30日,教育部頒布《中國小幼稚園安全管理辦法》。學校安全管理工作內容有:(一)構建學校安全工作保障體系,全面落實安全工作責任制和事故責任追究制,保障學校安全工作規範、有序進行;(二)健全學校安全預警機制,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完善事故預防措施,及時排除安全隱患,不斷提高學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三)建立校園周邊整治協調工作機制,維護校園及周邊環境安全;(四)加強安全宣傳教育培訓,提高師生安全意識和防護能力;(五)事故發生後啟動應急預案、對傷亡人員實施救治和責任追究等。
2 幼兒教育管理體制
幼兒教育管理體制——是幼兒教育管理機構和幼兒教育管理規範的結合體和統一體。
幼兒教育(指影響幼兒的活動)
中國有關幼兒教育管理體制的政策與法律、法規依據(按時間順序):
1)1985年5月27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實行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基礎教育管理權屬於地方。除大政方針和巨觀規劃由中央決定外,具體政策、制度、計畫的制定和實施,以及對學校的領導、管理和檢查,責任和權力都交給地方。省、市(地)、縣、鄉分級管理的職責如何劃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決定。”
2)國務院辦公廳在轉發國家教委等九部委《關於明確幼兒教育事業領導管理職責分工的請示》(1987年10月)中指出:幼兒教育事業“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和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原則。”
3)國務院辦公廳在轉發國家教委等八部委《關於加強幼兒教育工作的意見》(1988年8月)中也強調指出:“堅持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和各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原則。”
4)《幼稚園管理條例》(1989年8月)第6條規定:“幼稚園的管理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和各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原則。”
5)《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3年2月)中指出:“深化中等以下教育體制改革,繼續完善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制。”;“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由地方政府在中央大政方針的指導下,實行統籌和管理。”
6)國務院在《 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 》(1994年)中進一步指出:
“深化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體制改革,完善分級辦學、分級管理體制。”;“基礎教育實行在國家巨觀指導下主要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體制。”
7)中國《教育法》(1995年3月)第14條規定:“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分級管理、分工負責 的原則,領導和管理教育工作。”;“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
8)《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年6月)中強調:
“繼續完善基礎教育主要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制。”
9) 國務院辦公廳在轉發教育部等十部門(單位)《關於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2003年3月)中指出:
“堅持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和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幼兒教育管理體制。”
“建立和完善政府領導統籌,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協調配合,社區內各類幼稚園和家長共同參與的幼兒教育管理機制。”
10)根據中國《教育法》(1995年3月)第15條規定:“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主管全國教育工作,統籌規劃、協調管理全國的教育事業。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教育工作。”
11)根據《幼稚園管理條例》(1989年8月)第6條規定:“國家教育委員會主管全國的幼稚園管理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轄區內的幼稚園管理工作。”
12)根據國務院辦公廳(1987年10月)轉發國家教委等九部委《關於明確幼兒教育事業領導管理職責分工的請示》中的規定,教育部門主管幼兒教育的職責主要有:
①貫徹中央、國務院有關幼兒教育工作的方針、政策、指示,擬訂行政法規和重要的規章制度;
②研究擬訂幼兒教育事業發展方針,綜合編制事業發展規劃;
③負責對各類幼稚園的業務領導,建立視導和評估制度;
④組織培養和訓練各類幼稚園的園長、教師,建立園長、教師考核和資格審定製度;
⑤辦好示範性幼稚園;
⑥指導幼兒教育科學研究工作。
13)根據國務院辦公廳( 2003年3月)在轉發教育部等十部門(單位)《關於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中規定:“教育部門是幼兒教育的主管部門”。
教育部門主管幼兒教育的職責主要有:
①要認真貫徹幼兒教育的方針、政策,擬訂有關行政法規、重要規章制度和幼兒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
②承擔對幼稚園的業務領導,制定相關標準,實行分類定級管理,向有關部門提出對幼稚園收費標準的意見;
③建立幼兒教育督導和評估制度;
④培養和培訓各類幼稚園的園長、教師,建立園長、教師考核和資格審定製度;
⑤具體指導和推動家庭幼兒教育;
⑥與衛生部門合作,共同開展0—6歲兒童家長的科學育兒指導。
14)根據中國《教育法》(1995年3月)第15條 規定:“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負責有關的教育工作。”
15)根據國務院辦公廳(1987年10月)轉發國家教委等九部委《關於明確幼兒教育事業領導管理職責分工的請示》中的規定,對幼稚園衛生保健業務工作進行指導;計畫部門負責將幼兒教育事業發展和建設等列入各級計畫;財政部門負責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訂有關幼兒教育事業經費開支的制度和規定;勞動人事部門負責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訂幼稚園工作人員的有關編制、工資勞動保護、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制度和規定;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門負責統一規劃與居住人口相適應的幼稚園設施,並督促有關部門和單位進行建設;輕工、紡織、商業部門按各自的分工,負責幼兒食品、服裝、鞋帽、文化教育用品、衛生生活用具和教具、玩具的研製、生產和供應。
16)根據國務院辦公廳( 2003年3月)在轉發教育部等十部門(單位)《關於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中的規定,監督和指導幼稚園衛生保健業務工作,負責對0—6歲兒童家長進行兒童衛生保健、營養、生長發育等方面的指導;國務院教育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和價格主管部門,按照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原則,制定幼稚園(班)收費管理辦法。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部門根據生均培養成本、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承受能力等情況提出對該地區公辦幼稚園(班)最高和最低收費標準的意見,經同級財政部門和價格主管部門審核報省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建設部門要會同教育部門在城鎮規劃中合理確定幼稚園的布局和位置,在城鎮改造和城市小區建設的過程中,要建設與居住人口相適應的幼稚園。新區建設和舊區改造的幼稚園由當地政府統籌規劃,利用各種資源安排,教育部門要加強對小區配套幼稚園的管理,可採取面向社會公開招標的辦法舉辦幼稚園,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用途,也不得收取國家規定以外的費用;民政部門要把發展幼兒教育作為城市社區教育的重要內容,與教育部門共同探索依託讓區發展幼兒教育的管理機制和有關政策;勞動保障部門在研究探索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時,要統籌研究農村幼兒教師的養老保險問題;城市幼兒教師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要保障幼兒教師隊伍的穩定和幼兒教師的合法權益;編制部門要會同教育部門、財政部門制定幼稚園教職工的編制標準,加強幼稚園教師編制的管理和教職工隊伍的建設,保證幼兒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需要,提高辦學效益;充分發揮各級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和婦聯組織的作用,推動幼兒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幼兒教育(指影響幼兒的活動)
3 幼兒教育機構內部管理體制
中國有關幼稚園內部管理體制的政策與法律、法規依據主要有(按時間順序):
1)《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 1985年5月)中指出:“學校逐步實行校長負責制,有條件的學校要設立由校長主持的、人數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務委員會,作為審議機構。”;“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加強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學校中的黨組織要……大力支持校長履行職權,保證和監督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落實和國家教育計畫的實現……
2)《幼稚園管理條例》(1989年8月)第23條規定:“幼稚園園長負責幼稚園的工作。
3)《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3年2月)中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類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校長要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依靠教職員工辦好學校。”
4)1996年3月9日國家教育委員會令第25號發布的《幼稚園工作規程》中規定:
“ 幼稚園實行園長負責制,園長在舉辦者和教育行政部門領導下,依據本規程負責領導全園工作”。“幼稚園建立園務委員會”;“幼稚園應建立教職工大會制度,或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職工代表會議制度,加強民主管理和監督”;“黨在幼稚園的基層組織要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園長要充分發揮共青團、工會等其他組織在幼稚園工作中的作用”。
5)2002年12月28日通過的《民辦教育促進法》中規定:“民辦學校應當設立學校理事會、董事會或者其他形式的決策機構。”;“民辦學校校長負責學校的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工作”,行使管理職權。

區別

幼兒教育和國小教育是相互銜接的兩個教育階段。幼兒教育和國小教育在教育性質、課程設定、教學方式等有所不同。
幼兒教育幼兒教育
1.幼兒教育屬於非義務教育,而國小教育屬於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 “普及性”等特點,即讓每個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義務。因此,家長必須將適齡孩子送到學校接受國小教育。
2.幼兒教育“教養並重”,國小教育則“以教為主”。
幼兒教育除了對兒童進行全面、和諧發展的啟蒙教育外,還要給兒童以生活照料和養育等。
國小教育則要依據一定的培養目標和課程標準對孩子進行有目的、有計畫的德、智、體等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每門課程都有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還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慾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3.幼兒教育課程與國小課程都是綜合課程為主,但對幼兒教育“整合”的程度相對國小和中學教育來說都要深,力度要大得多,因為幼兒最初需要的是對世界總體的最基本的認識。幼稚園課程主要是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而國小的課程相對來說要多些:國小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國小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
4.幼兒教育以遊戲為主,注重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在活動中體驗。國小教育則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除採用講授的形式教學外,還非常注重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操作、探究、討論、表達等方式進行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

學習動機

幼兒期的活動多種多樣,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活動中,幼兒逐漸學會了相應的知識、技能和規範化的社會行為,身心得以健康成長。這意味著學習、掌握各種知識經驗是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前提條件。但對於學習,不同的幼兒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即使是同一個幼兒,有時對學習興致勃勃,有時又興致索然,這都與學習的動機有一定的關係。培養和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對於促進幼兒的成長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學習動機的含義與類型
學習動機的含義
學習動機是促使個體從事學習活動的動力機制,它是一種社會性動機。個體的求知慾、探究欲等都是學習動機的具體表現。
學習動機是強還是弱,將會影響學習的成效。如果幼兒有求知慾和學習的興趣,便會主動進行學習、用心去探索環境,以取得新經驗和新知識,並能夠從中體驗到樂趣和喜悅,收到顯著的學習效果。相反,如果幼兒沒有探索環境和追求知識的意願,則難以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即使勉強幼兒進行學習,他所學到的東西也不會持久,甚至會對學習活動產生厭惡感。
學習動機的主要類型
與一般的動機分類相似,學習動機也可以分為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除此之外,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提出了三種常見的學習動機類型:
認知內驅力
這是一種要求獲得知識、技能以及善於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需要,它常常以好奇心、求知慾等心理因素表現出來。是對學習任務本身感興趣,所以說是一種重要的和穩定的動機。也稱為內部動機。能對學習起持久的促進作用。最初它是一種潛在的動機力量,是從好奇心和探究環境的傾向基礎上產生的,要通過個體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現出來,才能具有特定的內容和方向,然後成為真實的動機。
自我提高的內驅力
說白了就是為了自尊而學習。指通過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而在群體中獲得一定的地位和聲譽的內驅力。有時簡單地總結為“為了自尊而產生的驅力”一般來說,一個人所取得的成就與其所贏得的地位是相一致的。學習者為贏得一定的地位,促使自己去努力學習,取得一定的成就,這也是學生成就動機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動機成分不像認知內驅力那樣直接指向學習任務本身,而是把完成學 習任務當作贏得地位和自尊的手段。一旦出現手段和目的不一致,即完成了學習任務並沒有導致個人地位的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就可能減弱。所以,自我提高內驅力這一動機成分的功利性很強,把完成學習任務、取得學習成就當作贏得地位的手段。因此,這樣的學習者 可能只求取得表面形式上的好分數、好結果,而不求掌握學習的過程,不求理解知識的實際意義。一旦目標達到,也不再對這些知識加以複習鞏固或進行深入探討,從而難以對後繼學習產生較大的積極影響。
幼兒教育(指影響幼兒的活動)
附屬的內驅力
也就是指外在的驅力,說白了就是為了得到表揚而學習。指為得到教師、家長的讚許、表揚而表現出的努力學習、完成學習任務的需要或內驅力。這類學習者的學習既不是指向學習任務本身,也不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實際地位,而是為了獲得師長的表揚或認可。換言之,學生的學習取決於師長的外在強化(如師長誇獎其可愛、聰明、有發展前途,且受到種種優厚的待遇),一旦外在強化撤除,附屬內驅力就會減弱甚至消失。儘管附屬的內驅力在整個成就動機的結構中不占重要地位,但它的確是促進學生學習的一個原因

幼兒教育原則

三無原則

與普通父母相比,成功的父母在幼兒教育中所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則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教育方式造就出不同的孩子,要想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好,不妨參考成功父母幼兒教育的三無原則,即無錯、無批評、無壓力原則。

無錯原則

當幼兒發生淘氣、打架、損壞物品等行為時,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幼兒犯錯誤了,並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說服教育甚至打罵。
無錯原則認為:這是幼兒對客觀世界進行探索的行為,在幼兒自己的意識中,並不認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實際上,幼兒的淘氣、損壞物品是由於不正確的認知,他並沒有主動犯錯誤的動機。千萬不要因此而認為他是一個令人煩惱的故意惹人生氣的“討厭”幼兒。幼兒的對、錯的觀念與成人有很大差異,他們主要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和人的。
示例一:幼兒在跑動中衝撞另一個嬰兒
他這樣做不是為了把別的幼兒撞倒取樂,這是他與其他幼兒交流的一種手段,也許他只是希望另一個幼兒同他做追逐遊戲。
示例二:幼兒總喜歡翻箱倒櫃,拆裝玩具、電器等他絕不是一個淘氣的幼兒,而是一個好奇心強、非常聰明的幼兒!幼兒需要不停地對周圍事物進行探知,從而積累經驗。他不停地翻亂物品、拆裝玩具等,正是認識事物的行為。
示例三:幼兒到鄰居家裡拿了東西,回家後就據為己有這並不是道德問題。這是幼兒對物品占有欲的一種表現――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象是他的手臂一樣應該屬於自己。在嬰幼兒期,這種現象是非常自然。無論是長大後道德上多么好的人在3歲時也難免會這樣。對於這種現象當然不能鼓勵,但也不可大聲呵斥他。父母應逐步引導,讓幼兒分清楚自己家的東西和別人家裡的東西是不同的,可以讓他玩一會兒再送還給人家,並且儘量在幼兒愉快情緒下讓他歸還物品。

相關連結

幼稚園內,男幼師他們常常因為人數稀少被戲稱為“大熊貓”;幼稚園外,他們又常被稱為“男阿姨”。男幼師在給幼稚園帶來活力和平衡的同時,自身也面臨著種種壓力和困惑——
過度呵護易使性格柔弱,幼兒教育呼喚“男子氣概”
“橘子老師,這是我做的手工,送給您。 ”“橘子老師,上次你教的體操我已經學會了。 ”在合肥廬陽區一家幼稚園里,一名男幼師剛進門就被一群孩子圍了起來。
小李就是這位深受小朋友歡迎的“橘子老師”。他並不是這家幼稚園的專職老師,而是從專門的早教機構“租賃”而來。一周來這裡代課一天,主要職責就是帶孩子們進行體育和戶外活動。
“對學齡前兒童來說,學會如何玩很重要。玩是一個體智慧型協調發展的過程,某種程度上,男老師更會跟小孩子玩。 ”小李介紹說,譬如孩子跌倒了,女老師可能像媽媽一樣呵護他們,但男老師不會,“我們會像平等的哥們一樣,讓他們自己站起來,這樣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
“自從幼稚園請了男老師代課以後,感覺孩子變得更加勇敢了。 ”一位家長告訴記者。他的孩子5歲了,一直比較害羞,膽子有點小,參加過幾次小李帶做的幼稚園戶外遊戲後,受到鼓勵和引導,會主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今天的遊戲還第一個舉手報名呢。
“孩子在0到6歲期間,主要接受母系教育,餵奶的媽媽、哄睡的保姆、幼稚園老師都是女的。在女性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性格難免會太柔。如果讓男幼師參與教育幼兒,有助於培養孩子更健全的人格。 ”有著30多年幼教經驗的周多英老師告訴記者,中國傳統的學前教育,長期處於被女性包圍的環境中,不利於兒童健全人格和品質的形成。
周多英曾在多所幼稚園擔任過園長。她說,表面上看,男老師沒有女老師細心,但是他們在運動、科技、理性思維等方面有優勢,更有利於促進幼兒的身心全面發展。男老師特有的威信與活動方式,可以避免女教師因過分關懷而養成幼兒斤斤計較、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感缺陷。將男幼師引入幼稚園,讓孩子們在早期生活中接觸到不同性別特徵的人,潛移默化地培養一些必須具備的性格元素,為以後的性格健全和健康成長打下良好基礎,“這也就跟一個健全的家庭擁有爸爸和媽媽一樣,雖然角色不同,但異曲同工,缺一不可。 ”
四名男幼師半年走了仨,“留不住”的尷尬在延續
男幼師在孩子健康成長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但現實中,許多幼稚園仍然面臨著“無人可用”的困境和尷尬。
池州市直機關幼稚園在當地首次招聘4名男幼師。一時間,被小朋友們暱稱為“健康哥哥”的4名男幼師備受關注。然而僅僅半年多,4名男幼師中已有3人悄然離開。
“有些遺憾,畢竟當初是我們精心挑選來的並寄予了厚望。 ”對3名男幼師的離開,池州市直機關幼稚園園長汪梔香表示惋惜,“在待遇方面,我們已經給予他們最大關照,並明確告訴他們,正式聘用後應不會低於每月2000元,並且提供早中餐。但很遺憾,他們還是選擇離開。 ”
但汪梔香表示了理解:“這4人中除留下的一人外,其他3人都是外地的。在異地生活的成本肯定比較高,而且待遇瓶頸在幼稚園層面短期內難以解決。 ”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除了待遇偏低的問題,男幼師還要面臨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壓力。
“以前很多家長或朋友,聽說我是幼師後,都很驚訝,覺得一個男孩子做幼師是難以想像的事。 ”“橘子老師”小李告訴記者,自己最初是因為喜歡小孩,所以走上了“幼師”這條道路,但現實生活中被人誤解,“很多人的觀念里,這應該是女孩子的事情,對男幼師的職業認同度不高。甚至身邊一些同行朋友,在相親、戀愛時,因為職業問題屢遭碰壁。 ”
不過,對於職業前景,小李依然樂觀,“我相信這個職業是一個朝陽職業,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男幼師的重要性,未來隨著社會發展程度越來越高,人們對我們的認識一定會改觀。 ”
省人大代表、淮南市直幼稚園園長孫明霞長期關注男幼師隊伍的建設和發展,並專門開展調研。她表示,當前,在男幼師培養過程中,存在著三道難題:傳統文化和社會輿論對男性幼兒教師的認可度較低;在職男幼師和在校幼師男學生自身專業認同感和幸福感較弱;在女性主導的工作群體中男性角色競爭力相對較弱。“這三道難題由外而內、層層遞進,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只有妥善解決,才能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
更多理解、更多關心,讓更多男幼師有所作為
“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尷尬的局面,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首先就是要讓這個職業得到社會認同,讓男幼教不再因為害怕外界的眼光而排斥這份職業。”合肥市教育局學前教育發展改革辦公室主任李麗表示,應當加大社會宣傳的力度,讓全社會關心支持男幼師的成長,對他們的工作給予支持與鼓勵,讓男幼師在學前教育這片沃土上,幹得開心、自信,覺得有價值。
李麗認為,雖然幼稚園男幼師配備情況存在不足,相信隨著國家“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等政策逐步實施,這一現狀會得到改善,“今後,教育部門在進行教師招聘時也將進行有意識地引導。 ”
“目前幼稚園教師的編制比例低,亟待政府在招考教師時為男幼師提供編制。有了編制和待遇,身份也確定了,就能吸引人才過來。”池州市直機關幼稚園園長汪梔香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政府、社會重視男幼師的配備工作,建立一個完善的幼教保障體制。
“改變女幼師‘一統天下’的格局,要從源頭抓起。 ”周多英老師認為,可以在高招中推行免費師範生政策,招收培養男幼師,並吸取國內外經驗,制定如工資待遇、職稱評定、進修培訓等優惠政策,吸引男性教師加入幼教隊伍。
“作為幼稚園,要為男幼師成長創造條件。安排適宜的工作崗位,派專人負責指導、培養,為他們搭建發展平台。 ”孫明霞認為,乾出成績、獲得肯定,這是男幼師願意長期紮根幼稚園的重要因素。
“男幼師也要重視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更好地勝任工作和證明自己。 ”孫明霞同時表示,一名合格的男幼師,要堅定熱愛幼教的決心,不受外界的干擾,進一步加強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做好。要不斷豐富自身的興趣與愛好,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格魄力,形成獨特的教育風格,在學前教育事業中有所作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